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话三国志魏书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白话三国志魏书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民受到感化,最终没有成为当地一害。韩暨恐惧,后又应刘表招请,担任宜城县长。曹操收复荆州,任命韩暨为丞相士曹属。曹操制书褒奖韩暨,任命韩暨为司金都尉,职务仅次于九卿。韩暨在任上八年,以有病辞去职务。韩肇去世,嗣子韩邦承爵继位。晋武帝时,韩邦担任野王县令,有政绩,升任新城郡太守。年少时,崔林成熟较晚,族人并不看好崔林,只有崔林的堂兄崔琰看重崔林。

白话三国志魏书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韩暨,字公至,南阳郡堵阳县人。[845]同县有豪强陈茂,诬陷韩暨的父亲和哥哥,几乎导致二人被杀。韩暨表面上没有说什么,仍在为他人干活,暗中积累钱财,结交死士,随后跟踪陈茂,将陈茂斩杀,把陈茂的首级放在父亲的坟墓前祭奠。从此以后,韩暨出名,被举荐为孝廉,司空府征召,韩暨不肯应召。后来,韩暨改换姓名,隐居在鲁阳县山区,山民聚集在一起,欲行抢掠。韩暨用尽家产,买来牛肉和酒,请山民的首领赴宴,为他们分析利害。山民受到感化,最终没有成为当地一害。韩暨谢绝袁术的邀请,迁至山都县的山里居住。荆州刘表以礼延请韩暨,韩暨逃遁,南下居住在孱陵县,所居之地,都能受到人们尊敬。刘表因韩暨拒绝,怨恨他。韩暨恐惧,后又应刘表招请,担任宜城县长。

[845]《楚国先贤传》记载:韩暨,是韩王信的后人。祖父韩术,曾担任河东郡太守。父亲韩纯,曾担任南郡太守。

曹操收复荆州,任命韩暨为丞相士曹属。后来被选任乐陵郡太守,改任监冶谒者。此前,冶炼金属,需要鼓风吹氧,要使用很多马作为动力,每冶炼一批矿石,要使用一百匹马;如果用人力,则用人更多;韩暨利用水流,提供动力,获得的功效,超过此前三倍。韩暨在任上七年,冶炼器械,完备充实。曹操制书褒奖韩暨,任命韩暨为司金都尉,职务仅次于九卿。曹丕接受汉室禅让,登上帝位,封韩暨为宜城亭侯。黄初七年,升任太常,明帝晋封韩暨为南乡亭侯,享受食邑二百户。

当时,魏国洛阳新建国都,朝廷制度尚需制定,宗庙祭祀的神主及保存神主的石匣,都还存放在邺城。韩暨奏请明帝从邺城迎回四庙神主,建立洛阳宗庙,在一年四季祭祀,由皇上亲自供奉祭品,以此崇正明礼,同时,禁止民间过度祭祀,对祭祀多有匡正。韩暨在任上八年,以有病辞去职务。景初二年春天,明帝下诏:“太中大夫韩暨,修养德行,率身垂范,志向高洁,年逾八十,仍坚守道义,可谓笃行君子,品德高尚,老而弥坚。任命韩暨为司徒。”当年夏天四月,韩暨去世,留下遗嘱,以平时穿的衣服殡殓,即时埋葬。谥号为恭侯。[846]嗣子韩肇继承爵位。韩肇去世,嗣子韩邦承爵继位。[847]

[846]《楚国先贤传》记载:韩暨临终前遗言:“作为俗礼,崇尚奢靡,须示之以俭,俭则崇尚节制。前代送终,皆超过礼制,奢靡无度。若尔曹敬听吾言,殡殓时,就穿平时的衣服,以土埋葬即可,殡殓后及时下葬,陪葬使用瓦器,慎勿增加无益之物。”又上疏皇帝:“臣生有益于民,死也不愿加害于民。况且,臣备位台司,在职日浅,未能宣扬圣德,以广益黎庶。臣寝疾弥留之际,奄即幽冥。方今百姓务农繁重,不宜再增加劳役,乞求陛下,不要令洛阳吏民供设丧具。臣担心,国家法典有常理,臣私愿不得伸展,谨冒以闻,唯蒙哀许。”明帝看了奏章,嗟叹不已,下诏:“原司徒韩暨,积累德行,履行仁义,忠以立朝,至于黄发,直亮不亏。既登三公台辅,望获辅弼之助,如何奄忽,天命不永!曾参临没,易箦以礼;晏婴尚俭,遣车降制。今司徒知命,遗言恤民,必欲崇约,可谓善始善终。其丧礼所设,皆如故事,勿有所阙。特赐温明秘器,丧衣一套,五时朝服,玉具剑佩。”

[847]《楚国先贤传》记载:韩邦,字长林,年少时,笃学有才晋武帝时,韩邦担任野王县令,有政绩,升任新城郡太守。因为举荐野王县故吏为新城郡计吏,坐罪,晋武帝大怒,诛杀韩邦。韩暨的次子韩繇,曾担任高阳郡太守。韩繇的儿子韩洪,曾担任侍御史。韩洪的儿子韩寿,字德真。

《晋诸公赞》记载:自韩暨以下,家族世代谨守家规,力求俭朴,韩寿能敦睦家风,为人忠厚。韩寿早年历任清职,晋惠帝即位,韩寿担任散骑常侍,代理河南郡大尹,病逝,受赠骠骑将军印绶。韩寿的妻子贾氏,是贾充的女儿,贾充没有子嗣,以韩寿的儿子韩谧为后嗣,韩谧弱冠,担任秘书监侍中,为人骄矜自恃,然而才能出众。小儿子韩蔚,也有才器,皆被赵王司马伦诛杀。韩氏遂绝后嗣。

崔林,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县人。年少时,崔林成熟较晚,族人并不看好崔林,只有崔林的堂兄崔琰看重崔林。曹操平定冀州,任命崔林为邬县长,崔林家中贫困,无钱购置车马,只好步行到衙署办公。曹操征伐壶关,询问当地官吏谁的政绩最突出,并州刺史张陟举荐崔林,于是,曹操擢拔崔林为冀州部主簿,后改任丞相府别驾、丞相掾属。魏建国初,逐渐提升为御史中丞。

曹丕接受汉室禅让,登上帝位,拜崔林为尚书,又出任幽州刺史。北中郎将吴质统率河北军事,涿郡太守王雄对崔林的别驾说:“吴中郎将为皇上所器重,是国家贵臣。中郎将持节统领军事,州郡官员莫不向其写信致敬,崔使君始终不和他通信。如果中郎将以边郡要塞没有修缮为借口诛杀卿,崔使君能保护卿吗?”别驾把这些话告诉崔林,崔林说:“州刺史对待官职,犹如对待旧鞋子,辞去官职,无非丢弃一双鞋子而已,为了官职,刺史会连累你吗?幽州与胡虏接壤,应该以静守安顿边疆,扰动他们则会引起叛逆之心,这将给国家带来北顾之忧,这才是施政要点。”崔林担任刺史,边郡贼寇息业;[848]因为不会巴结上司,崔林被贬为河间郡太守,朝廷有清谈之士,大多为崔林鸣不平。[849]

[848]按《王氏家谱》记载:王雄,字元伯,是太保王祥的族人。

《魏名臣奏》记载:安定郡太守孟达举荐王雄:“臣听说,明君以求贤为业,忠臣以进善为效,故《易经》讲:‘拔茅连茹。’《左传》曰:‘举尔所知。’臣不自量力,窃慕道义。臣此前以人乏,谬充备部职。涿郡太守王雄担任西部从事,与臣同僚。王雄天性善良,守节不移,果而有谋,在三县历任职务,政通人和。及至王雄担任近职,奉宣威恩,怀柔有术,清慎持法。臣往年出使,经过王雄任职的郡。王雄自陈,特蒙陛下拔擢之恩,常欲励节报恩,精心施政,思投命为效。王雄言辞恳切,情趣款恻。臣虽然愚昧,不识真伪,但也认为王雄才兼文武,有忠烈之节,逾越同辈。今涿郡有户口数三千,孤寡之家,掺杂其半,北部有守兵藩卫之固,诚不足以展示王雄的才智,施展其才干。臣蒙受朝廷厚恩,无以报国,不胜慺慺(lóu)浅见之情,谨冒陈闻。”皇帝下诏:“在往昔,萧何举荐韩信邓禹引荐吴汉,唯贤者知贤也。王雄有胆有识,具有文武之姿,朕宿知之。今便以散骑之选,让王雄在朕的阙门下,发挥其才干,大展宏愿。天下之士人,欲受到提拔,皆要先担任散骑,然后出任州郡,此乃朕的意思。”王雄后来出任幽州刺史。儿子王浑,曾担任凉州刺史。次子王乂,曾担任平北将军。司徒安丰侯王戎,就是王浑的儿子。太尉武陵侯王衍、荆州刺史王澄,是王乂的儿子。

[849]《魏名臣奏》记载:侍中辛毗上奏:“在往昔,桓阶担任尚书令,认为崔林并非尚书人才,改任其为河间郡太守。”与此传不同。

崔林升任大鸿胪。龟兹王送侍子到洛阳朝觐、献贡,朝廷嘉赏龟兹王子远道而来,赏赐龟兹王的礼物非常丰厚。西域诸国各派遣侍子来洛阳朝觐,使者往来不绝,崔林担心,这些来的西域人,未必都是西域使者,或有一些较远的亲属,或胡商冒充,借交通使命,行商业获利,还能得到朝廷颁发的印绶,朝廷沿途护送,所花的费用很多。为此而劳苦百姓,获无益之事,再被夷狄耻笑,此前就有这样的事例。崔林移送公文,指示敦煌郡查验,并汇报前朝如何对待西域使者,制订接待标准。明帝即位,赐崔林爵关内侯,改任光禄勋、司隶校尉。崔林裁撤了所属各郡中非正途任命的冗员。在任上,崔林对属下以诚相待,为政简约,重视大政方针,离任后,受到人们思念。

散骑常侍刘劭制定《考功论》,以此考核百官。崔林建议:“按照《周官》记载,考核官员,有详细的条例,从周康王以下,王室衰弱,考查官员,取决于执掌权力之人。及至汉代末世,考功法失败,岂在于负责官员职责不明?方今正是军旅繁忙时,或有紧急情况猝然降临,只能在执行考功法时,兼顾内外,有所损益,并无一定之规,一旦规定过死,很难操作。而且,万目不张,仅举其纲,众毛不理,仅振其领,得不偿失。皋陶辅佐舜帝,制定法律,伊尹辅佐商汤,不仁者远离。五帝三王,未必法令统一,但都是以治乱理政为目的。《易经》讲:‘简单、容易操作,这是治理天下的要义。’太祖根据情况,制定相应法令,传下来,不患不遵循古制。臣以为,当今制度,不可为不严谨,唯在前后一致,统一标准。如果朝臣能像周室重臣仲山甫负起责任,谁敢不认真对待工作?”

景初元年,司徒、司空职务空缺,散骑侍郎孟康举荐崔林:“朝廷宰相,为天下官员士大夫所瞻仰,诚宜选择秉持忠正、品德高尚的贤士担任,足以成为海内士人师表。臣窃见,司隶校尉崔林,秉持自然之性,践行高雅操守。论其所长,可以比拟古人,论其忠直,不逊于史鱼之俦,崔林为官清廉,谨守俭约,可谓季文子之楷模。州牧郡守,崔林皆担任过,所任职务,皆有政绩,担任外司职务,万里肃清,崔林诚为台辅之妙器,衮职之良才。”此后,崔林担任司空,受封为安阳亭侯,享受食邑六百户。三公受封为列侯,从崔林开始。[850]不久,又晋升爵位为安阳乡侯。

[850]裴松之认为:汉朝封丞相为列侯,享受食邑,被荀悦所讥讽。魏国封三公为列侯,其失相同。

鲁国相上奏:“汉代建立孔子庙,褒成侯每年按时奉祀,士人在辟雍行礼,必定要祭祀先师孔子,由王家供给粮食,负责春秋两季祭祀。而今,宗圣侯奉祀祠庙,还未有诏命奉行祭祀之礼,应该由国家供给祭祀用的牲畜,由当地县长负责,尊孔子为万世师表。”明帝诏令三公府讨论此事,制定相应礼仪,博士傅祗以《春秋传》为依据,认为在祭祀典章中,孔子应该受到祭祀。宗圣侯足以继承断绝祭祀的世位,还可以彰显盛朝之德。至于广大孔子的言论,尊崇孔子的德行,应该按照鲁国相所建议。崔林认为:“宗圣侯奉诏命祭祀,不能说没有奉命祭祀的礼仪。周武王封黄帝、尧、舜的后裔,封立三位诸侯,夏禹、商汤,没有列于记载,故周室特别诏命,由其他官员祭祀。而今周公以上,一直到三皇,时代久远,奄忽无闻,不再祭祀,然而,祭祀的礼仪,《经》书有记载。如果仅祭祀孔子,是世代较近的缘故。诸侯国大夫的后人,受到无限祭祀,超过古代帝王,祭祀义理超过商汤、周武,可谓崇明报德,无须由他人负责祭祀非本族的圣人。”[851]

[851]裴松之认为:孟轲称宰我之辞:“以予观夫子,贤于唐尧虞舜远矣。”又曰:“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者也。”斯非通贤之格言,商较之定准乎!虽妙极则同,万圣犹一,然淳薄异时,质文殊用,或当时则荣,没则已焉,是以遗风所被,实有深浅。若论经纬天人,立言垂制,百王莫之能违,彝伦资之以立,诚一人而已。周监二代,斯文为盛。然而于六经之道,未能精致。加上圣贤不兴,旷年五百,道化陵夷,宪章殆灭,若当时没有孔子修订,周代典籍几乎湮灭。能光明先王之道,以成万世之功,齐天地之无穷,等日月之光照,岂不有逾于群圣哉?崔林无史官司马迁洞察之诚,梅真慷慨之志,守其莲蓬之心,以塞明义,可谓不自量力。

明帝划出崔林一部分食邑,封崔林的一个儿子为列侯。正始五年,崔林去世,谥号为孝侯。嗣子崔述继承爵位。[852]

[852]《晋诸公赞》记载:崔述的弟弟崔随,在晋朝担任尚书仆射,为人通达。赵王司马伦篡位,令崔随参与其事。司马伦败亡,崔随随即被废黜,遭禁锢而亡。崔林的孙子崔玮,为人粗疏率性,官至太子右卫率。当初,崔林在士民中赏识擢拔同郡人王经,王经后来成为名士,世人以此称赞崔林。

高柔,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人。父亲高靖,曾担任蜀郡都尉。[853]高柔留在乡里,对乡邑人讲:“当今之世,英雄并起,陈留郡可谓四战之地。曹将军占据兖州,胸怀天下之志,不可能固守兖州。张府君先得志于陈留郡,我担心会有变故发生,欲与诸君避乱。”众人皆以为张邈与太祖的关系甚好,高柔年龄又小,对高柔的话,并未当回事。高柔的堂哥高幹,是袁绍的外甥,[854]在河北召请高柔,高柔举族依附高幹。恰逢高靖在蜀郡去世,当时,道路难行,兵匪肆虐,而高柔冒着危险,前往蜀郡迎丧,一路上备尝艰辛,无所不至,三年后返回。

[853]《陈留耆旧传》记载:高靖的高祖父高固,不肯在王莽新朝出仕为官,被淮阳郡太守迫害,以忠烈节操而闻名。高固的儿子高慎,字孝甫。为人敦厚,不尚浮华,有深沉之量。高慎抚育孤兄的五个儿子,恩义甚笃。琅琊国相何英赞赏其品行,把女儿嫁给高慎为妻。何英就是车骑将军何熙的父亲。高慎历任两个县的县令、东莱郡太守。年老病退回家,住在草屋蓬户,瓮缶无储。妻子对高慎讲:“君历任宰守,已经有多年,怎么不能留下一些积蓄,遗留给子孙?”高慎答:“我以谨慎守职,清廉为官,身为二千石官员,把这些遗留给子孙,还不够丰富吗?”儿子高式,笃孝,常尽力奉养父母。永初年间,螟虫、蝗虫肆虐为害,独不食高式的麦子,圉县县令周强以此异象,上表州郡。太守杨舜举荐高式为孝子,高式辞让,不肯出仕。后来,以孝廉,担任侍郎。次子高昌,高昌的弟弟高赐,都担任过刺史、郡守。高式的儿子高弘,被举荐为孝廉。高弘生下高靖。

[854]谢承著《后汉书》记载:高幹,字元才。志向远大,兼有文武之才。高幹的父亲高躬,曾担任蜀郡太守,祖父高赐,曾担任司隶校尉。按《陈留耆旧传》及谢承著《后汉书》记载:高幹应该是高柔的伯父,并非堂兄。未知何者为误。

曹操平定袁氏兄弟,任命高柔为菅县长。县里久闻高柔的大名,有数名奸吏,自动离职。高柔发出教令:“在往昔,邴吉担任丞相,丞相府小吏有过错,尚且能够包容,何况县衙小吏又没有在我的任上犯有过失!召他们回来复位。”那些离职的官吏返回,相互勉励,最后都成为县里的良吏。高幹投降曹操,不久,又在并州反叛。高柔归附曹操,曹操欲通过某事诛杀高柔,任命高柔为刺奸令史;高柔在任上执法公平,狱中不滞留犯人,后来,又担任丞相仓曹属。[855]曹操欲派遣钟繇等讨伐张鲁,高柔劝谏,认为调动大军,西边有韩遂、马超,会认为是针对他们发兵,将会互相煽动反叛作乱,应该先安定三辅,待三辅安定后,汉中可以传檄而定。钟繇出大散关,韩遂、马超等果然反叛。

[855]《魏氏春秋》记载:高柔执法公平,夙兴夜寐,不敢懈怠,以至于抱膝捧着文书睡着了。太祖曾经夜晚微服出行,观察诸吏,看见高柔,心里不觉哀怜,轻轻解下裘衣,覆盖在高柔身上而去。此后,重用高柔。

魏建国初,高柔担任尚书郎,后改任丞相理曹掾,曹操下令:“治理国家,安定百姓,重在教化,以礼仪为先。拨乱反正,颁布政令,以刑法为先。因此,舜帝流放四凶,皋陶负责治狱。汉高祖清除秦之苛法,萧何制定律令。理曹掾高柔为人正直,持法公平,熟悉法律,望恪尽职守!”鼓吹手宋金等在合肥逃亡,按照旧法,军中出征战士逃亡,要逮捕其妻子、儿女抵罪。曹操担心难以制止逃兵,欲加重处罚。宋金有母亲、妻子及两个弟弟,全部被捕,主事者上奏,判处杀头。高柔启奏:“士卒在军中逃亡,确实可恨,然而,臣听说,逃亡者中,也有反悔者。臣愚以为,应该宽宥他们的妻子、儿女,一来可以令敌方不再信任他们,二来可以令其回心转意。如果完全按照法令,就会断绝其归路。加重处罚,臣还担心,军中士卒,看见一人逃亡,恐怕祸及自身,也会随之逃亡,不可能把他们全部都抓住杀掉。重刑并不能制止逃亡,只能让更多人逃亡。”曹操说:“你说得对。”没有杀宋金的母亲、弟弟。类似情况,救了很多人。(www.xing528.com)

高柔改任颍川郡太守,又调回丞相府,担任法曹掾。当时,曹操设置校事官,卢洪、赵达等负责监察群臣,高柔谏言:“设官分职,各有职权范围。设置校事官,违背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信任的宗旨。让某些监察官根据个人好恶,擅自作威作福,应该制定相应制度。”曹操说:“卿了解赵达等人,恐怕不如我。要能够监察、检举,处理各种违法之事,让贤人君子做这些事,则难以有所作为。在往昔,叔孙通向高祖推荐江洋大盗,为高祖立下大功,我也是借鉴这一点。”赵达等后来做尽了坏事,被告发,曹操杀了赵达等,以此向高柔道歉。

曹丕接受汉室禅让,登上帝位,任命高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又兼领治书执法。民间多有人诽谤朝廷,妖言惑众,文帝十分愤恨,一旦发现,对妖言惑众者格杀勿论,而且,对告发者给予奖赏。高柔上奏:“而今,妖言惑众者一旦被抓,必死无疑,告发者也因此获得奖赏。即使事实有出入,被告发者也无回头之路,又使得凶残狡诈之徒以诬陷他人为能事,这样做真的不能平息奸恶之事、减少争讼,走上治国安邦之路。在往昔,周公制作诰文,称颂殷商的祖宗,并不顾及小人之怨。在汉代,文帝废除妖言诽谤令。臣愚以为,应该废除妖言诽谤罪,停止执行告发他人的法令,以弘扬天父养育万物之仁慈。”文帝不听,相互诬告者越来越多。文帝这才下诏:“敢以诽谤罪诬告他人者,以所告罪名处罚。”这样,诬告之风才被制止。校事官刘慈等,自从黄初初年,有数年时间,负责检举吏民犯罪,人数达到上万,高柔奏请文帝,按照案情虚实,予以惩治;罪行小者,可以用罚金结案。黄初四年,高柔升任廷尉。

魏建国初,三公无事可做,很少参与政事。高柔上疏:“天地以四时为功,元首以辅弼兴治;成汤倚仗阿衡之辅佐,文、武二王凭借周旦、吕望之效力。在汉初,萧何、曹参相继担任宰相,辅佐朝政,二人是开国功臣,又是高祖的心腹大臣。这些都是明王圣主信任臣下,以及贤相良臣辅佐天子的例子。而今,三公作为陛下的辅弼大臣,都是国家的栋梁,为民众所瞻仰,设置三公,却没有让他们参与政事,遂各自休息养寿,很少有谏言进献,诚非朝廷重用大臣之义,大臣也不能指正朝政是否有缺失。在古代,刑政有疑问,就会令三公九卿在廷议时发表意见。从今以后,朝廷有疑问,或有刑狱大事,应该向三公咨询。三公在朔望之日上朝,在有紧急事务时,也可以召他们入朝议事,谈论得失,无论大小事,都有益于陛下广泛听取意见,弘扬教化。”文帝采纳谏言。

文帝以旧怨,欲枉法诛杀治书执法鲍勋,高柔坚持己见,不肯执行诏命。文帝大怒,召高柔到尚书台;再派使者到廷尉署,按照文帝旨意,将鲍勋拷打致死,鲍勋死后,才让高柔返回。

明帝即位,封高柔为延寿亭侯。当时,博士都要执业教学,教授经书,高柔上疏:“臣听说,遵循圣道,重视教学,是圣人的洪训;崇文重儒,是帝王执政的明义。在往昔,东汉末年,皇室衰微,礼乐崩坏,龙争虎斗,以战阵为要务,遂使得儒林群士隐居在林莽渊薮,不敢露面。太祖举兵,东征西讨,哀怜儒学之荒废,在拨乱反正之际,令郡县设立教官。文帝即位,推崇儒学教化之圣业,大兴辟雍学校的建立,州郡举行考试,天下士人,重新听到庠序学校的朗朗读书声,亲近俎豆之礼。陛下即位,聪明睿智,弘扬大道,光大先帝之宏业,即使夏启继承夏禹,周成王继承文、武,诚无以复加。然而,今天的博士,通晓经书,勤修品行,是从全国精选的人才,任职的时间有限,超不过县长的任期。臣以为这并非能崇尚儒术,激励教师,启发怠惰之人。孔子说:‘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因此,楚元王礼敬申公,学生砥砺奋进,光武帝尊崇卓茂,搢绅竞相效仿。臣以为,作为博士,是道学之渊薮,六艺之所宗,应根据学问评定优劣,以相等之位尊崇之,推崇道学之精髓,以劝勉学者,弘扬教化。”明帝采纳谏言。

后来,明帝在洛阳大兴土木,建造宫殿,百姓不堪徭役沉重;明帝又在民间广采民女,充盈后宫;后宫的皇子接连夭折,明帝的继嗣一直未能保住。高柔上疏:“东吴、西蜀二虏狡猾,整军习武,窥视时机,谋动干戈,从未收手;臣以为,朝廷应该蓄养将士,缮治甲兵,以逸待劳。而今,陛下倾尽财力,大肆兴建宫殿,致使上下疲惫不堪;假若东吴、西蜀窥探虚实,串通合谋,联合进攻,将士将要舍身拒敌,百姓将要转输军粮,甚为不易。在往昔,汉文帝怜惜十家之财产,不肯营建一座露台,以供自己享乐;霍去病远虑匈奴之忧,不遑建造宅邸。何况今日所花费,绝非百金之资,所担忧,也绝非北方戎狄之患!臣以为,陛下可以先完成已开工之营建,作为朝廷朝觐宴飨之用。臣恳请送回营建宫殿的民工,让他们回到家乡,从事农业。待东吴、西蜀二国平定,再续建不迟。在往昔,轩辕黄帝有二十五子,传递福祚弥远;周室有姬姓诸侯四十国,历经年代久远。陛下聪明睿智,熟读经书,穷尽义理,最近皇子接连夭折,生皇子的吉兆,还未有感应。群臣的心,莫不为此忧虑不安。按照《周礼》,天子后宫的嫔妃,有一百二十人,嫔妃的礼仪,已经完备。臣窃闻,后宫嫔妃的数量,远远超出这个数字,然而圣嗣并不兴旺,可能也是这个原因。臣愚以为,可适当减少嫔妃的数量,精选贞淑女子,其余者,尽可以送回家去。陛下可以颐养精神,专静为宝。如此,则怀孕之征兆,可很快出现。”明帝答复:“朕知道卿忠诚,心向王室,总是直言不讳;如有其他谏言,可随时奏闻。”

当时,有关打猎的法律严厉。宜阳县典农刘龟悄悄在皇帝的禁苑里射杀一只野兔,典农府功曹张京到校事官员处告发。明帝隐去张京的名字,收捕刘龟。高柔上奏,愿知道告发者的名字,明帝大怒:“刘龟胆敢在皇家禁苑打猎,应当判处死刑。把刘龟押送至廷尉署,廷尉就应该亲自拷问,为何要请求知道告发者的名字,难道朕是随意收捕刘龟吗?”高柔说:“廷尉是天下法律的天平,怎么能以至尊喜怒,破坏法制?”又再次上奏,言辞恳切。明帝感悟,告诉告发者的名字是张京。高柔审讯,二人各获其罪。

按照当时的制度,官吏家要举行大丧,百日丧假后,才开始工作。司徒府官吏解弘遭遇父丧,因为军情紧急,解弘接受敕令,从军出发,解弘以有病为托辞。明帝大怒,下诏说:“你并非曾参、闵子骞,有何理由说因丧痛而生病?”诏令逮捕解弘,严加拷问。高柔看见解弘身体羸弱,上奏解释,希望宽宥解弘。明帝下诏说:“孝哉解弘也!宽宥其罪过。”

当初,公孙渊的哥哥公孙晃,替叔父公孙恭在宫中担任内侍,公孙渊还未反叛前,公孙晃多次上奏,告发此事。及至公孙渊谋逆,明帝不忍心公孙晃被连坐,将其斩首示众,欲在监狱里处死。高柔上疏:“《尚书》讲:‘因罪惩罚死刑,因德表彰善行。’这是王法之规定。公孙晃及妻子、儿女,如果属于谋逆,诚应该枭首示众,勿使其再有后嗣。臣听说,公孙晃此前多次向朝廷表达忠心,告发公孙渊欲叛逆,虽然与公孙渊是同族,其用心可恕。孔子能体会司马牛之忧,祁奚为叔向之过申诉,在往昔,这些都传为美谈。臣以为,公孙晃有信义,而且事先有告发之功,应该赦免其死罪;如果公孙晃没有揭发公孙渊,作为族人,应当在巿中问斩。而今,进不能赦免其命,退不能彰显其罪,关进监狱,令其自尽,四方知道此事者,恐怕会怀疑朝廷这样做的动机。”明帝不听,竟派遣使者带着毒酒,交予公孙晃及其妻子、儿女饮下,而后赐予棺、衣,在宅邸里殡殓。[856]

[856]孙盛曰:臣听说,五帝无诰誓之文,三王无盟祝之事,然而,盟誓文告,始自三季,质任之作,起于周微。贞夫之一,天地可动,机心内萌,鸥鸟不下。况且信义不足,焉能祈物之必附,猜生于自我,而望彼之必怀,何异挟冰求温,抱炭希凉者哉?而且,要功之伦,陵肆之类,莫不背情任计,昧利忘亲,纵怀慈孝之爱,或虑倾身之祸。是以周、郑交恶,汉高请羹,隗嚣捐子,马超背父,甚为残酷,如此之极,安在其因质委诚,取任永固哉?世主若能远览先王,对待邪恶之至道,近鉴狡肆,以查徇利之凶心,胜之以解网之仁,致之以来苏之惠,耀之以雷霆之威,施之以时雨之润,无须恭敬敛衽于一朝,咆哮屈膝于象魏矣。何必拘押亲族,以来其情,逼所爱幸,以制其命?苟不能然,而倚恃权术,笼之以计谋,检之以一切,虽览一室,而庶徵于四海,法生鄙局,冀或半之暂益,虽不得已用不忍之刑,以遂孥戮之罚,亦亵渎盟誓,由乎一人,云俾坠其师,无克遗育之言。岂得复引四罪不及之典,司马牛获宥之义?假若令任职者,皆不能保其父兄,辄有二三之言,曲哀其意,而全部活之,则助长人子危亲自存之悖谬。子弟即使作为人质,必无刑戮之忧,父兄虽然叛逆,终无剿灭之祸。不探明此术,非盛王之道,宜开张远义,蠲此近制,而陈法内之刑,以申一人之命,可谓心存小善,非王者之道。古者杀人,又有仁义存其间。刑之于狱,未为失也。

裴松之认为:辨章事理,贵在探究当时之宜,无所谓虚唱大言,而终归无用。浮诞之论,不切实际,犹如画魑魅之像,易于犬马之形。质任之兴,非仿近世,况三方鼎峙,辽东偏远,羁留其亲属,以防未然,不为非矣。高柔认为公孙晃有先言之善,宜蒙宽宥之心。而孙盛责备高柔不能开张远理,蠲此近制。不达此理,竟为何谓?若云猜防为非,质任宜废,是谓应大明先王之道,不预任者生死。公孙晃作为人质,历年已久,岂得于杀活之际,方论至理之源!是何异于丛棘既繁,事须判决,空论刑措之美,不闻当不当之实?其言迂腐,亦已甚矣。汉高祖事穷理迫,权以济亲,而总之残酷刑法,既已大有所诬。且自古以来,从未有子弟诬告父兄,以图全身保命者,自存悖谬,从未听闻。公孙晃以兄告发弟弟谋逆,而其事已经得到验证。谓公孙晃应该被杀,将以遏防。若言之亦死,不言亦死,岂不杜绝归善之心,失去刑法中正之道?比如赵括之母,以先请示赵王,获得赦免,钟会之兄,以密奏保全儿子,古今此类事情甚多,并不少见。公孙晃之前已有预言,事同此例,而独遇枉杀,良可哀哉!

当时,误杀皇家苑囿的麋鹿,要被处以死刑,财产罚没入官府,对检举揭发者,厚加赏赐。高柔上疏:“圣王统御天下,莫不以重视农业为要务,崇尚俭朴为原则。这样,农业发展,粮食才能有积蓄,俭朴为尚,财富才会有积累,积累财富,储备粮食,都是为国家有忧患时做足准备。在古代,一夫不耕,就会有饥饿之忧;一妇不织,就会有寒冷之虑。近年来,百姓因承担徭役,耕田的人数在减少,加上近来又有禁猎令,群鹿骚扰,吞食禾苗,已经处处为害,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农民虽然尽力防范,力不从心。比如荥阳附近,周围数百里,连续数年,粮食生产受到影响,百姓活命的粮食,损失很大,实可哀伤。而今,天下能事生产者甚少,麋鹿损害庄稼的数量甚多。再加上有兵戎之事,一旦有凶年之灾,将何以应对!愿陛下留意先圣对农业的重视,哀怜百姓稼穑的艰难,体谅民间的苦衷,允许百姓捕杀麋鹿,撤销不得捕鹿的禁令。民众得以解脱,莫不愉悦。”[857]

[857]《魏名臣奏》记载:高柔上疏:“臣深思,陛下之所以不愿意早点儿猎取麋鹿,诚欲使麋鹿繁衍,然后猎取,以作为军国之用。然而,臣窃以为,麋鹿而今但有日耗,终无获利。何以知之?禁苑之地广阔达一千余里,臣计算了下,大约苑囿老虎有六百,狼有五百,狐狸一万。假若老虎三日吃一头鹿,一虎一年吃一百二十头鹿,六百只老虎一年可吃七万二千头鹿。假若十只狼一日食一头鹿,五百只狼一年食一万八千头鹿。麋鹿产子,还未能行走,十只狐狸一日食一头小鹿,等到麋鹿能跑,需要一个月,一万只狐狸一个月可食幼鹿三万头。大凡一年食去十二万头。还有雕鹗所杀害,臣没有计算在内。以此推论,最终不会剩下多少,不如早日猎取为便。”

不久,护军营士兵窦礼私自走出军营,没有返回。军营以为窦礼已经逃亡,上表追捕,将窦礼的妻子盈、儿女,罚没入官府为奴婢。盈接连到州府鸣冤告状,无人肯过问此事。盈于是将诉状交到廷尉署。高柔问:“你怎么知道丈夫不是逃亡?”盈垂泣回答:“丈夫年少时,孤身一人,奉养一个老婆婆作为母亲,侍候她甚为恭谨,又怜惜儿女,照顾得无不周到,并非是轻薄子弟,不顾家室。”高柔再问:“你的丈夫会不会与人结下冤仇?”盈回答:“丈夫很善良,并未与人结下冤仇。”又问:“你的丈夫是不是与人有钱财来往?”盈回答:“丈夫曾经借钱给同营的士兵焦子文,焦一直不肯还钱。”当时,焦子文因为某事,被关押在监狱,高柔到监狱提审焦子文,问其犯了什么罪。在审问中,高柔又问:“你曾经借过别人的钱吗?”焦子文答:“自幼孤单,不敢向人借贷钱物。”高柔察言观色,遂问道:“你此前借过窦礼的钱,为何说没有借过他人的钱?”焦子文惊讶,知道事情已经败露,回答时,语无伦次。高柔说:“你已经杀了窦礼,要老实交代。”焦子文叩头认罪,交待杀害窦礼的经过及埋藏的地点。高柔派遣吏卒,根据焦子文的供述,挖出窦礼的尸体。明帝诏书,恢复盈母子为平民。颁布天下,以窦礼之案为戒。

高柔在廷尉任上二十三年,改任太常,十日后,升任司空,后转任司徒。太傅司马懿上奏,免去曹爽的职务,皇太后下诏,召高柔,授予符节,代行大将军职事,进驻曹爽的军营。太傅司马懿对高柔讲:“君要当一个周勃。”曹爽被杀,高柔受封为万岁乡侯。高贵乡公曹髦即位,晋升高柔爵位为安国侯,改任太尉。常道乡公曹奂即位,增加高柔的食邑,合并之前,共享有食邑四千户,前后封高柔的两个儿子为亭侯。景元四年,高柔去世,享年九十岁,谥号为元侯。孙子高浑继承爵位。咸熙年间,建立五等爵位,以高柔在前朝建立的功勋,改封高浑为昌陆子爵。[858]

[858]《晋诸公赞》记载:高柔的长子高俊,曾担任大将军幕府掾,次子高诞,在三个州历任刺史,升任太仆。高诞为人率性,性情刚烈。次子高光,字宣茂,年少时,操持家业,熟悉法理,在晋武帝时担任黄沙御史,即过去的御史中丞,代理廷尉,后来正式担任廷尉。哥哥高诞与高光,操守相异,哥哥认为高光注重小节,常轻侮之,高光对待高诞,越发谨慎。高光在尚书令任上去世,被追赠司空印绶。

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县人。曹操平定幽州,征召孙礼,任命为司空军谋掾,参与军事。幽州刚刚遭遇战乱,孙礼与母亲失散,同郡人马台找到孙礼的母亲,孙礼把家产全部送予马台。马台后来犯法,被判为死刑,孙礼私下指示马台越狱自首,然后说:“臣无逃亡之意。”径直到刺奸主簿温恢处自首。温恢赞许他们的行为,禀告曹操,各减死罪一等。

后来,孙礼担任河间郡丞,稍后升任荥阳郡都尉。鲁国山中,有贼寇数百人,据险顽抗,成为当地民众一害;曹操改任孙礼为鲁国相。孙礼到任后,拿出自己的俸禄,救济吏民,悬赏贼寇的首级,招降纳叛,让投降者作为内奸,鲁国很快恢复安宁。孙礼历任山阳郡、平原郡、平昌郡、琅琊郡太守。后来,孙礼跟随大司马曹休,在夹石讨伐吴国,孙礼向曹休谏言不可轻敌冒进,曹休不听,曹军遭大败。孙礼改任阳平郡太守,又入朝担任尚书。

明帝大肆修建宫殿,时气不和,粮食歉收。孙礼极力谏诤,劝谏明帝暂停修建宫殿,明帝下诏:“敬纳卿的谏言,送回服徭役的民众。”当时,李惠负责工程,上奏明帝,暂缓执行诏命一个月,以完成在建工程。孙礼径直来到工地,宣布诏命,遣散民工,明帝称奇,肯定孙礼的做法,没有责备。

明帝在大石山狩猎,老虎扑向明帝的乘舆,孙礼当即投鞭下马,奋剑刺虎,明帝诏令孙礼上马。明帝驾崩前,任命曹爽为大将军,想到还应该有良臣辅佐,就让曹爽在床前接受遗诏,拜孙礼为大将军幕府长史,兼任散骑常侍。孙礼忠贞为国,不屈不挠,为人亢直,曹爽不方便行事,改任孙礼为扬州刺史,兼领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吴国大将全琮率领数万人侵犯扬州,当时,州里的士兵都在休假,在军营者寥寥无几。孙礼亲自率领卫兵,抵御吴军,在芍陂大战,从清晨至黄昏,将士死伤过半。孙礼不避危险,冲锋陷阵,战马多处受伤,孙礼亲自擂响战鼓,奋不顾身,吴军撤退。齐王曹芳诏书慰劳,赐孙礼绢帛七百匹。孙礼为战死者设祭哭丧,哀号之声发自内心,将绢帛全部送予战死者的家属,不留一匹。

孙礼接受朝廷征召,受拜为少府,又出任荆州刺史,改任冀州牧。太傅司马懿对孙礼讲:“如今,清河郡、平原郡争夺地界,有八年之久,换了两个刺史,不能解决问题;虞国、芮国请文王帮助解决矛盾,你去后,要妥善解决地界纠纷。”孙礼答:“争讼者以墓地作为证据,听讼者以逝去先人的协议作为证据,逝者不可能再出来证明,墓地或迁至高处,或者迁移,以避免仇雠。按照现有情况掌握,即使皋陶再世,也难以解决这样的矛盾。如果让他们停止争讼,应该以祖先受封为平原王时划分的地界判定。何必推古问故,以增加争讼的成本?在往昔,周成王以桐叶和叔虞开玩笑,周公以此为证,封叔虞在晋。而今,当年平原王封国的地图,仍收藏在档案库,此事马上能决断,何必要到州府判案?”司马懿说:“你说得对。应当按照地图。”孙礼到任,按照地图,将边界土地划归平原郡。而曹爽相信清河郡的主张,下令说:“地图不可用,应当参照此后的变化。”孙礼上疏:“管仲辅佐齐桓公,其官职虽小,仍能夺去伯氏的封土骈邑,使其终身没有怨言。臣接受州牧之任,奉圣朝明图,勘验地界,地界上标明以王翁河为界;鄃县以马丹候为证,诈称以鸣犊河为地界。伪造证据,枉自讼诉,疑误台阁。臣听说,众口铄金,浮石沉木;三人成虎,慈母投杼。而今,二郡争地界,有八年之久,一朝判决,且有地图作证,可以追溯至原始证据。平原郡在两河间,向东有爵堤,爵堤在高唐县西南,所争地界在高唐县西北,相距二十里,可谓长叹息流涕者也。判案与地图相符,鄃县仍然不肯受诏,此臣软弱不能胜任,臣有何面目,尸禄素餐?”孙礼穿好朝服、朝靴,准备好车马,等候被贬谪。曹爽看了孙礼的奏章,大怒,弹劾孙礼对朝廷不敬,判刑五年。在家中闲居一年,朝中很多人为孙礼说情,孙礼又担任城门校尉。

当时,匈奴王刘靖的部众强盛,鲜卑多次抢掠边郡,朝廷任命孙礼为并州刺史,兼任振武将军,持符节,担任护匈奴中郎将。孙礼去见太傅司马懿,面有怒色,却不发一言。司马懿说:“卿已经担任并州刺史,认为官小吗?还为划分地界的事情生气吗?今日赴任离别,为何不高兴?”孙礼说:“司马公把孙礼看得那么心胸狭窄!孙礼虽然不德,岂能把官位、往事放在心里?本来想司马明公有伊尹、吕尚之风范,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孤,下建万世之勋业。而今,社稷将面临危殆,天下汹汹,这才是孙礼放不下的事情。”说罢热泪盈眶。司马懿说:“别哭了,且忍不可忍之事。”曹爽被杀,孙礼调入朝中,担任司隶校尉,前后在七郡五州任职,皆有政绩。孙礼升任司空,受封为大利亭侯,享受食邑一百户。孙礼与卢毓同郡,年龄相仿,然而两人不睦,虽然各有长短,并驾齐驱。嘉平二年,孙礼去世,谥号为景侯。孙子孙元继承爵位。

王观,字伟台,东郡廪丘县人。年少时,王观成为孤儿,家里贫困,王观志向远大,曹操征召王观,任命为丞相文学掾,后出任高唐县、阳泉县、酂县、任县令,所在县邑,皆政绩卓越。曹丕接受汉室禅让,登上帝位,王观入朝,担任尚书郎、廷尉监,后出任南阳郡、涿郡太守。涿郡北部靠近鲜卑,鲜卑多次入境抢掠,王观令边民十家以上,修筑壁垒居住,修建瞭望台警戒。当时,有些人家不愿意,王观向朝廷借调吏员,让他们回家说服家人,不限定回京时间,直至壁垒完成。于是,吏民相互帮助,不再等待观望,十几日就将壁垒修建完成。此后,有了守御的壁垒,鲜卑抢掠的事情相继平息。明帝即位,颁布诏书,让郡县列出繁难、中等、容易治理者上报。主事者欲上报涿郡为中等,王观告谕:“涿郡靠近边郡,面临外寇,多次遭到鲜卑袭扰,为何不上报为繁难?”主事者说:“如果上报为繁难,面临外寇,臣担心明府的儿子要送往京师充当人质。”王观说:“作为府君,就是要为民承担责任。涿郡处于边陲繁难之地,边郡徭役,有诸多规定,也应该适当减免。岂能因太守一己私利,负一郡百姓?”遂上报涿郡为繁难,而后,王观送儿子到邺城。王观只有一个儿子,年龄还小,身体也差,王观以公忘私,竟至如此。王观为官清廉,率身垂范,生活俭朴,官属也以王观为榜样,莫不自勉自励。

明帝巡幸许昌,征召王观,任命为治书侍御史,负责尚书台阁昭狱。当时,明帝常有喜怒无常的时候,而王观并不阿意奉迎。太尉司马懿延请王观担任从事中郎,后又升任尚书,出任河南郡大尹,又改任少府。大将军曹爽派步兵校尉张达砍伐建造房屋的木材,还有很多私人用的物品,王观听说后,登记没收。少府负责尚方御府内收藏的宝物,曹爽等生活奢靡,多有需求,但是,忌惮王观守正不阿。曹爽改任王观为太仆。司马懿杀了曹爽,令王观代行中领军职事,驻扎在曹爽弟弟曹羲原来的军营,赐王观爵关内侯,重新担任尚书,兼领驸马都尉。高贵乡公曹髦即位,封王观为中乡亭侯。不久,又担任光禄大夫,改任右仆射。常道乡公曹奂即位,晋封王观爵位为阳乡侯,增加食邑一千户,合并之前,共享有食邑二千五百户。擢升王观为司空,王观坚决辞让,曹奂不许,派使者在王观家拜授印绶。王观在司空任上数日,上缴印绶,乘舆回到家乡,在家中去世,留下遗嘱,棺柩能容下尸骸即可,不要摆设冥器,不垒坟不种树。曹奂赐王观谥号肃侯。嗣子王悝继承爵位。咸熙年间,建立五等爵位,以王观在前朝功勋卓著,改封王悝为胶东子爵。

陈寿评论如下:韩暨在家中安贫乐道,推行教化,出任职务,受到众人赞誉;崔林生活简朴,有才能;高柔通晓法理;孙礼刚直不阿;王观为官清廉,坚守节操:皆担任过三公。韩暨年过八十,又从家中被起用;高柔在任上二十年,以元老结束仕途:相比较徐邈、常林,仍有负疚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