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十八省府1910|成都:完美的都市

中国十八省府1910|成都:完美的都市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Chengtu might be translated "A Perfect Capital".成都,意为“完美的都市”。成都古老的光荣来源于三个闪光的名字,一位政治家、一位诗人和一位工程师,他们均是四川省的骄傲。最后,诸葛亮的策略成功了,刘备终于登上了王位。然后,诸葛亮前往吴国首都,试图与吴结盟,共抗曹操。为了证明即便通过文士阶层的有限视角,成都也卓然独立,值得赞赏,我们特意推出李太白[5]。大获全胜后,李白运笔如飞,一挥而就,从此成为这个放荡宫廷中的一位大红人。

中国十八省府1910|成都:完美的都市

Chengtu might be translated "A Perfect Capital".

成都,意为“完美的都市”。

成都古老的光荣来源于三个闪光的名字,一位政治家、一位诗人和一位工程师,他们均是四川省的骄傲。政治家即指生活于古代蜀国(今四川)的诸葛亮[1]当时的另外两个王国分别以洛阳(今河南府附近)和南京为中心。关于200—300年的这一段历史,有人写了一本通俗小说,其主人公就像威弗利和罗布·罗伊那样广为人知[2]。这一“游侠时代”不仅通过小说,而且还通过戏曲广泛流传。在许多个舞台上,诸葛亮头戴样式古老别致的帽子,身披黑色大氅,背上绣着金色的神秘图案,手摇鹅毛扇,扇中央有代表吉祥的圆圈。诸葛亮不是蜀国本地人,他来自遥远的山东,自幼父母双亡,在南阳长大,自足自立,抱负远大。刘备在汉帝国分崩离析之际企图再兴王业,需要高级参谋,就去亲自拜访这位年轻的农夫,当时诸葛亮的智慧已经声名远扬了。归依刘备后,诸葛亮很少亲自上前线,但他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士兵在他的指挥下,屡战屡胜。然而有一个有趣的场景,经常被搬上舞台,讲述诸葛亮如何亲自督导实施了一个计谋。周瑜率领吴国的军队共拒曹操,诸葛亮告诉他,在水上作战[3]弓箭是最好的武器。周瑜哀叹缺少弓箭,请求“孔明”[4]在十天内为他造一万支箭。孔明知道周瑜想让他出丑,便不动声色,准备了二十只小船,船上堆满柴草,多备人手。在一个雾蒙蒙的早晨,船队出发了,靠近曹营时,击鼓呐喊。曹军仓促应战,朦胧中但见大船如林,不敢造次,只是把箭密密地射向草垛。等到箭射得差不多了,诸葛亮下令收兵,回到对岸查点收获。他启程返航时叫道:“谢曹丞相箭!”借到的箭有十万支,足智多谋的孔明让周瑜羞愧难当,不再节外生枝。最后,诸葛亮的策略成功了,刘备终于登上了王位。接着,诸葛亮的注意力转向了外敌,率领大军翻山越岭,南征缅甸,直到当地人愿意归顺,平定了南方。然后,诸葛亮前往吴国首都,试图与吴结盟,共抗曹操。这时有一场著名的戏,孔明在吴国宫殿中舌战群儒,终于说服百官,赢得了联盟。但是,诸葛亮低估了困难;蜀道艰险,使得蜀军的粮草供应很成问题。而且,有一个战略家和他旗鼓相当,使他经历了灾难性的失败。一次撤退时,他在一个城市被敌军追上,城里的百姓逃光了,他身边只有几个士兵。诸葛亮命令城门大开,几个人在门前扫地,他自己在城墙上抚琴。追兵赶到,不知就里,害怕有伏兵,主动撤走了,就像诸葛亮预料的那样。但是总的说来,他的事业是失败的,在一次被敌军包围之中,他生病去世了。他的主公已早他而去,留下的后主更是不堪造就,新兴的王国在魏王的攻击下,很快灭亡了。

在文人的眼中,武功并非最高的荣誉。但在文士阶层以外,还有其他的意见。为了证明即便通过文士阶层的有限视角,成都也卓然独立,值得赞赏,我们特意推出李太白[5]李白生活在大一统时期的唐朝。跟诸葛亮不同,他生于四川省。在孩提时代他肯定是个书呆子,10岁时便已博览群书,开始吟诗作赋。他长大后唯一的嗜好是饮酒,和其他几个爱喝酒的文人结成一个文学社,叫作“竹溪六逸”[6],定期举行聚饮。此外,他还学会了剑法,在各种有损信誉的冒险历程中大显身手。在一次寻找美酒的过程中,他在旅店里放歌时被一名军官听到,军官劝他专心从事文学生涯。于是李白来到首都长安(现称西安),结识了一位翰林院学士。他和这位学士一起在旅店里彻夜饮酒作诗,李白是如此的才华横溢,到了早晨学士便把他请到家中居住。李白宣布要参加下一次科举考试,却发现官场上腐败横行,除非贿赂考官,否则肯定落榜。可是李白不名一文,学士帮他活动了一下,但由于没有许诺现钱,考官看都不看就把卷子扔到了一边,而且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话。李白发誓要报仇,后来他的机会从天而降。

东方来了几名使者,使者的文书无人能懂。唐明皇龙颜大怒,下令学士们六天内翻译出文书,否则共承其辱。学士把这件事告诉了李白,李白毛遂自荐,说他能行,第二天学士报告给了皇帝。皇帝派人请李白,李白声称他没有任何功名,无法优先于众大臣。他的虚张声势奏效了,一名特使授予了他渴望的功名,并赐给他朝服。李白来了,接过文书,把考官大大羞辱了一番后,译出了文书。原来是一个鞑靼国王的抗议书,抱怨唐朝士兵侵扰边境,要求道歉。在难堪的沉寂中,李白抓住机会,建议第二天与使者会面,由他充当口译。使李白感到幸运的是,皇帝像他一样热爱杯中物,当天晚上在宫中大摆筵席,庆祝国书得解,李白当然应邀出席。第二天,李白大醉不醒,皇帝只得让人端来醒酒汤,亲自离开宝座喂他喝。李白醒来,心里得意非凡,点名要求考官之一、著名的权势太监高力士为他脱靴、系鞋带,迫使高力士收回前言。接下来,他要求另一名考官为他研墨,以便他起草回书——李白要报仇的誓言一一实现。大获全胜后,李白运笔如飞,一挥而就,从此成为这个放荡宫廷中的一位大红人。

四川省府成都

幸运的是,酒鬼的确有才华,如同埃尔郡的农夫[7]一样名不虚传,他不仅名盛一时,而且名垂千古。但即便皇帝给他面子,他的恶作剧还是招来一片哗然。关于他个人生活的故事不用多讲了,这些故事的主要价值在于表明一个伟大的王朝是如何失去人民尊重的。当然,李白如此公开羞辱考官,考官们对他恨之入骨,最后他们暗中策划了一场阴谋,使李白和皇帝的爱妃吵架。这位爱妃就是杨贵妃,她“倾城倾国,是中国四大美人中唯一的胖美人”,即白居易伟大诗篇《长恨歌》的女主人公。[8]李白受辱后被迫离开朝廷,再次四处流浪,寻求冒险经历。有一次在河上狂饮游玩时,他醉醺醺地企图拥抱水中的月亮,结果被淹死了。

李白的诗歌多数是像波斯诗篇一样,属于狂饮作乐的那种,还没有评注家指出其中所包含的某种完美哲学的神秘意味,但也确有一些作品超乎其上。

李太白作,丁韪良译,献给盖洛博士

[丁韪良注]在唐代璀璨的诗人星空中,最亮的一颗星就是李太白,唐朝以后的中国诗人中也没有能超过或比得上他的。中国人几千年来习惯于创作机械性的诗歌,李太白是公认的最伟大的天才,他的抒情诗清新自然,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行路难》很可能抒写了他的亲身经历,要么是在他陪伴皇帝巡视南京时所作,要么是他在北方都城博取文章功名期间所作。他被视为四川诗人。

以下诗句主要讲述三难,一是盗贼袭扰,二是浮冰当道,三是欲登顶泰山而不能,徒叹奈何。第四难不那么严重,讲的是在周朝的创立者、文王宰相姜太公钓过的溪中垂钓。[9]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于北京西山宝珠洞,1910年7月5日

诸葛亮、李太白和李冰并列为成都三杰,但其中最伟大的人是李冰,他为四川增添了光辉——使得原来长一棵草的地方能长出两棵草来,这样的人才是人类真正的恩主。李冰的工作在平原上和成都城里处处可见,可是为了理解它的源头,我们还得沿着李冰开挖的渠道从成都上行120里。李冰生活的时代正是秦始皇刚刚统一了中国之后不久,他留下的工程经受了许多个世纪的风雨考验。

李冰发现,在西面有大量宝贵的水资源白白流掉,而东面坦荡的平原却需要大量的水来灌溉,以供应葱郁的植物生长。岷江[10]自幽深的峡谷流到平原上,分成两股,几乎流向正南方。李冰决心筑坝拦水,把水分到东方和东北方。[11]人工堤坝将承受巨大的压力,尤其在洪水期,于是李冰采取了几个聪明的手段。最让人料想不到的、最成功的维修办法是劈开一座山,让岩石而非土堆承受水流的冲击力。一旦分得的水流到预定的方向,建设大小水道就轻而易举了。两条主要的水道通往成都的北门和南门,三条水道都有辅助的运河在平原上交错成网状。这样,在没有水库水闸的情况下,岷江的水被引进了另一条河的水系,不仅有灌溉之便,水路交通也大大便利了,真是令人惊异。

但是,山地发源的河流会带来大量泥沙,如果任其沉积,河床会抬高,只能相应加高河堤,直到多年以后,成为地上河。这种情况在意大利北部的波河可以见到;规模更大的,如荷兰举世闻名的工程使莱茵河及其辅助水道的两岸保持良好的维修;密西西比河下游的居民懂得要看守好堤岸,以免大堤决口,洪水泛滥;黄河因其不定期的改道而被称为“中国的悲哀”。一个简单的方案可以解决这些困难——虽然简单,但人们经常想不到或不能耐心有序地施行。认识到这一需要并付诸实施,这是李冰的功劳。“深淘滩、低作堰”[12]就是李冰设计的原则。年复一年,在水利指挥的督导下,进行固定的修缮工程,以保证整个水利系统再正常运转十二个月。

枯水期到来时,在河的西半部直到峡谷那一段都沉入沉重巨大的木三脚架,以便把剩余的水都引入灌溉渠。木架绑上石头,沿滑板沉下去。河床将近干涸时,由挖土工清理砂石,疏浚水道,保证畅通。然后清扫河岸,用竹子扎制的新梢捆填上石头,小心地沿着水渠堆放。一切就绪后,把三脚架吊出来,重新放到河的东面,这样所有的水都流到新疏浚的水渠,把灌溉渠排干。同样的过程进行将近一英里。挖土工往下挖到河床里标志水位的铁棒,别的人清扫河岸,准备填充新的石梢捆。重新修建从西面向劈开的山倾斜的干堤,最后,全部工程得到整修。无疑,东面所有的村庄都抓住机会,趁着枯水期修缮当地水利,以保证水道疏浚到标准深度。这大概相当于英国农业的休耕期,人们会趁这个时间油漆手推车,修剪篱笆和疏通沟渠,只是在这个时节完成灌溉修理的重要性更为远大。宽广的水渠等工程表明,统治者可以调动数量众多并心甘情愿的劳动力来兴修水利。

在这些水利工程的周围区域兴起一个大而重要的中心城镇是不足为奇的。从成都到西藏的大道位于两条渠道之间,与干线运河交叉,直至劈山的北半部。这里有一个县城,筑有城墙,每天都有集市,这种情况不同寻常。县城里经常住有一万人左右。大道一直向西延伸,在藤桥峡谷有一座用竹子编成的漂亮的吊桥。

但山上最吸引人和最有名的是一座庙宇,不是供奉佛祖或普通菩萨的寺庙,而是崇拜李冰之子的庙,人们尊称他为“二王”。每年五六月份,香客们从平原上或更远处成群结队地赶来祭拜他们的大恩公。最常见的供品是公鸡和香纸,每年上香还愿或许愿的男人、女人和孩子有几万人。

庙宇的位置、设计和建造都极其漂亮。庙里有堂皇的雕刻,美轮美奂的漆器以及大量的还愿供品。更确切地说,有两个李冰庙,一个供奉那位设计并开始兴修整个水利系统的父亲,另一个供奉完成了整个水利系统的儿子。根据中国习惯,儿子的功绩为父亲增光,因此不得不调停一些可笑的争吵。最近,政府出人意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县城有许多庙宇,偶像的数目还是大大超员,其中有一些偶像是在二王庙。现在政府将其全部收归国有,清除了一些贪心的庙祝,征收了漩涡对面下游庙宇的土地,建成了蚕种孵化场。上游供奉儿子的主庙的一个重要部分清理了外来偶像,金属像搬到了别处,泥塑在搬运过程中大都破碎了,只能体面地埋葬。腾出来的空间建立了水利工程办事处,这样,二王庙比以往更好地纪念了那位伟大的水利工程师。这确实是最合理的宗教,连小孩子都能理解,一点都不魔幻和神秘,而是常识的胜利;这包含着中国人精神的特质。唯物主义,崇拜实体物质,尊重财富及其生产方式,这些会使许多人感到满意。但是,正当一切归于死气沉沉的合理性时,往往会有某个怀特菲尔德[13]出现,他诉诸更深层次的需要,并唤起令人惊异的响应。

然而目前的状况是,对李冰的崇拜依然如故,仪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年度维修结束后,渠道疏浚到了适当的深度,高官从成都赶来,黎明时分在庙里举行祭拜,点燃香烛,献上供品。待下级供奉了一定数量的礼金后,高官就会前往河岸,在那儿,庞大的三脚架组成临时码头,以护住用草垫和黏土构筑的大堤。每个三脚架上都绑了一根粗缆绳,由一组苦力拉着。同心协力地一拉之后,三脚架翻倒了,水流迅速地卷走草垫和黏土。孩子们跑下去,在排干的河床上造房子玩,老人和病人把石头扔进潺潺流淌的水中,相信这样就会保佑他们来年健康,而那位高官即刻启程,沿陆路回成都,赶着去迎接水流的到来,因为他刚刚解放了流水。迷信认为,他要是落在了水流后面,整个四川省或者他本人就会遭到祸患。

渠道重新灌满水以后,新的一轮农作开始了,在每一条溪流上,最南部的除外,都行驶着小船和木筏,把乡村的农作物运往成都。成都的燃料供应都是来自山区,烧炭工在那里工作,甚至还挖煤。人们把煤屑扔进深坑,盖上土,让它在底下闷燃。当周围的煤层烧到通红时,浇上水,在哧哧的白烟声中,煤层被分解成长条的煤块。这一古老的方法或许能给西方的煤窑主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可是约翰逊博士评述美国人的话经常被用到中国人身上:“任何其他人都无法仿效的一个民族。”

对李冰的崇拜并不排斥其他崇拜,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即便在李冰的庙里也供着别的神灵。下面是两篇古代的祈祷辞,大约成文于900年前,人们以佛祖为调停者向天帝祈求。这一点最为引人注目。

烧香的老太太们在位于灌县李冰运河上的南门桥所修建的神龛

今春以来,日光晦暗,雨水不至。麦子未熟,先遭干旱。土地不生,庶几无耕。人心不安,社会动乱。天意难测,吾辈战栗惊悚。今借佛祖之力,祈求天神,令西天之云,普降甘霖,生百谷,足民众,来年兴盛。

上天垂怜。小民丰年在望,而官吏无德,致使雨涝成灾。今悲切哀号,祈请天帝。本省处江湖之远,皇恩浩荡而不至,百姓往往缺衣少食,况连年饥荒!奴仆虽愚钝无知,而心忧天下饥。请上天可怜:去春播种,今年收成;待到秋天,仓满囤圆。

这些祈祷辞用古代的庄严文体写成,表现出在诸省中罕见的一种宗教,皇帝每年在天坛祭祀使这种宗教广为人知。国教中并未正式支持偶像,但偶像在民众中十分盛行,更加烘托出这种淳朴崇拜遗留的祈祷文以及对李冰等恩主的崇敬。这些祷文提供了官员承认过错的例子,并相信这样会对百姓有好处。民众期待官员们做出此类代理行为,官员们在口头表示愿意为人民而死的例子也不是没有[14],他们甚至以受害者的姿态登上祭坛。许多官员们似乎没有想到,诚实而正直地为民众服务要更高贵和更有益,李冰真正的献身精神和他在历代民众中的感召力堪为后世垂范。在伟大的水利工程师兴建的水源头附近100处不同的地方都明智地刻上了“深淘滩、低作堰”的箴言。

“锦旗行省”四川的首府成都位于人口分布的西部边缘。马可·波罗13世纪时对它有记载,称之为“地域辽阔,富甲天下”。自那以后,成都经历了许多巨大的变化。满人征服中国时,这一地区不甘屈从;“叛乱”受到了彻底的镇压,就像大多数东方民族所特有的方式那样。镇压是如此彻底,以至于必须补充新的人口,从各地涌入的人群成为现在居民的祖先。原住民仅有少量遗留,零星地分散在省内。这样的移民当然健壮自立,没有源于依附土地的保守性。世界上一些最好的人种都来自移民,比如美国人。

今天,城墙围着一个长方形的城市,几乎是东西朝向的。城墙外面有水道。几年之后,两三条利润可观的铁路将在这里交会;现在的交通走水路,或者肩挑和用骡子驮。周围遍布精耕细作的痕迹。平原常常得到雨水的润泽,但这一地区的丰裕多产多半是因为灌溉和李冰的水利工程。这一点使得成都成为中国最大省份的首府。

在参观期间,尤其是反复穿越这块多产的土地时,我们对平原的谷物和其他物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偏远四川的人口超过了5000万,即便按传说中的中国人一日两餐计算,也需要大量的食物供应。

我们希望,物产的丰富多彩和许多名字直译产生的怪异感将会消除冗长名单所带来的厌倦。《成都县志》列举描述的平原物产如下:[15]

谷类。稻谷居首。一种叫作白麻谷,形似大麻籽;还有的叫作黏红花谷、雁来红、红莲稻、香谷,都是晚熟作物(意为种植早,成熟晚)。早熟品种有六十早、八十早、百日早。用于造酒的谷物主要是一种黏米,叫作糯谷,品种有蛇眼糯、猪油糯、红酒糯、虎皮糯、黄丝糯、燕口红糯、尖刀糯;还有三种白谷,与糯谷类似,但质量不及糯谷。

然后是麦。有大麦、小麦,后者分为有芒、无芒两类,还有莜麦。

黍类中,高粱居首,其次是阿里巴巴的宝贝谷物——芝麻。芝麻有黑白两种,主要用于榨油烹调,石油发现之前也用于照明。汉语中,伴有眼屎分泌的眼睛发炎称为“芝麻油”,指学生夜以继日地用功。

豆类。有黄豆(分大小两种)、黑豆(分大小两种)、白豆、丝豆[16]、朱砂豆和青豆。还有豌豆,外国人称为peas。品种有赤小豆、白麻豆、爬山豆、羊眼豆。

纺织用植物。有火麻、水麻和多种棉花。

食用植物。有姜,孔子特别喜欢吃姜;红椒(中国人大量使用它)、黑椒、海椒(本系引进)、葱、大蒜、萝葡[17]。萝葡,一个很方便的词。芜菁叫萝葡,萝卜叫萝葡,各种根菜,无论红的白的,甜的酸的,都叫萝葡,可口的黄瓜也叫萝葡!别的类别这里没有讲到。

白菜分为几种。有百合花和笋,即指竹子的嫩芽,是最美味的蔬菜,早春时不用栽培就大量生长。味道像第一穗青玉米,看起来像芦笋的一大类。[18]最后,有龙须菜(芦笋的俗名),以及山药。

瓜类。pumpkin叫“南瓜”;squash叫“甜瓜”;watermelon俗称“西瓜”,据说是回鹘人引进中国的。这方面有一点很有趣。有人指出,“西瓜”这个词很可能标示着希腊语中的oíkua,意思是瓜。奇怪的巧合是,“西瓜”意谓“来自西方的瓜”,这个名字在双重意义上都是合适的。

果类。有梅子、苹果、梨和木瓜(即wenbo)。pomegranate是石榴。还有桃、杏、樱桃、枇杷(一种小而甜的果实,果皮光滑,种子大,为西方所没有),以及葡萄,这个词是“葡萄牙”的粗略翻译,葡萄的各改良品种都被认为来自葡萄牙,葡萄牙是第一个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别的品种名字来自希腊语bótpus,一束、一串。

树木。有松、云杉、桑、槐(常见的遮阴树种)、雪松、柏、梧桐、椿(分为两种,香椿和臭椿)、柳(分为若干种)。竹子有斑竹、龙竹、白甲竹、苦竹、紫竹、凤尾竹、水竹以及钓丝竹。无疑,“钓丝”是转喻,其实指钓竿。

四川自流井[19]的盐井,井架由大块木头和竹席拼接而成。附近有一个自流井,该地由此得名。平底船用来把井里的卤水运送到“煤”蒸发窑。李德良[20]

花。有玉兰、山茶花、芙蓉,木质茎,高大、美观;夜合,分为若干种;各种颜色和品种的玫瑰,如月月红、含笑梅和著名的牡丹,大而艳丽,备受中国人的珍爱。[21]

鸟。桐花凤鸟居首。接着是鹰隼,因年龄不同,分大小两种;喜鹊、乌鸦、麻雀、燕子、鸽子、鸠鸽、白鹤子;鱼虎,它对鱼很凶;啄木鸟,分大小两种;白头翁;护花鸟,这表明中国人认识到有些鸟在抑制害虫方面的作用。

鱼。鲤鱼总是居首,也许因为孔子把他的儿子取名为鲤。我们倾向于怀疑某种宗教象征。“木鱼”是佛寺用于敲更的空心木块,形状像鱼,标志着清醒,因为鱼从来不闭眼睛。

还有桃花鱼、白条鱼、乌鱼、黄颡鱼和金鱼。

甲壳类动物中,有龟和蟹。(www.xing528.com)

蛇。根据颜色,蛇分为若干种,其中一种有脚,显然是指蜥蜴。

蠕虫类中,蚕理所当然位居第一,分为家蚕、野蚕等。

接着是蝴蝶和螳螂,后者有着长长的青绿的身体,前爪比后爪长出许多,动作类似鞠躬礼拜,受到外物惊吓时,举起前腿作防御状。中国人讲“螳臂当车”,以此来比喻不自量力地反抗。

各种食物供应如此丰富,养活了众多人口。没有马尔萨斯倡导人口论,也没有饥荒饿死城市人口,使孤儿医院繁荣昌盛。相反,黄昏时分在每一个胡同都能听到母亲用儿歌哄孩子入睡: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怡罹。

——出自《诗经·小雅·斯干》第8-9节。[22]

[注:瓦是女孩未来工作的标志,她在膝上放一块瓦,纺织麻线。]

成都有不少穆斯林,许多人新近从甘肃迁来,但老人们怀念他们的土耳其血统。他们虽然向人提起自己祖辈在中国土地上有四十代人的繁衍,但仍然骄傲地说他们不是汉人;不管他们血液中的土库曼血统多么微不足道,他们还是回望遥远的祖先,不承认本地的族属。这种心态很危险。欧洲的犹太人发出这种言论时,常常导致反犹太人的浪潮;考虑到圣战的教条,以圣战传播信仰的教条在伊斯兰教中根深蒂固,显然,中国人需要关注这一潜在的危险,以免发生外来干涉。

成都虽然地处偏远的西部,但是有良好的公共设施,也有来自西方欧美国家的游客和殖民者。领事们抱怨说没有商人前来开辟市场,没有人愿意冒险载着满船的货物前来,四川的制造业和采矿业只得自力更生。成都城很小,但有白人人口,他们几乎都与宗教相关。六个传教会在成都驻扎了六打各种各样的专职人员,其中有许多医护人员。加拿大循道宗人数最多,自1891年起开始在这儿工作,中国内地会比他们早十年。有这么多欧美人定居在如此远离自己家乡的地方,这真是让人吃惊。对许多人来说,去上海的旅程费时费钱,已经够怕人的了,上海的景致也是够新奇的;然而,要到成都来的话,上海只不过是第一站。

沿扬子江的铁路将把遥远的首府成都及其40万居民与缅甸、上海、北京便利地连接在一起。与此同时,成都发生了显著的变革。旧课程被取消,整个教育规划都是新式的:新学校,新校舍(常常是从旧庙宇改造而成的),新教员。教学质量目前一般,但几年内肯定会大为改观。从小学到大学,都有规划。教育界的新气象从试卷中可以看出来。

从前的试卷提抽象的问题,从经典中挑出一句话作为诗文的题目,牛津的考试今天依然如此。而现代的新式试卷问及自由贸易和保护、劳动力与资本、国债、铸币、海军军事力量的原则以及其他类似的实际问题。有一次考试的题目很富有暗示性:“洋人如何控制新闻媒体、邮局、商贸、铁路、银行、纸币、商业学校及税收?洋人如何任用可靠的人?”最后一个问题最重要。混乱中,旧宗教必须寻找它存在的理由。

“第一个统治人类的人在四川建立王国。”历史记录如此开头,我们未免失望,就把注意力转向现在,而不是历史。伊甸园肯定是在四川吧,我们的线索就是四川这个名字,即“四条河”。[23]

在情理之中的是,道教在这个多山的行省势力甚众。最有名的道教圣人老子属于这一山区,和孔子分据中国相对的两端。[24]老子的一个追随者名叫李八百,这么称呼可能因为他是一个800人部族的首领。传统却不这么认为,说他在四川山中巧得长生不老药,活到了800岁。

接下去列举了历朝历代的道教名人,通常他们都属于同一类,即服用了植物或金属药物以抗病延年。间或偶有差异,其中一两个名人寻求长生不老时没有完全忘记他们的同胞,这样的善行据说有益于他们自己的长寿。例如,益州老人自己从未吞食过什么,他售药所得的收入都用来周济穷人了。[25]老子倘若看到他的追随者们放弃了将人体人心恢复到原初状态的崇高理想,而堕落为算卦者、驱魔法师和巫婆神汉,肯定会痛心疾首的。

成都的四川省谘议局议事大厅,其建筑风格与北京天坛类似。

就如此的精神质素,道士很难有什么未来。四川靠近缅甸,但佛教徒也没有多少活力。的确,在我们停留期间,十个和尚剃度出家,仪式包括在头上烧出九个点;但意味深长的是,最近的征用寺庙波澜不兴,没有激起多少反对。新式教育需要许多公共建筑,官员们清除菩萨,把寺庙改造为学校和办公室,比起重新建房容易多了。在意大利,僧侣被赶出修道院时,一时颇有呼声,然而大众的沉默表明,在民众的心目中,这些“宗教派别”已经没有用处了。但想象一下在英国和美国,如果把大量教堂征用为学校和市政办公室,会招来什么样的言论和行动!中国大规模的征用说明,这儿就像是在意大利和法国一样,旧宗教对人民失去了控制力,即使在想象中也是如此。

但寺庙与我们的教堂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寺庙从来都不具有任何特别神圣的东西,即内在的神圣本质,反而一向具有诸多用途,尤其是作为临时客房。

确实,不仅在城墙外和集市日,而且在城里的任何地方,传教士只要在街边租一张桌子,坐下来卖书或讲话,立刻就会聚起一拨人来认真听讲。中国人对所有西学都如饥似渴,而他们自己的宗教却失宠了。

波斯人最早的基督教传教使团在这里没有留下踪迹,除非是在本土宗教的某些形式里。1704年,罗马传教会在一个意大利耶稣会士的带领下进入四川,但几年之后遭到禁止,只能转入地下活动。1822年复兴后,传教工作蓬勃开展,目前完全由法国人控制,四川有180名法国人从事传教工作,非常活跃。

其他的工作,请看一个局外人的报道:

洋鬼子教师大都是循道宗的人。他们有两个营地,一个在城南,一个在城北。他们很有钱,非常有钱。出门坐四人抬的轿子,穿华贵的衣服,衣服式样挺奇怪的。他们买东西时出手大方。他们的房子是新式的,比巡抚的还要高,很坚固。房子周围有花园,里面是洋家具。有众多的奴仆。他们为病人建了宽大的房子,其中一座是吉祥高楼。我们对此感到不理解,还没有人光顾过他们的“医院”。每月四次,他们去他们的庙里做礼拜,手上戴着皮手套。他们念书、唱歌,音乐和乐器令人惊奇,最后祈祷时他们摘下眼镜。他们做出很多努力,互相拜访,学习讲中文,招待从别的省来的洋鬼子。过去半年中他们有过五次聚谈会。这把他们拖得很累,只得到山上疗养一个月。回来后,继续祈祷、写作、买东西。他们教书,补牙,在吉祥宫候诊病人。

的确,循道宗传教会,无论是城市一端的美国循道宗还是另一端的加拿大循道宗,物质装备和员工配备都是最好的。他们吸取了时代精神,在教堂里戴小山羊皮手套,开展各项工作,紧跟最新潮流。如果很快听说他们印行了周报,人们不会吃惊。显然,他们计划像天主教徒一直做的那样,通过尽力展示基督教文明,来影响权势阶级。他们组成的社会自成一个小宇宙,周围生活着中国人,他们显然认为他们最好维持高标准的美国礼仪。传教新思维正在时髦起来,无疑对新兴阶级有吸引力,而旧式传教没有触及新兴阶级。

中国内地会等组织延续着旧式传教。我们在这儿看到的是传统的微薄薪水,在中国人中间过几乎中国式的生活,并在他们中间自由流动,不依靠任何设备,而靠着热诚、信任以及向普通人传递拯救信息的力量。因此,受欢迎的各类传教会都很容易在这儿找到。

教育的前景并不确定。由于距离最近的国立大学堂也是位于一个遥远的省份,各传教会有可能联合起来,创建一个强大的基督教教育中心。在四川建基督教大学非常合适,但启动资金至少需要200万元。

积少成多是一种对时间的浪费。在中国历史的现阶段,这样的计划只会让人嘲笑洋鬼子慈善事业的小气。让西半球文明的基督教会在这位于唐山的西方帝国熠熠生辉吧!

[1] 诸葛亮(181—234)的“诸葛”是复姓,姓中的两个字不能分开。1724年,诸葛亮的牌位配享孔庙。——原注

[2] 盖洛所说的“通俗小说”显然是指《三国演义》。威弗利是司各特(苏格兰小说家,首创历史小说这一文学体裁)两部同名历史小说的主人公。罗布·罗伊是苏格兰高地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

[3] 原文如此。“周瑜”的名字原文没有出现,系译者所加。

[4] 诸葛亮经常被称作“孔明”,后者是他的字号,意为“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原注

[5] 李白的真名,“太白”是他的字。——原注

[6] 李白与孔巢父等沉饮徂徕山,号“竹溪六逸”。又与贺知章等人酣饮,有“饮中八仙”之号。翟理斯曾提及这两个称号。

[7] 指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生于埃尔郡,务农,爱喝酒,爱女人,一生有九个私生子。

[8] 见翟理斯教授《中国文学史》第167页以下。——原注

[9] “北方都城”当为“长安”(西京),“泰山”显系“太行”之误,“盗贼袭扰”是丁韪良望文生义。丁译格律谨严但诗意走样,往往自以为是,如“拔剑四顾心茫然”一句,郁郁不得志的英雄变成了抓贼的警察。一笑。

[10] 四川省的名字来自境内的四条河流,除岷江外,还有雅砻江、长江、嘉陵江。——原注

[11] 笔者在此向詹姆斯·赫特森(James Hutson)先生致谢,他向我指出了灌县的重要特征,而且为我取得了二十八个碑文的拓片,这些拓片将在另一著作中出现。——原注

[12] 六字原则见于《成都县志》(1873年,16卷,16册)卷1,“舆地志·堤堰”都江堰条。

[13] 乔治·怀特菲尔德(1714—1770),英国循道公会传教士,曾在北美殖民地传教。

[14] 华盛顿曾说:“如果我下定决心,我可以把自己的身体献给屠夫敌人,只要这样做有利于人民安乐:为了拯救人民,我不惜面对野蛮凶残,并忍受千刀万剐。”——原注

[15] 见《成都县志》卷三,“食货志第三·物产”。

[16] 原文为“绿豆”,被误为“丝豆”。

[17] 萝葡的品种通常如下:白萝葡,即芜菁;黄萝葡,即胡萝卜;红萝葡,即萝卜。黄瓜称萝葡我们很是怀疑,它经常称为黄瓜或胡瓜。——原注

[18] 关于竹子的各种用途,请参见《扬子江上的美国人》。——原注

[19] 盖洛把自流井(Tzeliutsing)误写作了Tzeling。——译注

[20] 李德良(R.O.Jolliffe)是1904年来华的加拿大传教士。

[21] 玫瑰、月月红、含笑梅和牡丹在原文中是并列的,盖洛的助手把并列关系误为统属关系。上文谈到豌豆、萝葡和白菜时有类似错误。

[22] 盖洛上面引的译文是丁韪良的,下面又引了理雅各在《中国经典》一书中的译文和注。盖洛把它当作儿歌是误解。

[23] 从伊甸园流出的河分为四条,见《旧约·创世记》第2章。

[24] 但司马迁称,老子生于楚国,即今湖南。——原注

[25] 李八百和唐朝益州老人的故事见于《成都县志》卷七,“人物志第八·仙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