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辽封状元:历史误会大石进京赶考

西辽封状元:历史误会大石进京赶考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州的民政长官叫刺史,而五京所在的府及其附近各州还额外设有掌管军政的节度使。《辽史》上记载说,公元1115年——也就是耶律延禧御驾亲征,在护步答冈被金军杀得大败的那一年——虚岁29岁的大石进京赶考,因为学识渊博,文采斐然,很轻松地就夺得了状元。按照习惯,新科状元要进入翰林院,就任翰林应奉,相当于政府机关的高级秘书。所以大石不大可能去参加科举考试,更不会考中状元,当上翰林应奉的官。

西辽封状元:历史误会大石进京赶考

契丹辽朝的都城在大定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称为“中京”。此外还有四个陪都,就是东京辽阳府、上京临潢府、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和南京析津府。

金军首先拿下了东京辽阳府,然后阿骨打转向东方,打算进攻上京临潢府,首先派兄弟斜也领兵猛攻上京的门户泰州(今黑龙江省泰来县境内)。1117年春季,泰州失守,1120年五月,金军终于开进上京城下。

听到这个消息,耶律延禧吓得再不敢亲征去前线打仗了,不但不打仗,反而逃出中京大定府,毫不羞耻地背对着敌人,跑去南京析津府暂时栖身。

契丹辽朝的南京析津府,就是现在的北京城,不过近千年后的今天,已经保留不下什么古迹了,只有广安门内的天宁寺砖塔,据专家考证,是在辽代遗址上修建的,已经算是北京现存古建筑里最古老的一座。

其实这里就是幽云十六州中的幽州,当年契丹人从石敬瑭手里拿到这座城池,立刻就改名为幽都府,定为南京,后来又改名析津府。契丹辽朝的五京里,要数这座南京析津府的人口稠密,工商业发达,最为繁华热闹。

契丹辽朝的一级行政区划为道,就以五京为中心,设立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西京道和南京道,道下设州(五京所在的州改称府),为二级行政区划。州的民政长官叫刺史,而五京所在的府及其附近各州还额外设有掌管军政的节度使。以幽都府为例,设置卢龙军节度使司(节度使司是指节度使的衙门),它东面的平州则设置辽兴军节度使司;幽都府改名析津府以后,撤掉了卢龙军节度使司,等于说南京周边的最高军政长官就只剩下一个辽兴军节度使了。

耶律延禧既然逃到了南京,他当然需要任命一位有才能的大将来担任辽兴军节度使之职,好就近保护自己。派谁来担当这个重任才好呢?想来想去,突然被他想到一个人选,那就是担任祥州(今吉林省农安县东北部)刺史的耶律大石——

“大石忠勇善战,又是朕的同宗兄弟,嗯,把他调到身边来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前因叙过,进入正题,主人公耶律大石登场——他就是开篇提到的那位来自中国、后来千里迢迢远征河中地区的菊儿汗——天祐皇帝。

耶律大石,表字重德,乃是契丹辽朝的正牌宗室,是开国皇帝、太祖阿保机的第八代孙子,根据专家考证,他很可能出生于公元1087年。耶律延禧也是阿保机以后的第八代,生于1075年,比大石大12岁,所以论起辈分来,他算是大石的远房堂兄。

随着契丹辽朝的衰败,贵族们也大多毫无生气,王子王孙们八成都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但是耶律大石不一样,他不但保留了老祖宗的游牧民族本色,善于骑马射箭,并且很有文化修养,精通契丹和汉两个民族的文字,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了。

《辽史》上记载说,公元1115年——也就是耶律延禧御驾亲征,在护步答冈被金军杀得大败的那一年——虚岁29岁的大石进京赶考,因为学识渊博,文采斐然,很轻松地就夺得了状元。按照习惯,新科状元要进入翰林院,就任翰林应奉,相当于政府机关的高级秘书

不过这条记载有点问题——《辽史》和《金史》都是元朝宰相脱脱召集一批人编出来的,人们常说“盛世修史”,可是脱脱时代元朝早就不“盛”了,国家日益衰弱的时候,文教事业也走下坡路,这两部匆匆忙忙赶工出来的史书,纪年讹误、译名混乱、史实矛盾等问题比比皆是,有关耶律大石的事情记岔了也不奇怪。

首先,按照契丹辽朝的制度,进士考试是专为汉人设置的,而契丹人和“贱庶”之人比如奴隶、屠夫、医生、算命的之类,全都不准参加——当然,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契丹人自有别的做官道路,“贱庶”则根本不让当官。曾经有个契丹贵族耶律蒲鲁去参加科举考试,竟然还考中了,可是随即就被人告发,皇帝下令:“擅自让儿子去参加考试,破坏制度,这是他老子庶箴的过错。”下令抽了耶律庶箴二百鞭子。(www.xing528.com)

契丹辽朝两百多年,除了耶律蒲鲁以外,还有别的契丹人参加过科举考试吗?可能有,但是没有证据。况且一碰到开进士科,《辽史》都会把得中之人的名单开列出来,虽然未必完全,里面却的确没有耶律大石的名字。所以说耶律大石进士及第云云,这条记载恐怕不可信。

很可能是脱脱等人理解错了资料,把后代的制度给安到契丹辽朝去了。因为在金朝的时候,是允许女真人和汉人一样去考进士的,只不过不是同一套考题,而且女真人的录取分数线会相对低一些;元朝虽然不大搞这种考试,但偶尔搞一回,也从来不区分民族,没有蒙古人不准参加的规矩。

所以大石不大可能去参加科举考试,更不会考中状元,当上翰林应奉的官。当时并非只有一个翰林院,大石进入官场的第一步,其实应该是在另外一个翰林院吧。

因为按照契丹辽朝的制度,是建立两套官僚班子,分开来管理蕃人(指以契丹为首的游牧民族)和汉人的,前一种叫北面官,全是沿袭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一套;后一种叫南面官,是完全模仿了唐朝的官制。对应南面官里面的翰林院,北面官也有一个机构,名叫大林牙院——林牙,就是契丹语翰林的意思。

耶律大石最早做官,应该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而是通过契丹族内部的推荐,当上了大林牙院里的某一级林牙(翰林)。在中原王朝,考中进士,能进翰林院是很风光的事情,翰林虽然品级不高,却往往前途无量,汉化程度很高的契丹人也很看重这一点,所以很多年以后,即便大石已经身居高位,大伙儿还是习惯尊称他为“大石林牙”。

历朝历代,只要有翰林,所负责的就不外乎朝廷诏令、文书的起草和润色,它有点类似于皇帝或者政府机关专管文字工作的秘书,但是没有什么权力,纯粹一个清水衙门。

上林牙也就是翰林的时候,耶律大石只有29岁,风华正茂,精力旺盛。年轻人满腔热血,想要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再加上看到国家危机重重、风雨飘摇,当然不肯在那样一个纯文字机构里干点不痛不痒的帮闲工作。好在他有优势条件,他既是契丹人,又是耶律氏,甚至还和皇帝沾亲,想外放个地方官,去干点实事,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吧。

所以大石在大林牙院里干了没多久,就被外放去做了泰州刺史,然后1117年春季,女真大将斜也就攻陷了泰州。没有记载大石此时是否还在泰州任上,是否当面抵抗过金兵的猛攻,但想来大石虽然精于骑射之道,保持着契丹游牧民族的本色,可领兵打仗还是头一回,所以肯定不是身经百战的斜也的对手吧。

况且,当时女真兵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契丹辽朝兵败如山倒,士气低落。大石很可能因此丢掉了泰州,逃回首都,并且根据《辽史》记载,他在不久后又平调祥州刺史。

有趣的事情又来了,其实祥州早在三年前也就是1114年的时候就已经被女真兵收降了。难道说大石投降女真,去当了金朝的官吗?那当然是不可能的。或许是《辽史》又编错了;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此祥州非彼祥州,乃是一个侨置州。“侨置”就是说一旦地方政府沦陷了,就另外找块地方,按原名设置一个新的地方政府,和所谓的“流亡政府”没有太大区别,或许朝廷还给划点土地、拨点人口,量可比原来少了不知多少倍。

从泰州刺史到祥州刺史,算是平调,而从祥州刺史到辽兴军节度使,就是升迁了。很可能大石在防守泰州的时候表现不错,后来担任祥州刺史,其间还和女真兵打过几仗,不一定得着什么大胜利,只要临阵不逃,败而不溃,在当时就已经罕见了。耶律延禧听说了大石的事迹,又调查到他是自己的远房堂兄弟,自然而然就会想要加以重用。

不过耶律延禧这糊涂皇帝从来就没有什么眼光,也说不定他根本就没有看重过大石的才能和功绩,仅仅因为是亲戚关系,才任命大石当辽兴军节度使的。大石崭露头角、声名鹊起,虽然是在辽兴军节度使的任上,却并非在耶律延禧的领导下。

因为耶律延禧只在南京析津府待了两年,等到1122年正月,金军开进了防备薄弱的中京城,他就又胆战心惊地坐不住了,并在不久后匆匆地逃出了南京城。大石仍然留守析津府,没有跟随在皇帝身边,其实这对他自己,甚至对整个契丹族来说,都算是很幸运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