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历史文献研究成果:滇缅抗战可视化统计

地方历史文献研究成果:滇缅抗战可视化统计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次,开展地方历史的文献学研究还应该重视研究特色馆藏建设。地方文献书目编辑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学研究,是一种初级的文献研究综述。

地方历史文献研究成果:滇缅抗战可视化统计

滇缅抗战的史料学研究和滇缅抗战史的学术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两种研究类型:滇缅抗战的史料学研究为滇缅抗战史的学术研究提供具有逻辑支撑和物证效应的历史事实,从而增强滇缅抗战学术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滇缅抗战史的学术研究是对滇缅抗战史料学研究的升华,是提升滇缅抗战史料价值与意义的体现,是滇缅抗战历史开发与应用的基础。但是,这两种研究类型主要是从国家战略需要的角度思考问题,是一种宏观层面的学术研究,也是最基本的历史研究。当然,这两种研究类型还需要辅以微观的文献学研究才能具体落实,也才能够发挥史料服务学术研究的价值和功能。这种微观的文献学研究必须立足于地方历史,按照文献的分类规律开展搜集与整理工作,只有这样,滇缅抗战研究最终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文献史料支持,研究者也才能够快速便利地开展滇缅抗战学术研究。

开展地方历史的文献学研究,首要的任务是研究怎么样搜集与整理地方文献史料。在前面两节的论述当中,我们已经详细论述了滇缅抗战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另外,如何定位搜集整理的文献特色,怎么样与地方文化工作者建立合作关系,争取获得免费赠送的地方文献,为什么要以搜集第一手文献史料为目的开展田野调查,究竟应该怎样以编目规则为准有序集中存放,在强化特色馆藏建设的针对性上我们应该怎么做,怎样做好特色馆藏资源的阅读推广,等等,这些问题在地方历史的文献学研究上同样存在。总之,田野调查就是搜集与整理地方文献史料,史料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地方历史的文献学研究。搜集到丰富全面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这是衡量一项历史研究能否取得学术成果的前提条件,也是决定研究者能否写出具有历史可信度的学术成果的基础条件。

其次,开展地方历史的文献学研究还应该重视研究特色馆藏建设。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地方高校图书馆如果没有具有特色内容的馆藏资源,没有人无我有的特色文献史料,那么,这个地方的高校图书馆就只能完成基本的馆藏功能,而不能凭借馆藏资源塑造图书馆品牌。基于这样的认识,地方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就必须走差异化之路,必须借助特色资源突出地方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特色。换句话说,地方高校图书馆就是应该集中收藏地方文献,建设特色馆藏,塑造馆藏资源特色。特色馆藏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地方文献范围界定与集中收藏的问题。从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地理区位来看,独特的地理区位是决定地方文献特色内容的前提条件,也是这个地方高校图书馆区别于其他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基本条件。因此,地方文献是“与文献收藏者的地方定位形成的具有地理对应关系的文献”[13],也就是“在文献文化系统的某一个层次结构上必须具有地方性、地方权和地方化这三个文化本质特征的其中一个特征的文献”。[14]基于这样的学术认识,我们可以把本地人写的文献和外地人写的与本地相关的文献全部看作是地方文献。所有这些地方文献都全部集中存放在地方文献库,以突出地方文献的馆藏特色。总之,如前所述,研究建设特色馆藏,这是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学科特色建设和专业特色建设的重要条件。

再次,开展地方历史的文献学研究更应该重视研究地方文献书目编辑与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地方文献书目编辑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学研究,是一种初级的文献研究综述。不论是按照时间顺序编辑的地方文献书目,还是按照中图分类法编辑的地方文献书目,抑或是按照主题关键词编辑的地方文献书目,它们对于地方文献的研究者来说都具有文献研究综述的性质,都能够给这些研究者节省许多搜集与整理地方文献的时间。研究者拿着地方文献书目就可以直接发现选题思路,直接开展文献学的统计分析,甚至还能够直接找到学术论文的写作切入点。即便不能够直接获得研究者想要的结果,也能够根据地方文献书目提供的原始信息开展文献梳理,耙梳出目标问题,从而确定地方文献学的研究议题。研究地方文献书目的编辑就是应该多了解与之相对应的学科专业研究进展,多编辑整理出与学科专业研究相呼应的地方文献书目来。更进一步的文献学研究是对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研究。对于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信息时代,我们可能还必须看到地方文献数据库下载与阅读的便捷性。就像中国知网数据库一样,借助手机终端可以阅读与下载文献,借助网络可以复制和粘贴文字,这些都是我们提高地方历史研究效率的便捷化手段。总之,地方历史的文献学研究必须与时俱进,必须立足于研究者的需要,必须方便读者的借阅、查阅与检索,必须有助于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与地方高校学科专业特色建设。

史料学、历史学(学术研究)和文献学是滇缅抗战文献研究的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的研究不仅要处理好历史、史料和文献之间的时空逻辑关系,而且还要处理好历史、史料和文献之间的意义结构关系,明确不同维度的研究所要面对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总之,课题“滇缅抗战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就已经给我们规定了研究对象。

【注释】

[1]魏国彬:《地州本科高校特色图书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保山学院图书馆为例》,祁苑红主编《建设数字化时代的特色图书馆——2015年第七届中美图书馆实务论坛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80页。

[2]邱冠华、金德政主编:《图书馆阅读推广基础工作》,北京:朝华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

[3]同上,第22页。

[4]傅仕敏:《文史纵横》,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3页。

[5]徐康明:《论反法西斯盟国对日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论文选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www.xing528.com)

[6][美]威廉·凯宁著,戈叔亚译,吴晓红校订:《飞越驼峰——抗战史上的空运壮举》,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

[7]余戈:《1944:松山战役笔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484页。

[8]朱增泉:《研究战争史的新视角与新方法》,余戈著《1944:松山战役笔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1页。

[9]同上,第2页。

[10]殷实:《战争史写作中的“突围”之笔》,余戈:《1944:腾冲之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6页。

[11]徐勇:《彪炳史册的跨境之战》,熊楚蓉:《中国远征军滇西大反攻》,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12]魏国彬、陈艳君:《弘扬民族文化优势,展现云南地方特色——评电视剧〈锻刀〉叙事策略的创新》,《中国电视》,2017年7月,第7期,第34页。

[13]魏国彬:《文化系统论视野下地方文献的理论阐释》,《图书馆》,2013年4月,第2期,第23页。

[14]同上,第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