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形成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形成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的形成,出现了从普通教育领域分离出来的企业—学校职业训练体系。总之,适应资产阶级—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产生了系统的工业企业训练和按专业组织的“职业”学校,并产生了通过职业教育来实现的国家公民教育的主张,以及企业—学校训练体系。在此之前,真正从具体“职业”出发安排的职业训练还未有过。1920年,帝国学校工作会议决定将进修学校改称为“职业学校”。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形成

19世纪最后30年,工业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有组织的资本主义”转变。所谓“有组织的资本主义”,其主要标志是:①资本集中和大型企业的出现;②企业主联合组织的建立;③国家对经济有系统的干预,并设立领导经济的机构。

德国,紧接着1873年工业革命完成和早期工业化实现,是“有组织的资本主义”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大约自1873年延续到1895年。然后,自1895年至1914年是早期帝国主义时期。随着“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的形成,出现了从普通教育领域分离出来的企业—学校职业训练体系。

在向“有组织的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工业的膨胀,劳动分工的加强,新生产方式的采用,使大多数工人受系统的专业训练成为必要。同时,统治阶级为维护现存制度,缓和阶级矛盾,一方面把工人训练成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需要的专业工人,另一方面把处于无权状态的市民训练成为忠实于现存制度的国家公民。总之,适应资产阶级—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产生了系统的工业企业训练和按专业组织的“职业”学校,并产生了通过职业教育来实现的国家公民教育的主张,以及企业—学校训练体系。

1877—1878年,标志着企业—学校训练体系的产生。1878年,普鲁士经济部长颁布了关于国家铁路管理部门所属训练工场里工人训练的规定,这就是工业企业训练的开始。在学校训练方面,以比歇尔(Karl Bücher)于1877年发表的一篇题为《艺术教育问题与工业的衰落》的文章为标志。在文章里,比歇尔主张按“职业”训练工人。在此之前,真正从具体“职业”出发安排的职业训练还未有过。

1920年,帝国学校工作会议决定将进修学校改称为“职业学校”。在普鲁士,1923年开始对所有满18周岁的青年实行职业学校义务教育。但到1925年只有6%的男性青年和23%女性青年入学[1],直到1938年有关德意志帝国职业学校义务教育的法律公布,才在法律意义上有了“双重职业训练体系”(das duale System)。双重训练体系所体现的意图是把教育体系与职业体系在组织上联系起来。在该体系里,关系到实践的一部分训练是私人组织的,而训练的专业理论部分是国家组织的。因此,在训练的双重性中,体现了原则上表明社会体系的特征和私人与国家的双重性。具体地说,双重训练体系的双重性包括:

(1)企业与学校两种训练场所分立;

(2)理论训练与接近劳动岗位的实践训练分立;(www.xing528.com)

(3)企业训练章程与学校教学计划分立;

(4)企业训练人员与职业学校教师分立;

(5)个别企业提供的训练资金与国家提供的训练资金分立;

(6)私人经济的训练计划与国家训练计划分立;

(7)企业的权限与国家的权限分立。

一般认为,1939年是企业—学校双重训练体系形成阶段终结的一年,其标志是:在学校方面,1938年实现了普及职业学校义务教育;相应地,在企业方面,德国技术教育委员会(DATSCH,即Deutscher Ausschuβ für technisches Schulwesen)这个具有权威性的国家机构认为“训练职业”的确定已接近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