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管理:权力、民主与发展

高校管理:权力、民主与发展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的管理主体是有权力对学校事务进行管理的人员,也称为学校管理者。由教职工代表组成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是监督校长行使权力的民主机构,教职工有参与管理学校的权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是学校实施民主管理的具体体现。高校管理的基本内容。因此,学校管理人员可以深入分析学校管理现象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原因,以便对其有一个科学准确的认识。

高校管理:权力、民主与发展

高校管理活动是提高学校教育活动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学校管理将为师生提供愉快的学习与工作环境。管理是一种古老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方式之一,它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也存在于学校活动之中。在学校中,不仅有人们熟悉的教育活动,也有对教育活动起着重要影响作用的管理活动。因此,对高校的教育活动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也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有志者参与其中。

1.高校管理的主体与内容。

(1)高校管理的主体。高校的管理主体是有权力对学校事务进行管理的人员,也称为学校管理者。大部分人将学校的领导当成学校的管理者,认为只有校领导才有权力对学校的相关事务进行管理。但现代学校管理概念认为有权对学校进行管理的人员不仅有学校领导,还有学生、教师和家长,这些人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主体。

学校领导是学校的管理者。对于学校各项日常事务的管理、学校的环境建设、学校章程与制度的制定、学校教育教学的运行等,学校领导者都要做出相应的决策。学校领导有不同的层次,有高层的校级领导,也有中层的处室领导。另外,各个部门的职能人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为了区分领导者与职能人员工作职责与分工的不同,通常认为,领导者是做决策的,职能人员是执行决策的。因此,在管理上通常有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也有领导者要做正确的事,管理者要正确地做事的观点。

教师是学校的管理者。由教职工代表组成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是监督校长行使权力的民主机构,教职工有参与管理学校的权利。教师对于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改革及教学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对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的奖惩、晋升、处分、免职等都有建议权,对学校领导干部的工作有监督评议权,这些都充分说明教师也是学校的管理者。

学生是学校的管理者。学校的社团组织、学生会等都是学生的自治组织,是学生自我管理的机构。他们不仅要参与组织各项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要维护学生的权益。对于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学校事务,学生自治组织有权代表学生参与相关的管理,如学校食堂的改进、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引进等,通过书面申请、参与讨论等方式,学生也可以成为学校的管理者。

家长是学校的管理者。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是学校实施民主管理的具体体现。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有权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各项表现及学校为学生创设的学习环境。同时,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能够改变学校管理的封闭状态,使学校了解更多的外部信息,对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及提升学校的管理质量大有裨益。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有多种渠道,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等,都是学校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普遍采用的形式。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不仅拉近了家长和学校的关系,而且也给校园管理增加了透明度,给校园带来了活力。

(2)高校管理的基本内容。依靠团队人员的共同努力来帮助团队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地完成任务,这一过程就叫作管理。那么,高校管理则是学校的管理人员对学校的所有资源进行有计划、有条理的科学管理的过程,目的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和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工作始终伴随着两条线索来展开:第一是学校的教育活动,主要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依靠某种社会所需或者受教育者的发展情况而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的特点就是受教育者会受到直接的影响。第二就是学校的管理活动,其特点是受教育者会受到这一活动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这种活动是依靠学校的管理人员对学校教育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科学指导和管理来开展的。因此,对于学校而言,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显然不一样,它们都有着各自的作用。教育活动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性实践活动,而管理活动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由此可见,学校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学校管理活动在施行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因为会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应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师个体,出现问题在所难免。这些现象会引发人们对学校管理的思考,启发人们寻找更全面的方法、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去指引学校管理活动走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

2.研究高校管理的主要原因。

第一,研究高校管理是为了发现和认识学校管理规律。研究学校管理离不开对学校管理现象的认识,而对学校管理现象的认识则有助于发现和认识学校管理的客观规律。学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学校管理现象,能够体现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还能够反映出它的变化趋势。学校管理现象不受学校管理人员的态度和思想的控制,它具有稳定性和规律性。因此,学校管理人员可以深入分析学校管理现象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原因,以便对其有一个科学准确的认识。当学校管理人员对学校管理现象发生原因的剖析越发深入、细致,就越能够挖掘影响学校管理现象变化趋势的内在逻辑,也就能够依照学校管理的本质和规律进行管理活动。

第二,研究高校管理的目的是科学规范学校管理行为。学校管理行为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其一,学校管理人员无视学校管理规律,将自己的思想凌驾于规律之上,这种管理方式是荒谬的,必须加以修正;其二,学校管理人员将经验放在首位,认不清客观规律的重要性;其三,学校管理人员积极正确地认识学校管理的客观规律,根据客观规律进行管理活动,这是值得肯定和推崇的管理行为。

第三,研究高校管理的目的是发现并探索出学校管理的延伸点。人们对学校管理的客观规律的掌握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尽管许多人对学校管理现象的规律有一定认识,但是却无法保证他们会自主遵循客观规律来进行学校管理活动。因此,必须采取全面科学的方法和举措对学校管理现象及客观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比如对显性学校管理规律和隐性学校管理规律的探究,对动态学校管理规律和静态学校管理规律的探究,对普通学校管理规律和特殊学校管理规律的探究等。经过对学校管理规律的不断分析研究,找到其延伸点,有助于学校管理朝着更加准确合理的趋势发展。

3.教育管理与学校管理的关系。教育管理是有权管理教育的部门为实现教育目的、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法律,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活动过程。教育管理是一个范围十分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它不仅包括教育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管理,也包括非教育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对教育事业的管理。这种管理的主体是多重的,范围是广泛的,内容是丰富的,手段是多样的。对于教育管理活动,如果以其管理主体的层次不同作为管理范围的划分标准,那么可以将其划分为以国家行政部门为管理主体的、宏观上的教育管理与以学校为管理主体的、微观上的教育管理。这两个层次的管理构成了教育管理的总体范畴,宏观上的教育管理又称为教育行政,微观上的教育管理又称为学校管理。(www.xing528.com)

在我国教育制度中,学校可因其施教对象的不同而划分为实施学前教育的学校、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以及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又可因其施教内容的不同而划分为实施普通教育的学校、实施职业教育的学校以及对已经走上各种生产或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实施教育的成人学校。学校管理与教育管理是从属关系,二者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学校管理与教育管理的范围是不同的,学校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一部分,其管理范围小于教育管理;相同点在于:学校管理与教育管理的目的都是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活动促进人的发展,管理的要素都是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

4.高校管理与行政管理

(1)高校管理体现的教育意义。从教育学视角上定义学校管理,要从源头开始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早的学校管理名为学校行政,这个时期的学校管理大部分是根据以往经验沿袭下来的管理方式。我国的教育管理研究已经进入同期教育研究的领先水平,特别是“教育行政”已初步形成“学科体系”,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系统。

教育学意义上的学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育对象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而对其进行相应的安排与调节。教育性是学校管理的始点与旨归。既然学校组织的本质是教育组织,那么它对管理的要求也必然是最大可能地体现其教育性,发挥其教育影响力。换言之,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即其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要保证学校作为教育组织的功能得到充分展现,也就是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这一点出发,学校管理活动的归宿即其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学校要最大可能地发挥教育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学校管理的价值追求是教育性。没有教育性的组织不是学校组织,不为教育的管理也不是学校管理;失去了教育性,学校及其管理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由此可见,教育学意义上的学校管理更加注重学校教育实体属性,同时将教育的目的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2)高校管理体现的管理学意义。管理学上对管理这一概念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由于不同的学者抑或是管理学家的侧重点不同,所以管理的内涵也是各有殊异。事实上,管理学意义上的管理,首先,它是一种活动。管理必须采用活动这一具体的行动方式来开展。其次,它是一种职能活动。管理并不是一个无序的行动,而是运用各种职能组织起来的活动。最后,它是一种计划、组织、协调、领导、控制、激励、创新的职能活动。因此,在管理学意义上,学校管理应该是在学校内部及其外部所进行的一项计划、组织、协调、控制、领导、激励、创新的职能活动,该活动的具体场所是学校。

管理学思想的引入为人们全面理解学校管理提供了方向。简言之,引入管理学思想的学校管理学开始从单一的“教”转变为“管”。因此,借鉴西方的教育管理理论,同时结合国内的教育发展实情,提出我国特有的学校管理理论才是根本要义。

5.教育管理与教育行政。教育管理是指国家为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而对教育系统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有目的的连续活动。它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及学校管理两个部分。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管理过程和方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体育卫生、人事、保卫、总务、财务、图书仪器以及其他各项工作的管理等。教育行政亦称“教育行政管理”。教育行政管理的定义为:国家对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以及承担国家对国民的教育义务和实现教育目标,由各级教育行政机关负责。其主要内容有:贯彻教育方针、推行教育法令、拟定教育规章、编制教育计划、审核教育经费、任用教育人员,视察、指导和考核所属教育行政单位和学校工作。

其实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教育管理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保障全体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并为实现国家的教育理念、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教育管理的外延与内涵是明显大于教育行政的。教育行政是教育管理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教育行政是一个从属概念,而教育管理是其上位概念,除了教育行政管理之外还有学校管理。从具体关注点来看,教育行政更多的是站在一个领导全局的高度,去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并对其进行实施与监督等。可以认为教育行政是同教育国家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现代国家行政职能扩大化的产物。

教育行政是从一个宏观的视角来进行管理,从总体上对全部的教育事业发展所进行的规划、计划和协调,以求达到最佳效果。而教育管理的另一层面——学校管理,则更加关注微观的层面。它是服从于“宏观管理”(当然它也有很大的自主权),在宏观管理的指导下进行,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校内人力、财力、物力诸因素的作用,利用校内外各种有利条件组织和领导学校全体成员,以有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

6.学校经营与学校行政。学校经营与学校行政从其字面意义上,可能看不出太大的区别。仅有的差异可能仅仅体现在“经营”与“行政”两个词义的不同。但研究发现,两者的差异不仅仅是用词的不同,其理论基础也有着显著的差别,也就是说两个概念的确立是建立在不同的学科基础之上的。学校经营更多的是从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出发,结合教育机构(学校)的环境条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实现学校效益最大化,最终实现教育目标。其更多的理论来源于上位学科——教育经济学。而学校行政则不同,它是从政治学、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着眼,更多的将思想建构在教育行政学这一上位学科。它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对教育事业进行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它更偏重于宏观层面的指导,学校经营更倾向于微观的“执行”。

另外,两者的历史发展时间也是不同的。学校行政在隋唐时代就已经形成,它是与当时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领导体制相适应的。而学校经营是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产生的。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外来思想影响着原有的落后的教育理念,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管理,而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要有一个思想上的突破,即学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经营管理”的。

学校行政的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少见,因为教育行政的外延往往包括了学校行政。但是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学校行政单指学校这一特定场域,比较具体。相比学校经营而言,学校行政应该是教育委员会根据学校教育法等教育行政法规,对学校有总括性的管理权,并且依照法令、条例、规则的有关规定,执行事务的管理,这些事务没有超过学校的管理经营范围,大部分事务是通过校长的判断或职员会议的决定进行处理的。

由此可见,从范围而言,学校经营的范围应该更为广泛,它不仅仅关注学校的内部,同时还注重学校诸多的外部环境。学校行政只是重视了学校的内在行政管理,对于外部的关注相对较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