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利工程介绍

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利工程介绍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区分中山县内的两个五乡联围,把阜沙、东凤、大南的五乡联围称“上五乡联围”,把斗门的五乡联围称“下五乡联围”。由阜沙地区的上南村和港口地区的中南村、下南村等多个小围联建而成。2004年,投入70万元,完成大有、丰联两村内河疏浚清淤6公里的整治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利工程介绍

(一)五乡联围

1950秋,在中山县人民政府建设水利部门的协调下,浮墟片的各乡人民政府决定把原来的东海、建国、凤鸣、凤仪、大南等5个乡共42个小围联合筹建“五乡联围”。1951年2月动工,1958年竣工。五乡联围位于中山市西北部,地处西江下游,西北临桂洲水道,与佛山市顺德区相邻,西南临小榄水道,东、北临鸡鸦水道。围内现东凤和阜沙部分集雨面积59.6平方公里。其中,东凤镇占31平方公里,阜沙镇占28.6平方公里,受益耕地面积7.05万亩,人口11万人。规划筹建的五乡联围包括大南沙的上、中、下南各围,当年原属中山县的斗门小县也建成1个五乡联围。为区分中山县内的两个五乡联围,把阜沙、东凤、大南的五乡联围称“上五乡联围”,把斗门的五乡联围称“下五乡联围”。1958年末,斗门从中山县析出,中山境内只有1个五乡联围,没有上下之分。1951年动工的部分是现阜沙东凤地段。1954年,中下南划入中山县第十区(后属第七区),中下南围堤段于1955年动工,自称中下南联围,至1958年完工。五乡联围阜沙、东凤部分的围堤总长43.8公里,建有鸦雀尾、同安、横迳等干堤水闸23座,总净宽124米,设有莺哥咀水文遥测站和鸦雀尾水位监测站;电排水泵站314台,总装机容量7881千瓦。该联围主要险段有:莺哥咀、二埒西、二埒东、中沙环、大有北等5处,总长5.3公里。1966年冬,全面加固五乡联围的全部围堤。1971年,外接鸡鸦水道的大有北闸、东闸和浮墟头(罗松口)闸完成重建。1977年建成罗松澳尾水闸。20世纪90年代初,联围实施水利达标和上新台阶高标准建设,按“50年一遇”的标准,全面整治加固堤围。从1991年开始,实施全围43.8公里的堤面全程浇注水泥路面,统一规划宽3米、厚20厘米,后来又把全围43.8公里的堤段全部加宽到6米堤面;把全围内坡所有的塘边和河涌边全部填平,以加强内坡顶托力;1995-1998年间把大围堤闸全部改建电动升降闸门;修建重点防洪公路,阜沙镇已于1996年建成了上南防洪公路长2.7公里,宽15米。五乡联围抵御特大洪水袭击的抗灾能力增强,成功地抵御了1994年6月、1998年6月和2005年6月3次特大洪水袭击。

表5-2-1 2005年五乡联围阜沙、东凤两镇泵站基本情况表

附记:大南联围

大南联围原属五乡联围建设的后期工程,修建始于1955年。由阜沙地区的上南村和港口地区的中南村、下南村等多个小围联建而成。大南联围东靠鸡鸦水道,西、南靠小榄水道,北与五乡联围连接,地势较低,高程一般在珠基0.5-1.2米之间,为沙田冲积水网地区。联围集雨面积21.33平方公里,受益耕地面积2.48万亩,人口2.09万人,联围堤段总长22.95公里,干堤建有石基、河口、荇蛇、急流、六顷、大南尾(中型)、西闸、南闸、壳塘、莲池、大崩、浪涌12座水闸,总净宽72.5米,电排泵89台,总装机容量2651千瓦。该围主要险段有横迳渡口、白花头、冈丰头、急流口、大南尾旧鹅场等6个险段,总长3.2公里。从1991年起经阜沙、港口两镇联合进行水利达标建设,按“30年一遇”的标准整治加固,把过去推拉闸门改为电动提升门。堤面由4米扩至6米,堤顶高程达到珠基水位4.3米,成功抵御了1994年6月、1998年6月和2005年6月3次特大洪水袭击。

表5-2-2 大南联围水闸建设情况表

注:高程以珠基水位计算

鸦雀尾水闸:属中山市中型水闸,1957年建成,闸高7.2米,5孔闸门净宽21米,配有5米净宽船闸通航,是20世纪50年代中山县建成的三座中型水闸之一。1983年重新修建船闸,净宽7米,长100米。1998年,水闸大型排涝泵站建成。

表5-2-3 阜沙镇鸦雀尾水位监测站历年最高水位表

注:1.高程以珠基水位计算
2.鸦雀尾水位监测站警戒水位为珠基水位2米

附记:将错就错的“鸡鸦水道”命名

1951年3月,五乡联围勘测设计小组绘制了记录草图,勘测以浮虚山最高峰标杆为准,东堤沿河道旧堤测量。外河道的名称写什么,询问当地群众及查阅资料得到的是:历史上从莺哥咀向东南经细滘口直到黄圃新地“拖猪嘴”(罗松村对面)河段称“波头水”,民国初年起改称“南头水”,往东南经“白鲤口”(属三角)到“鸦雀尾”(阜沙地名)汇合“横迳水”和“沥仔水”河段称“浮墟水”,再往东南经浪网、民众、大南尾的河段称沥尾水,汇小榄水、海心沙水出横门水道,现在以五乡联围从北到南东水道统一标示水道名称,即莺哥咀经细滘至大南尾的暂定水道命名。技术人员测绘过程中,以罗松口浮虚山咀古称大滕蛱处(现东阜大桥引桥侧)向上游到第一个河口居民点为“鹅尾”(即现今澳尾自然村),向下游过对掁到达大河口处为“鸦雀尾”,测绘技术员就在草图上把“鹅尾”和“鸦雀尾”各取一字记作“鹅鸦水”。在绘制正规设计图时,新接手的绘图技术员把草图的草书“鹅”字看作“鸡”字(繁体鸡字,当时还未有简体字),把水道名称写作“鸡鸦水”,当时并没有发现“鹅鸦水”写成“鸡鸦水”。省水利厅备案下来,水利会和五乡大围管理处只能将错就错默认了,“鸡鸦水道”便成了法定河名。五乡联围对岸的其他围规划都迟于五乡联围,如文明围(1953年3月)、马新围(1955年11月)。波头水、浮墟水和沥尾水之名消失了,从1952年起,鸡鸦水道就固定沿用下来了。

(二)内围水利建设

2001-2005年,全镇累计投入整治内河水利建设资金约800万元,完成河堤砌石护岸工程总长度65.9公里;河床疏浚清淤累计总长30.6公里。其中2001年,投入150万元,整治横迳涌、南强瓦厂河、罗松村内河、牛角村新涌,砌石护岸9.2公里,疏浚清淤9.6公里。2002年,投入230万元,完成牛角围中心河6公里疏浚清淤工程,完成牛角新涌、南强涌、罗松围3个村河堤砌石护岸工程7公里。2003年,投入168.6万元,疏浚大有、丰联两村内河9公里。2004年,投入70万元,完成大有、丰联两村内河疏浚清淤6公里的整治工程。2005年,投入180万元,修建罗松、阜东两村防汛路。

阜沙镇内的4个面积较大的内围,即牛角围、罗松围、大有围和上南围。其中,牛角围约有常住人口8000人和13000亩耕地,大有围约有常住人口7000多人、近1万亩耕地,建围历史均超过120年,牛角围的水闸同样有120多年的历史,由于长年累月经受冲刷损耗,使这些水利设施存在安全隐患。20世纪70年代全公社新建中小型水闸9座,并对各个联围水闸分别进行多次检修和改造,安装电动升降闸门并配建电室,改善整个阜沙的排涝、灌溉条件。

在确保大围和内围重点水利工程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各村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配建田园窦闸和疏河清淤,建成系统排灌网。1976年,全公社新开河道3条,其中,牛角围新开东西走向中心河3.6公里,宽10米;上南二扁河中段起横向(东西向)新开800米;罗松澳尾新开南北走向河长600米,宽10米。1974年秋季把横沥河从卫民顶至上三丫桥全长5公里的河道疏深近1米。2001-2003年把横迳涌、浮墟垄、罗松皮、南强涌的共13.1公里的河堤砌石护堤,铺筑水泥路面,既改善排灌条件,也可通行汽车,方便村民出入和农副产品的运输。

表5-2-4 阜沙镇各水闸建设情况表

(三)电动排灌站建设

电动排灌站也是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重点项目。全镇共有电动排灌站16座,其中建于20世纪60年代有6座,建于70年代 6座,90年代增建了4座,总受益面积达7.9万亩。这16座电动排灌站装机总容量3010千瓦,变压器功率合计4970千伏安。直排出小榄水道和鸡鸦水道的排灌站有牛角颈口站、罗松澳尾站、大有站、鸦雀尾站、上南南闸站、上南石基站共6座。除外,各村也根据需要分别建有各类排灌站,形成了镇域全方位排灌体系,实现遇100毫米暴雨能在12小时内排干的目标。(www.xing528.com)

阜沙地区整体地势较低,当连续暴雨和围外高水位顶托无法开闸排水时,会造成全镇耕地内涝现象。1996年阜沙镇政府争取了市政府及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投资1310万元,在鸦雀尾水闸旁兴建1座大型电动排灌站,安装总容量300千瓦4台口径各1200毫米的水泵,排涝受益面积达3.3万亩,有效解决了镇内的积水问题,逐步把早期建设的牛角颈口站等8座电动排灌站分别进行了技术改造,确保所有电排站安全有效运行。

(四)“三防”工作

1.“三防”机构设置

民国时期,各乡(村)公所的“水章”理事负责洪水巡视和指挥抗洪工作。平时由“更夫”(俗称“睇水”)执行,没有明确的防洪机构(本地人称洪水为“西水”,即暴涨的西江水),围田都是“望天田”,旱不算灾。“天有不测风云”,防风只能由群众自己凭气象经验。

1950年起,九区政府每到洪水期,临时成立区公所的防洪指挥部,各乡(村)临时组建的防洪队伍,称抢险队,以民兵、青年为骨干,由乡(村)政府乡长连同民兵中队队长或治安主任作为组织领导人,指挥抗洪战斗,分工负责打桩、托泥(用麻包袋装大半袋泥)。乡(村)公所收到上级防洪警示,则封堵外河口,打桩队、托泥队出动封堵河口或加固险段(本地群众称堵河口叫“葬碑”,堵河期三个月左右,解封撤堵叫“开碑”)。

1955年农业合作社期间,防洪工作由抓生产的副乡长负责。联围内具体行动由五乡联围水利筹建会统一调度。

1958年人民公社期间,公社管委会的一名副社长或党委一名副书记、各大队一名大队干部、水利会领导组成“三防”(防洪、防旱、防风)指挥部,黄圃公社设总部,阜沙片设分部(办公地点在鸦雀尾五乡联围水利会驻地)。

1966年5月,阜沙公社从黄圃公社析出,设阜沙公社“三防”(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指挥部总指挥由公社党委书记担任,办公室主任由抓生产的副社长、联围水利会主任担任,成员包括公交、电力公安的负责人,下设抢险队、巡逻队、运输队和救护队。物资供应由供销社领导负责。

1983年3月,阜沙区“三防”指挥部成立,办公室设在泾口(牛角)排灌站,区长任总指挥。

1987年1月,阜沙镇“三防”指挥部成立。镇党委书记任总指挥,办公室主任由水利管理所主任担任,成员包括镇农办(农技站)、建委、党政办、农电所、工商所、公安分局、医院、阜圩社区、建安居委及各村党支部书记。

1990年成立五乡联围(东凤、阜沙)三防指挥部,两镇联合组成。总指挥:李武彪(东凤),副总指挥:梁德胜(阜沙)、罗浦南(东凤),成员:李俭禧(东凤)、梁润明(阜沙)、杨彬(东凤)、杨桂洪(阜沙)、任汉章(东凤)、梁元辉(阜沙)、邝业祥(东凤)、何恒光(东凤)、吴炎全(阜沙)等。

1997年成立阜沙镇三防指挥部,由党委书记任总指挥,副书记任副总指挥,成员包括一名副镇长、党政办主任、公安分局局长、民政(社会)事务办主任、建委主任、水利管理所所长、农办主任、交管所所长、供电公司负责人、电信支局局长、医院院长、社区主任、各村支部书记等组成。

2.“三防”物资、器材

民国时期,传统的防洪物资器材为泥篸、勒钊、桩杉、桩锤、谷围、笏缆、竹笏、草包、麻袋、农艇、“大光灯”(汽灯)。各乡(村)的防洪物资存量不多,一般存放在乡(村)公所杂物房或各水闸“看闸公”的闸棚处。

新中国成立(1950年)后,政府和地方共同出资购买防洪物资器材,大宗器材购买采用国家补贴和无息贷款,按地方的防洪计划列支,购置的均为传统防洪物料,增加些人员用品,如簑衣、雨帽和药品等。

人民公社成立(1958年)后,从县到公社、大队均成立“三防”指挥部,防洪规划中所需的物资器材由县政府、公社以行政指令方式指示各部门、各行业对所需的物资器材进行采购和贮备,物资部门有木材公司、生产资料公司、五金交电公司、供销社、国营商店、粮食局物资局供电局和地方排灌站等。物资器材分常备和商品贮备,常备的由防洪单位购买后自行管理,商品贮备的防洪期只供应防洪专用,防洪期结束解冻作社会销售。物资品种有松、杉、竹、杂技、麻袋、草织袋、谷围、竹笏、泥篸、担竿、高矮锹、“桅尾灯”(风雨灯)、电筒、电池汽油煤油、蜡烛、簑衣、雨帽等。

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社会进步,“三防”器材不断完善和齐全,开通防洪公路,增备机械运送车辆、水泵、马达、钢筋、水泥、沙、石、等建筑材料,足以应对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

3.防洪抗灾纪实

1962年6月下旬,西江水暴涨,五乡联围遭受建国以来最大的洪水袭击,莺哥咀水位上涨到4.39米,超出警戒水位0.89米。7月2日,联围同安麦才社(东凤镇,当时属南头公社)堤段被洪水冲决33米,深5米,阜沙派出百人抢修突击队到同安协同当地群众一起打桩、抛沙袋、填泥堵塞决口、阜沙的卫民(牛角一大队)、上南旧围筑起第四、第五道防线(同安、二垺、民乐三个旧小围第一、二、三道防线)。经两昼夜奋战,堵住了缺口,阜沙地域总算有惊无险。

1994年,接连两次遭受最大洪水袭击。6月中旬,五乡联围遭受到有史以来最大的洪水袭击(比1962年的水位更高),鸦雀尾的水位3.36米,超出警界水位1.36米,丰联堤段有约400米漫顶5厘米,东罟堤段出现两处40米和35米的大滑坡,鹅眉段20米出现堤基裂缝和渗漏,40米滑坡处属阜沙镇负责地段,同时,横迳水闸发现严重渗漏,水闸随时有垮塌危险。阜沙镇三套班子全部出动,各村各战线组织突击队共2000多人参加抢险工作,市军分区部队及武警部队派出300多人增援,市委常委崔国潮亲临视察指挥。全体军民共同努力,奋战72小时,基本排除了险情,继续一星期进行加固工作。

隔了不足一个月,7月上旬,洪水再次暴涨,鸦雀尾水位2.99米,全镇领导干部和突击队分三班上堤巡视警戒,发现渗漏立即填堵,横迳闸里外加填大量角石保护,直到洪水退至警戒水位以下24小时方撤退大部分人员。

2005年6月24日,洪水来势凶猛,暴雨不停,暴潮高涨,莺哥咀水位涨至5.33米,鸦雀尾水位上涨至3.51米,是历史最高水位。市三防指挥部提前三天两次发出了抗洪紧急通知。中山市政府于24日上午向全市转发了省政府的抗洪救灾紧急动员令。阜沙镇党委书记黄劲东、镇长梁松枝组织和带领各路抗洪人马共1800多人上堤,各类抢险物资送至大堤边集中待用,对曾经出现过险情的堤段补填加固,镇三防指挥部、水利所领导通宵巡视,广东省委副书记刘玉甫、市委常委军分区司令陈金胜、副市长司徒伟湛及国家“防总”广东工作组组长珠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王秋生等先后到五乡联围的险要堤段视察和指导抗洪工作,督促各路段抗洪物资的调拨、慰问抗洪群众。阜沙医院的救护车也开到横迳口水闸附近,医院的抗洪救护队巡梭于抢险队伍之中。在市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干部群众积极投入、配合,实现抗洪的组织、队伍、措施、物资四到位,取得抗洪斗争的胜利。《阜沙镇抗御西江洪水工作总结》被录入《中山市“05·6”抗洪专辑》中。

五乡联围筑坝、堵缺、防浪等所需的石料,大多采自浮虚山,五乡联围水利会在浮虚山划定3处水利石场,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末30年间,阜沙人扮演了愚公移山的现实版。浮虚山古名浮石山,沿山多处岩石裸露(实际是典型的海蚀遗址),防洪石料“就地取材”。每年水利会都向各生产大队下达采石送石任务。大队成立爆破组,各生产队被分派送石任务,用小艇把爆出的石块送到五乡联围莺哥咀到东罟围堤的划定地点抛放,数量之大,不下数十万吨。阜沙水厂位置的大山坳、东阜大桥收费站靠山的几处绝壁、原岗头涌尾圆山西南绝壁都是当年水利石场采石留下的遗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