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研究:消极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研究:消极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些社会思潮所散布的消极的、落后的、腐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传播的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仇视现实社会的观点,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此外,一些社会思潮所传播的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消极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也给当代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确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研究:消极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一些社会思潮所散布的消极的、落后的、腐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传播的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仇视现实社会的观点,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1.疏离主流意识形态

多样化社会思潮在思想内容上都有异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方面,它们对待主流意识形态的立场、态度往往是批判性的,并以此作为博取眼球、吸引受众、扩大影响的重要手段。一些社会思潮利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挫折(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炮制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空想论”“失败论”等各种论调,试图从根本上动摇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一些社会思潮以歪曲、造谣、污蔑为手段,曲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与革命学说,试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与价值性;一些社会思潮以抹黑、丑化为手段,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失误,丑化领袖人物、攻击中国共产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一些社会思潮借用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等招牌,炮制马克思主义“学派论”,声称各种思想理论观点都是平等、平权的,“没有谁指导谁的问题”,主张取消马克思主义这一国家意识形态,试图削弱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力、引领力;一些社会思潮以美化为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与价值观“普世化”,宣称要用“普世之光”照亮中国,试图以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消解、取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一些社会思潮利用“全球化”,炮制“民族国家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论”“全球民主化论”“世界趋同论”,声称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是经济、民主政治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全球化”,声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越来越“趋同”,故意抹杀二者的本质区别,宣扬意识形态淡化论、意识形态终结论、非意识形态化、价值中立论、阶级调和论等论调,标榜自身的正义性与科学性,寻求自身的合法性,试图削弱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等等。多样化社会思潮炮制的各种论调,借助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我国高校校园内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大学生开始疏离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2.理想信念淡薄

一些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事业的攻击,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当代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

此外,一些社会思潮所传播的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消极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也给当代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确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在后现代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放弃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终极思考,嘲笑传统、游戏人生、消极颓废,推崇物欲与感官享受,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时行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日子,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生活空虚无聊、心理孤独寂寞、精神虚无迷惘、理想信念淡漠。

3.价值观扭曲

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体在价值追求、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等方面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在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往往更加重视自我利益需求的满足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加强调社会、集体对个人需求的尊重与满足,把自我需要、自我发展作为首要的价值取向,把自我的经济利益需求和实惠当成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的首要追求,更有部分大学生自私自利,只重视个人物质欲求与感官享受的满足,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

价值取向上的个体性与功利性,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评判标准上的模糊性。所谓价值评判标准,是人们衡量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尺度与依据。多样化社会思潮所推销的多样化价值评判标准,使得相对单纯幼稚、考虑问题简单化与理想化的大学生一时无法辨别真伪,感到迷惘迷惑、无所适从,价值判断标准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往往随着自己的所见所闻、利益需求和内心感受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www.xing528.com)

价值评判标准上的模糊性,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扭曲,主要表现为价值认知与价值选择之间的不一致性、对人对己的双重价值标准。如部分大学生虽然对某些价值准则在观念上高度认同,但是在实践中又不愿践行甚至违背这些准则。

4.背离传统美德

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将反传统、反权威的思维方式,反现实的批判手法,反社会主义、反集体主义的价值准则,用各种新奇的形式加以包装并在大学生中加以推销,迎合了部分大学生的叛逆、好奇心理与自由、独立意识,使得部分大学生是非、善恶、美丑、荣辱不分,道德素质下降,社会公德意识薄弱,背离传统美德。

在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背离和舍弃了中华民族诸多传统美德。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态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学习上,他们往往“临时抱佛脚”,以致“书到用时方恨少”;生活上,他们往往以能否获取眼前利益来决定取舍,在师生关系上,课上课下、考前考后两个样,在同学关系上,以家庭背景、身份地位作为是否交往相处的首要因素,甚至有少数大学生唯利是图,为了获取个人利益与金钱而不择手段、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再如,勤劳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美德,《尚书·大禹谟》中倡导:“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中强调:“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古今药石·续身警》中强调“勤”有三益:“可以勉饥寒”“可以远淫辟”“可以致寿考”。《传家宝》二集卷四《留心集》中强调“俭”有四益:“俭可养德”“俭可养寿”“俭可养神”“俭可养令”。民间也一直流传“成由节俭败由奢”等俗语。但是在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勤劳俭朴在当今时代已经过时、“不入流”,有人不顾自身条件而一味攀比、讲究排场、花钱大手大脚,有人消费观念扭曲、热衷于购买奢侈品和名牌商品,甚至有少数人为了获取钱财而置道德、法律于不顾。

5.引发群体性事件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一直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与“和平演变”战略。近年来,“颜色革命”在一些国家的成功上演,使得西方敌对势力极为兴奋,它们非常渴望并积极推动“颜色革命”在中国的上演,将之作为“和平演变”中国的主要手段。在中国香港发生的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所谓“占领中环”运动,实质上就是“颜色革命”在香港的翻版。

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发动“颜色革命”所利用的主要思想工具。它们通过网络、电影电视、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途径与渠道,向我国民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散布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推销各种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试图影响、侵蚀、搞乱我国民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它们运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社会现实进行主观性、片面性、持续性的“揭短”与批判,攻击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制度,分化、瓦解、动摇我国民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它们以各种偶发性、突发性事件为契机,直接煽动、组织、策划各种群体性事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