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健康对儿童的重要影响

心理健康对儿童的重要影响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际关系协调,达到了心理适应,使人产生安全感、舒适感、满意感,有益于身心健康。特别是儿童早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如果父母双方在对儿童的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对儿童的重要影响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既是个体健康的表现之一,又是个体能够持续对环境做出良好适应,并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充分发挥身体潜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其发展影响甚大。心理健康突出表现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人的生理遗传、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

1.马斯洛的心理健康标准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评价。

(3)生活的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的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善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具有适度的情绪表达、发泄与控制能力。

(9)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基本需要。

2.世界卫生组织的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

(2)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不仅能保持心理平衡;自尊、自信、自爱,而且有自知之明。

(3)具有较强的意志与品德。

(4)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和信任。

(5)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并能脚踏实地、不断进取。

(6)主动地适应并改善环境。

(7)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3.中国的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最主要的标志之一。

(2)情绪健康,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另一个重要标志是情绪的变化是由外部环境的原因引起。

(3)意志健全,保持健全的人格。

(4)行为协调,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表现在意识与行为一致,言行一致,即思想与行动是统一的、协调的。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人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人际关系适应,对人的身心健康适应起很大作用。人际关系协调,达到了心理适应,使人产生安全感、舒适感、满意感,有益于身心健康。

(6)行为反应适度,这是指对刺激有相应的反应,不过敏,不迟钝。

(7)心理活动特点符合年龄标准。心理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同年龄的人,其心理活动特点与其年龄的心理特征基本是相符合的。

(8)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评价。“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基本相符。如对自己的身心状况的自我认识、控制、评价和自我培养、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等正确且适宜。

(9)正视现实并对现实环境有良好的适应。

(10)热爱生活,献身事业。

尽管对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不尽一致,但是在认知能力正常、情绪稳定、个性健全、人际关系良好、具有充足的自信心和耐受力等方面,大家的认识是统一的。

(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人既是有机的自然个体,也是参与社会活动的成员,既要进行自身的新陈代谢,也必须适应周围的各种环境。通常周围环境的各种刺激都会诱发人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都取决于个体对刺激的认知、评价和情绪体验以及对它的反馈能力。人们只有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不断地调节自身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才能有健康的生活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因此,对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问题,应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综合来考虑。

1.生理和遗传因素

通常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主要是在后天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和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人作为一个整体(身体、心理)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一个人的体形、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分都受到遗传因素的明显影响。一个人的生理机能的损害会引起人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例如,甲状腺机能紊乱会出现心理异常的表现及智力、性格的发展异常,微生物感染所导致的脑炎中枢神经系统梅毒等会造成神经系统的损害,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并阻抑儿童心理与智力的发展。

2.心理和社会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是复杂多样,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心理冲突、挫折、人格特征等。

(1)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体早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早期母婴关系和稍后期的儿童与父母关系,对儿童长大以后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性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儿童早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如家庭因素从家庭结构、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这三个方面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的人员组成。不同的家庭规模和组成家庭的成员,构成不同的家庭类型。经过学者大量的研究发现,一般家庭结构完整且气氛和谐的家庭,儿童的心理会更健康,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会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更容易导致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同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较高。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的形成、归因方式及心理防御能力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如果父母双方在对儿童的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家庭环境指的是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和感情的总和,其中还包括了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礼貌,是否体现民主平等;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

(2)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指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社会生活的变动,如考试、升学、亲人病故等。生活事件能够引起心理障碍,需要个体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调整和适应因这一事件所带来的生活变化,从而减轻精神压力。生活事件造成的精神越强烈持久,对心理和生理平衡的影响就越大。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刺激事件,如果它们连续发生,个体适应变化的努力也要相应增加,这种影响可以累加,或者挥之不去,负面情绪长期存在,因而也是很严重的,将会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对躯体和心理健康状况都产生很大的影响。(www.xing528.com)

(3)学校因素

在个体发展中,家庭起着早期教育的作用,学校对孩子的成长发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在较长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而这种系统教育对学生社会行为的塑造是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学校有着独特的、完整的机构,是社会的雏形,让学生能够在校园中了解社会、发展自我和人格、培养合乎角色的社会行为模式。

教育体制、教育指导思想和管理制度等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这些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决定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状况。例如,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体制,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给学生、老师、家长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这种巨大的升学压力的影响下,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对自己学业成绩不满,感受到来自教师、家长以及个体自尊心方面的压力,使个体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容易出现厌学、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等心理与行为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天性被扼杀,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宽敞明亮、优美整洁的教学环境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校风、班风能够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团结互助,人际关系和谐。消极的校风、班风则会使学生情绪低落、压抑,纪律涣散,师生关系紧张,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水平也必然降低。因此,好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改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促进。

师生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是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认知和行为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有影响。学生能否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4)社会因素

人们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成长和发展。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风气和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逐渐趋向都市化,都市化在促进工业发展、商业繁华的同时,又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和住房条件可能恶化等一些社会问题,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减少,使与身心不利的异常情绪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

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反映在人们的价值观信念世界观、动机、需要、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上。可以说,不同的文化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既有健康的影响,也有不健康的影响。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无法辨别这些影响是否正确,不良的社会影响会制约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学生创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气氛,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每个人所处的学习工作环境不同,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不同。城乡差异、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都会对人的心理状况产生明显的影响。比如城市中的学生住在单元化的楼房里,同邻居、同伴的交往少,不利于他们进行人际交往,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生活在拥挤、嘈杂的环境里,个体容易产生心理紧张,则会导致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争吵,从而出现心理问题。

(5)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者相互排斥的动机所产生的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会面临很多的机会和很多的选择,做出选择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冲突就发生了。当心理冲突发生的时候,快速做出选择,心理冲突就会消除。但如果选择结果对自己影响会很大,而且自己又缺乏主见时,要做出选择就比较困难,就会因此产生不良的躯体和心理反应,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有害的影响。

(6)挫折

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比如受到批评、亲人去世等,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即遇到了挫折。通常情况下,挫折的压力如果没有超过个体的承受力,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积极作用,压力会成为一种动力,挫折就会成为一种磨炼。挫折不仅能提高人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强承受力,使人不断成熟。但如果挫折超过了个体的耐受能力,个体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又不能正确对待,就可能引起情绪紊乱,心理失去平衡,产生心理障碍或者其他身心疾病。

(7)人格特征

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千差万别。个性没有好、坏之分,不同的个性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因此,特殊的人格特征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高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高校学生正处在青年期,青年人由于心理发展还处于不平衡、不稳定的时期,因而承受挫折、困难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都比较差,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大多数的学生无法自己排解各种心理矛盾,只能任由这种心理矛盾的刺激不断对自身产生消极作用,这时心理疾病就形成了。高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四种,即情感障碍、认知障碍、性敏感障碍和意志障碍。

2.高校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

(1)神经官能症

神经官能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其中包括焦虑症、神经衰弱、强迫性神经症、多疑症、恐惧症癔症等。患有神经官能症的患者会深感痛苦,并且其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会受到损伤。病程大多会出现持续迁延或呈发作性。神经官能症病发的原因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的基础。症状复杂多样,其典型体验是患者感到不能控制的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

(2)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也叫病态人格,指的是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偏离了正常人格,具有适应不良的特点,其人格在内容上、本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苦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它是在没有认知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情感反应。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可以表现为理智活动和本能活动发展的不协调,也可以表现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之间发展的不协调,还可以表现为认知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活动发展的不协调。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人格、依赖型人格、自妄型人格(也叫自恋型人格)、退缩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亦称无情型人格)和孤僻型人格等。

(四)足球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促进人类社会进化

长期进行科学、适宜的足球运动,不仅可以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以降低人的焦虑水平,并提高自定效率,发展积极的情绪。通过长期科学、适宜的足球运动能较大程度地改善心理状态,有效地帮助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缓解不良情绪。如今社会飞速发展,自然和社会、身与心、形与神的相互联系成了社会的新需要、时代的新追求。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人类社会的进化是可以控制的。体育锻炼就是控制人类社会进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体育锻炼中的足球运动不仅是身体和心理的磨炼,更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它使人身体健康、心情舒畅,缩小了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差距,引导二者同向发展。

2.促进心身健康发展

高校学生的文化背景、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社会角色特征决定了他们心理健康的自身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富有活力,能在激烈的竞争和完善自我的奋斗中承受巨大压力。足球运动对缓解压力、消除紧张具有重要意义。足球运动可以调节人体紧张情绪、陶冶性情、保持健康的心态、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足球运动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足球运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3.培养积极向上的个人气质

足球运动能够塑造人的心灵,提升个人气质的发展,18世纪法国医生兼科学家拉美特里曾说,有多少种体质,就有多少种不同精神、不同性格和不同风习。现代足球的发展证明了足球运动在创造健壮形体的同时,也是一种欢快的运动,它使人身体健康、心情舒畅,有利于塑造一个愉快、开朗、健康的心灵,提升个人气质的健康发展。

4.培养责任感

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往往会重新认识自我,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因此,运动的过程就是人的新价值形成的过程,而这种价值积累是其他任何社会教育运动所不可替代的,它具有一种培养人的特殊含义。足球运动使人乐于与他人交往,不仅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也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使人际关系协调和谐。足球运动使人和集体紧紧地融为一体,既能共同享受胜利的快乐,又能共同分担失败的痛苦,在这种氛围下能够形成强烈的安全感,使人充满了自信心,进而正确地对待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能和社会、集体融为一体。体育运动中传播、宣传的精神、原则、体育道德等,具有很高的社会理想价值,足球运动中树立公正、守法、民主、竞争、协作、团结、友谊、谦虚、诚实等道德观念,是社会不可缺少的规范文化,对于青少年乃至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教育意义。

(五)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般来说确定健康心理的标准或分析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符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容易的,而培养一个人的健康心理却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要对如何培养或者说通过什么措施培养人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一个人能否以乐观进取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和人生,决定着他的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当面对可能遇到的生活的残酷和困境的时候,应以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冷静思考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理智应对,按照社会的现实要求和一般处事方法来学习和生活。通过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扩大社会视野,丰富社会阅历,主动、自如地适应社会,保持正常的心态,避免心理失衡。

2.树立远大美好的人生理想

树立远大美好的人生理想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理想是人生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理想可以激发人的才智,发挥人的潜能和价值。崇高的理想是黑暗中的明灯,前进道路的方向,能够让学生在困难挫折面前充满信心,在暂时失败中坚信胜利。

3.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培养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人际交往是一种以个人为对象,彼此联络感情,协调关系,寻求心理需求满足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人际交往是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联结成社会网络必不可少的纽带。当遭遇人生的困境时,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能够帮助人们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减轻失望的痛苦和悲伤,驱散心灵的迷茫。

4.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懂得心理健康的理论,能够提高自控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培养坚定、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并且正确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从而保持心理健康。

5.正确对待挫折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应该学会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增强抗挫折能力。如果过高估计自己,盲目乐观,对遭受挫折的适应能力较差,就特别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面对挫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调动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缓解和排除因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绪的困扰,以减少内心的痛苦,恢复心态的平衡与稳定。

6.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为了保持心理健康,就需要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身体是心理的载体,健康的心理孕育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健康的身体是保持健康心理的物质前提和保证,反之,身体疾病带来的痛苦则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人的情绪情感的低落、消沉。人的心理和人的生理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心理疾病也会导致身体疾病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