首页 理论教育 建水紫陶:中国陶瓷重要组成,源远流长,艺珍品质佳

建水紫陶:中国陶瓷重要组成,源远流长,艺珍品质佳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水窑烧制的元青花缠枝牡丹人物罐建水陶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水紫陶因艺而珍,其品质洁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无铅,无毒,无对人体有害物质。迄今为止,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仍然是国内外陶瓷领域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工艺。1932年,建水紫陶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并获美术奖。建水紫陶产品类型丰富、文化内涵都得到提升。陈绍康于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协会授予“

建水紫陶:中国陶瓷重要组成,源远流长,艺珍品质佳

建水窑烧制的元青花缠枝牡丹人物罐

建水陶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西南边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之北麓山坡,坐落着一座千年的古村落,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从事着与制造陶器有关的行业。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的《重修五显庙碑记》云:“临安一郡山水甲于滇南,城北三里有五显神祠……肇建于皇明正统中……其祠之下居人数百户,名曰碗窑。有明以来,英杰豪俊往往挺生其间……”又据198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杨大申教授与建水工艺美术陶厂联合对城北两公里碗窑村古窑址进行考查,对古陶残片作了研究后认为建水“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釉陶、清有紫陶”。可见,碗窑村从建村之始就被远古的制陶这一生产技艺赋予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村落依山谷两坡而建,泸江支流绣球河由西向东从碗窑村穿过,村落依山傍水、凌峰翠竹、环境清幽,从事制陶业的人们在此生生不息。而村外后山,蕴藏着的大量陶(瓷)土、黄黏土等自然资源,则为其生产的延续提供了天然的原料保障。碗窑村北后南坡一千多平方米范围内的二十多条龙窑遗址则印证着这一生产技艺的沧桑。

向逢春紫陶作品

地处国际通道上的建水,为碗窑村制陶生产所需的技艺与交换市场的开拓提供了便利,元明时期的碗窑村就以烧制陶瓷器而闻名。从出土的文物来看,红河大地从新石器时代起就有了陶器的制作工艺,生长于这片红土地上的能工巧匠们不知从何时起在碗窑村聚族而居,从事制陶生产。

宋代起,碗窑村就开始生产青釉瓷,元代在青釉瓷的基础上发展了青花。从烧制的特色、成品的胎色方面看,受到浙江龙泉窑的影响。千年前的碗窑村,就开始凭借建水所处的交通要道不断开拓与外界的联系,汲取着外来的先进制陶技艺。陶器的烧制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元明时期碗窑村烧制的主要有葬具和一般生活用具,是当时仅次于景德镇的全国第二大青花瓷器生产地。葬具多为青花罐,这与云南从南诏大理国时期到清初叶盛行的火葬习俗相关。明代陈文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记载:“人死,则棺于中堂,请阿叱力僧遍咒之,三日焚于野,取其骨贴以金箔,书咒其上,以瓷瓶盛而瘗之。”景泰《云南通志》亦载:“僰人死后,以瓷瓶盛骨而葬。”僰人,即白族的先民。彝族等少数民族也有火葬的习俗,这客观上刺激着碗窑村青花的生产。明以后,《大明律》规定火葬者处以杖刑。清康熙年间皇帝也下诏,民间一概不许火化,倘有犯者,当按律治罪。火葬习俗的革除,使碗窑村烧制的青花罐失去了消费市场,青花日渐衰落。碗窑村生产的青花,除了满足火葬这些本土的需求外,还远销云南全省与东南亚一带。相传,明初郑和西洋时,就曾经带有作为“国瓷”的碗窑村生产的青花瓷,碗窑村已在数百年前名扬海外。

明代以后,村内烧制业逐渐发达,刺激了进一步的地域划分与分工。据碗窑村圆通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的《奉本府清军府明文》告示碑文载:“碗窑名虽一窑,内分上下,烧造器皿,各不相同。上窑烧造者:缸、盆、瓶、瓮;下窑烧造者:碗、碟、盅、盘。”至清代,则发展成为上、中、下三窑,各司其职,专事陶器生产。碗窑村成为云南陶器制作的重要生产基地。

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清道光年间鸦片输入我国,建水窑大量烧制吸食大烟的陶烟斗,先为粗陶品,后改进为细白陶。光绪年间(1875—1908年),窑匠潘金怀用来自七彩山的红、青、黄、白、紫五种陶土为原料,泡水搅浆过滤成绛红色陶泥,制坯烧成紫色或红色的烟斗,不上釉、用石料磨光,开创了建水特有的紫陶生产工艺,由于传统产品呈色赤紫,故得名为“建水紫陶”。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江西人卢咸顼到建水任知事,鼓励家乡的陶瓷工匠改进建水紫陶工艺,拓展品种,制作出瓶、壶、文具等物,“体质坚实、形式古雅、书画生颖、色泽光润,见者无不赏心悦目。”(www.xing528.com)

建水紫陶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其制作过程一般要经过镇浆制泥、拉坯造型、湿坯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制、无釉磨光六道工艺数十道工序,大多数工序以手工完成,机械方式难以或不可能替代。建水紫陶因艺而珍,其品质洁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无铅,无毒,无对人体有害物质。建水紫陶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为主要内容的装饰,因之古貌淋漓,文气盎然。迄今为止,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仍然是国内外陶瓷领域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工艺。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历代工艺大师在明清粗陶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建水紫陶,广泛采用唐诗宋词,名家书画、碑帖及花鸟山水、楼阁庭榭等书画景物为装饰纹样,使建水紫陶做工精细,风格独特、美观实用,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文化韵味而有“文人陶”之称。开创紫陶生产工艺的潘金怀采用紫红色的陶泥制成器皿,烧成后呈紫红色,再用鹅卵石打磨,质地细润,光亮如镜,从而开创了建水紫陶特有的无釉磨光生产新工艺。民国年间,张好、王永清、向逢春等工艺大师,在传承传统制陶工艺的同时,直接在未干的陶坯上描绘图案,再将坯上的图案分别以阴、阳两种刻法交叉刊刻,然后在刻模上以彩泥交替填充,从而开创了刻填彩泥的“残贴”和“淡艳”装饰工艺,使建水紫陶以造型美观,装饰典雅而闻名于世,成为“陶中独秀”。1932年,建水紫陶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并获美术奖。20世纪50年代初,建水紫陶凭借独特的制陶工艺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与江苏宜兴陶、四川荣昌陶、广西钦州陶齐名,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水紫陶多次被选定为国礼赠送给外国贵宾,选送至美国、加拿大、科威特德国莱比锡等国际博览会展览,出口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并在国内参展中多次获奖,为建水紫陶赢得极高的声誉。

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的健康生活意识的强化。建水紫陶产品类型丰富、文化内涵都得到提升。结合云南普洱茶特有的养生保健和茶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建水紫陶茶具茶品的开发和生产获得重要机遇。另外,在家具装饰、建筑装潢、园林设计艺术收藏等方面,紫陶文化产业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代制陶名家陈绍康、马成林、谭知凡、谢恒、田波、徐荣洪、向炳成、向进兴等,为建水紫陶书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陈绍康于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2010年被命名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历年来,建水紫陶在“百花杯”“金凤凰”以及云南省工艺美术“工美杯”评奖活动中多次获金银铜奖。2008年2月,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目前,“火宝”“贝山”“陶茶居”等多家企业注册的商标,已成为云南省、红河州的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2011年“建水紫陶”成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