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广州城市改良运动

民国广州城市改良运动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可见, 当时广州拆除城墙的原因与维也纳等欧洲城市十分相似。拆城筑路是广州开埠以来, 第一次有计划的大规模市政建设工程。

民国广州城市改良运动

民国时期, 广州的城市改良运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3.1.2.1 计划萌芽阶段(1911—1918 年)

清末民初的广州城内, 砌石条的大马路只有西濠口至东堤一段, 其余全是石泥混铺路面, 内街窄巷, 每街交界处设有街闸, 定时锁闭和打开, 街闸悬点油灯, 街巷昏暗, 社会秩序混乱(图3 -7)。 1911 年秋, 陈景华出任广东省警察厅长, 厉行警巡制度, 下令拆除全市街道闸门, 并要求电灯公司在全城内外各街交接处安装电灯, 这些举措可以说是民国市政建设之开端, 只不过这一市政建设是在军政府的命令要求下完成的。

图3 -7 民国初期拥挤的城市街道(十七甫马路)

资料来源: 广州市工务局: 《广州市工务之实施计划》, 1930 年

1911 年, 根据广东军政府首任都督胡汉民的建议, “广州工务司” 设立,胡汉民委任曾经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程天斗[6]担任工务司司长, 主要负责拆城筑路、 清理六脉渠等市政事宜, 这可以说是广州新型市政体制的雏形。 工务司成立以后, 程天斗专门聘请曾留学北俄亥俄大学及伊利诺大学的土木工程师伍希吕, 以及约翰森(R. C. Johnson, 当时为广三铁路的总工程师) 负责规划市政建设的蓝图, 这些计划后来被省核计院的古应芬驳回, 程天斗愤然辞职,此后这些计划全部暂停。 在工务司被并入内务司后, 虽又提出一些改善城市交通与发展的计划, 如拆除城墙; 在河南、 大沙头等地进行开发, 并修筑马路;拓宽广州街道, 改善城市的交通与卫生等, 但都因为经费不足及二次革命的爆发而不了了之。 可见, 当时军政府除了对于政治、 社会制度进行改革以外, 也开始注意到城市景观及设施的改良, 但这些改良计划都还只是停留在设想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 在民初设置的“工务司” 是隶属于军政府的一个司[7], 虽然他们的管理范围和措施集中在广州, 但是这些机构本质上是属于省级, 而非市级的行政部门。 另外, 因为战乱及经费的关系, 使得这些机构不可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和运作。 特别是在二次革命之后, 这些机构多遭到裁撤, 所以说这个时期的城市改良计划还处于萌芽阶段, 难以得到实施。

3.1.2.2 初步实施阶段(1918—1921 年)

1918 年10 月广州市政公所成立, 结束了广州城由番禺和南海分治的历史,整个市区行政区域得到统一的管辖。 市政公所成立之初就将拆城基、 辟马路、设市场、 设公园、 设工厂作为“先于所急” 的事情, 其中拆除城基是第一要务。 “近世城垣, 已如古代兵器, 无存在之理由。 广州古城新城, 尤为天然障碍。 辛亥鼎革之初, 早经拆议, 今当赓续实行, 郭而清之。 然后一切交通, 方可措手。” [8]可见, 当时广州拆除城墙的原因与维也纳等欧洲城市十分相似。

拆城筑路是广州开埠以来, 第一次有计划的大规模市政建设工程。 到1921年的两年多时间里, 完成了拆城筑路的第一期工程, 开辟了城内的几条主要干道, 先后开通了惠福路、 德宣路(今东风路)、 维新路(今起义路)、 越华路、文德路、 永汉路(今北京路) 等马路, 原来因城墙阻隔而分为数段大街的中山三路至中山六路也逐次连通, 成为广州城内最早且最长的东西向主干马路。 路面施工还采用了混凝土或砂石路面上铺设沥青新型材料,太平路、 维新路等路面拓宽至30 米,在白云路上还首次采用了有分隔带的道路断面形式, 路面宽度达45 米。在上下九路、 太平路、 惠爱路等商业街区的道路上跨越人行道兴建骑楼, 形成了广州商业道路的特色(图3 -8、 3 -9、 3 -10)。

图3 -8 宽度达45 米的白云路

资料来源: 广州市工务局季刊编辑处: 《工务季刊》 创刊号, 1929 年

图3 -9 铺筑沥青后的上下九路

资料来源: 广州市工务局季刊编辑处: 《工务季刊》 创刊号, 1929 年

图3 -10 1890 年广州的城墙(观音山段)

资料来源: 中国记忆网

除此以外, 市政公所十分重视公园的建设, 在其发布的1 号布告中还提到:“曰设公园, 西人称公园为都市之肺腑, 盖市民借公园以救济健康, 犹人身借肺腑以呼吸空气, 据最近调查, 英伦敦有大公园十八, 运动园三十九, 比较广州市, 直可谓之无肺腑矣, 今先择定抚署为第一公园, 推及于海珠、 东较场、 东山庙处, 西关则另谋适合地点。”[9]可见当时的公园建设也是学习西方城市的做法。 1918 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建筑系的杨锡宗, 担负起了广州第一公园的设计重任。 在他的设计中, 平面布局上采用规则方正、 轴线对称, 大门四周用通透的铁条做围墙。 但是由于政局动荡, 战乱频发, 广州第一公园建设计划未能立即得到实施(图3 -11、 3 -12)。

图3 -11 观音山(今越秀公园)

资料来源: 麦胜文先生收藏并提供

图3 -12 第一公园(今人民公园)

资料来源: 麦胜文先生收藏并提供

市政公所成立后的两年多时间, 是广州都市改良运动的初步实施阶段, 之所以称为“初步”, 是因为: 其一, 市政公所虽然提出了“拆城基、 辟马路、设市场、 设公园、 设工厂” 等很多好的城市改良设想, 但只有“拆城筑路” 得到了较好的实施。 其二, 市政公所客观上改善了城市环境, 但主观上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 拆城从西门开始, 那里的居民以旗民为主, 政府变卖旗产,筹措拆城经费, 如果旗民房屋是在公产地上建设的私宅, 市政公所可以允许屋主一次性交租“捐免”, 然后发给地照归其管业使用, 政府因此获得不菲的资金。 据记载, 当时市政公所完成拆城筑路首期工程的全部费用均是由变卖旗产所得, 省库几乎没有出一分钱。 其三, 当时的拆城筑路受到诸多阻碍, 被迫妥协变通, 使得当时的马路经常改线或是弯曲, 规划设想常常难以得到实施。 程天固曾经对1919 年分两期开展的拆城筑路工程有过这样的评价: “所谓分期者,亦不过视事之难易而定先后, 非有基于建设原理也。 其后兴筑马路, 随意所至,路线可以临时更改, 开筑可以先后倒置, 弄至路线曾参差, 断续曲折, 市民惶惑, 无所适从。”[10]

3.1.2.3 全面实施阶段(1921—1937 年)(www.xing528.com)

1921 年2 月广州正式设市, 广州市政厅成立, 市行政委员会在《广州市暂行条例》 赋予的行政职权范围内全面推行市政建设, 于是“其工务之发达进步, 实为可惊”[11]。 这段时期实施的市政建设实为都市改良运动的全面开展。

(1) 修筑马路和桥梁。 广州在市政公所时代已经制订有修建24.5 英里现代化道路的筑路计划, 但只完成了一期工程。 广州市政厅成立后, 工务局继续拆除城墙, 在旧城墙基上建起了万福路、 泰康路、 一德路等路段, 基本将原来筑路计划剩余的16 英里工程完成, 并有计划地分期新辟道路, 尤其是重视规划及建设河南新式道路系统和对郊外马路的开辟。 据统计, 1921 年后的十年间, 已筑成马路约29,650 英尺, 已建筑而未完工的马路约15,000 英尺,[12]这些新修筑的道路, 对广州市区范围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1933 年海珠桥建成, 为河南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图3 -13)。

图3 -13 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厅进行的有系统的路网建设

资料来源: 广州市工务局: 《广州市工务之实施计划》, 1930 年

(2) 拓宽街道。 开辟新路的同时, 市政厅颁布《暂行拓宽街道规则》 及其修正条例, 重点整顿居民侵街占道问题, 使全城原有街道普遍拓宽2.5—5 米。 同时, 采用新式沥青路面材料铺设全市路面, 以减少养路费用(图3 -14)。 街道的改善为城市规划蓝图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图3 -14 上下九路铺设沥青路面

资料来源: 广州市工务局季刊编辑处: 《工务季刊》 创刊号, 1929 年

(3) 改建渠道。 广州市原有渠道因为构造不合理, 经常淤塞。 1921 年程天固担任工务局局长时即已对全市渠道整理加以设计, 采用合流系统, 并借鉴了法国各市改造渠道的办法。 工务局和卫生局采用新式街沟法成功地改造了广州市年久失修、 水泄不畅的排污渠沟, 初步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排水系统(图3 -15)。

图3 -15 渠道改建示意图

资料来源: 广州市工务局: 《广州市工务之实施计划》, 1930 年

(4) 建设公园和公共运动场。 公园、 园林是市民游憩的重要场所, 工务局认为“关系市民之健康, 德性之陶冶”, 市政厅成立以后, 分别建设了中央公园、 海珠公园、 东山公园、 越秀公园、 海幢佛寺公园等数处公园。 工务局还将越秀山原永安弹药库开辟为公共运动场, 专为广州大型运动会而设, 座位15000 席, 内建田赛场和径赛场。 “将越秀山之公共运动场改辟露天大剧场一所, 一切规划, 悉照罗马之圆剧场办理。”[13]可见当时政府目标之宏大。 开辟市立石牌林场, 以造材林和风景林为主。 工务局还计划在荔湾公园内建筑荔湾林荫大道, 并于洲头咀至鸭墩关河涌参照南京秦淮河两岸建设林荫大道, “风月常新, 当不让秦淮专美也”。 林荫大道显然是学习巴黎、 维也纳等西方城市的做法, 且在建设标准上与首都南京看齐。

(5) 开辟住宅区。 自拆城筑路之后, 地价房租猛涨, 工务局充分考虑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需求。 一是在郊外开辟新式住宅区, 包括松岗、 上下坟头岗等地, 共计400 余亩(图3 -16、 3 -17); 二是在西村及河南草芳街闸外附近各开辟一平民住宅区, 并在河南草芳街、 芳村花地等地各建水上居民住宅一处, 以救济市内平民住宅之缺。

图3 -16 松岗模范住宅区规划总平面图

资料来源: 广州市工务局: 《广州市工务之实施计划》, 1930 年

(6) 建筑公共建筑物。 市府合署在当时被认为是现代都市的标志, 孙科执政时期, 仿照西方惯例, “将现在广州全市各大行政公署, 合并建筑于市之中枢”, 以便集中开展政务, 节省经费。市府合署确定在中央公园的北面, 分三期建设, 前座为一期工程(图3 -18)。 1935 年中山图书馆建成, 建筑外观采用中国古典式设计, 规模宏大, 建筑费用由美国华侨捐赠。 除此以外, 市工务局还建设了市立育婴院、 市立银行、 市立戏院等一批公共建筑, 以及一批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市场、 中小学校舍(图3 -19) 等设施。

图3 -17 松岗模范住宅区的花园别墅

资料来源: 广州市工务局: 《广州市工务之实施计划》, 1930 年

图3 -18 广州市府合署第一期工程正立面图

资料来源: 广州市工务局: 《广州市工务之实施计划》, 1930 年

图3 -19 私立培正中学、 广州市公立孤儿院、 执信中学

资料来源: 广州市政府: 《广州指南》, 广州: 培英印务局, 1934 年, 第301—302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