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褒城与褒斜道开凿:汉水文化研究

古褒城与褒斜道开凿:汉水文化研究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国为了加强对大西南的统治,不仅将褒斜道、金牛道升格为官驿大道,而且大修栈道,使褒斜道成为通向大西南的“高速公路”。这次褒斜道大开通正是以褒城为起点与重点展开的。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而东汉这两次最为重要的褒斜道开凿,都是以褒中县城(褒城)为指挥部和后勤基地进行的。因此,古褒城也就成为中国交通史与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块胜地。

古褒城与褒斜道开凿:汉水文化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交通道路的修筑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褒斜道上的栈道逐步取代了自然的河谷谷道,成为主要的交通设施和道路景观。西周灭亡之后,褒国深受牵连,崛起于房陵、竹山一带的庸国联合秦、巴、蜀、楚、申等国灭掉了褒国,秦、巴、蜀三国势力争夺汉中盆地。《华阳国志·巴志》云:汉中盆地“其地分属秦巴”,“后为蜀,恒成争地。”大概汉水以南是巴、蜀,汉水以北秦国控制。蜀国曾一度控制汉中盆地,《华阳国志·蜀志》:蜀王杜宇“以褒斜为前门”。“周显王之世,蜀有褒汉之地。”秦国为了夺取汉中与巴蜀,就以石牛粪金的故事和许嫁五位美女诱骗蜀王,蜀王派五丁大力士带队开凿了金牛道,秦国利用此道在公元前316年灭了蜀国,完全控制了秦地与蜀地之间的交通要道。秦国为了加强对大西南的统治,不仅将褒斜道、金牛道升格为官驿大道,而且大修栈道,使褒斜道成为通向大西南的“高速公路”。《战国策》卷五《蔡泽见逐于赵》:“栈道千里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史记·蔡泽列传》:“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这里的千里栈道,指的就是褒斜道。《史记·货殖列传》:“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西汉初年,“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说明秦统一后为了控制褒斜道曾置“褒中”县,可能在汉初省并。“褒中故城,即周褒国都城,位褒谷口外平原上。曾屡徙。”“要不离平原中褒水左右。去南郑仅三十余里,故易省并。地当谷口,极为冲要,故亦常复置。土城立平原上,又临兵冲,故易坏易徙。”西汉鼎盛的武帝时期,《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元狩五年(前118),汉武帝以张卬为汉中太守,督疏褒斜道及褒水、斜水漕运,“发数万人作褒斜栈道五百余里”,但水急石多,不可漕运。这是秦汉褒斜道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水陆并举的开凿工程,虽然水路漕运不可用,但陆路极为便捷,褒城是其冲要。可是西汉政府直到昭帝元凤六年(前75)以前,一直在褒中设置都尉,元凤六年始置县。元凤六年以前,不能说褒斜道无人管理。元凤六年改变建制,也不能说主要是为了管理褒斜道的需要。

东汉虽然定都洛阳,但对关中、汉中、蜀中为轴心的西部地区格外重视,多次修凿褒斜道。东汉至南北朝,以褒城为中心,以石门内外摩崖石刻为载体的石门石刻文化,被誉为国之瑰宝,再一次彰显了古褒城在中华古代交通文明史上的地位。在褒斜栈道南口的石门一带,有摩崖石刻160多块,其中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最为著名者有被中外书法界称为“汉魏十三品”的摩崖石刻书法作品。石门摩崖石刻以记述褒斜栈道开凿、水利修建以及题咏为主要内容,在时间跨度上,上迄东汉,下至明清,尤以东汉永平年间的《汉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人称《大开通》)《石门颂》、北魏《石门铭》等最为著名,受到历代中外书家赞颂。

东汉永平四年(61),明帝曾下诏修褒斜道,凿通褒谷中的石门。明帝永平六年至九年(63—66),汉中太守鄐君最后完成了开通褒斜、石门的任务。后因安帝初年屡遭战乱毁坏,石门阻塞不通。顺帝初年,经杨孟文再三奏请,才重新修复。褒斜道南口,就是石门洞,洞长16.3米,宽4.2米,高3.45米。永平六年(63),汉中太守钜鹿鄐君奉诏,召集广汉、蜀郡、巴郡的刑徒共二千六百九十人,动工开通褒斜栈道,至永平九年四月落成,历时三年之久。永平九年(66),有人在开通褒斜栈道后,就在褒城北石门溪谷道中的摩崖上镌刻了文字,以记载开通褒斜道这次盛事,《汉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文曰:“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余)道,太守钜鹿鄐君,□部掾治级、王宏、史荀茂、张宇、韩岑等典作□,太守丞广汉杨显将□用□,始作桥格六百二十三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凡用功七十六万六千八百余人,瓦三十六万九千八百四□□器,用钱百四十九万九千四百余斛,粟□□□。九年四月成就。益州□□东至京师去□□就安稳。”这次褒斜道大开通正是以褒城为起点与重点展开的。《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简称《石门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辞曰:“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泽有所注,川有所通。斜谷之川,其泽南隆。八方所达,益域为充。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氏焉。后以子午,途路涩难。更随围谷,复通堂光。凡此四道。阂隔尤艰。”在关中进入汉中的四条通道中,唯有褒斜道是“八方所达,益域为充”,“自南自北,四海攸通”。为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与张骞司马相如扬雄等人走出大西南,进入长安,开通丝路,鼎盛汉赋,成为世界文化名人,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东汉这两次最为重要的褒斜道开凿,都是以褒中县城(褒城)为指挥部和后勤基地进行的。《石门颂》在“五官椽南郑赵邵字季南,属褒中晁汉强字产伯,书佐西城王戎字文宝”三位主持下完成的。(www.xing528.com)

总之,秦汉时期的褒斜道是国家心脏地带关中通向汉中、蜀中的官驿大运,是秦蜀“天府之国”的经济大动脉,而褒中县城(古褒城)恰好是这一条国道线上的咽喉,“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褒斜道还是秦汉西部文明的轴心地带,司马迁、司马相如、张骞、李固等为代表的杰出人才,都在这条大道上留下了开拓进取的事迹。秦汉褒斜道经济文化繁荣的标志就是以古褒城为中心、以世界交通史上最早的人工开凿的通车隧道石门为载体的汉魏石刻,其中以东汉《大开通》《石门颂》和北魏《石门铭》为代表,清代大学者杨守敬《评碑记》对《大开通》的评语是:“余按其字体长短广狭,参差不齐,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摩拟,此之谓神品。”对《石门颂》的评价是:“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于右任先生曾有“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的诗句。因此,古褒城也就成为中国交通史与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块胜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