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颐和园:一窥城市空间中的名园

颐和园:一窥城市空间中的名园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此地山明水秀,为历代名园荟萃之处。无论江南江北、荆楚南粤、洞庭湖口等地的水景、山色、奇石、异花都被仿写、移植于皇家园林内,包孕一切,再造山川,这自然就是皇家气派。颐和园是一座自然与人工完美融合的大型皇家园林,占地4000多亩。园林造景讲究虚实相间,颐和园中山体、建筑为实,浩瀚水面为虚,水面占有四分之三的面积,山拥水、水围山,湖山秀丽,相得益彰,俨然一幅北国江南山水画卷。

颐和园:一窥城市空间中的名园

如今实存的园林建筑,大多营建于明清时代,北京的皇家园林、南方的私园都是园林艺术中的精品佳作,凝聚着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写满了古人对于美的感悟和理解。陈从周先生曾说:“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8]现代人只有走近、游赏大量的传世名园,置身其中,目看,耳听,心体会,细品其中的掇山理水之巧、回廊漏窗之胜、移步换景之妙,才能克服纸上谈兵的虚浮,欣赏到鲜活生动的园林之美,体味诗情画意,享受到一种与城市喧嚣隔绝的山林野趣,真正领会古典园林的文化精神。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此地山明水秀,为历代名园荟萃之处。清时乾隆看中了这块有山有水的宝地,于公元1750年开始营建清漪园,后改称颐和园。修园的名目有二:一为庆贺母亲皇太后六十大寿,作为寿辰献礼;二是整治京城水系,造福黎民百姓。两个名目,于公于私都有利,修园理由也算充足。另外,乾隆六次南巡,饱览江南山水胜景,酷爱山抱水环、秀美迷人的南方园林造景,北方的自然山水环境与南方不能媲美,已有圆明园、静宜园、静明园等皇家园林或者有水无山,或者有山无水,与江南园林相比,总为憾事。因此,选取有山有水的适宜之地,模仿江南园林景观,将皇帝心仪的各种江南美景集中写入皇家园林内,利用北方山水造出一个具有江南灵秀之景和水乡情调的园林,使得皇帝虽在北方,照样可以移天换地,享受江南美景,也可能是修园的真正动机。

图114 万寿山佛香阁建筑群

毕竟,皇帝君临天下,皇家威权怎么可能降伏不了地域不同、气候殊异等所造成的差别呢?皇帝有这种心理当属寻常之事,宋徽宗赵佶搜罗天下美景造出包罗万象的艮岳之后,就曾不无炫耀地说:“设洞庭湖口丝溪仇池之深渊,与泗滨林虑灵璧芙蓉之诸山,最瑰奇特异瑶琨之石,即姑苏武林明越之壤,荆楚江湘南粤之野,移枇杷橙柚橘柑榔栝荔枝之木、金峨玉羞虎耳凤尾素馨渠那茉莉含笑之草,不以土地之殊,风气之异,悉生成长养于雕阑曲槛。”无论江南江北、荆楚南粤、洞庭湖口等地的水景、山色、奇石、异花都被仿写、移植于皇家园林内,包孕一切,再造山川,这自然就是皇家气派。

颐和园是一座自然与人工完美融合的大型皇家园林,占地4000多亩。原有的瓮山和湖泊自然呈现北山南水的格局,园林修建时,将原有湖泊水面进一步扩大,将开挖湖泊的泥土堆积在瓮山东西山坡两侧,使其两边形成较为舒缓的形状。另外,在瓮山上下设计修造大量建筑,弥补此山不够高耸、缺少起伏变化的自然缺陷,并且改名叫万寿山。经过十几年的经营,最终形成了万寿山耸立园北、昆明湖漫涌山前、大量建筑聚散得宜的总体布局。园林造景讲究虚实相间,颐和园中山体、建筑为实,浩瀚水面为虚,水面占有四分之三的面积,山拥水、水围山,湖山秀丽,相得益彰,俨然一幅北国江南山水画卷。

图115 颐和园乐寿堂

万寿山坐北朝南,面临昆明湖,耸立其上的佛香阁,建在高21米的巨石台基上,八面三层四重檐。以佛香阁为中心的一建筑群,形成全园的主轴线。从昆明湖前的云辉玉宇牌坊向北,依山势而上,沿中轴线依次有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智慧海位于山顶,是一座两层的宗教建筑,喻含佛家所宣扬的智慧如海的意思。该建筑全用砖石修成,不施寸木,外镶五色琉璃砖,砖上刻满一排排的小佛像。这一组建筑群的东西两侧,对称布置有成组的建筑,其中宗教建筑有转轮藏、五方阁。此外,还有不少建筑,如景福阁、听鹂馆、画中游、湖山真意、云松巢、邵窝等,均衡地分布在山上,起着观景、点景、娱乐的作用。

作为皇家离宫型园林,必然要有供皇帝居住、读书、听政、处理朝廷事务的场所,即宫廷区或者政务活动区。清朝几任皇帝都喜欢栖居园林中处理朝政,美其名曰“避喧听政”。颐和园的政务活动区在东宫门内,万寿山东面的山脚下,此地相对平坦,靠近京城方向,出行方便,适合布置宫廷建筑群。正如计成在谈到园址选择时说:“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9]臣下、使节可通过东宫门就近觐见,不用深入园内景区。宫殿建筑群中,有供皇帝听政的仁寿殿,面阔七间,坐西面东,卷棚歇山顶式,上覆灰瓦,不用琉璃瓦,以示苑囿建筑的特点。仁寿殿后临湖,有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三座大型四合院,是帝王、帝后们的起居处,三院之间有游廊相通。生活区内还有一座大戏楼,曾是慈禧观戏的地方,楼高21米,舞台宽17米,戏楼结构复杂、设计巧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戏楼,清末京剧名家谭鑫培、杨小楼等都在这里为慈禧表演过。这组宫殿建筑群仍遵循前朝后寝的布局方式,仁寿殿的左右都有配殿,组成一个规整的庭院。不过,作为园林建筑,形式相对灵活,庭院中栽植花木、点缀湖石,色彩相对淡雅,以配合园林环境。

图116 德和园大戏楼

从万寿山南望,浩瀚的昆明湖跃入眼底,碧波荡漾,气象万千。整个昆明湖面被长堤分成大小不同的三处湖面,每处湖面中间各有一座小岛,以龙王庙、治镜阁、藻鉴堂为主要标志的三座小岛,象征东海中的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是历史上皇家园林中惯用的“一池三山”规划模式。东堤由北向南随湖面曲折而去,沿堤点缀有知春亭、廓如亭、铜牛等景观,十七孔桥状如长虹,将廓如亭与南湖岛连在一起。南湖岛是湖中最大的岛,也叫龙王庙,环岛巨石堆叠,岛上有涵虚堂、鉴远堂等建筑。涵虚堂为卷棚歇山顶殿式建筑,南有露台,雕栏围合,可凭栏观景。湖中西堤从西北部逶迤向南,贯穿整个湖面,长2.5公里,堤上林木葱茏,新柳拂水,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六座形态各异的桥,从南而北依次散布堤上,桥式变化多样,构图精美奇巧,处处犹如画境。炎炎夏日,如有闲暇,漫步西堤,清风拂面,湖中波光粼粼,荷叶成片,远处舟船往来,两岸柳丝依依,芦苇簇簇,恍如行走水上,游在画中。

图117 南湖岛涵虚堂

万寿山南面山脚下,沿着昆明湖畔修建的长廊,是颐和园中点景、赏景、框景、聚景建筑中的神来之笔。计成《园冶》中对园林中的廊有精彩概括:“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古之曲廊……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10]颐和园的彩画长廊以排云殿为中心,呈东西方向分布,向两边延伸,东至乐寿堂西边的邀月门,西到石丈亭为止,全长728米,共273间。长廊时曲时直,临到西边尽头又随山势转去。廊东西两边对称建有四座八角重檐亭子,分别叫作留佳、寄澜、秋水、清遥,象征春夏秋冬四季。长廊南面东西两边各有伸向湖岸的一段短廊,衔接着对鸥舫和鱼藻轩两座临水建筑,西边北面另有一短廊,接着一座八面三层的建筑——山色湖光共一楼。

图118 颐和园长廊

廊在古代普遍应用于宫殿、庙宇、住宅等建筑中,可为人们遮雨淋蔽日晒,园林中的廊,除了具有上述作用,还有分割空间、连接景点、改变观景视点、导引游人等功能。廊的形态多变,可为直廊、曲廊、波形廊,其基本建筑类型有四种: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和双层廊。双面空廊两侧都开敞,人在其中,可看两面,此廊屋顶一般是双面坡形;单面空廊沿一侧墙或建筑物展开,只有一面开敞;复廊是在双面空廊内沿中间屋脊纵向隔一条墙,将双面空廊变为两条单面空廊;双层廊就是将两条廊重叠而建,廊上有廊,也称楼廊。颐和园长廊是双面空廊,它将万寿山前的楼、台、亭、阁、轩、榭、馆等分散的景点串联在了一起,连接了湖光山色,人在廊中,山景水色都可欣赏。无论外界阴晴雨雪,漫游廊中,可行可停,可站可坐,可快可慢,移步换景,四时变化,景物有别,每每映入眼帘的,都像是一幅幅精心构图的山水图画。人们可以沿着长廊,从东到西,步步游弋,还可“斜枝旁出”,从两边的短廊走出,或者进入廊亭,坐赏山景或水色。

长廊建筑本身也是值得细品的艺术空间,长廊的梁枋上共有14000多幅精美的彩画,画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花鸟、树石、山水、人物故事等。1750年建长廊时,乾隆曾派如意馆画师去杭州写生,根据所得画本,在廊内横枋上画了546幅风景画。长廊人物故事彩画所涉及的时间跨度极大,涵盖从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到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题材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典小说、戏曲神话唐诗宋词典故等等,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史的一个缩影。取材于《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的人物画居多。据说,最初在长廊上画人物故事画与乾隆的母亲有关,皇太后非常喜欢听故事,经常一边在长廊中游览,一边让宫女给她讲各种故事听。她特别喜欢的一些故事,就让宫女们反复地讲。时间一长,宫女们所能讲的故事讲完了,以前讲过的故事也记不清了,这可难坏了宫女们。后来,她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故事的内容画在长廊两侧的梁枋上。故事越讲越多,梁枋上的人物故事彩画也越来越丰富。从此,宫女们再也不愁没有故事给太后讲了。太后因为年迈眼拙,看不清梁枋上的彩画,对此竟毫无察觉。另外,画师们还在长廊横梁上画了500多只象征长寿的仙鹤,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因此,置身长廊,就如同进入了一个彩画博物馆,即便不观湖光水色,只是观赏品评画作,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神游其中,无疑也是游园的一大乐事。(www.xing528.com)

图119 长廊彩画《桃源问津图》

长廊尽头往西,万寿山西麓岸边,有一座雕刻精美、形神毕肖的石舫。石舫船体用巨石雕成,乾隆二十年初建时,船上舱楼为中式,后来被毁,慈禧时重修,改为西式舱楼,窗上镶有五色玻璃,顶部有砖雕装饰。皇家把舵天下方向,此石舫修建寓意深远,乾隆皇帝以此提醒永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训示,希望大清江山永固。普通游人观看石舫,惊叹于华丽精巧的皇家气派和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可能难以“胸怀天下”,只是想到该舫提醒山景游览结束,可以鸣笛起航,泛舟湖中,也是情有可原的事。如能登上舱体,坐立窗边,凝视水面许久,船随水动,真假难辨,则更加富有情趣

图120 颐和园石舫

图121 颐和园后山寺庙

万寿山的北麓是颐和园的后山后湖景区,此处环境清幽,造园者在靠近北园墙一带沿着山脚地形走势,挖出一条河道,河道宽窄不同,将昆明湖的水从西边引入后,形成了曲折有致、忽大忽小的水面,一路婉转通到谐趣园,这就是后溪河,也可称后湖。后山中央有一宏伟的大型汉藏式寺庙建筑群,从山下而上,前面是须弥灵境,现在改为平台,两侧有经幢,后有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四周是象征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建筑: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它们分别代表四方大地。主体建筑的左右、后山林荫之间,还有一些散布的亭台楼阁。穿过四大部洲向上,可到达万寿山巅的最高建筑智慧海。

泛舟后溪河,顺着弯弯曲曲的河道,夹岸茂林幽谷,渐行渐进,到了后溪河中部,两岸店铺林立,如入江南水乡市镇,泊舟岸边,即可沿着曲折的石板街道,进入各家店铺游逛。这里就是颐和园中模仿苏州铺面风格而建的一条买卖街,叫苏州街,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一条水街。以水当街,以岸为市,街上广列店铺二百多间,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店、茶楼、金银首饰店、钱庄、药房等各式店铺,应有尽有。每当皇帝游幸时,店铺就会营业,由太监、宫女扮成店员,讨价还价,高声叫卖,热闹非常。皇家园林中设买卖街景观,汉代就有,此后历代效仿;唐代苑囿讲究高雅格调,园中设市,几乎绝迹;到了宋代,市民文化兴起,皇家园林中的买卖街有时还为百姓在开放日游园提供方便。清代皇家园林中的买卖街景观出现在乾隆时期,禁苑畅春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清漪园(颐和园)都设有买卖街。御苑中买卖街的设立,一则体现皇家园林“万物皆备于我”包罗万象、广泛罗列的造园思想;二则增加宫苑生活中的世俗生活气息,在清幽的园林环境中营造热闹的民间生活氛围。

大园中建小园,独成一体,是皇家园林这样的万亩之园常见的处理空间造景的方法之一,陈从周先生说:

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不觉局促,览之有物,故以静、动观园,有缩地扩基之妙。而大胆落墨,小心收拾,更为要谛,使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故颐和园有烟波浩渺之昆明湖,复有深居山间的谐趣园,于此可悟消息。[11]

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颐和园的西北角,此园仿照乾隆特别喜欢的无锡寄畅园而造,原名惠山园,后改名谐趣园,有“一亭一径足谐奇趣”和“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的意思。谐趣园营构引水而成池,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沿廊而行,步步有景,具有浓厚的江南园林特色。围墙和建筑将谐趣园与外界园景隔开,使其成为自有天地的园中园。

颐和园景观营造,善于利用借景手法。顺山沿湖的各个风景点选址时,尽量考虑如何将园内外的景色融为一体,昆明湖前湖的位置正好将西部玉泉山及山上的宝塔完整地借入园内,长长的西堤、六桥及水面与玉泉山及其宝塔构成一条风景线,在适合的观景点上,能看到以玉泉山为背景的优美画面。从万寿山前山和昆明湖向西望去,能看到远处颜色深浅不一的燕山山脉,包括西山和香山等群山作为园内景观的自然背景,如同锦绣屏障,扩大和丰富了园景。

图122 颐和园苏州街

摹景江南、极力模仿各地景色也是颐和园设计造景的一大特色。昆明湖与万寿山的位置与杭州西湖与小孤山关系相似,都是北山南水,湖中西堤模仿西湖苏堤,堤上六桥也与苏堤六桥形制一样,乾隆曾写诗曰:“面水背山地,明湖仿浙西。琳琅三竺寺,花柳六桥堤。”另外还有,谐趣园仿自无锡的寄畅园,十七孔桥模仿卢沟桥,南湖岛上的望蟾阁(涵虚堂前身)仿武昌的黄鹤楼,后山的苏州街仿苏州的买卖街,四大部洲寺庙群部分仿自西藏地区的著名古寺桑耶寺。处处模仿美景,恨不能将全国乃至全世界景观都囊括其中。

图123 西堤柳桥与玉泉山宝塔

游览颐和园,可动观,也可静看,可仰观,也可俯瞰,可远观,也可近玩,游览者选择不同的路线,就有不一样的情趣体验,季节不同,景色也各异。匆匆行过,满眼风光醉人,则余音袅袅,意犹未尽;驻足某处,细品慢看,则意味深长,乐而忘返。陈从周先生说:“如果景物有特点,委婉多姿,游之不足,下次再来。风景区也好,园林也好,不要使人一次游尽,留待多次有何不好呢?”[12]作为景点众多、文化内涵深厚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是一个太过丰富的空间,听不完的故事,看不够的风景,是我们走不够、看不厌的地方。一次游完,未免草率,多去几次,又有何妨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