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滇缅抗战文献可视化分析:主要内容与观点

滇缅抗战文献可视化分析:主要内容与观点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滇缅抗战文献生产传播过程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意义表达和意义存储三个阶段,包括客观世界、文献生产者、文献加工者和文献文本这四个生产要素。滇缅抗战文献的观念形态主要体现为文献的题材内容、内容变迁和作者态度。在滇缅抗战文献的生产上,时间节点、地域和政治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表现为历史关节点规律、本土关注性规律和政策导向性规律。

滇缅抗战文献可视化分析:主要内容与观点

滇缅抗战文献研究的对象是滇缅抗战文献,其核心内容是滇缅抗战历史。滇缅抗战不仅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资源,能够体现地方文化的本土特色;而且还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素材和中华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化纽带,符合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需要。因此,地方高校馆藏资源建设、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中日历史观的博弈是滇缅抗战文献研究的问题切入点。

滇缅抗战文献研究需要理解清楚历史、史料和文献的关系。客观历史自然留痕为史料,史料梳理抽绎为文献,文献集中体现为历史意义。滇缅抗战文献研究以文化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主要采用系统分析、类型分析、时序分析和统计分析。系统分析方法主要分析阐释滇缅抗战文献的系统结构,类型分析方法分析阐释文本类型和主体类型,时序分析方法主要聚焦于生产分期,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揭示不同文本形态、不同主体类型和不同文本要素的数量特征。该研究的学术创新主要体现为总结文献生产规律和可视化统计分析。

按照文化系统的层次结构理论,滇缅抗战文献体现为文本形态、行为形态和观念形态。在文本形态上,滇缅抗战文献的文本结构由视觉结构、意义结构和整体结构构成,其文本类型则相应地分为媒介类型、表达类型和传播类型。媒介类型对应视觉结构,滇缅抗战文献的文本相应地分为实物文本、文字文本、图像文本、音像文本和网络文本。表达类型对应意义结构,滇缅抗战文献的文本相应地分为纪实文本、论述文本和虚构文本。传播类型对应整体结构,滇缅抗战文献的文本相应地分为出版文本、资料文本和档案文本。

滇缅抗战文献的行为形态主要体现为生产过程、生产要素、生产类型、生产主体和生产分期。滇缅抗战文献生产传播过程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意义表达和意义存储三个阶段,包括客观世界、文献生产者、文献加工者和文献文本这四个生产要素。调查阶段形成主观认识,意义表达阶段形成意义文本,意义存储阶段形成媒介文本。根据意义文本的写作表达方式,滇缅抗战文献生产类型主要包括历史回忆、搜集整理、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这四大类型。根据文献生产者与意义文本之间的关系,滇缅抗战文献生产主体分为历史关系类型、地域关系类型和产权关系类型。在历史关系类型上,滇缅抗战文献生产者可以分为历史当事人、历史报道者和历史关注者。在地域关系类型上,滇缅抗战文献生产者分为亲历作者、滇西作者、云南作者、国内作者和国外作者。其中,亲历作者和滇西作者又是核心作者。在产权关系类型上,滇缅抗战文献生产者包括个人作者、单位作者和组织作者。生产分期主要分为滇缅抗战期(1939—1945年)、解放战争期(1946—1949年)、前三十年期(1950—1977年)和改革开放期(1978—2014年)这四个阶段。

滇缅抗战文献的观念形态主要体现为文献的题材内容、内容变迁和作者态度。题材内容主要体现为滇缅抗战的地理空间(含遗址和遗物)、历史人物(名将、名人和老兵等)、历史事件(事件、战争、战役、纪念活动等)。内容变迁体现为地理空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题材演进脉络。尽管作者有历史关系类型、单位关系类型和地域关系类型的不同,但是作者态度在情感价值偏向和主观思想态度上基本都相同,这就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纪念和铭记历史,力求达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教育效果。

滇缅抗战文献文本的传播特征表现为中坚作者、优势文本和核心题材。从生产主体来看,在国内个人作者中,发文量最高的前9位核心作者是戈叔亚、王楚英、韩继伟、谢本书、沙平、徐康明、孙春龙、周渝和刘娜。其中,本地作者(滇西作者和云南作者)5位,三亲作者1位。从滇缅抗战文献的合计被引频次来看,排名前10的高影响力作者有陶文钊、王文成、邓野、侯风云、董长芝、任东来、王建朗、贾国雄、徐康明等。高影响力作者是滇缅抗战文献学术影响力的中坚力量。在国内单位作者中,文史单位同样是中坚力量。在国内组织作者中,党政组织又是中坚力量。在国外作者当中,美国作者是中坚力量。从文本类型来看,文字文献是媒介类型的优势文本,纪实文本是表达类型的优势文本,出版文本是传播类型的优势文本。在具体表达层级,学术论文、采访类文本和亲历类文本是滇缅抗战文献最有优势的文本类型。从题材内容来看,在2044篇(部)滇缅抗战文献中,侧重反映滇缅抗战历史事件的文献是核心题材。从具体表现对象来看,地理空间的核心题材主要有滇缅公路、中印史迪威公路和松山,历史人物的核心题材有史迪威、蒋介石和戴安澜,历史事件的核心题材有滇西抗战、入缅作战和滇缅抗战。(www.xing528.com)

滇缅抗战文献生产的时代特征表现为黄金时期、历史节点和政策导向。从生产历程来看,改革开放期是滇缅抗战文献生产的黄金时期和历史节点。从政策导向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滇缅抗战文献生产历程分为沉寂期、酝酿期和成熟期:在沉寂期,滇缅抗战文献的生产以英美日等海外作者写作的滇缅抗战文献为主;在酝酿期,以史志综合性文献为主,党政单位和组织最积极;在成熟期,个人和单位滇缅抗战文献开始主导所有滇缅抗战文献生产。

在滇缅抗战文献的生产上,时间节点、地域和政治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表现为历史关节点规律、本土关注性规律和政策导向性规律。滇缅抗战文献生产的历史进程轨迹呈现为一条起伏不平的波浪线,时而在历史关节点(每10年的纪念周年)形成高峰,时而在小周期纪念周年(每5年)形成一个发展小高潮,时代因素就是这样一波又一波地不断推进文献生产的发展的。本地关注性规律表现为距离重大历史事件越近的人越会积极关注参与该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献生产。政策导向性规律表明,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越开放包容,滇缅抗战文献的生产数量也就越上升。

地方文献五级编目法是一种以内容为基础定位的编目特色、以文本为基础考虑集中存放、以读者为基础便利借阅的文献书目组织系统。地方文献馆藏建设可以分柜架模式、专库模式和研究所模式。搜集与采购地方文献不仅是地方文献馆藏建设的关键,也是地方文献馆藏建设的重点。地方文献的馆藏建设必须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发展情况选择好不同的馆藏建设模式,根据地方文献的文本传播特征明确搜集采购渠道,建设图书馆评论专家队伍开辟搜集来源,按照五级编目法整理编辑书库书目和新书推荐书目。

立足地方重大历史事件,开展地方文献科学研究,这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塑造特色馆藏品牌的必然要求。滇缅抗战的史料学研究不仅为发掘构建地方历史所需要,也为凭吊缅怀革命先烈以弘扬爱国精神所需要。滇缅抗战史的学术研究是指通过对滇缅抗战文献的学术梳理来指导与建构滇缅抗战理论、历史及其应用的学科研究。滇缅抗战理论建构应该坚持主流价值观,以符合党和国家战略需要的态度来建构体现学术深度的理论体系;坚持主流历史观,以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为历史主线,系统梳理与讲述滇缅抗战的历史,加强对滇缅抗战档案整理、文物考古影视文学创作这三方面的应用研究。地方历史文献学研究的首要的任务是研究怎样搜集与整理地方文献史料,还应该重视研究特色馆藏建设、地方文献书目编辑与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