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话三国志-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

白话三国志-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桓阶表示自己已婚,婉言谢绝,之后,桓阶以有病告退。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派遣徐晃解围,战事不利。吕布果然袭击下邳,派兵援助袁术,大败刘备,刘备后悔没有采纳陈群的谏言。陈群密封交还征召二人的教令,认为王模、周逵品行恶劣,终归落败,曹操不听。陈纪历任平原国相、侍中、大鸿胪,著书数十篇,世人称其为陈子。陈寔去世,司空荀爽、太仆令韩融身穿缌麻,执子弟礼。

白话三国志-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

桓阶,字伯绪,长沙郡临湘县人。[808]桓阶曾担任郡府功曹,郡太守孙坚举荐桓阶为孝廉,担任尚书侍郎。桓阶的父亲去世,送回家乡,恰逢孙坚进攻刘表,死于战场,桓阶冒险来到刘表处,乞求迎回孙坚的灵柩,刘表被桓阶的义气所感动,把孙坚的灵柩交还桓阶。曹操袁绍在官渡对峙期间,刘表举荆州之众,欲响应袁绍。桓阶劝说长沙郡太守张羡:“举大事不从义理出发,很难保证成功。因此,齐桓公率领诸侯,尊奉周室,晋文公驱逐叔带,迎回周王。如今,袁绍反其道而行之,而刘州牧居然响应袁绍,这是自取其祸。明府欲建立功勋,全福远祸,一定要明白事理,不要追随刘表。”张羡问:“那么,我怎么做好呢?”桓阶答:“曹公军力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于危难,奉王命而伐有罪,谁敢不服?而今,府君若举江南四郡,守卫三江,以待未来,届时可作为内应,这不也很好吗?”张羡说:“你说得对。”张羡率领长沙郡及邻近三郡背叛刘表,派遣使者到曹操处联络,曹操大喜。此时,袁绍与曹操战事正酣,袁军始终不能南下,而刘表进攻张羡,张羡病逝,长沙城陷落,桓阶藏匿起来。不久,刘表任命桓阶为幕府从事祭酒,欲把妻子的妹妹蔡氏嫁给桓阶。桓阶表示自己已婚,婉言谢绝,之后,桓阶以有病告退。

[808]《魏书》记载:桓阶的祖父桓超,父亲桓胜,都曾担任过州郡官员。桓胜曾担任尚书,在南方颇有名气。

曹操收复荆州,听说桓阶为张羡设谋,颇为诧异,任命桓阶为丞相府掾、主簿,后改任赵郡太守。魏建国初,桓阶担任虎贲中郎将、侍中。当时,太子还未确立,而临菑侯曹植深受曹操宠爱。桓阶多次劝谏曹操,说曹丕有德,而且年龄最长,应该确立为储君,桓阶或当众规劝,或私下密议,前后多次,态度恳切。[809]毛玠、徐奕性情刚烈,为人正直,不结交私党,被西曹掾丁仪所排挤,丁仪多次谮毁二人,幸赖桓阶向曹操解释,二人才得以保全。桓阶以正言匡扶朝政,做了很多这样的事情。桓阶改任尚书,负责选拔官员。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派遣徐晃解围,战事不利。曹操欲亲自南征,征询群臣的意见。大家都说:“魏王不尽快解救,曹仁恐怕就完了。”唯有桓阶持反对意见:“大王认为,曹仁等人足以判断形势吗?”答:“是的。”“大王担心他们二人不肯尽力吗?”曹操答:“并不担心。”“那么,大王为何要亲自南下救援呢?”曹操答:“我担心贼虏太多,徐晃等恐怕顶不住。”桓阶说:“而今,曹仁正处于关羽重围之中,死守不肯投降,大王路途遥远,曹仁确实形势危急。然而,曹仁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战之心,既然决心死战,现在又有大军救援,大王以六军赴难,救援曹仁仍有余力,为何担心曹仁会失败,还要亲自前去?”曹操采纳桓阶的谏言,把军队驻扎在摩陂。关羽撤退。

[809]《魏书》记载,桓阶谏言:“而今,太子仁冠诸子,名扬海内,仁孝达节,天下莫不知晓;大王以曹植问臣,臣颇感困惑。”曹操知道桓阶笃守正义,更加看重桓阶。

曹丕接受汉室禅让,登上帝位,桓阶改任尚书令,受封为高乡亭侯,兼侍中。桓阶患病,文帝亲自来探视,对桓阶讲:“朕正要托付六尺之孤,寄天下之命于卿。卿还要勉力养病!”文帝改封桓阶为安乐乡侯,享受食邑六百户,又赐桓阶的三个儿子爵关内侯,桓祐因为是嗣子,没有受封,后来病故,又追赠桓祐爵关内侯。桓阶的病越发沉重,文帝派遣使者在床前拜桓阶为太常,桓阶去世,文帝为之流泪,赐谥号贞侯。儿子桓嘉继承爵位。文帝任命桓阶的弟弟桓纂为散骑侍郎,赐爵关内侯。桓嘉娶了升迁亭公主,嘉平年间,桓嘉在乐安郡太守任上,与吴军在东关大战,战事不利,死于阵中,谥号为壮侯。嗣子桓翊继承爵位。[810]

[810]《世语》记载:桓阶的孙子桓陵,字元徽,在晋武帝时享有名气,官至荥阳郡太守,在任上去世。

陈群,字长文,颍川郡许昌县人。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都很有名气。[811]陈群还是儿童时,陈寔常感到陈群不同于常人,对族中老人讲:“此儿必定能兴盛我们家族。”鲁国人孔融恃才傲物,年龄在陈纪、陈群之间,先与陈纪交为朋友,后与陈群结交,改拜陈纪为长辈,陈群由此而显名。刘备来到豫州,任命陈群为别驾。当时,陶谦病逝,徐州人迎接刘备,继任州牧,刘备欲前往,陈群劝说刘备:“袁术的势力很强大,将军此去徐州任州牧,必定与袁术相争夺。吕布如果袭击将军的后方,将军即使得到徐州,却丢了豫州,事业一定不会成功。”刘备还是东行,与袁术大战。吕布果然袭击下邳,派兵援助袁术,大败刘备,刘备后悔没有采纳陈群的谏言。后来,刘备举荐陈群为茂才,担任柘县令,陈群没有上任,跟随父亲陈纪在徐州避难。吕布被曹操打败,曹操任命陈群为司空府西曹掾。当时,有人举荐乐安郡人王模、下邳郡人周逵,曹操一并征用。陈群密封交还征召二人的教令,认为王模、周逵品行恶劣,终归落败,曹操不听。后来,王模、周逵因为奸邪,被曹操所杀,曹操深感陈群有先见之明。陈群举荐广陵郡人陈矫、丹杨郡人戴乾,曹操录用二人。再后来,吴人反叛,戴乾以忠义死于叛乱,陈矫后来成为名臣,世人皆认为陈群识人。陈群担任萧县、赞县、长平县令,父亲去世,陈群辞去官职。又以司徒府掾,被举荐为高第,担任治书侍御史,改任丞相府掾,为曹操参谋军事。魏建国初,陈群改任御史中丞。

[811]陈寔,字仲弓,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魏书》记载:陈寔德冠当时,陈纪、陈谌在当时享有盛名。陈寔曾担任太丘县长,遭遇朋党案,被禁锢,在荆山隐居,远近士人以宗师看待。灵帝驾崩,何进辅政,引进天下名士,征召陈寔,欲拜为参军,陈寔以年老有病,不肯俯就。陈谌曾担任司空府掾,很早去世。陈纪历任平原国相、侍中、大鸿胪,著书数十篇,世人称其为陈子。陈寔去世,司空荀爽、太仆令韩融身穿缌麻,执子弟礼。四方来吊唁送葬者,有数千乘车辆,太原郡人郭泰等皆到家中吊唁。

《傅子》记载:陈寔去世,天下前来吊唁、送葬者有三万人,穿缞麻丧服者有上百人。

《先贤行状》记载:大将军何进派遣属官吊唁,赐谥号为文范先生。当时,陈寔、陈纪都享有高名,陈谌也配享,世人号称三君。每当宰府征召,三人皆在受征召之列,羔雁成群,丞掾交至。豫州百姓为陈寔、陈纪、陈谌画出图像纪念。

曹操欲恢复肉刑,下令:“孤希望能得到通晓法律君子博古通近,担任治理刑狱的官员!在往昔,大鸿胪陈纪认为,恢复肉刑,可以向犯罪者施以恩惠,指的是恢复肉刑的好处。御史中丞能解释你父亲这个观点吗?”陈群回答:“臣的父亲陈纪认为,汉初,文帝废除肉刑,以笞刑代替,本来以为施以仁义,然而被笞刑打死者更多,此所谓名轻而实重。刑名过轻,民众更容易犯法;笞刑实重,伤害的民众反而更多。《尚书》讲:‘唯敬五刑,以成三德。’《易经》解释:肉刑有劓刑、刖刑、灭趾刑等,用以辅政助教,惩治恶人。减少死刑,杀人者仍然要偿命,合乎古制;至于劓刑、刖刑、灭趾刑伤害人的肢体,割断人的肢体,还有髡刑,剪去人的头发,都不符合义理。如果使用古代刑罚,使淫乱的人受宫刑送入蚕室,偷盗的人受刖刑砍去双脚,则会减少淫乱、盗窃之恶行。周室制定三千条律令,虽然不能全部恢复,可以选择像上面几种,是当世之人所害怕的,先施行。汉代的法律对罪大恶极的人是不能施以仁义,其余死罪,改为肉刑。这样一来,适用的死刑与适用的肉刑,足以制止犯罪。现在,如果用笞打代替死刑,结果犯人被打死,这是重视人的肢体,而轻视人的生命。”当时,钟繇与陈群的意见相同,王朗及其他朝臣多认为不可行。曹操同意钟繇、陈群的意见,因为战事尚未停息,照顾大家的意见,暂且搁置。

陈群改任侍中,兼领丞相府东西曹掾。在朝中,陈群待人不分远近,重视名节,不以卑劣手段对付他人。曹丕还是太子时,对陈群很尊敬,以朋友之礼相待,常叹息:“孔子说:‘自从我有了颜回,门人越来越亲近。’”及至曹丕即魏王位,封陈群为昌武亭侯,改任尚书。魏国制定九品选官法,就是由陈群负责。及至曹丕接受汉室禅让,登上帝位,改任陈群为尚书仆射,兼侍中,升任尚书令,晋升爵位为颍乡侯。文帝讨伐孙权,进抵广陵,令陈群负责近卫军。文帝撤军返回,授予陈群符节,都督水军。文帝返回许都,任命陈群为镇军大将军,兼中护军、尚书。文帝患病,陈群与曹真、司马懿等,共同接受遗诏,辅佐少帝。明帝即位,晋升陈群爵位为颍阴侯,增加食邑五百户,合并之前,共享有食邑一千三百户,陈群与征东大将军曹休、中军大将军曹真、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一起,开府建衙。不久,陈群改任司空,仍然兼领尚书职事。

当时,明帝刚刚亲政,陈群上疏:“《诗经》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还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治理国家的道理,由近及远,教化则会影响天下。自从天下大乱,干戈未息,百姓不懂得王化礼教,臣担心教化已衰颓得很厉害。陛下应当在魏国兴隆之时,继承二祖之宏业,天下盼望恢复大治,唯有崇德布化,施惠于黎庶,则兆民幸甚。还有,廷议时,朝臣随声附和,对施政中的是非判断,往往受到蒙蔽,这是国家治理中的大患。朝臣间若不和睦,则有朋党之弊,有朋党,则朝臣间的毁誉就会毫无原则可言,毁誉之声泛滥,真伪难以辨别,不可不有所戒备,以杜绝其源流。”太和年间,曹真上表,欲兵分几路,讨伐蜀国,从斜谷深入。陈群认为:“太祖此前从阳平关进攻张鲁,战前抢收豆子、麦子,以补充军粮,张鲁还未攻下,军粮已匮乏。而今既无军粮转运的预案,而且,斜谷道路阻险,一旦陷于困顿,大军进退两难,转运粮食,一定会遭到蜀军的截击,多留兵守备险要,则减损大量作战士兵,所有这些,不能不事先考虑周到。”明帝采纳陈群的建议。曹真又上表,从子午道进军。陈群又陈述从子午道进军的不便,同时,还陈述用兵、后勤支援方面的谋划。明帝下诏,按照陈群的奏议,再详细列出此次用兵的细节。曹真按照奏议进军。在进军途中,大雨一连下了数日,陈群认为,应该诏令曹真撤军,明帝同意。

后来,明帝的女儿曹淑病逝,明帝追封谥号为平原懿公主。陈群上疏:“人的生死,自有天命,人的存亡,自有定分。因此,圣人制定礼仪,或抑或致,以求适中。孔子对设在防地的父母合葬的坟墓,不加以整理,以俭朴为尚;延陵季子把去世的儿子葬在嬴、博之间,并未送回家乡。圣贤做事,以符合自然法则为准,垂范于后世,大德不逾越界限,所以,堪为天下师表。八岁的孩子,不幸夭亡,不举行丧礼,还未满月的孩子夭亡,以成人礼丧葬,还要穿上丧服,让满朝大臣身穿素衣,朝夕哭哀,自古以来,从未有此先例。皇上还要亲自去视察陵寝地,安排丧葬事宜。愿陛下放弃无益有损的做法,但听任群臣送葬,皇上的车驾就不要去了,此万国之至望。臣听说,皇上的车驾,还要亲临摩陂,再到许昌,二宫上下,全都要跟着皇上东行,举朝上下,莫不感到惊骇。有人甚至讲,陛下欲借此躲避衰运,有人讲陛下欲乘便到外边建造宫殿,人言人殊,舆论纷纷。臣以为,吉凶有命,祸福由人,在外面建造宫殿求安,未必有多少益处。若陛下一定要在外面建造宫殿,修缮金墉城的西宫即可,还有孟津行宫,皆可作为暂时安身之处。无须让所有官员暴露在野外,影响时节蚕农之要务。而且,东吴、西蜀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以为陛下将要驾崩。所有的费用,将不可计量。吉士贤者,遇到盛衰之事,处于安危之际,皆会泰然处之,信奉天命,并非要搬家以求得安宁,乡邑受到影响,不会有恐惧之心。况且帝王是万国之主,静则天下安,动则天下扰;动静行止,岂可轻易行事?”明帝不听。

青龙年间,明帝营建宫室,百姓耽误农时。陈群上疏:“禹帝接续唐尧、虞舜之盛世,仍然住在卑下的宫室,穿着朴素的衣服,更何况今天,天下遭逢丧乱之后,人民很少,比起汉文帝、景帝时,不过是一个大郡的人数。[812]加上边境有事,将士辛苦,如果有水旱灾害,国家将会陷入忧虑中。而且,东吴、西蜀未灭,社稷不安。陛下应该乘东吴、西蜀还未袭扰时,讲武劝农,做必要的准备。而今,陛下放下当务之急,忙于营建宫室,臣担心,百姓一旦陷于困苦,再加上边境有事,将何以应敌?昔日刘备从成都到白水,建造很多行宫,耗费人力物力,太祖知道,刘备这是在疲敝百姓。而今,陛下又大兴徭役,也是东吴、西蜀所愿见到者。当此安危之机,愿陛下醒悟。”明帝回复:“成就王业与营建宫室,应同时进行。灭贼以后,但当减轻边境守备,岂可再大兴徭役?因此,君的职务,与萧何当年相同。”陈群又谏言:“在往昔,汉高祖与项羽争夺天下,项羽败亡,咸阳宫室焚毁殆尽,所以,萧何才营建武库、太仓,皆为当时之要务,尽管如此,高祖仍然责备太过于华丽。而今,东吴、西蜀二虏未平,不宜与萧何相比。[813]而且,人在有欲望时,莫不有其借口,况且帝王做事,无人敢于违逆。此前欲拆毁武库,说不可以不拆毁;后来又重建,说不可以不重建。若这样下去,的确不是臣下的谏言能说服得了;若陛下稍加留意,幡然醒悟,也绝非臣下能力所及。汉明帝欲营建德阳殿,钟离意提出谏言,明帝采纳谏言,后来,明帝还是建了德阳殿;宫殿建成,明帝对群臣讲:‘钟离尚书若在,这座宫殿就建不成了。’帝王岂忌惮臣下的谏言!其实还是应为百姓着想。而今,臣不能稍微劝谏圣听,不及钟离意远矣。”明帝这才有所收敛。

[812]裴松之按:《汉书·地理志》记载:元始二年,天下户口数最盛,汝南郡是大郡,有三十余万户。在文帝、景帝时,也没有这么多。按《晋太康三年地记》记载,晋建国初,有户口数三百七十七万,吴国、蜀国户数不到这一半。以此言之,魏国虽然继承丧乱,禅位与晋,不会有大的变化。长文之言,于是为过。

[813]孙盛曰:《周礼》记载:天子的宫殿,有斫礲之制。然而,也有质文修饰的限制,与时俱进。汉继承周、秦之弊,应该坚持简约,何以崇饰宫室,显示奢侈于后嗣。汉武帝修建宫殿,千门万户,大兴徭役,岂没有耗费民力之谓邪?况且,魏国当时还有东吴、西蜀外敌,四海罹遭蹂躏,明帝讲述萧何,有些过分,以为此是令轨,岂不有惑于大道,而昧得失之辨?让百代之君眩于奢俭之中,何之由矣。《诗经》云:“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其斯之谓也!

当初,曹操还在世时,刘廙因为弟弟陷于魏讽谋反案受到牵连,要被杀头。陈群向曹操谏言,曹操说:“刘廙是一位名臣,我也想赦免他。”就恢复刘廙的职务。刘廙深深感谢陈群,陈群说:“我谏言赦免君的死刑,是为了国家,并非为了私情;而且,赦免与否,自有明主决定,我又能起多大作用?”陈群心胸宽广,不伐其功,这种事情很多。青龙四年,陈群去世,谥号为靖侯。嗣子陈泰继承爵位。明帝追思陈群的功绩,划出陈群一部分食邑,封陈群的一个儿子为列侯。[814]

[814]《魏书》记载:陈群前后多次密封上奏,陈述朝政得失,每次上书言事,辄反复斟酌草稿,当时人及其子弟皆不知道其内容。有议论者讥讽陈群居位拱默,正始年间,皇帝下诏,陈列群臣上书,以作为名臣奏议,朝中百官才见到陈群的奏疏谏言,皆叹息不已。

《袁子》记载:有人说:“原少府杨阜岂非忠臣?见人主之非,勃然而怒,触犯龙鳞,与人谈话,未尝不是这样,这难道不是所谓‘王臣謇謇,匪躬之故’!”答:“可谓直士,忠则吾不知也。仁者爱人。施与君,谓之忠,施与亲,谓之孝。忠孝本为一体。故仁爱之至,君亲有过,谏而不入,求之反复,不得已而言,不会令外人知道。今日作为人臣,见人主之失道,直诋其非,而播扬其恶,可谓直士,并非忠臣。原司空陈群则不然,其谈论终日,未尝言人主之非;上书数十次,而外人不知。君子称陈群才是一位真正的长者。”

陈泰,字玄伯。青龙年间,担任散骑侍郎。正始年间,改任游击将军,又改任并州刺史,兼振威将军,持符节,后来,担任护匈奴中郎将,陈泰怀柔夷狄,颇有威望。京师里的贵人,很多人寄钱物给陈泰,欲通过陈泰购买边郡的奴婢,陈泰把寄来的钱物挂在墙上,并不打开封口,及至陈泰受到征召,回朝担任尚书,将这些钱物全部归还给原主。嘉平初年,陈泰代替郭淮,担任雍州刺史,兼奋威将军。蜀国大将军姜维率领大军,背靠麹山,修筑两座城池,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守卫,挑动羌胡等寇掠边郡。征西将军郭淮与陈泰谋划方略御敌,陈泰说:“麹城虽然坚固,但距离蜀地遥远,沿途道路艰险,转运粮草不便。羌胡屡次遭姜维逼迫,大量征发徭役,必未肯归附姜维。如果围困麹城,进而攻取,可兵不血刃,攻下麹城;即使姜维有救,山道险阻,也绝非用兵之地。”郭淮采纳陈泰的建议,派陈泰率军讨伐蜀军护军徐质;南安郡太守邓艾等,进兵围困麹山二城,断其粮道及城外水源。句安等挑战,陈泰并不应战,麹城中将士陷入困窘,只好分享剩下的粮食,化雪为水,以拖延时间。姜维果然来救,从牛头山出兵,与陈泰对阵。陈泰说:“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今,我军截断牛头山,姜维没有退路,一定会被我军所擒。”陈泰敕令诸军,各自坚守壁垒,切勿与姜维接战,又派遣使者报告郭淮,欲亲自南渡白水,而后沿白水东进,让郭淮攻取牛头山,截断姜维的退路,欲一举擒获姜维,不仅是攻破句安等。郭淮按照陈泰的计策,率领诸军驻扎在洮水。姜维恐惧,遂撤军逃遁,句安等孤立无援,只好投降。

郭淮去世,陈泰代替郭淮,担任征西将军,持符节,统率雍州、凉州诸军。两年后,雍州刺史王经报告陈泰,说姜维、夏侯霸欲兵分三路,向祁山、石营、金城进军。王经请求进军,作为侧翼,令凉州军队进抵枹罕县,讨蜀护军进抵祁山。陈泰考虑,蜀军终不能三路并进,而且,用兵最忌讳分兵,凉州军队不宜出动,回复王经:“将军要了解蜀军的真实意图,确定其动向,而后,我军可以东西合进,一鼓聚歼。”当时,姜维等率领数万人进抵枹罕,直取狄道。陈泰敕令王经进驻狄道,等待大军会齐,再决定应敌之策。陈泰进抵陈仓。此时,王经所率领的军队在故关与蜀军接战,魏军战事不利,王经渡过洮水。陈泰以王经不能占领狄道,战事一定会有变故,遂派遣五营魏军,先行进军,陈泰率领诸军跟进。王经与姜维大战,魏军战败,王经率领一万余人退回,守卫狄道城,余众四散奔逃。姜维乘胜围困狄道。陈泰驻军上邽,分兵把守要冲,魏军星夜兼程。邓艾、胡奋、王秘军相继到来,大军会齐,陈泰当即与邓艾、王秘等分为三部,进抵陇西。邓艾等认为:“王经所率精兵在西部战败,蜀军贼势大盛,乘胜之兵,难以抵挡,而且,王经率领剩下的乌合之众,继败军之后,将士锐气顿消,陇西陷入动荡。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孙子曰:‘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守。’这是小的损失,从大的方面来看,却能保证全局。而今陇西之困,超过蝮蛇螫手,狄道之地,并非不能守卫的问题。姜维率领的蜀军,应暂且避其锋芒,放弃狄道城,保全兵力,伺机而动,然后再进军,此计可以考虑。”陈泰讲:“姜维率领精兵锐卒,深入冒进,欲与我军在野外决战,以求一战而决出胜负。王经应当高壁深垒,首先挫其锐气。王经轻率与蜀军交战,使得蜀贼得计,大败而归,既而蜀军又围困狄道。如果姜维乘战胜之威,进兵东向,占据栎阳积谷的粮仓,分兵接受降众,招纳羌胡,向东争夺关、陇,传檄陇西四郡,这是我最担心的事情。而姜维以乘胜之兵,受挫于峻城之下,虽然有锐气之卒勠力死战,攻守之势相殊,客主不同。兵法云:‘修葺盾牌,制造攻城用的战车,须有三个月才行,堆积土山,也要三个月时间。’这绝非轻军冒进深入之敌,姜维运用谋略,仓促间获得小胜。然而,蜀军孤悬在外,粮草不继,这正是我军加速进军破贼之时,此所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定能获取胜利。洮水环绕蜀军,姜维等在里边攻城,我军占领高地,据有地利,犹如扼其颈项,蜀军只能不战而退,寇不可纵,蜀军围困狄道城,不可能持久,君等为何有退兵的想法?”陈泰遂进军,翻越高山峻岭,沿着小路潜行,夜晚进抵狄道东南高山上,陈泰命令军士举起火把,鸣响鼓角。狄道城中的将士,看见救兵已至,皆跃跃欲试。姜维原以为魏军救兵会齐才会赶来,猝然发现魏军救兵已至,以为魏军有奇谋良策,蜀军上下震恐。陈泰军从陇西出发,因为山道艰险,陈泰料定蜀军一定会设下埋伏。陈泰佯动,从南道进击,姜维果然三日前在中途设下埋伏。[815]陈泰率军潜行,突然出现在狄道南边。姜维沿着山路,急速进军,陈泰与姜维接战,姜维退军。凉州军从金城南边进抵沃干坂。陈泰与王经约定日期,共同截断姜维的退路,姜维等发现形势不妙,遂撤军遁逃,城中将士得救。王经叹息道:“粮食已经维持不了十天,如果救兵还未到,将全城覆没,雍州也将丧失。”陈泰慰劳将士,此前此后,在此驻扎的军队全部撤回,重新选派军队驻守,同时加固城防,陈泰返回,驻扎在上邽。

[815]裴松之按:此传云:“救兵应当会齐后,再行动,而姜维发现魏军猝然而至,谓有奇变,上下震恐。”此则救兵出于不意。若不知救至,何故伏兵深险,经过三日乎?设伏相伺,非不知之谓。此皆语病,不通也。

当初,陈泰听说王经被围,以雍州军将士素来团结,上下一心,加上城池坚固,绝非姜维能轻易攻取。陈泰上表,将会率领大军,星夜兼程,解围后即撤回。朝臣在廷议时,认为王经兵败,狄道城恐怕难以守住,姜维如果截断凉州的道路,兼并陇西四郡的民众,占据萧关、陇山之险,王经有可能全军覆没,陇西将会丢失。应该尽快调动大军,四路并进,讨伐蜀军。大将军司马昭说:“此前,诸葛亮常有此志,最后无功而回。事大谋远,非姜维所能胜任。而且,狄道城也绝非仓促间可以攻取,粮少为急,征西将军应该尽速救援,这是上策。”陈泰认为,每当一方有事,就会上下惊恐,扰动天下,故陈泰很少上奏,驿书传递,一日不过六百里。司马昭对荀 讲:“玄伯沉着,勇敢果断,可以担当大任,救援将陷之城,而不求增加兵力,又很少上奏报警,一定能处理战事。担任都督大将,不就是这样吗!”

后来,朝廷征召陈泰,拜为尚书右仆射,负责选拔官员,兼侍中、光禄大夫。吴国大将孙峻出兵淮、泗。司马昭任命陈泰为镇军将军,授予符节,统率淮北军事,皇帝曹芳下诏,徐州监军以下,全部受陈泰节制。孙峻撤军,魏军撤回,陈泰改任左仆射。诸葛诞在寿春叛乱,司马昭率领六军,驻扎在丘头,陈泰总理尚书台阁。司马师、司马昭与陈泰的关系很好,沛国人武陔也与陈泰的关系很好。司马昭问武陔:“玄伯与其父亲司空陈群相比,如何?”武陔答:“玄伯学识渊博,为人高雅,以天下教化为己任,这一点不如陈群;陈泰明于法纪,为人简易,立功立事,这些方面,超过陈群。”陈泰前后以战功,增加食邑二千六百户,子弟中有一人受封为亭侯,二人受赐爵关内侯。景元元年,陈泰去世,朝廷追赠司空印绶,谥号为穆侯。[816]嗣子陈恂继承爵位。陈恂去世,没有子嗣。弟弟陈温继承爵位。咸熙年间,设立五等爵位,元帝曹奂以陈泰在前朝功勋卓著,改封陈温为慎子爵。[817]

[816]干宝著《晋纪》记载:高贵乡公被杀,司马文王大会朝臣,商议该如何善后。太常陈泰没有到,让舅舅荀 参加朝会。荀 回去,告诉陈泰廷议的结果,问其可否。陈泰答:“世人认为,你是陈泰的舅舅,其实舅舅还不如陈泰。”子弟内外都逼着陈泰表态,垂涕而入。司马文王又把陈泰召入曲室,对陈泰讲:“玄伯,卿看我该怎么办?”陈泰回答:“诛杀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文王说:“为我再想一想,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陈泰答:“陈泰只能提出这个建议,不知还有其他方法。”司马文王不再讲话。

《魏氏春秋》记载:皇帝驾崩,太傅司马孚、尚书右仆射陈泰抱着皇帝的尸体,大哭尽哀。当时,大将军来到禁中,陈泰看见大将军,哭声越发悲恸,大将军也对着陈泰悲泣,对陈泰讲:“玄伯,你看我该怎么办?”陈泰答:“只有斩杀贾充,才可以谢天下。”大将军沉思良久,说:“卿看看还有其他方法吗?”陈泰答:“臣不知其他方法。”遂呕血去世。

裴松之按:本传中陈泰不是太常,不知道干宝此言,所由知之。孙盛改陈泰的话,虽有小补,然而检验孙盛的话,明显有所改易,若非别有异闻,而以自己的意思揣度,多不如旧。大凡记言之体,应当让当事者言出其口。辞胜而违实,固君子所不取,更何况不能弥补,妄自揣测?按《博物记》记载:太丘县长陈寔、陈寔的儿子大鸿胪陈纪、陈纪的儿子司空陈群、陈群的儿子陈泰,四世人,在汉、魏二朝,皆享有盛名,而其德稍稍衰减。当时人为其语曰:“公惭卿,卿惭长。”

[817]按《陈氏家谱》记载:陈群的后人,名位逐渐式微。陈谌的孙子陈佐,官至青州刺史。陈佐的弟弟陈坦,官至廷尉。陈佐的儿子陈准,官至太尉,受封为广陵郡公。陈准的弟弟陈戴、陈徵及堂弟陈堪,并列大位。陈准的孙子陈逵,字林道,在江东享有盛名,担任西中郎将,去世后,追赠卫将军。

陈矫,字季弼,广陵郡东阳县人。在江东和东城避乱,拒绝孙策、袁术的任命,返回广陵郡。广陵郡太守陈登延请陈矫在郡府担任功曹,派陈矫出使许都,对陈矫讲:“许都眼下在议论,我还有何不足之处;足下亲自走一趟,回来后,赐以教诲。”陈矫返回,说:“在许都,听到远近议论,都认为明府骄矜自恃。”陈登说:“谈到闺门雍穆,有德有行,我敬重陈元方兄弟;若论渊清玉洁,有礼有法,我敬重华子鱼;若论谨奉修养,疾恶如仇,有识有义,我敬重赵元达;若论博闻强识,出类拔萃,我敬重孔文举;若论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我敬重刘玄德:我所敬重者如此之多,何骄矜之有!其余者,不过琐琐之辈,何足道哉?”陈登志趣高雅,然而,敬重陈矫。

广陵郡人匡奇被孙权围困,陈登令陈矫向曹操求救。陈矫游说曹操:“鄙郡虽小,实乃形胜之地,若蒙曹公救援,使鄙郡作为外藩,则能挫败吴人之邪谋,使得徐州永保安稳之地,曹公威声远震,仁爱滂流,尚未降伏之国,将会望风景附,曹公崇德养威,此乃王霸之业。”曹操对陈矫的口才颇为叹赏,欲留下陈矫。陈矫推辞:“本郡正处于倒悬之势,在下为府君奔走,前来告急,纵无申包胥之效,岂敢忘记弘演报国忠君之义?”[818]曹操遂派兵救援,吴军撤退,陈登在小路多设伏兵,指挥军队追击,大破吴军。(www.xing528.com)

[818]刘向著《新序》记载:齐桓公向卫国求婚,卫国不肯答应,而把女儿嫁予许国。卫国被狄人侵犯,齐桓公不救,以至于国灭君死。懿公的尸体被狄人所食,唯有肝脏在。懿公有一位大臣,名字叫弘演,出使返回,把肝脏置于腹中,说:“君为其内,臣为其外。”刳腹藏肝而死。齐桓公说:“卫国有这样的忠臣,若被灭国,寡人无德,亡无日矣!”于是,齐桓公派兵救援,恢复卫国,为卫国确定嗣君。

曹操任命陈矫为司空府掾,后来又改任相县令、征南大将军幕府长史,升任彭城郡、乐陵郡太守、魏郡西部都尉。曲周县有一位民众的父亲患病,杀牛祈祷,县里以宰杀耕牛,判处杀头示众。陈矫说:“这是一位孝子。”上表予以赦免。后来,陈矫改任魏郡太守。当时,魏郡监狱羁押上千名犯人,有的已经关押了好几年,陈矫以周礼有“三典”之制,汉法有“约法三章”,如今,按照犯罪轻重,忽略长久羁押之患,可谓施政荒谬。陈矫重新审理案卷,按照罪状,全部结案。大军东征,陈矫入朝担任丞相府掾。大军返回,陈矫重新回到魏郡,又改任丞相府西曹。陈矫跟随曹操征伐汉中,返回后,担任尚书。还未到达邺城,魏王曹操在洛阳驾崩,群臣拘于常礼,认为太子即位,应该有魏王诏命。陈矫说:“魏王在洛阳驾崩,天下震恐。太子应该暂且止哀,即刻即位,以维系远近之期望。而且,爱子在侧,若有变故发生,社稷就危险了。”随即安排官员,准备一应礼仪,在一日内办妥此事。第二天清晨,以王后诏令,太子即位,颁布大赦令,朝野焕然一新。魏王曹丕说:“陈季弼临大节,果断英明,超过常人,可谓俊杰。”曹丕接受汉室禅让,登上帝位,陈矫改任吏部尚书,受封为高陵亭侯,升任尚书令。明帝即位,晋升陈矫爵位为东乡侯,享受食邑六百户。明帝曾经到尚书台阁,陈矫跪问明帝:“陛下欲何为?”明帝答:“欲检查文书。”陈矫答:“这是臣的工作,非陛下所宜亲临。如果认为臣不称职,请就此黜退臣。陛下还是回去吧。”明帝惭愧,车驾返回。陈矫就是这样,谨奉职守。[819]陈矫兼任侍中、光禄大夫,又升任司徒。景初元年,陈矫去世,谥号为贞侯。[820]

[819]《世语》记载:刘晔以先到,受到宠幸,借机谮毁陈矫专权。陈矫恐惧,询问长子陈本,陈本不知该怎么办。次子陈骞答:“主上圣明,大人身为大臣,如果认为不受信任,不过辞职,不做官就是了。”后来又过了数日,文帝召见陈矫,陈矫又问二儿子,陈骞答:“陛下已经解开疑虑,所以才召见大人。”陈矫进宫,待了一整日,文帝说:“刘晔构陷君,朕已经知道了,朕了解君,不必担心。”赐予陈矫金子五饼,陈矫辞让。文帝说:“君以为这是小惠?君已经知道朕的心思,君的妻子未必释疑。”文帝忧虑社稷,问陈矫:“司马公忠正,是社稷之臣吗?”陈矫答:“司马公可谓朝廷之望臣;至于社稷之臣,不知也。”

[820]《魏氏春秋》记载:陈矫本来是刘氏的儿子,过继给舅舅为嗣子,又娶了本族的女子。徐宣常以此非议陈矫,廷议时讥刺陈矫。太祖赞赏陈矫有才,而且有肚量,欲维护陈矫,下令曰:“丧乱以来,风俗教化衰微,谤议之言,难以作为褒贬。建安五年以前,一切勿论。以后再有诽议者,以其罪罪之。”

嗣子陈本继承爵位,历任郡守、九卿。所任职务,皆能够按照纲纪,关注大事,下属各尽其能。陈本有统御才能。陈本不亲临小事,不读法律,却得到廷尉的称号,优于担任廷尉的司马岐等人,精通文理。陈本升任镇北将军,持符节,统率河北军事。陈本去世,嗣子陈粲继承爵位。陈本的弟弟陈骞,咸熙年间担任车骑将军。[821]

[821]按《晋书》记载:陈骞,字休渊,在晋朝是佐命大臣,官至太傅,受封为高平郡公。

当初,陈矫担任郡府功曹,出使经过泰山郡,郡太守东郡人薛悌对陈矫的能力颇为惊讶,愿与陈矫结为挚友,开玩笑说:“以郡吏身份,结交二千石郡府官员,犹如君主屈尊,陪臣下交游,怎么样?”薛悌后来改任魏郡太守,升任尚书令,都是陈矫担任过的职务。[822]

[822]《世语》记载:薛悌,字孝威。二十二岁时,从兖州从事升任泰山郡太守。当初,太祖平定冀州,让薛悌到东平国担任左右长史,后来担任中领军,认为薛悌忠贞,熟悉政事,为世上官吏的表率。

徐宣,字宝坚,广陵郡海西县人。徐宣在江东避乱,孙策任命薛宣职务,徐宣辞让,返回本郡。后来,徐宣与陈矫一起,在郡府负责纲纪,他们二人名声相当,而个人喜好不同,都被郡太守陈登所器重,与陈登一起归附曹操。海西县、淮浦县民众作乱,郡都尉卫弥、县令梁习夜晚逃到徐宣家,徐宣把他们送走,免遭祸患。曹操派遣督军扈质前来镇压叛乱,因为兵少,徘徊不前,不敢进军。徐宣暗中来见扈质,向其献计,示以形势,扈质随后进军,平定叛乱。曹操任命徐宣为司空府掾,改任东缗县、发干县令,升任齐郡太守,又入朝担任丞相府门下督,跟随曹操到寿春。恰逢马超叛乱,曹操大军西征,曹操对官属讲:“如今,大军要远征,这里还未平定,恐怕会成为后顾之忧,要选一位清正廉洁、大公无私、具有大德之人,统领后方。”曹操任命徐宣为左护军,留下统领诸军。曹操返回,任命徐宣为丞相府东曹掾,改任魏郡太守。曹操在洛阳驾崩,群臣进入殿中哭泣致哀。有人说应该更换诸城守将,改用谯县、沛县的人。徐宣厉声喝道:“如今,远近一统,群臣怀忠效节,何必一定要选谯县、沛县的人,使得宿卫忠臣寒心。”曹丕听说后,说:“徐宣真可谓社稷之臣。”魏王曹丕接受汉室禅让,登上帝位,任命徐宣为御史中丞,赐爵关内侯,又改任城门校尉,旬月之间,又升任司隶校尉,又转任散骑常侍。徐宣跟随文帝至广陵,六军乘坐舟船,风浪骤起,文帝乘坐的大船颠簸,徐宣担心自己落在后面,乘风破浪向前,群臣没有比徐宣先到者。文帝深有感触,任命徐宣为尚书。

明帝即位,封徐宣为津阳亭侯,享受食邑二百户。中领军桓范举荐徐宣:“臣听说,帝王使用人才,根据形势变化,授予职位,争夺天下时,以策略为先,天下安定后,以忠义为首。故晋文公采纳舅父咎犯之计,战胜楚军,战后重赏雍季,因为雍季的谏言,为长远考虑,[823]高祖采用陈平的计谋,而将后事托付于周勃。臣窃见,尚书徐宣,践行忠厚之德,秉持直亮之性;为人清雅,卓然独立,不拘世俗;坚持原则,难以撼动,有社稷之忠节;徐宣历任州郡职务,所在任上,皆有政绩。而今,仆射或缺,徐宣可以代行仆射职事;作为朝廷心腹,委以重任,无人比徐宣更为合适。”明帝遂任命徐宣为左仆射,后又兼任侍中、光禄大夫。明帝车驾巡幸许都,留下徐宣总理朝政。明帝返回,尚书台阁主事者呈上文书。明帝下诏:“由我处理与仆射处理,又有何区别?”遂不肯处理。尚方令负责制造器物,出现问题,被捕入狱,死在狱中,徐宣上疏,认为刑罚太重,又谏言,营建宫殿,穷尽民力,明帝手诏,采纳谏言。徐宣讲:“在古时,官员七十岁,有辞职退休的礼仪,臣今年已经六十八岁,请辞所任职务,回家休息。”徐宣以身体有病,请辞职务,明帝没有批准。青龙四年,徐宣在任上去世,留下遗嘱,布衣疏巾,装殓时穿平时的衣服。明帝下诏:“徐宣身体力行,忠诚务实,为官清正廉洁,外方内直,在三朝历任高官,公正无私,有托孤寄命之节,可谓柱石大臣。朕常欲倚恃徐宣,作为台辅,还未来得及拜授三公,可惜大命不永!追赠车骑将军印绶,按照三公礼安葬。”赐谥号为贞侯。嗣子徐钦继承爵位。

[823]《吕氏春秋》记载:在往昔,晋文公将要与楚军在城濮大战,召咎犯问策:“楚众我寡,将如何应敌?”咎犯回答:“臣听说,繁礼之君,不厌于文,繁战之君,不厌于诈,国君应该采用诈谋。”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雍季,雍季答:“竭泽而渔,岂不能捕获塘中之鱼!然而,明年则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能捕获林中之兽!然而,明年则无兽。诈伪之道,虽今日可用,此后不可再用,非长久之术。”文公用咎犯之言,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在赏赐时,反而让雍季接受上等赏赐。左右人不解,谏言道:“城濮之功,是咎犯之谋。君用其言,战胜楚军,今日受赏,反而落在后面,恐怕不行吧!”文公答:“雍季之言,百代之利;咎犯之言,一时之务。焉有一时之务,先百代之利?”

卫臻,字公振,陈留郡襄邑人。父亲卫兹,为人有大节,不肯接受三公府征召。曹操当初到陈留郡,卫兹说:“能够安天下者,必定是此人。”曹操也很看重卫兹,多次登门向卫兹咨询。卫兹跟随曹操讨伐董卓,在荥阳战死。曹操每次到陈留郡,都会派使者到卫兹墓地祭祀。[824]夏侯惇担任陈留郡太守,任命卫臻为计簿吏,夏侯惇让妻子在酒宴上出现,卫臻认为:“这是末世之俗,非礼仪之正。”夏侯惇大怒,把卫臻抓了起来,既而,又赦免卫臻。后来,卫臻担任汉朝廷黄门侍郎。东郡人朱越谋反,牵连到卫臻。曹操下令:“孤与卿的父亲共同举事,对卿也非常关照。当初,听到朱越谈起卿,我还不相信。及至得到荀令君的书信,更显示君的忠诚。”恰逢卫臻奉献帝诏命,聘娶曹操的女儿为贵人,曹操上表,留下卫臻,在丞相府参谋军事。追录卫臻父亲卫兹的旧功,赐卫臻爵关内侯,又改任卫臻为丞相府户曹掾。曹丕即魏王位,卫臻担任散骑常侍。及至曹丕接受汉室禅让,登上帝位,封卫臻为安国亭侯。当时,群臣齐声歌颂魏室圣德,多贬损汉室。卫臻却能阐明献帝禅让之义,称颂汉室美德。文帝多次对卫臻讲:“天下之珍物,我当与山阳公(献帝)共享之。”卫臻迁任尚书,又改任侍中兼吏部尚书。文帝巡幸广陵郡,卫臻代行中领军职事,跟随文帝。征东大将军曹休上表,得到俘虏的供词:“孙权已经到了濡须口。”卫臻说:“孙权依恃长江天险,不敢抗拒我军,这一定是畏惧魏军,散布的谣言。”经拷问俘虏,果然是守将诈言所编造。

[824]《先贤行状》记载:卫兹,字子许,为人处事,没有激辩诡诈之行,不羡慕流俗之名;思虑深远,谋略详备。接受车骑将军何苗征召,司徒杨彪又予以任命。董卓在朝中作乱,汉室倾覆,太祖来到陈留郡,当初与卫兹相见,遂结下同盟,商议武事。卫兹回答:“祸乱已经持续很久,非用军队,不能平息天下大乱。”卫兹说:“举兵讨伐,从现在就要谋划。”由此可见,卫兹谋划深远,懂得兴废之理,首先赞成太祖举兵。卫兹聚集军队三千人,跟随太祖进入荥阳,力战终日,战事不利,死于阵中。

《郭林宗传》记载:“卫兹弱冠时,与同郡人圈文生被人们称为有盛德。郭林宗与二人到集市上去,卫兹买东西,不问价钱,文生与商贩讨价还价,减价才买。郭林宗说:“子许少欲,文生多情,此二人不但是兄弟,堪为父子。”后来,文生以贪财,名誉受损,卫兹以谨守节操而闻名。

明帝即位,晋升卫臻爵位为康乡侯,后又改任右仆射,负责选举官员,仍兼任侍中。中护军蒋济写信给卫臻:“汉高祖擢拔逃犯为上将,周武王擢拔渔父为太师;布衣百姓,可以登上王公之位,何必谨守法律,经考试后才任用?”卫臻回信:“古人轻才智而重视人的品质,须考核政绩,而后决定升降去留;今天,先生把牧野之战时的周室与成王、康王时代相比较,把高祖斩蛇起义,夺取天下,与文帝、景帝时相比较,违背常规,选拔人才,如果现在仍照此办理,将使天下战乱不止。”诸葛亮进犯天水郡,卫臻上奏:“应该派遣奇兵进入大散关,断绝其粮道。”明帝拜卫臻为征蜀将军,授予符节,统领军事,卫臻到长安,诸葛亮退兵。卫臻返回,官复原职,兼光禄大夫。当时,明帝正在大肆营建宫殿,卫臻多次劝谏。及至殿中监擅自收捕兰台令史,卫臻上奏,调查此案。明帝下诏:“宫殿还未建成,这是朕关心的事情,卿为何要追究此事?”卫臻上疏:“按照古制,禁止官员干预其他任职官员,并非厌恶官员多事,而是因为这样做,所获益者小,带来的危害大。臣每每注意到校事官,对类似于这些事,臣常担心,官员超出职权范围,任意行事,会使得朝政受到影响。”诸葛亮出兵斜谷;征南将军上奏:“朱然等已经过了荆城。”卫臻说:“朱然是吴国的骁勇大将,一定是得到孙权命令,对外用兵,不过是摆一个姿态,牵制征南将军而已。”孙权果然诏令朱然进驻居巢,进攻合肥。明帝欲亲自东征,卫臻说:“孙权对外表示,此次用兵,响应诸葛亮,其实是在观望。而且,合肥城坚固,不足为虑。陛下不必亲征,以减少六军花费。”明帝到了寻阳,孙权已经退兵。

幽州刺史毌丘俭上疏:“陛下即位以来,未有可记录在史册的功绩。东吴、西蜀负险顽抗,还未能荡平,姑且可以让这些无用之军先平定辽东。”卫臻说:“毌丘俭所谏言,皆为战国时诸侯的小伎俩,非王者平定天下之谋划。吴国连年用兵,骚扰边境,我军最好按兵不动,修养士卒,无须反击东吴,让百姓疲惫。而且,公孙渊盘踞在辽东,有渤海阻拦,已经传承三代,对外安抚戎夷,对内加强战备,毌丘俭欲以偏军长驱深入辽东,朝至夕胜,臣深知,此乃一派胡言。”毌丘俭进军,果然失利。

卫臻升任司空、司徒。正始年间,齐王曹芳晋升卫臻爵位为长垣侯,享受食邑一千户,封卫臻的一个儿子为列侯。当初,曹操迟迟没有确立太子,很看重临菑侯曹植。丁仪等皆为曹植的党羽,劝卫臻多结交曹植,卫臻以大义拒绝。及至曹丕被立为太子,东海王曹霖受到曹丕宠爱,曹丕问卫臻:“平原侯曹霖如何?”卫臻只是称赞曹霖有美德,其他不再多言。曹爽辅政,派夏侯玄向卫臻转达旨意,欲让卫臻代理尚书令,及至曹爽为弟弟向卫臻的女儿求婚,两件事情,卫臻都没有答应,只是奏请辞职。齐王曹芳下诏:“在往昔,段干木在家中修养,义压强秦;留侯张良在家中颐养,不忘楚地战事。卿有良言嘉谋,望不吝赐教。”赐予卫臻宅邸一套,享受特进位,俸禄参照三公。卫臻去世,追赠太尉印绶,谥号为敬侯。嗣子卫烈继承爵位,咸熙年间,担任光禄勋。[825]

[825]裴松之按:旧事及《傅咸集》记载:卫烈在光禄勋任上去世。卫烈的两个弟弟卫京、卫楷,皆担任二千石官员。卫楷的儿子卫权,字伯舆。晋朝大司马汝南王司马亮辅政,以卫权为尚书郎。傅咸写信给司马亮,信中讲:“卫伯舆是贵妃哥哥的儿子,很有才华,应该安排在台阁,担任侍郎,然而,不能担任东宫官属。东宫官属,前有杨骏,堵塞贤者之路,今日有伯舆,再越过某人,担任侍郎。一犬吠形,群犬吠声,惧于群吠,遂至回听。”卫权为左思著《吴都赋》作叙,又作注,叙粗有文采,至于注,了无发明,可谓尘秽纸墨,无须传写。

卢毓,字子家,涿郡涿县人。父亲卢植,在东汉末年享有名气。[826]卢毓十岁时,成为孤儿,在当时,涿郡陷入战乱,两个哥哥在战乱中死去。当袁绍、公孙瓒交战时,幽州、冀州百姓陷于饥荒,卢毓奉养寡嫂及哥哥的遗孤,以品学兼优,受到当时人称赞。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召卢毓担任将军幕府贼曹掾。崔琰举荐卢毓为冀州府主簿。当时,战乱逐渐平息,各项制度正在草创,常有人加重对逃亡者的惩罚,判罚重罪还牵连到妻子、儿女。逃亡者的妻子白氏等,刚刚嫁到夫家,还未与丈夫见面,大理寺上奏,按照杀头示众罪惩处。卢毓反驳:“女子之情,以嫁入夫家,二人相见而恩生,成为夫妇而义重。故《诗经》讲:‘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我心则夷。’还有,《礼记》讲:‘还未在家庙中拜见公婆之妇,去世后,只能归葬女方的家族墓地,因为还未行夫妇之礼。’而今,白氏等还未见到丈夫,生有未见之悲,死有非妇之痛,大理寺官员谈论时,欲以死罪惩治,那么,与丈夫同屋而食,合卺之后,再加以何罪?而且,《礼记》还说:‘从犯以轻罪论处。’意思是从犯之罪,以轻罪论处。还有,《尚书》讲:‘与其冤杀无辜,宁可放过疑犯。’担心刑罚过重。如果认为白氏等已经接受聘礼,跨入夫家的大门,施以轻刑即可,判死刑太重。”曹操说:“卢毓的观点是对的。而且引经据典,于法有据,连孤听了,都为之叹息。”从此以后,卢毓担任丞相府法曹议令掾,后改任西曹议令掾。

[826]《续汉书》记载:卢植,字子幹。年少时,卢植拜马融为老师,与郑玄是同门师友,卢植为人刚毅,有大节,常喟然叹息,有济世之志,不苟合取容,不应州郡征召。灵帝建宁年间,朝廷征召博士,卢植出任九江郡太守,以有病辞去职务。卢植生前著作《尚书章句》《礼记解诂》,逐渐升任侍中、尚书。张角黄巾军造反,灵帝拜卢植为北中郎将,征伐张角,战事不利,免官抵罪。不久,又担任尚书。张让劫持少帝,直奔小平津,卢植手握宝剑,怒斥张让等人,张让等皆放下兵器,垂泣谢罪,随后自杀。董卓廷议时,欲废除少帝,群臣无人敢站出来反对,只有卢植正言直谏,详情记载在《董卓传》。卢植以年老,告病退休,隐居在上谷郡军都山,初平三年去世。太祖北征柳城,经过涿郡,告诉郡太守:“原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人之楷模,实乃国之栋梁。在往昔,武王进入殷都,封商容之闾,郑国大夫子产去世,仲尼悲泣。孤到此州,嘉赏卢植余风遗烈。《春秋》之义,贤者之后人,有异于常人。派遣府丞掾,整修卢植的坟墓,并致薄酒,以彰贤德。”卢植有四个儿子,卢毓最小。

魏建国初,卢毓担任吏部侍郎。曹丕接受汉室禅让,登上帝位,卢毓改任黄门侍郎,又出任济阴国相,梁郡、谯郡太守。文帝以谯郡为曹氏故乡,迁徙大量的移民,充实谯郡,开垦农田。谯郡的土地瘠薄,百姓生活困苦,卢毓同情百姓,上表将百姓迁至梁国,那里的土地肥沃。此议不合文帝的旨意,表面上虽然同意,内心对卢毓却有想法,此后贬谪卢毓,任命为睢阳郡典农校尉,让卢毓带领移民垦荒。卢毓心系百姓,亲自考察土地,为百姓选择适合居住的地方,以及适宜耕种的良田,百姓多赖卢毓关照。后来,卢毓升任安平郡、广平郡太守,在任上,给百姓带来恩惠和教化。

青龙二年,卢毓入朝担任侍中。此前,散骑常侍刘劭接受诏命,制定法律,还未完成。卢毓上疏,详细解释古今法律的意义,认为法律标准必须统一,绝不能模棱两可,使得奸吏得以任意操弄。及至侍中高堂隆多次以营建宫殿劝谏明帝,明帝不悦,卢毓进谏:“臣听说,君明则臣直,古代的圣王,都担心听不到对过失的谏言,故设立敢谏之鼓,让近臣恪尽职守,这件事,臣等不如高堂隆。高堂隆是儒生,众人皆以为狂直,陛下还是要包容。”卢毓在职三年,对朝政多有谏言。明帝下诏:“任命官职,量才录用,圣帝都认为是难事,官职一定要任用良吏,用良吏代替尸位素餐者。侍中卢毓禀性忠贞,坚守职责,心平体正,可谓经过考查,不懈于职务,是有功绩的良吏。任命卢毓为吏部尚书。”明帝让卢毓选择代替自己的人:“选择一个像你这样的人即可。”卢毓举荐常侍郑冲,明帝说:“文和,我了解他,再举荐一个我不熟悉的人。”卢毓又举荐阮武、孙邕,明帝选了孙邕。

此前,诸葛诞、邓飏等人博取名誉,当时有所谓四聪、八达之讥讽,明帝很讨厌,要举荐中书郎,明帝下诏:“能否选人得当,在于卢生。选举不要让博取名誉者占位,犹如画饼充饥,可看不可吃。”卢毓回答:“根据名声选拔,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只能得到平庸之辈。平庸之辈畏惧圣教,仰慕善行,据此可以享有名声,这一点,不足以令人讨厌。愚臣既不能辨别人才,又主管选拔,只能遵循礼教,按照通常的标准选拔人才,只有在任职后,才能检验某人是否有才能。古人在选人时,首先听其言,再试以功。而今,对官员的考绩已经废除,只是以众人的毁誉作为对官员任职的看法,真伪混杂,虚实相蔽。”明帝采纳谏言,随即下诏,制定官员的考查制度。恰逢司徒缺位,卢毓举荐士人管宁,明帝不能用。要求卢毓再举荐其他人,卢毓回答:“如果以敦厚、笃行,太中大夫韩暨可以;如果以坦率、正直,司隶校尉崔林可以;如果以坚贞、纯粹,太常常林可以。”明帝选择韩暨。卢毓评价人才及举荐人才,先考虑性情、品质,而后再考虑才能。黄门李丰曾经问卢毓,卢毓答:“才能用以做事,才能大者,可以做大善事,才能小者,可以做小善事。而今称某人有才能,却不能做善事,是才能没有用在正确的地方。”李丰叹服卢毓的分析。

齐王曹芳即位,赐卢毓爵关内侯。当时,曹爽在朝中执掌朝政,欲树立同党,改任卢毓为尚书仆射,以侍中何晏代替卢毓。不久,又让卢毓改任廷尉,司隶校尉毕轨诬陷卢毓,卢毓被免职,朝中大臣多为卢毓鸣不平,曹爽又任命卢毓为光禄勋。曹爽等被收捕,太傅司马懿让卢毓代行司隶校尉职事,负责审理曹爽案。此后,卢毓又担任吏部尚书,兼奉车都尉,受封为高乐亭侯,又改任尚书仆射,仍负责选举官员,兼光禄大夫。高贵乡公即位,晋升卢毓爵位为梁乡侯。封卢毓的一个儿子为亭侯。毌丘俭叛乱,大将军司马景王亲自带兵镇压,卢毓在后方整饬纲纪,处理善后事宜,兼任侍中。正元三年,卢毓患病,辞去职务,又升任司空,卢毓坚决辞让,推荐骠骑将军王昶、光禄大夫王观、司隶校尉王祥。高贵乡公曹髦下诏,派使者授予卢毓印绶,晋升爵位为容城侯,享受食邑二千三百户。甘露二年,卢毓去世,谥号为成侯。孙子卢藩继承爵位。卢毓的儿子卢钦、卢珽,咸熙年间,卢钦担任尚书,卢珽担任泰山郡太守。[827]

[827]《世语》记载:卢钦,字子若,卢珽,字子笏。晋武帝泰始年间,卢钦担任尚书仆射,负责选拔官员,晋武帝咸宁四年去世,追赠卫将军,开设府衙。

虞预著《晋书》记载:卢钦年少时,享有名位,但不看重财利,为人清虚淡泊,谨修品行。同郡人张华,家中单薄,从小就是孤儿,不为乡邑人所知晓,唯卢钦欣赏张华。卢钦的儿子卢浮,字子云。

《晋诸公赞》记载:张华博闻强识,无所不知。卢浮为人开朗,学识渊博,对张华赞美不已,举荐张华,担任太子舍人,因为病疽,要做手术,张华被截断手,遂成为残废。朝廷器重,其在家中修养,担任国子监博士,又改任祭酒,永平年间,担任秘书监。卢珽及儿子卢皓、卢志并列尚书。卢志的儿子卢谌,字子谅。温峤上表称,卢谌为人淡泊,有文思。

《卢谌别传》记载:卢谌善于写文章。洛阳倾覆,卢谌北上投靠刘琨,刘琨任命卢谌为司空府从事中郎。刘琨败亡,卢谌归附段末波。晋元帝初年,多次征召卢谌,任命卢谌为散骑中书侍郎,卢谌不能南下。永和六年,卢谌在胡人中去世,子孙渡过长江。妖贼首领卢循,是卢谌的曾孙。

陈寿评论如下:桓阶能看清成败,可谓才识兼备。陈群重视名节,有清流之雅称;陈泰兼济天下,为人简易,继承家风。魏国诸项政事,皆归属尚书台阁,重内轻外,因此,先后有八位尚书,相当于古代官制六卿之任。陈、徐、卫、卢,久居其位,陈矫、徐宣为人刚直,可谓骨鲠之臣,卫臻、卢毓按照章程办事,借鉴古书而多有谏言,不负重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