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历史与进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历史与进展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4 年,北京外国语学校经高等教育部呈请国务院批准,改称北京外国语学院,留学生管理工作划归教务处。同年底,学院进行机构改革,教务处管理的外国留学生汉语培训班划归外事处,留学生办公室成立。此后,不间断更新留学生办公室工作网站和公众号内容、升级国际学生管理平台系统功能,规范工作人员数据和信息系统使用行为,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提升工作人员数据素养和信息化办公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历史与进展

建校之初,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和北京国语学校均未设专职机构来负责外国留学生工作,外国留学生工作主要由所在系部负责。1952 年起,两校均由校长办公室秘书负责学校外国留学生和专家工作。1953 年 1 月,50 名朝鲜留学生进入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管理工作由英语系办公室设专人负责。1954 年,北京外国语学校经高等教育部呈请国务院批准,改称北京外国语学院,留学生管理工作划归教务处。1955 年,经高等教育部呈请国务院批准,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改为北京俄语学院,院长办公室设专人统管全院留学生工作。1959 年,北京外国语学院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设有六个系八个专业(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波兰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和一个留苏预备部,两院合并以后,全校留学生工作由院长办公室负责。1960 年 9 月,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撤销,组建非洲留学生办公室,负责非洲留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1961 年 7 月,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调进北京外国语学院,与“非洲留学生办公室”合并,改名为“外国留学生办公室”。1962 年1月,外国留学生办公室从学校划出,改建为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后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前身)。1965 年,院务办公室设对外联络科,主管留学生工作。1980 年,学院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短训班,最初由教务处主管,外事办公室派人参与管理。1981 年 12 月,学院成立外国留学生汉语进修部,负责教学培养、生活管理和对外联络等事务。1982 年,学院设外事处。1984 年 9 月,外国留学生汉语进修部与汉语教研室合并为汉语部。同年底,学院进行机构改革,教务处管理的外国留学生汉语培训班划归外事处,留学生办公室成立。至此,外事处开始统管全校的外国专家、外国留学生、外事接待和海外校际交流等工作。2006 年,外事处更名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下设留学生办公室。

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行政机构负责人任职时间表

当前,留学生办公室作为学校外国留学生事务的归口部门,业务覆盖招生宣传、审核录取、学籍管理、学生活动、就业创业校友工作等,覆盖国际学生工作全过程全领域,在国家和学校的坚强领导下,学校来华留学生行政管理工作日趋稳健和成熟。

1.扩大学历留学生招生比例。鼓励学院新建、扩建了一批优势专业,在确保留学生规模与学校师生总体量相适应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源结构,实现留学生招生优质化、多元化。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申报政府奖学金项目,开拓复合型新专业,选拔“一带一路”沿线和周边国家的拔尖人才。

2.对外宣传渠道拓宽,形式多样。2017 年留学生办公室官网加入了学校网站群,中英文网站同步上线并保持持续更新,“留学北外”微信公众号以及各个学院网站、自媒体建设能力日益增强;学院设置留学生招生专员或市场部,对国际生源市场可以做到精准定位、有的放矢,指向性和目标性进一步增强。

3.学生录取审核工作中留办+学院联动机制初步确立。学校留学生办公室负责审核学生入学申请资格,学院负责审核或考核学生学业能力和学术水平,通过更为严格的审核和考核,遴选优质生源,提升生源素质。

1.初步实现学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教务教学趋同管理,促进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深度交流与融合。通过打造国际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促进中外学生互相交流,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将留学生教育与中国学生国际化培养有机结合,互相促进。

2.留学生工作规章制度体系初步建立。确立了一整套国际学生招收与培养、管理与服务的规章制度体系,依法依规行政,提升工作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保障大学和学生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法律法规宣教工作制度化,强化留学生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

3.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工作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2005 年 10 月,启动新的留学生信息管理系统,2008 年建立留学生办公室网站,2012 年建设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学生管理与服务平台, 2014 年微信平台“留学北外”公众号启用。此后,不间断更新留学生办公室工作网站和公众号内容、升级国际学生管理平台系统功能,规范工作人员数据和信息系统使用行为,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提升工作人员数据素养和信息化办公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4.构建面向国际一流大学的学生培养体系。世界各地 400 多所学校签署合作协议,积极建立并实施学生互换的海外留学机制。加强英文授课研究生项目建设,与世界知名高校联合创办合作品牌项目,带动高层次来华留学项目发展,实现项目质量、规模、效益的协同提升。

1950 年至 1979 年,留学生在校学习专业均为非汉语专业,均入系和中国学生一起学习,对留学生的管理工作,本着教学上要求严格、认真帮助,生活上适当照顾、严肃管理的原则进行。1981 年,为接收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学校专门成立了外国留学生汉语进修部,负责留学生汉语教学。1984 年,外国留学生汉语进修部与学校汉语教研室合并,成立了汉语部。1991 年,汉语部改建为中文系。1992 年,为专门培养日本本科留学生,成立了国际交流学院。1992 年,北外首次从日本招收本科留学生,此后汉语教学逐步发展成为学校留学生教育主体。1994 年,中文系更名为中文学院,承担除日本本科生以外的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1998 年,中文学院与国际交流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国际交流学院,承担全校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

20 世纪 80 年代初,汉语教学部教师编写出版了《汉语口语》和《听力与阅读》两本教材,以满足当时教学的急需。1984 年,印刷《实用口语》《中国古代幽默故事》《经贸口语》等内部教材。1988 年以后,又出版了《汉语视听说》(上、下册)、《外国人学中国话》和《中国文化读本》等多部教材。

这一时期留学生汉语教育中使用的教材,仍以北京大学和北京语言学院(后改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今北京语言大学)编写的教材为主,以本校编写的教材为辅。这些教材主要有:《实用汉语高级教程》(华语教学出版社)、《汉语高级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级汉语口语——话题交际》(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汉语中级听力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写作》(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汉语写作教程》(华语教学出版社)、《汉语中级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读报刊,看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报刊阅读教程》(北京语言文学大学出版社)、《汉语初级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会话 301 句》(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初级汉语课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初级汉语听力练习》(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初级汉语口语》(北京大学出版社)。由北外自编的教材有《新编汉语报刊阅读教程》(吴丽君、黎敏著)、《中国古代文化简史》(卢燕丽著)、《中国思想简史》(何建章著)、《中国古典诗词读本》(李炜著)、《中国古典散文读本》(缪小放著)、《中国现代文学史》(章无忌著)、《中国文化读本》(施宝义、宋柏年等著)等。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学校留学生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无论是学生规模、生源国别,还是培养类型,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与提升。这个时期北外留学生教育的特点是:第一,学制四年的本科生占很大比例,600 余名在校学生中本科生占比 50%左右,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已逐渐稳定和成熟;第二,非学历教育中的项目教学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与欧盟合作举办的“欧盟青年经理汉语培训班”取得了可贵的经验和良好的效益,使北外的商务与经贸汉语教学走在同类院校前列;第三,由于北外有大量学习外语的中国学生,并且设有培养对外汉语师资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因此中外学生的互助互动具有良好的条件和氛围;第四,在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师的科研课题上,突出汉外语言对比和中外文化对比,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对比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习效率。

1999 年 1 月起,国际交流学院承接中国—欧盟青年经理培训项目,该项目由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与欧盟委员会共同创建,旨在培养熟悉中国商务环境的欧盟国家的经理。该项目共培训出 5 批来自欧盟 15 个国家的 162 名管理人才,取得了巨大成功。国际交流学院为该项目编写的商务汉语教材《经理人汉语》已经成为商务汉语教学领域的经典教材。

这一时期北外来华留学教育的主体在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06 年,国际交流学院更名为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以下简称“中文学院”),从事留学生教学任务的教师主要是中文学院的在编教师。2006 年以前,招收自费留学生的院系仅仅是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即使有学习非汉语的留学生,也主要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到各院系学习的自费留学生基本没有。从 2006 年开始,北外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特点,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办班种类、教学内容方式不断丰富,学校各院系参与留学生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双向交流生越来越多。

2006 年开始,北外各个院系原则上都可以接受留学生的入学申请,在严把招生质量关的前提下,通过严格选拔,层层遴选,接收越来越多的自费留学生到各个院系进行非汉语专业的学历教育。2009 年起,北外国际商学院开始招收全英文授课工商管理国际商务方向本科专业留学生,留学生非外语学科国际化课程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从中文学院的一枝独秀到各个院系的百花齐放,北外的留学生教育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针对留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与就业需求,中文学院汉语言本科项目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规范课程体系,开设了五个专业方向:以汉语言专业为依托,最先开设了汉语本体、文学文化专业方向,之后开设了经贸方向和英汉双语方向。(www.xing528.com)

2001 年起,国际交流学院开始与德国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eutscher Akademischer Austauschdienst;DAAD)合作,每年对该中心选派的经济、法律、工程、建筑等专业的德国专业人士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培训,此项目至今已延续20 年。

2003 年 5 月,国际交流学院承接意大利罗马大学汉语培训项目,罗马大学学生每年 3 月至 5 月到北外中文学院进行为期 12 周的汉语强化学习。在北外的学习作为罗马大学教学的组成部分,成绩将转换为罗马大学的学分。十几年来共培训了逾千名学生。罗马大学项目培训效果明显,学员通过 12 周的强化学习,汉语水平大幅提高,同时对汉语学习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的感情都得到加深。很多学生多次来到北外学习,甚至选择来华继续深造,从事汉学研究。

自2005 年开始,国际交流学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日本关西大学合作,为关西大学的学生开设远程的可视互动课程。

2006 年起,国际交流学院更名为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开始承办“中国公安部执法联络员汉语培训项目”,至今已成功举办 13 期,共培训来自五大洲 40 多个国家的学员 300 多人次,执法联络员汉语培训项目的学员主要来自各国禁毒移民、刑侦、国际合作、反恐等执法部门。该项目是公安部唯一一项一年制长期外国警察汉语培训项目,并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培训项目。该项目旨在增进世界各国与中国的执法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合格的执法联络员。中文学院编写的警务汉语系列教材已经出版。培训的学员已经在中外警务合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多名学员被派到驻华使领馆工作,成为中外警务合作的桥梁

2007 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与马来西亚教育部签署了旨在为马来西亚培养本土中小学汉语师资的汉语师资培训项目,该项目自 2007 年起共招收 494 名教师进入中文学院学习。目前已有 430 余人顺利毕业,并已走上马来西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第一线,成为中马教育、文化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使者。马来西亚师资项目采用“1+4”模式,即一年预科和四年本科相结合。北外中文学院为此项目制作了完善的培养方案,从学习到参观考察,再到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都有成熟的培养体系。预科阶段的学习采用自编教材,结合马来西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能力,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该项目预科教材《法伊兹在中国》已正式出版。

2009 年 4 月至 9 月,中文学院承接欧盟科技人才培训项目,为欧盟总部选送的来自 12 个欧盟国家的 30 名科技人才提供语言培训。培训对象为从事社会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中文学院组织教师团队针对学员的需求与特点编写了专门教材,并采用特殊的授课方式,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得到了学员和欧盟的肯定。

这一时期的留学生教育实行灵活多样的留学生招生考试和入学机制,建立跨文化、复语型、复合型留学生培养模式和留学生辅修、双学位培养机制,实现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统一化管理,留学生发展逐步朝着由追求规模向提高层次的方向迈进。

1.利用外语语种多,特别是非通用语种多的优势,北外设立了非通用语翻译学位方向和跨文化学位方向,开设非通用语种翻译理论与实践系列课程、地区文化系列课程,针对非通用语对象国招收和培养对象国语言和中文互译的复语型高层次留学生,以及服务于中国与非通用语种国家文化交流的文化传播人才。亚非学院 2010 年启动“翻译理论与实践”留学生研究生项目,2012 年开设“中泰翻译”专业。自 2016 年起,学校开始招收“泰语笔译”“西班牙语笔译”“俄语笔译”“德语笔译”“英语笔译”“英语口译”“阿拉伯语口译”“西班牙语口译”“朝鲜语口译”“日语口译”“俄语口译”翻译硕士研究生

2.利用国际交流合作活跃、校际交流院校多的优势,北外各学院与国外名校合作,开展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为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高水平学历教育,同时促进中国学生培养的国际化。自 2008 年德语学院的中德跨文化日耳曼学硕士项目开始,联合培养跨文化双学位研究生项目已经发展成熟,并在中德获得了良好的评价。2010 年,中文学院与日本关西大学外国语部合作,启动了“3+1”联合办学的本科培养项目。2017 年中文学院与意大利罗马大学“2+2”双学位本科项目正式启动。国际关系学院和意大利都灵大学合作的国际关系硕士双学位项目自2016 年起至今已培养了 80 多名意大利留学生。

作为中国商学教育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国际商学院始终贯彻“一体两翼”的全球化办学战略,以欧美高校合作为基础,大力拓展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中国对外投资国高校的关系,以最积极的姿态参与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创新当代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2016 年 6 月,国际商学院与来自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拉脱维亚、塞尔维亚和波兰的大学进行了友好会谈,并倡议成立“丝绸之路商学院联盟”,“丝绸之路商学院联盟”建立了“一带一路”国家商学院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致力于建设跨国、跨区域的人才培养交流机制,培养国际化商业人才,鼓励学生跨国交流,设立各种形式的学生交换、海外学习、双学位、互设海外校区、跨国实习、跨国商业竞赛等的学术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开放、包容、自由、高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国际化潜能的发掘。为了鼓励和支持对新兴经济体下跨国公司开展国际业务的研究,2021 年国际商学院成立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简称“I-CEE中心”)。I-CEE中心希望通过定期举办线上线下讲座,跨区域院校教师、学生案例大赛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模式,为新兴经济体企业的教育、管理和战略制定等方面提供学术资源支持,在有效帮助提升商科科研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之间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拓展全球布局,为扩大北外的国际影响力迈出坚实的一步。

3.打破学院、部门之间的壁垒,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商务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自 2012 年起,国际商学院先后与中文学院、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俄语学院、亚洲学院、非洲学院、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学院开展多种模式的合作,包括为留学生开设商务类课程、为其他院系中国学生提供语言加商务方向的复合培养项目、为国际商学院学生提供二外课程、合作培养研究生以及合作参与重大科研课题等,从而结合各院系优势资源,培养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对“一带一路”倡议相关问题的研究。

2018 年,国际关系学院联合国际商学院、中文学院成功申请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该项目旨在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展沿线国家高端人才培养和相关学科专业建设。至今已通过新建课程 14 门,其中中文课程 4 门、英文课程 10 门,其内容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安全等多个主题,共有 13 项教材和专著项目获得立项(5 项专著,8 项教材)。

2019 年,受教育部资助和委托,国际商学院联合中文学院开设“丝绸之路”非通用语种国家复合型汉语翻译人才和外事外交人才培养项目,旨在吸引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秀学生来华学习,培养更多中文基本功扎实、能熟练运用汉语从事经贸等领域翻译工作的复合型本土高层次人才及外事外交人才。全英文授课和中文语言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成为既具备国际视野,又精通本国和中国商务的跨文化复合型人才,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全面交流与深度合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施做出贡献。

4.承办国家部委及外国政府、机构培训项目。2010 年起俄语学院承接外交部中俄青年外交官联合培养”项目。2014 年起中文学院承接国家安全部语言培训项目。 2016 年起,中文学院开始先后承接外交部“伊朗外交官汉语培训项目”,“缅甸翻译官培训项目”,国家汉办(现已更名为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南亚国家师资项目”。南亚国家师资班第一学期独立编班,进行系统的汉语听说读写训练,打下良好的汉语基础,第二学期转到国际班继续学习。

“十三五”期间,学校坚持贯彻提质增效发展理念,新建和发展优势学科,重点发展留学生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在留学生规模保持总体稳中有升的前提下,学历层次占比逐年提高,专业布局由汉语言专业向非语言类专业调整,分布趋向合理,留学生工作发展迅速。

这一时期,学校共计接收来自 136 个国家的长期外国留学生逾 6200 名。超过 58%的学生来自亚洲,并且规模保持稳定增长,增长率为 11%;其次是欧洲,学生占比 32%,学生数增长迅速,五年增长率为 44%。与北外进行海外合作的院校主要集中在欧洲,其余依次为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学校有 23 个学院接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其中,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国际商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总数占全体留学生人数的 92.6%。学校累计招收培养自费留学生 3190人(占比 51.1%),其次为校际交流生 2124 人(占比 33.9%),中国政府奖学金人数为 894 人(占比 14.3%)。在培养层次上,非学历生规模基本稳定,略微上升,增长率为 4%;自 2017 年起,学校留学生中学历留学生占比超过 70%,其中非汉语专业学历生人数占比超过 50%。本科生自 2016 年开始人数出现明显增长,特别是进入 2017 年以来,每年增幅过百;最高增长率出现在硕士研究生,2019 年较 2015 年增长 141%;博士研究生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