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洋镜:史料记录中国陵墓艺术

西洋镜:史料记录中国陵墓艺术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周宣王开始,才有了较为可信的史料记载。这些陵墓有单独的,有连成片的,其形状、比例相同,而大小、状况各异。周朝最早的四座陵墓。周武王的陵墓与众不同,其尺寸为100米×120米。虽然周武王死于约公元前12世纪,但他的陵墓仍然保存完好。五陵塬墓葬群逐渐成为中国古墓葬的代表。陵墓地宫的内部构造有待进一步探索。陕西宝鸡县以西约15公里处的一座陵墓就是如此,1901年由总督端方指挥挖掘。

西洋镜:史料记录中国陵墓艺术

当今的历史学家认为,周朝约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取代殷商,但确切的时间尚无法确定。周朝早期的统治者处于传说的迷雾中,相关的历史事件也多为神话传说。从周宣王(公元前827年—前782年在位)开始,才有了较为可信的史料记载。《诗经》中讲述了周宣王征讨猃狁的事迹。从中可以看出,猃狁入侵了周朝,抢掠都城镐京(今西安府附近)的财物和人口。周朝历代君王以镐京为中心统治着中国,直到公元前771年,周宣王无能的继任者周幽王被迫退位,由此分为西周和东周。自周平王迁都洛邑以后,周王王权逐渐衰落,诸侯势力不断坐大,国家进入了分裂状态。自此周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开启了一段新的历史时期。公元前687年—前640年,东周失去了对渭河流域的统治权。公元前635年,黄河以北地区归属秦国。随着时间的流逝,东周的领土逐渐缩小,公元前150年左右[1]被秦灭亡时,其领土只剩不到72个村落。[2]自古以来,君王就像教皇一样是国家最高的精神领袖,只有他才有权举行某些祭祀仪式。如果周王的确拥有无上的权力和至高神权,那么他可以收回那些逐渐侵吞东周领土的诸侯的权力。然而随着政治影响的减弱,他的宗教地位愈加突出,而诸侯的权力却越来越大。同时,已经延续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礼仪在周朝末期逐渐流于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形式,已无法满足文明发展的需要。

这在艺术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因为祭祀仪式和宗教节日越多,对于精美礼器的需求就越旺盛。《礼记》和《周礼》中对祭祀礼仪有如下沿袭于后世的规定:“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大夫祭五祀”“士祭其先”。祖先在家族中拥有最高的宗教地位和权威。为使人的行为遵从自然法则,书中还有至少三百条关于祭祀祖先、神明的各种礼仪规定,并规定了各种礼器的形状和装饰。虽然这些规定是后人记录的周朝之后的礼仪,但同样具有历史意义。由此可见,青铜礼器绝非源于自由的艺术想象,而是出于宗教的象征意义,满足实际的宗教需求。它们具有多层面的艺术意义,蕴含着丰富的创新精神、万物有灵和宇宙观。这些观念无法以写实的方式呈现出来,只能付与抽象的、高度程式化的表现方式。

目前已知的大部分青铜礼器出土于古墓,因此我们认为还有更多礼器依旧埋藏在泥土之中。人们相信,人死后还能继续进行祭祀活动,所以重要人物墓中的陪葬品往往是成系列的礼器、兵器、饰物和日用品等。遗憾的是,因为还未进行系统的挖掘,所以关于周朝陵墓的信息并不多,我们只能观察其外观。但这些巨大的陵墓是那个遥远时代留存至今的唯一遗迹,其外观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以下为我在中国西北地区旅行时的一些印象

周朝贵族的陵墓大都建在渭河沿岸的高地上,距陕西咸阳几英里远。沿河谷向东西两边看去,周围开阔而荒凉,没有树,也没有住民,目之所及的只有陵墓。这些陵墓有单独的,有连成片的,其形状、比例相同,而大小、状况各异。它们大小不一,大的达250平方米,甚至更大;但大部分较小,有的只有4、5平方米。其朝向遵照规制四方皆有。最典型的陵墓形状像切去顶部的金字塔[3]。但由于陵墓为土质,上面杂草丛生,边缘处多有大面积磨损,有的底边甚至已经犁成了田地。很多陵墓甚至在当地发生战争时被当成了堡垒,还增建了道路和胸墙。有些陵墓在很早的时候就被掘开了尽管如此,大多数陵墓仍具有明显的金字塔形。

周朝最早的四座陵墓。根据关野贞教授的测量数据绘制。
第一行从左至右:文王、武王、成王、康王。
比例尺单位为米。

这些金字塔形陵墓明显属于不同时期,其中最早的建于周朝初期,大部分建于西汉(都城在咸阳附近),还有一些是唐朝甚至更晚时期的贵族陵墓。

奇怪的是,周朝许多金字塔形古墓保存完好,像那些建于1000年乃至1500年之后的一样,除非它们经过了彻底的重建,否则很难解释这种现象。而且一些早期陵墓中刻有铭文的石碑似乎不早于乾隆时期,许多祠堂也是那时修建的。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不禁要问:重建时对其原始面貌做了多大的改变?

周武王的陵墓与众不同,其尺寸为100米×120米。虽然周武王死于约公元前12世纪,但他的陵墓仍然保存完好。周朝奠基者周文王的安息之地距此不远,也是一座金字塔形陵墓,与周武王的陵墓大小大致相等,但损毁严重(图22A)。周成王、周康王、周成王的老师及大臣周公旦的陵墓与周文王的陵墓形状相近,但墓碑不同。在中国人眼中,他们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因此这些陵墓得到了后人的敬仰,而后人的历史责任感是否与令这些祖先永垂不朽的愿望一样强烈,就不得而知了。五陵塬墓葬群逐渐成为中国古墓葬的代表。(www.xing528.com)

陵墓地宫的内部构造有待进一步探索。在这里,我们只能依据外部观察及亲历者的描述略作说明。据说,这些切掉顶部的金字塔一般都是坚硬的土质坟丘,真正的坟墓位于地下。几处大型陵墓的墓室距金字塔坟丘有一定的距离。陕西宝鸡县以西约15公里处的一座陵墓就是如此,1901年由总督端方指挥挖掘。端方藏有大量青铜器古董,他将这座陵墓中发现的一套精美的青铜柉禁[4],包括十二件青铜酒器、一个台座和六件匕收入囊中。不过,现在它们属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对此,后文将专门进行介绍。时任西安邮局邮务长的纽曼(E. H. Newman)先生在陵墓开掘后不久,曾去过现场,他告诉了我有关陵墓的一些信息。

这座陵墓也呈切掉顶部的金字塔形,附近有墓道入口。据纽曼先生说,墓道长约500米。拱顶的墓道蜿蜒曲折,逐渐向下,直达位于地下6、7米的地宫。地宫内的墓室大致呈圆形,沿地面倾斜,直径约为16—17米,拱顶由砖块搭建。厚重的大型棺椁在较远的墙边,每侧都有五件大型青铜器,棺椁旁边就是那套青铜柉禁。墙边还发现了陪葬的人骨,但其身份和数量尚未做进一步调查。纽曼先生认为,这是许多妻妾和仆人为这位死去的贵族陪葬。殉葬制度在东周时期非常普遍,尤其是秦国。公元前621年秦穆公逝世时的葬歌[5]对此有所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逝世时,成群的妻妾和仆人被活埋。宝鸡这座陵墓的所在地自公元前7世纪中期起就属于秦国。而从青铜器的装饰风格判断,这座陵墓应该建于公元前5、6世纪。

1923年秋,河南郑州府附近的新郑县偶然发现了周朝的另一座陵墓,其中的青铜器数量更多。墓中有大量青铜器、钟、马车配件及其他饰物(后来移至开封),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美国考古学家毕士博(C. W. Bishop)先生来到这里时,挖掘工作还在进行,但地宫已经全部坍塌了,人骨等大都分散在各处。挖掘工作是当地人自发进行的,没有任何专家指导。因他们的初衷是尽可能多地“收藏”黄金和青铜器,对陵墓造成了很大破坏,也没有准确记录墓室内的陈设。毕士博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他在当地的见闻,得出了以下结论。

陵墓地宫中有一间主墓室,可能为木顶,有四条拱顶墓道从此处通往四方。主墓室中有一些人骨和兽骨,据推测人骨可能为两名女性、一名男性。兽骨中有一匹小马,这匹小马可能套在马车上,而马车只剩下了配件。青铜器和青铜钟的位置高低不同,似乎原本是放在架子上的。墓主人似乎以一座青铜宝库来为他陪葬。陵墓出土的文物达一百多件,其中一些有1米多高,饰有大量兽纹圆雕、浮雕墓中还发现了一些灰色或略带红色的陶器,造型较为原始。依据当地传统,墓中还有许多装饰玉器,造型简单而精美。[6]

但以上这些描述我们不能确定是否可靠。

毕士博认为,这座墓建于公元前400年—前250年之间,对此我们表示同意,尤其是下限。此处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饰有自然主义动物纹样,其中的蟠龙造型让我们想起了秦朝的青铜器装饰。因此,这座陵墓应该比前文介绍的以活人殉葬的陕西宝鸡的陵墓晚二三百年。特别吸引我们的是,在很多周朝墓穴中发现了大量青铜配件,可能属于木质马车,新郑墓中的马和马车证实了这一猜测。以马和马车陪葬,似乎的确是周朝的习俗。

上文介绍的这些周朝陵墓已经足以说明问题,而且其他陵墓并不出名。住在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传统,因此,墓穴的内部构造也各不相同。后来,中国文明越来越统一,丧葬习俗和墓穴构造也变得更加一致,这从后文的汉墓中可见一斑。

秦始皇陵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皇陵,虽然略有损坏,但目前仍然可以看到(图22C)。它位于西安府以东30公里的骊山脚下,为巨大的切去顶部的金字塔形,坐落于超过0.5平方千米的平台上,陵墓基座约为340平方米,三级阶梯的高度不超过60米。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详细记录了这座墓穴的巧妙结构和神秘宝藏,墓室内陪葬的不仅有他的妻妾,还有放置宝藏的工人,并设置了秘密机关[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