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创时代的大学生领导力开发: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理论和实践

双创时代的大学生领导力开发: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理论和实践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这种儒家以德为首、融合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传统,创造性地塑造了大学作为“德育共同体”的角色。我们认为,从“学术共同体”到“德育共同体”,是对大学合法性基础认识的再深化、再发展。尤其在现代大学的开放办学中,在重视德育的优良文化传统中,在人的现代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德育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恰逢其时。为此,浙江大学德育与学生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力量,从“德育共同

双创时代的大学生领导力开发: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理论和实践

经历千年的风雨,大学从“象牙塔”成为“社会轴心机构”,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对于大学的认识,无论是古希腊吕克昂学园中的辩论,还是中世纪宗教学校中的神启,或是现代大学中的诸多职能,都没有离开过对一个问题的探讨:大学何以使人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换而言之,对知识的习得,对道德的养成,对意义的追求,一直是大学难以割舍而又矛盾存在的“集合体”。那么,大学到底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大学确立它的地位主要有两种途径,即存在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认识论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在知识和现实之间划上明确的界限;政治论把教育作为政治的一个分支,强调教育对国家、社会的深远影响。两种论点的背后,恰恰是对大学使命、目标、定位、功能的“合法性”论证和哲学化思考。高深学问的探讨是大学的源起和初心,是摆脱价值左右的“自由探索”;而国家、社会对大学的深度关切和外部介入,随之而来的是价值问题,大学已经成为它们所服务的社会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在大学里存在着学术—市场、自治—共治、学术中立—价值选择等冲突,而且这些冲突在不同时代反复被提及,形成了大学的不同价值取向。

我们追溯大学的起源,“知识的探究”一直占据着灵魂地位,“知识的堡垒”也从未被攻破,知识的创造、生产、传播和继承是大学的核心使命。长期以来大学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在于对知识的索求和真理的探究,而无关现实的生活和政治的价值。在这样的场所里,学生可以“自主地去学习”,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去研究”,这个团体充满理性和人文精神,而且又高度自治,是一个“学术共同体”的角色。然而,在全球化日益深入、互联网广泛应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社会,大学教育不再被束之高阁,大学也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而是更好地贴近市场、产业、生活的时代宠儿。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的:“社会已经连续不断地巩固改组它们的结构。……现在社会难道不应该把‘学习实现自我’即人的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吗?”其实关于这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的报告中就给出过答案:“归根到底,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有大量的论述。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并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纵观大学的演变历史,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教育有着特定的价值和意义。柏拉图时代对“哲学王”的培养,中世纪对“僧侣、骑士”的培养,文艺复兴时期对“爱弥儿”的培养,工业社会对“良好的社会公民”的培养,都是特定社会标准下的教育,无不反映了教育对人的影响。面向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综合发展成为历史潮流,技术的进步让人摆脱自然的束缚和个体的局限,人的需求和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自由、充分、个性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在这样的时代里,培养适应现代生活、改造现存世界的人,让个体理解和选择有意义的生活,应该成为大学的核心活动。

从西方大学反观中国高等教育,近代中国大学发展一直受到两条逻辑路线影响:一条是以科学主义为主的西方高等教育,另一条是以人伦教化为主的传统文化教育。近代中国大学创办于救亡图存的危机年代,无论是中西学堂、南洋公学还是京师大学堂,无不以西学为榜样,设新科、启民智、重实用,在办学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上大量模仿西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理念发生变化,然而机械地照搬苏联模式,一度使大学丧失生机和活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体制的转变,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高涨,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日益影响,使大学重新焕发生命力。在这条路线上更多是现代性的逻辑,隐约展现的是西方大学的身影(或镜像)。我们“洋为中用”,积极吸收西方一切先进经验和文明成果,从落后走向发展,逐步建立起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同步的理念、目标与方向。与此同时,在另外一条路线上,传统以“仁义”为核心的德育思想长期“统治”着教育领域,深深地影响着高等教育。《大学》开篇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明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之人。《论语》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修养放在知识学习之上,浸透着“修身”的价值追求。因而,在当代中国大学里,“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可贵的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突出“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统领之义。正是这种儒家以德为首、融合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传统,创造性地塑造了大学作为“德育共同体”的角色。(www.xing528.com)

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我们认为,从“学术共同体”到“德育共同体”,是对大学合法性基础认识的再深化、再发展。大学离不开学术,但是学术不是大学的全部;大学离不开政治,但是政治终究无法替代大学。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现代性的大学构架和道德性的文化传统交织在一起的时代产物,应该展现出多维度、多目的、多功能的教育生态,使大学真正成为生活的中心、社会的工具、思想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最终承担起“生命共同体”的角色。

教育实践本质是一种道德实践。当前,国家全面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对标世界一流大学的显性指标,我们充满信心,扎根中国大地的“特色指标”需要我们不断充实自身。我们也深信,德育一定是“特色指标”的题中之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现代大学的开放办学中,在重视德育的优良文化传统中,在人的现代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德育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恰逢其时。为此,浙江大学德育与学生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力量,从“德育共同体”的理论、体系、实践、案例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了“德育与学生发展研究”系列丛书。丛书包罗德育养成和个体发展的多方面,既着眼于德育新要求,探讨“德育共同体”的生成、发展和趋势,构建德育工作的新理论、新体系;又面向学生发展新需求,研究“心理教育”“创业教育”“思政教育”等,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径。在丛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德育思想和有关理论,从学生主体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试图在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中审视德育体系的独特功效,摆脱长期以来德育与智育分裂、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道德养成与知识习得断裂的高等教育现状,为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创新提供理论支撑、解决方案和本土样本,让教育真正回归初心、回到本位,让人们过上快乐、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是为序。

2018年8月8日于求是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