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滇缅抗战文献的可视化分析简介

滇缅抗战文献的可视化分析简介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部分,主要包括第二、三、四章,分别从滇缅抗战文献的文本形态、行为形态和观念形态开展统计分析。第三章是滇缅抗战文献的行为形态,主要阐释文献的生产类型、生产过程、生产要素、生产主体和生产分期。在影响因素上,依靠统计分析数据揭示出时代因素、地域因素和政治因素,揭示滇缅抗战文献生产传播的历史关节点规律、本土关注性规律和政策导向性规律。

滇缅抗战文献的可视化分析简介

历史告诉我们,科学研究需要宏观视野和微观视野相结合,不仅需要宏观视野来驾驭整体框架,还需要微观视野深入剖析具体个案。”[31]由于研究报告是科学研究的文本形态,因此,文本的内容也应该满足科学研究的这种思维要求。利用学术理论研究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借助研究方法分析问题,凭借研究报告解决问题,这个研究过程无疑是我们学术研究者应该普遍遵循的学术路径。而作为研究过程的终点,以学术著作形式来撰写的研究报告就是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获得数据来论证学术观点的一种文本形式。能够清晰简洁地说明统计数据,能够生动具体地表述事实真相,能够逻辑严密地论证研究结论,能够系统全面地表达学术观点,这些文本写作要求无疑需要有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特征的学术理论作为文本内容的逻辑框架。“滇缅抗战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课题希望解决的现实问题是:如何搜集整理地方文献,有效推进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针对这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研究报告的文本内容按照总体结构来安排,先从总体上回答“为什么要研究滇缅抗战文献”和“怎样研究滇缅抗战文献”,然后具体分析“滇缅抗战文献有哪些数量特征”,最后总结回答“滇缅抗战文献的生产传播具有什么规律,有什么作用”。总之,研究内容在文本层次上按照总体结构来构建内容框架,在具体分析上按照文化系统论的层次结构构建内容框架,从而在宏观层面上体现出逻辑严密的内容体系,在微观层面上体现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部分,主要是绪论这一章。绪论一般按照固定的结构模式来写作,阐述“课题的研究意义,梳理其研究现状,阐释其研究方法和思路,说明其整体结构”。[32]研究报告的绪论包括四节,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是选题缘由,阐述“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从地方高校馆藏资源建设、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中日历史观的政治博弈这三个方面的需要来回答“为什么要研究滇缅抗战文献”。其次是文献综述,“梳理其研究现状”,主要是厘清历史、史料和文献这三者的逻辑关系,从历史学、史料学和文献学这三个领域梳理滇缅抗战文献的研究现状,得出滇缅抗战文献研究还是一个具有巨大学术提升空间的研究领域这一结论。再次是研究方法,阐释课题研究如何运用研究方法,主要对系统分析、类型分析、时序分析和统计分析这四种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说明。最后是研究思路,“说明其整体结构”,主要阐述研究报告的理论视野、研究过程和文本内容。研究报告以文化系统论为理论基础,研究过程主要分为课题准备阶段、搜集整理阶段、数据处理阶段和文本写作阶段这四个阶段,说明了这四个阶段会形成原始数据、编码数据和关系数据这三种统计数据,获得《滇西抗战史料汇编丛书》《建设数字化时代的特色图书馆——2015第七届中美图书馆实务论坛文集》《滇缅抗战文献》和《滇缅抗战文献的可视化统计分析》这四个研究成果。文本内容的写作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安排滇缅抗战文献系统的结构要素。

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部分,主要包括第二、三、四章,分别从滇缅抗战文献的文本形态、行为形态和观念形态开展统计分析。第二章是滇缅抗战文献的文本形态,主要阐释文本结构、文本类型和类型特征。文本形态的类型主要有利用实物、语言和图像符号表达和记录滇缅抗战历史的媒介类型,经过加工处理史料以重构历史和表达观点,形成由搜集、整理与管理而形成的可资借阅和调用的实物。第三章是滇缅抗战文献的行为形态,主要阐释文献的生产类型、生产过程、生产要素、生产主体和生产分期。生产类型主要包括历史回忆、搜集整理、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这四大类型。生产过程大致包括确定研究课题、筹措申请资金、开展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文稿、编辑校对文稿、联络出版事宜、印刷发行上市等一系列环节。生产要素主要由生产者(历史当事人、历史报道者和历史关注者)、内容(地理空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本、读者和效果组成。生产主体主要有历史关系、地域关系和产权关系三种类型。生产周期主要分为滇缅抗战时期(1939—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前三十年时期(1950—1977年)和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4年)这四个阶段。第四章是滇缅抗战文献的观念形态,主要阐释文献的题材内容、作者态度和内容变迁。关注内容主要集中在滇缅抗战的历史遗迹(含遗址和遗物)、历史人物(名将、名人和老兵等)、历史过程(事件、战役、战争等)、纪念活动(展览、研讨会、调查采访、遗骸迁葬)等。内容变迁体现为地理空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题材演进脉络。作者态度主要按照历史关系、地域关系和产权关系来审视作者的情感价值偏向和主观思想态度。

第三部分是解决问题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从规律总结和建设思考的角度来展开论述。第五章是滇缅抗战的统计分析,主要从传播特征、时代特征和影响因素这三个角度总结文献生产传播的一般规律。在传播特征上,通过统计分析数据指出什么类型的文本是优势文本,什么作者是中坚作者,什么题材是核心题材。在时代特征上,统计分析借助数据明确哪一个生产分期是黄金时期,哪一个时间节点是历史关节点,政策导向有哪些表现。在影响因素上,依靠统计分析数据揭示出时代因素、地域因素和政治因素,揭示滇缅抗战文献生产传播的历史关节点规律、本土关注性规律和政策导向性规律。第六章是滇缅抗战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以滇缅抗战文献为例思考地方文献建设,主要从文献搜集、文献整理与文献研究这样三个角度思考具体的问题。滇缅抗战文献搜集从学科专业分析开始,立足于馆藏建设的基本目标,紧紧抓住搜集方法和文献史料特征开展文献搜集工作。滇缅抗战文献整理立足于资料整理与分类整理的编目规则,然后汇编成册,最后落脚于集中存放与馆藏建设。滇缅抗战文献研究则立足于国家战略需要,根据学术研究需要阐释如何进行地方文献研究,针对特色馆藏要求阐释如何强化特色资源建设。结论部分主要包括主要内容与观点、基本功能和作用、研究主题和领域。其中,滇缅抗战文献的社会功能则立足于发挥历史物证作用,搜集整理档案史料,支持各级地方党政机关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立足于发挥文化展示功能,论证分析地方文献与文化资源、文化品牌的关系,支持各级地方党政机关的文化建设;立足于舆论引导功能,阐释地方文化培育与践行社会主流价值观、构建社会信仰、掌控意识形态,支持各级地方党政机关开展教育宣传工作。

表1-8 滇缅抗战文献研究逻辑结构体系一览表

研究报告需要在内容上追求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研究报告解决的现实问题是“如何搜集整理地方文献,有效推进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报告的框架是总体性的逻辑结构,研究报告的内容则是递进式的三层逻辑结构,“包括文本层次、内容层次和分析层次。第一层次是文本层次,这个层次的逻辑结构是由面到点,从宏观的整体描述到微观的具体解剖。”[33]文本层次主要体现为内容框架,内容层次主要体现为章节题目,分析层次主要体现为论述要点。研究报告的重点内容是滇缅抗战文献系统(文本形态、行为形态和观念形态),其核心是滇缅抗战文献生产的影响因素和地方文献建设,其难点是滇缅抗战文献的统计分析。研究报告的理论视野是文化系统论,研究报告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类型分析、时序分析和统计分析,研究报告的学术创新主要是重新总结文献生产传播的规律。总之,研究报告在文本写作上的追求目标是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论点清楚、论证有力、语言流畅、数字准确、格式规范。

【注释】

[1]滇西抗战:云南和保山本地人用此词来指称发生在云南滇西地区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一般情况下,其含义也包括以点带面指称的发生在与滇西接壤的缅甸北部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地域空间的范围来看,滇西抗战是滇缅抗战的一部分,滇缅抗战包含滇西抗战和缅甸抗战。本书遵从习惯,对“滇西抗战”与“滇缅抗战”不作区分,指称同一场战争。

[2]张宪文:《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1页。

[3]张宪文:《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7页。

[4]傅仕敏:《文史纵横》,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5页。

[5]魏国彬:《滇西抗战文献》,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6]张舜徽:《中国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7]同上,第3页。

[8]杜聿明宋希濂等著:《正面战场远征印缅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336-340页。

[9]尾生历史文献是指文本重构的历史具有高度真实性的文献,主要指历史文献,与尾生文学文献相区别。

[10]钱学森等:《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文汇报》,1978年9月27日。

[11]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01页。

[1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2页。

[13]朱庆华主编:《信息分析基础、方法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www.xing528.com)

[1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15][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译:《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页。

[16][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17][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401页。

[18]同上,第428页。

[19][美]凯蒂·伯尔纳、戴维·E.波利著,嵇美云、余虹姗、支庭荣译:《数据可视化实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4页。

[20]蔡勤东:《大数据时代——企业借助互联网成功转型升级》,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

[21]朱庆华主编:《信息分析基础、方法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22]蔡勤东:《大数据时代——企业借助互联网成功转型升级》,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

[23]鲁迅:《汉文学史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24]魏国彬、吴臣辉:《多维视野下的保山文化产业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25]魏国彬:《地州本科高校特色图书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祁苑红主编:《建设数字化时代的特色图书馆——2015第七届中美图书馆实务论坛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5页。

[26]魏国彬:《文化系统论视野下地方文献的理论阐释》,《图书馆》,2013年,第2期,第22-26页。

[2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3页。

[28]《滇西抗战史料汇编丛书》由云南大学出版社、保山学院和保山市档案馆三家联合组织选题申报和编辑出版。该选题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选题,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百种重点图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滇西抗战史料汇编丛书》(包含文献书目《滇西抗战文献》)于2017年2月完成出版。

[29]“建设数字化时代的特色图书馆——2015第七届中美图书馆实务论坛”由云南省高校图书情报委员会和美国华人馆员协会联合主办,由保山学院承办,于2015年7月8日在云南省保山市举行。滇缅抗战文献作为特色资源建设的一个专题被纳入会议主题。会议论文集《建设数字化时代的特色图书馆——2015第七届中美图书馆实务论坛文集》于2016年10月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30]魏国彬:《滇西抗战文献》,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页。

[31]魏国彬:《德昂族艺术的文化阐释——以保山市潞江坝白寨为例》,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3页。

[32]魏国彬:《德昂族艺术的文化阐释——以保山市潞江坝白寨为例》,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4页。

[33]魏国彬、万晓萍:《泰北华人村——来自泰国金三角地区的田野报告》,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