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及教改-原则与方法

高校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及教改-原则与方法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开发活动是以学校和社会为基地而展开的由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二)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职业高校专业目标一经确定,就必须研究、开发、构建一个紧贴专业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必须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人才市场需求做出准确分析和预测,为超前开发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

高校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及教改-原则与方法

(一)课程开发的内涵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朝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朱熹虽然没有界定课程的含义,但“课程”一词的意思是指课业及进程。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该书是英国教育斯宾塞在1859年所著。课程定义通常是指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我国课程学者施良方教授把课程概念进行了分类,将课程分为教学科目、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预期的学习结果、学习经验、社会文化的再生产和社会改造。从这些结论中可以看出,这些课程概念大部分是在认识论的指导下产生并隐含着认识论的某些思想。我们知道,哲学范畴的认识论是在认知活动发生学相关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它包括了认识的本质和结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以及对知识的评判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我们称之为知识论。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课程概念把课程作为知识的“容器”或“工具”,更多地关注课程的外在形式,而忽视了其应有的内在品质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将课程定义为经验课程。他的经验课程观强调了主体内在的亲身体验、尝试及主体与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将课程赋予了动态的性质。他强调个人直接经验的价值,将涉及认识层面客观的、明晰的、确定的知识和主观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具体的、感性的经验进行对照,说明了知识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公共的,是可以直接传递的,而经验总是个人的,只可由主体意会,而不可能由别人言传。他强调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与教材、教师、同学交往互动生成或建构起来的个人经验。他强调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需求、兴趣及爱好,课程不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学习者本人就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课程的一部分。近几十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从重视知识掌握转向能力创新,从重视人的工具价值转向人的主观能动价值,从重视单纯的知识掌握转向全面素质提升。在这种形势下,杜威的经验课程改变了原来课程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物轻人的弊端,成为课程学习的重要借鉴。经验课程虽然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它也存在着如轻视系统科学知识的价值,片面强调直接经验,不能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以及轻视学习活动的顺序性和系统性,忽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等弊端。课程研究要以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的,分析研究课程发展规律,课程改革要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发挥教育的优势和长处,改革课程中存在的弊端,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教育的差异性。

如今对课程的理解可以概括为:课程是按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课程是学科、文化、活动和技能的有计划的设计方案与学习情景、教学情景的统一。

“课程开发”一词以往使用的术语是“课程编制”,它是从英文Currieculum Making、Curriculum Construction、Curriculum Building等类似的词语翻译而来的,这些词的原意是课程制作、建构。

课程开发活动是以学校和社会为基地而展开的由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课程开发者要按照课程形成的法则和课程设计、试验、评价、管理的基本要求来进行课程开发,同时要考虑不同地域学习者对课程的不同要求来制定课程开发方案。

工学结合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不但要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工作,即让学生经历一个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独立完成所学专业(职业)中应掌握的典型工作任务。工学结合的课程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建立工学结合课程模式要解决课程领域的诸多问题,主要有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培养目标的明确;学习领域的课程构建;由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门类;课程的教学标准制定;编制课程的评价标准;课程教学环境的建设;课程实施所需师资的培养和教材的建设等。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开发,就是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教学及教学内容几个方面进行的开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课程目标,它包括职业业务范围内的单项技能与知识、综合技能与知识;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教学内容要落实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

(二)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职业高校专业目标一经确定,就必须研究、开发、构建一个紧贴专业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课程结构、教学目标和内容必须科学合理,使课程方案能够实现教育目标。故课程开发应遵循五项基本原则:

1.适应性原则(www.xing528.com)

课程开发要从本地资源实际出发,以本地行业、企业典型产品的生产为基础,突出开发课程的适应性;同时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突出能力本位要求,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提高职业素养为立足点。课程设置必须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人才市场需求做出准确分析和预测,为超前开发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

2.现代化原则

课程设置要紧密围绕专业发展的需要,适应产业市场的不断变化。现代生产制造技术及设备更新换代非常快,要想与市场发展紧密接轨,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不断调整课程方向的同时,加强基础能力训练,增强学生潜在能力,设置本行业基础性课程,可为学生在以后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打好基础。

3.多元性原则

为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能力,解决学生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现状,职业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具有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满足这种需求,就要开发多元化课程,如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等。

4.灵活性原则

课程设置在注重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理论研究结构组合的同时,更要突出客观实际需要。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要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体现灵活性与多样性,要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协调性原则

课程开发必须与国家、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相一致,保证与国家及地方课程的协调一致,避免课程设置的随意加深与拓展,防止课程开发大大超出行业职业要求,出现“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