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文化情境下的研究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文化情境下的研究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情形下,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它的视野更宽广,主张宽容。视觉体验和视觉效果成为包括后现代主义在内的艺术形式不可忽视的部分。后现代主义为现代主义指出了一条明路,不应排斥传统,而是包容和综合,通过观众与艺术的主观亲近,用多元化的思想,凭借电影、摄像等新技术手段来达到群众参与的效果。后现代主义消除了现代主义和传统艺术的对立,令二者互补,形成更完美的艺术形式。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文化情境下的研究

西方艺术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主义印象主义。在西方美术发展历史上,自然主义在美术学科方面是写实精神和逼真方法的崇尚与使用。自然主义以解剖、比例、透视、光学为基本原理,以科学主义为基础,以美学指导的理性主义为构图法则。在古希腊时期自然主义已经显现,将写实精神和逼真方法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传说中古希腊画家丘克西斯的《持葡萄的童子》上的葡萄,能骗到飞鸟来吃;阿伯勒斯的《亚历山大》画中的亚历山大大帝所骑的马,引起了真马的共鸣嘶叫。这就是对客体形象逼真的表现形式的追求。直到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自然主义受到猛烈冲击。尤其是绘画艺术受到摄影艺术的挑战,绘画艺术从力求逼真的道路转向了与传统对立的主观性、表现性等价值观念上。法国理论家杜尚对现代主义做了重新定义,抛弃了传统的艺术形态。随后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彻底打破了传统艺术的均质统一空间观,美术终于从三维空间转回到二维平面上来。随着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西方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

现实主义是传统艺术创作的核心,它起源于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刺激。现代主义对艺术与非艺术、审美经验和日常经验的界限区分明显,它追求艺术的纯粹性。随着艺术分支的不断发展,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主体主义、意识流等也纷纷走向世界艺术舞台。

现代主义是从传统忽略的地方起步,通过发掘非理性的、主观的因素、个人的情绪,摆脱对具体形象的依赖,表现内心中最率真的思想。但是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大多是形而上的形态,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艺术形式变得不再明朗,成为一个令人费解的难题。在现代主义艺术中,艺术的语言与非艺术语言不同,每一种艺术的立足点也不同,有着自己的特性。这就对艺术欣赏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从关注于这部作品表达的内容转变为关注这部作品的构成方式。现代艺术逐渐趋于陌生化,艺术与公众渐行渐远,已趋向于少部分人拥有的“精英艺术”。与此同时,部分艺术形式由于走向了极端,成为艺术的弊端,持续不断的革命和创新思想使其逐渐抛弃传统,追求抽象和创新,导致它逐渐脱离群众,陷入片面主义的困境。在这种情形下,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它的视野更宽广,主张宽容。后现代是指现代以后,它并不是对现代主义的终结和否定,是现代主义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现代主义在西方艺术史上的出现,除了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之外,更多的是受到世界的外部大环境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摄影艺术和东方版画艺术,对西方古典艺术的根源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使西方艺术认识到客体模仿的不足之处,从而走向艺术自身的形式创造。西方后现代主义最早来源于建筑行业,是西方信息社会新技术革命的产物,原指与传统的古典设计风格不同的新的审美观,后来被引用到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到顶峰,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纪元和新的思维方式。它的多元化主张对现代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后现代的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和认识他国文化。

后现代主义就是提倡多元化、差异化,他们认为由于世界各国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差异,全球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后现代主义消除了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产生一种生活的审美化。现代主义追求艺术的自律性和纯粹性,这是一种对“中心价值观”的推崇,而后现代主义则是追求相对主义和多元化,其自身的“艺术纯粹性”已被“混杂”“蒙太奇”所替代。视觉体验和视觉效果成为包括后现代主义在内的艺术形式不可忽视的部分。从一元向多元转变、从中心向非中心转变,这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转变方向。从后现代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看到,以往的关注于“统一”“中心”的现代性不过是虚幻的,多元性才是社会的真实形态。(www.xing528.com)

视觉文化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以往的单一观念做出了否定。当今的审美观被电影电视等视觉上的影像所主导,这与当今社会的人们追求新奇、刺激,期望主导参与的现象相吻合,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去追求想要看到的事物。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西方绘画艺术中,后现代主义思潮涌动不已。后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作为两个不同的体系,将当今社会的一些艺术形式如抽象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推向全新的认知,人们所掌握的陈旧的思想已无法解释。后现代主义思潮导致了绘画艺术的多元化,而在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这种富含后现代主义的多媒体艺术在进入中国的艺术领域后,对传统艺术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潘耀昌认为,如果称文艺复兴的传统为“正”,那么现代主义就是“反”,而后现代主义就是“合”,即兼容并蓄的综合。后现代主义为现代主义指出了一条明路,不应排斥传统,而是包容和综合,通过观众与艺术的主观亲近,用多元化的思想,凭借电影、摄像等新技术手段来达到群众参与的效果。后现代主义消除了现代主义和传统艺术的对立,令二者互补,形成更完美的艺术形式。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产生了一系列影响生活的技术,其中电脑的广泛使用给艺术形式带来了强烈冲击。与此同时,新的科技给艺术也增添了新的活力,给人带来新的艺术形式、艺术标准、审美观和视觉效果。通过新的艺术体验,传统的艺术欣赏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变。由于艺术品和日常生活界限的消除,后现代艺术走出传统的艺术框架,而高雅艺术和大众艺术的区分界限也逐渐消除。当前的艺术形式,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美术”范畴,通过吸纳影像、行为、装置、环境艺术、动画设计、视觉艺术等方式,多元的、立体的综合艺术形态走向人们的生活。美术创作方式的多样化,导致美术文化的外延不断扩大,进而导致美术教育内容不断扩大。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形态已经渗透到衣食住行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因此,美术教育应面对现实生活,根据国内艺术的发展现状,将审美与当今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后现代艺术,其发展势头迅猛,如今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往中国的美术教育总是否定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作品,这对我们的美术教育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当今的后现代艺术发展迅速,我们必须要研究其内在的根本原因,进行反思,学习后现代艺术中的正向价值,利用我国固有的多民族、多文化、多地域的艺术特点,把握内在的根本要素,进行融合消化,形成自己独有的、特殊的艺术形式。

后现代主义引发的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促使我们重新对艺术形式进行思考。在现代,美术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并通过多种手段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包括“声、光、电”的多种艺术形式作品,理解后现代艺术的这种多元化、解构化、生活化的特质,获得终生有益的美术能力。当今世界经济文化正在趋于一体化,美术教育也必须顺应历史潮流,融入当代艺术。从美术教育的自身发展来看,美术教育方式和艺术观念的不断更新是在为其本身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因此,必须探讨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的同时,能提高其发散思考、独立创新的能力,这才是具有当代价值的教育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