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山交大:严谨治学风范,成就中国交通大学

唐山交大:严谨治学风范,成就中国交通大学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唐山交大院长唐振绪提出的计划,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中国交通大学,它由五所大学组成,隶属于当时的军委铁道部。尤其是他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认真负责,在学生中间颇有口碑。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国家经济陷入困境。杨耀乾不满足于完成一般的教学任务,只要教学效果好,他从不在乎自己会有多累。从此,唐山交大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成为一所铁路专门学校。

唐山交大:严谨治学风范,成就中国交通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唐山交大院长唐振绪提出的计划,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中国交通大学,它由五所大学组成,隶属于当时的军委铁道部。唐山交大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从美国、英国等国,台湾香港等地,引进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形成了群英集唐山的空前局面。

杨耀乾亲历了唐大交大这段最为辉煌的时光,他参与了学校的恢复重建,也见证了新校成为“以铁路为重点的,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综合性现代化的理工科大学”的跨越,“是唐院走向理工相结合的奠基人之一”(唐昌荣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早在1946 年,杨耀乾便升任为教授。他一直以来专攻结构,精于结构力学,此时已是校内知名的“老”教授之一。也因为他年富力强,学生听闻其凭学问而不是凭留学学历和学位晋升为正教授的,都深为敬仰(金学易 华东交通大学教授)。尤其是他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认真负责,在学生中间颇有口碑。按理说,结构力学这门课程讲授了几十年,教材也是自己编写的,备课应该可以轻松一些,可是杨教授却不然,他每次讲课前都要重写讲稿。他说:“这样可以更新授课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所以,他的讲稿每次都是新的,决不会重复使用。而且,讲稿带到课堂上也从来不照搬照抄,讲解循循善诱,板书井井有条,这让不少同事感叹不已(唐昌荣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国家经济陷入困境。当时,学校师生为了保持体力以维持最基本的教学活动,把可以省略的活动都简化掉了,教师回到家里首先要做的事便是寻找充饥物。都到了食不果腹的节骨眼上,杨耀乾教授对教学的认真态度依然故我。他最关心的是“板与壳”课程初次开设,找不到合适的教材,于是他把精力都消耗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课堂教学因此而丰富翔实,学生听课则全要靠笔记。有学生写文章说,直到他们工作以后,这些笔记都成为他们的常备材料(唐家详 薛正廷 魏先祥 原兰州铁道学院教师)。

杨耀乾不满足于完成一般的教学任务,只要教学效果好,他从不在乎自己会有多累。他开设的“板与壳”课程采用了口试的办法考查,全班20多个学生都要通过他过筛式的考问。这与笔试相比,不仅增加了许多工作时间,还需要准备更多的题目。他考虑的是采用口试能使学生复习得更全面,而自己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了解得更清楚(唐家详 薛正延 魏先祥 原兰州铁道学院教师)。他对学生的一贯要求:一是本门业务要搞好,要做出成效;二是数学基础要扎实,做到运用自如;三是外语要过关,要使自己的业务走到学科的前沿(秦杰 华东交通大学原副校长)。

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杨耀乾曾给57班讲授“板壳理论”,当时班里一名叫孙章的学生因病休学,待他康复返校想把课补上时,课程却已经结束了,正在为难时,杨教授主动提出为他单独开课。为了缓解学生惴惴不安的情绪,杨教授还特意把他请到家中,端上一盘削去了皮的苹果,像对待朋友一样待他。这难忘的一幕深藏在孙章的心里,伴随着他走上从教生涯;孙章后来成为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副院长。

在杨耀乾教授的学生当中,有很多是将要从事教学工作的,他告诫这些即将走上讲台的人们:“一个称职的大学教师,在每一时刻的剖面上都应该‘切到’三门课程:一门是给大学生开的;一门是给研究生或进修教师开的;一门是给自己开的,要不断学习最前沿的知识。”他这样要求别人,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讲授过的课程有二十多门,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出了“木材结构”“桥梁设计” “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张量分析”“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模糊数学”“自然辩证法”“科学学” 等课程。1964年和1965年他培养了3名工程力学专业副博士研究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更深的专业知识,他着手撰写平板理论和薄壳理论等相关专著,出版后被全国许多理工科院校采用,作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教科书。尽管他没有出国深造,也没有在课堂上学习过板壳理论和弹性力学等课程,但他通过长期刻苦自修,掌握了这方面的理论,并且成为权威

1952年,国家在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时,把唐山交大的冶金采矿两个系划出成立新校,把建筑化工两个系并入天津大学。同时调出两个专业和一部分知名教师,支援了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北京地质学院和国防部门的建设,还为北京、兰州、长沙三地铁道学院输送了大量师资。从此,唐山交大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成为一所铁路专门学校。(www.xing528.com)

唐院的精华被分出去了一半,虽然有伤元气,但学校发展的潜力依然巨大,满足铁路建设的需要、培养人才的重任,就自然而然地落在这些留下来的人们肩上。

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内高校大都采用苏联教材,由于国情不同,这些教材与中国学生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尤其是译文的文理不易被中国学生接受,于是杨耀乾教授开始着手自编教材。他大量查阅国内外资料,结合教学实践,于1952年与顾宜孙合著了50万字的《木材结构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58年又完成了67万字的《结构力学》,该书曾由高教出版社于1959年送德国莱比锡万国博览会展出。这两部教材因具有“深入浅出,材料丰富,通俗易懂,便于自学的优点”(唐昌荣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而被确定为工科院校土建类专业通用教材,以后又多次修订再版。这期间他还发表了《无缝钢轨的侧向稳定问题》《正六角形板的小挠度弯曲问题》等多篇学术论文,推动了学术活动的开展。

由于铁路建设亟须专业人才,1959年唐院决定成立数理力学系,下设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等4个专业。杨耀乾此时任桥隧系代理系主任,他一直都在关注国际上工程力学的进展,他意识到工程力学已经成为新兴学科,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前景广阔。于是,他主动承担起了创建力学专业的重担(金学易 华东交通大学教授)。

由于创建新专业要从57年级中抽调学生学习,头绪复杂,加之时间紧,筹备工作异常紧张。杨耀乾作为数理力学系的工程力学教研室主任,从专业方向、教学计划的拟定,到课程设置、师资的安排,都要亲自处理,他还承担了“板壳理论”等几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尽管工作千头万绪,但事事有条不紊,人们很快看到,在他的组织下,力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一开始就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杨耀乾给唐院创办了我国工科院校中第一批设置的力学专业,有人这样说:“力学专业给古老的唐院带来了春色。”他无疑是第一功臣(景岩 原长沙铁道学院党委书记;王同五 原兰州铁道学院教授)。

然而不久,全国刮起了专业下马风。这种形势影响到学校,引来了一些怀疑的论调,认为“办了力学专业,削弱了普通班的力学教学质量”,要求力学专业下马。这时又是杨教授挺身而出加以驳斥,他力排众议的激越之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秦杰 华东交通大学原副校长)

在唐院期间,杨耀乾教授还担任过系主任、教务长、院长助理等职。他之所以得到广泛的认可,在于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对教学一丝不苟,还在于他具有实干的精神。唐山钢铁厂的扩建他提供了技术支持,我国第一台射电望远镜的研制,是他主持的结构设计(唐昌荣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他带领学生参加了北京地铁一号线的建设,解决了在工程中遇到的难题,他还帮助手表厂设计表壳,为工厂节省了材料,降低了成本……由于在固体力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他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在理论界享有很高的声誉。1959年,全国工科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教材编审委员会成立,理论界推选他担任该委员会的委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