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北鄂州吴都博物馆三国历史文化展示方案调研

湖北鄂州吴都博物馆三国历史文化展示方案调研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展厅内用电脑设置关于三国历史文化方面的趣味问答题。荆州刺史刘琮不战而降。孙权在周瑜、鲁肃等将领的支持下,联合刘备共同抗曹,在赤壁大败曹军,创下了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湖北鄂州吴都博物馆三国历史文化展示方案调研

一、三国吴都历史陈列内容设计与形式表现的基本思路

(一)三国吴都历史陈列内容策划的基本思路

1.三国吴都历史陈列的目的

(1)揭示三国时期武昌作为孙吴最早建立的王都、帝都以及陪都的历史地位

(2)介绍三国时期活跃在武昌的历史人物

(3)突出三国时期武昌的经济文化发展

2.三国吴都历史陈列的主题

武昌作为三国时期吴国的王都、帝都、陪都,在三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深远影响,不愧是鄂州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3.三国吴都历史陈列的基本内容

根据上面所确定的展览目的和主题,结合现有的考古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三国吴都历史陈列的主要内容为:

(1)孙吴建国的历史

(2)孙吴建都武昌时的重大政治、军事、文化活动

(3)武昌作为孙吴陪都时的地位和作用

(4)孙吴时期曾活跃在武昌的政治、军事、文化名人

(5)武昌在孙吴时期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成果

4.三国吴都历史陈列的结构安排

本展览分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两代创业

第二部分:武昌建都;

第三部分:陪都岁月。

5.关于展览内容表述的思考

(1)本展览着重突出武昌作为吴都的地位和历史作用,因此它不仅表现当时武昌本身的历史,而且要体现武昌作为吴都时期吴国的历史。要通过文字、图片、文物等资料从多个角度来凸现这一点。

(2)展览内容的表述要层次清楚,通俗易懂,逻辑结构合理,实物、辅助展品、背景知识介绍要有机结合。

(二)关于陈列形式表现的思考

由于博物馆收藏的文物难以完全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建议:

1.复制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典型器物。

2.充分利用各种辅助手段,使与展出实物密切结合,相得益彰。

3.充分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增强展览的表现力度,如实物造景、情境塑造,以图真实地再现历史的场景,让观众有身临其境般的震撼。

4.在展览中设计一些参与性的、与观众互动的项目。

(1)在展厅内用电脑设置关于三国历史文化方面的趣味问答题。

(2)复制弓弩,设置弓弩射击区。

(3)摆放如《华容道》之类的与三国文化相关的游戏棋类。

二、三国吴都历史陈列大纲

序厅

1.展标:龙蟠凤集,以武而昌——三国吴都历史陈列

2.序厅设计提示:三国吴都文化中,以孙吴修建的武昌城和武昌宫最为典型,是三国吴都文化的重要物证,可以此为背景进行设计。

3.前言:今湖北省鄂州市古名武昌,为三国初年孙权吴王和皇帝时的王都和帝都(221—229),其后,虽然孙权迁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武昌仍然作为吴国的“西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间末帝孙皓一度又迁都武昌(265—267)。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鄂州各地挖掘出来大批孙吴时期墓葬,出土了大量的历史文物,丰富的考古资料生动地印证了鄂州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第一部分 两代创业

该部分主要揭示孙吴建都武昌以前的历史,让观众了解孙吴建都武昌的原因。主要内容包括东汉末年孙坚的起兵、孙策割据江东以及孙策和孙权逐渐将势力向长江中游拓展的过程。

第一单元 三国大势

三国,指魏、吴、蜀三国,从曹丕公元220年建立魏国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为止,一共有60年,但如果追溯曹魏、孙吴、刘蜀三大集团的兴亡,则要从公元190年即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开始。这90余年的纷争历史,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英雄及其所创造的光辉业绩,超越时空,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由孙坚和孙策、孙权两代人所创立的东吴集团,就是三国群雄中一组耀眼的明珠。

图版:

(1)三国形势略图。

(2)三国人才分布图(以收入《三国志》和《三国志注》中人物列传为准)。

(3)电视剧三国演义》相关音像资料。

第二单元 孙坚起兵

孙坚,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字文台。东汉末年,自郡县小吏累迁至长沙太守,因功封乌程侯。初平元年(190)起兵,与关东州郡一起讨伐董卓,被授以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率先攻入洛阳,得汉传国玺。初平三年(192),在率军进攻荆州刘表战斗中,于襄阳岘山东南为刘表部将射死。

图版:

(1)东汉末年关东州郡起兵图。

(2)汉末孙坚讨伐董卓路线图

(3)今襄阳岘山照片。

第三单元 江东割据

孙策,字伯符,孙坚长子。孙坚死后,孙策继领孙坚旧部,归附袁术兴平二年(195),孙策率部离开袁术,转战江东,先后占据吴郡、会籍、丹阳、庐陵、豫章等郡。建安三年(198),曹操表授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建安四年,又偷袭庐江皖城(今安徽潜山),在西塞山(今属湖北黄石市)大败荆州江夏太守黄祖援军,乘胜追击黄祖于沙羡(今武汉市金口镇)。建安五年(200),为原吴郡太守许贡家客刺杀,年仅26岁。孙权即位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图版: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2)孙策开拓江东之战经过示意图

(3)黄石西塞山照片。

(4)鄂州出土各类东汉铜镜

铜镜,是古代人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具,铜镜上的各类纹饰,反映了当时人的思想观念和现实生活。

第四单元 开疆拓土

1.孙权三伐黄祖

孙策死后,其弟孙权继位,继续积极开拓疆土,向长江中游发展。建安八年(203)、十二年(207)、十三年(208)连续讨伐荆州江夏太守黄祖,十三年春攻破夏口城,杀死黄祖,俘虏其男女数万口。

图版:

(1)黄祖夏口城在汉水入江之口,今汉水入江口照片。

(2)今汉阳龟山上被黄祖所杀的祢衡之墓照片。

祢衡(173—198)字正平,平原般(今山东德州市东)人。文才出众,秉性恃才傲物,先后得罪曹操、刘表,被转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初受礼遇,终因辱骂黄祖被杀。所作《鹦鹉赋》流传至今。

2.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南征荆州。荆州刺史刘琮不战而降。曹操率大军进逼江东。孙权在周瑜鲁肃等将领的支持下,联合刘备共同抗曹,在赤壁大败曹军,创下了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关于赤壁之战发生地大体共有七种说法:①蒲圻赤壁。位于今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县)长江东南岸的赤壁山附近。②黄州赤壁。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西北长江东岸的赤鼻矶,由于苏轼在此写有前、后《赤壁赋》,也被称作东坡赤壁。③江夏赤壁。位于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道附近的长江东南岸。④汉阳赤壁。位于今武汉市蔡甸区汉水南岸临嶂山,该山南峰名乌林峰,又名赤壁。⑤汉川赤壁。在今湖北省汉川县西40公里处赤壁山。⑥嘉鱼赤壁。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⑦钟祥赤壁。位于今湖北省钟祥市西北30公里汉水东岸的赤壁崖。

周瑜(175—210),东吴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自少与孙策为友,随同南征北战,协助孙策建立江东政权。孙策死后,辅佐孙权,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抗击曹操。赤壁之战中为吴军主帅。

鲁肃(172—217),东吴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建安十三年(208),受命出使荆州,劝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是东吴政权内的主战派。赤壁之战时任赞军校尉,协助周瑜打败曹军。周瑜死后,代领其兵,先后任汉昌太守、偏将军、横江将军,在任期间积极主张维持与刘备的友好关系。

图版:

(1)孙刘联军会合地樊口(今属鄂州)(照片)。

(2)《三国志·先主传》注引《江表传》中所载刘备进驻樊口之书影。

(2)赤壁之战示意图(以一般公认为准)。

(3)汉阳龟山鲁肃墓(照片)。

(4)再现赤壁之战场面。以声、光、电为媒介,力求生动逼真。

(5)电影《赤壁》音像资料、电视剧《诸葛亮》相关音像资料。

文物展示:

可展示弓弩、箭、戟等文物,并附唐诗人杜牧《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中分荆州

赤壁之战后,孙权占领了荆州江夏、南郡,刘备占领了长江以南的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四郡,曹操占领了南阳郡和南郡的北部。建安十五年(210),孙权将南郡借予刘备。建安二十年(215),刘备夺取益州后,孙权遣使索要荆州诸郡,刘备不与,孙权督兵争夺荆州。曹操乘机出兵汉中,最后孙刘双方取得妥协,中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刘备。

图版:

(1)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三分荆州图。

(2)东吴将军甘宁争夺荆州时修筑的甘垒照片。

甘宁驻守益阳时,曾以千余人阻击关羽所率5000士兵的进攻。相传其曾在今湖南益阳资水岸边一小山冈上修造土台,建瞭望亭。后人遂称该山冈为甘宁冈,修筑的土台为甘垒。

(3)孙权、刘备沿湘水中分荆州图。

(4)鄂州出土的各类东汉时期青铜用具,如盘、洗、熨斗、盉、斗、釜、勺等。盘,盛水器。洗,日常盥洗用具。熨斗,熨烫衣服用具。盉,盛水器,与酒器组合,用水以调和酒,或与盘相组合,用以盥沐。斗,又称刁斗,汉晋时期的一种炊器。釜,饮食器。勺,取酒浆之器。

4.吕蒙取荆州

鲁肃死后,吕蒙接替鲁肃担任汉昌太守,驻陆口,成为东吴西部边境的最高军事统帅。吕蒙积极主张扩张东吴势力,占领整个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荆州留守将军关羽发动襄阳战役,水淹曹操增援的七支部队,俘虏数万曹军士兵。孙权担心刘备势力的发展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采纳吕蒙建议,派兵偷袭荆州南郡,公安江陵二城不战而降,关羽兵败麦城(今湖北当阳境内),东吴夺取刘备所占荆州领土。

吕蒙(178—219),东吴名将,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长期跟随孙权南征北战,勇谋兼备,屡立战功。建安二十四年(219),率兵袭取荆州,被授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图版:

(1)吕蒙袭取荆州进军路线图。

(2)荆州古城照片。

(3)古麦城照片。

(4)当阳关陵照片。

(5)鄂州出土的东汉时期陶罐香薰、壶、鬲、盘、匜、钵等。罐,饮食器。香薰,燃香用具。壶,盥器。鬲,饮食器。匜,盥手注水之器。

第二部分 武昌建都

第一单元 形胜之地

孙权夺取荆州后,孙刘联盟破裂。建安二十六年(221)四月,刘备在蜀称帝,孙权也自公安移都鄂县,改名为武昌。武昌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处于平原与低山丘陵的交接地带,周围有众多的湖泊与河港,南境的高山地带又富于铜铁资源,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同年八月,孙权在武昌筑城,俗称“吴王城”。吴王城北枕大江,南依洋澜湖,西凭樊山,东靠虎头山高地,虎踞龙盘,易守难攻。经考古工作者勘探表明,吴王城为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的长方形,周长约3000多米。城的东、西、南三面城墙用夯土筑成,现南城墙的中段尚有部分保存在地面上,墙基宽达22米,高出城墙外地面4~6米不等,在城的西、南城墙外侧,发现了城壕的遗迹。这是我国仅存的三国时期都城遗址,已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献记载,吴王城有五门,各以所向为名,唯西北角多一流津门,连接吴王苑囿,沟通长江。城内建有武昌宫等大型建筑

图版:

(1)吴王城南城垣(壕塘及现存城垣)照片。

(2)吴王城东北角照片。

(3)吴王城示意图。

(4)吴王城考古发掘照片。

(5)吴王城复原图(用数字技术复原吴王城内城、外城、太极殿等典型建筑)。

(6)复原的孙权建都武昌时的避暑宫图片。

(7)武昌城沙盘

文物展示:

吴王城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各种文物,如筒瓦、板瓦、长方形砖,馆内收藏的用筒瓦做成的瓦砚等。

第二单元 夷陵之战

建安二十六年(221)七月,刘备为报荆州之仇,亲自率军东征,攻破巫县、秭归等地。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抵御蜀军。两军在夷陵(今湖北宜昌)相持。至第二年闰六月,陆逊乘蜀军疲惫,实行火攻,大获全胜,刘备退守白帝城

陆逊(183—245),东吴名将,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江东大族,年轻有为,孙权将其比作周瑜。在协助吕蒙袭取荆州时立有大功,授镇军将军、宜都太守。夷陵之战后迁为荆州牧,改封江陵侯。

图版:

(1)夷陵之战示意图。

(2)夷陵之战实景复原(数字技术)。

(3)今夷陵古战场照片。

(4)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相关音像资料。

第三单元 称王改元

孙吴迁都武昌后,为避免两面作战,建安二十六年(221)八月,遣使向魏国曹丕称臣。魏国封孙权为吴王。黄初三年(222),魏遣使与吴结盟,并要孙权以太子孙登为质于魏,吴辞让不从。魏曹丕亲率三路大军征吴,吴魏关系破裂。孙权自称吴王,改元黄武。建都武昌期间,孙权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防御系统,武昌成为拱卫长江中上游的军事要塞。

黄武七年(228),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至晥(今安徽潜山)讨伐曹魏将领曹休,在石亭(今安徽桐城西南)大败曹军。陆逊凯旋经过武昌时,孙权亲自到江边迎接,留下吴王散花滩地名。

图版:

(1)长沙走马楼简牍6·1843号简载“建安廿六年”简文图片。

(2)黄初二年十一月铭文铜镜(编号205实物);铭文放大照片。

(3)黄武元年铭文铜釜(实物);铭文放大照片。

(4)“吴王散花滩”一带江滩(鄂州小北门外江边)照片。

(5)孙权在武昌时曾猎取过豹虎的樊山(今名雷山)照片。

(6)孙权在武昌宴请群臣的钓台遗址图片。

(7)据朱然墓出土漆案上所绘宫廷宴会画复原宫廷宴饮场面。

(8)鄂州市燕矶镇烽火山上的东吴烽火台遗迹图片。

(9)东吴时的重要水军基地樊口图片.

文物展示:

鄂州出土三国时期铜镜、、杯、铜斗、熨斗、洗、印章、甑、滑石猪等。,日用器。甑,饮食器。

第四单元 经略岭南

赤壁之战后,孙权就把势力向岭南交州扩展,交趾太守士燮在岭南割据几十年,也开始归附东吴。孙权建都武昌后,进一步加强对岭南的控制。士燮以自己的长子士廞到武昌为质,孙权授以武昌太守。黄武五年(226),士燮病卒,孙权从中央任命交趾太守,将士氏势力排挤出交趾,并坚决镇压了士氏家族的反抗。孙权巩固在岭南的统治后,又派遣从事积极与南海诸国扩大交流,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南部)、堂明(今老挝)等国纷纷遣使节向东吴进贡。

图版:

(1)东吴经略岭南示意图。

(2)康泰《吴时外国传》、朱应《扶南异物志》书名照片。

(3)三国墓葬中出土的琥珀珠、各类金银器等文物。

第五单元 南面称帝

黄武八年(229),武昌、夏口等地并言出现黄龙、凤凰,群臣以为祥瑞,劝孙权称帝。四月,立坛于南郊祭天,孙权即帝位,改元黄龙元年。

图版:

(1)鄂州城外蟠龙矶,因孙权为吴王时有黄龙蟠踞在上而得名。(照片)

(2)鄂州西山即位坛。(照片)

(3)黄龙元年铭文铜镜(实物,编号236),铭文放大。

(4)用数字技术复原祭天或即位仪式。

第六单元 吴蜀同盟

黄武元年(222)十一月,夷陵之战一结束,刘备即向孙权去信求和,孙权也派使节至白帝城回访,两国开始外交往来。黄武二年(223)四月刘备去世,孙权专门派遣使节吊丧。当年十一月,蜀汉派使臣邓芝携带二百匹马、千端锦来武昌回访,两国恢复正常外交关系。黄龙元年(229)六月,蜀汉派使节祝贺孙权称帝。孙权与蜀使登坛盟誓,相约共同灭魏,中分天下。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属吴;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属蜀,司州以函谷关为界。自此以后,吴蜀关系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双方同盟关系一直维持到蜀亡为止。蜀汉的威胁消除后,孙权把建国的重心放在长江下游,同年九月,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

双方盟约部分誓词:“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救危恤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无或携贰。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传之后叶,克终若始。凡百之约,皆如载书。信言不艳,实居于好。有渝此盟,创祸先乱,违贰不协,慆慢天命,明神上帝是讨是督,山川百神是纠是殛,俾坠其师,无克祚国。于尔大神,其明鉴之!”

邓芝(?—251)字伯苗,义阳新野(今属河南)人。蜀汉政权建立时,为尚书。刘备卒后,受诸葛亮委派出使武昌,说服孙权绝魏联蜀,为恢复吴蜀联盟做出重要贡献。孙权曾称赞说:“和合二国唯有邓芝。”后官至蜀汉车骑将军。

图版:

(1)吴蜀“中分天下”示意图。

(2)鄂州吴墓中出土的蜀国器物(实物)。

第七单元 人才济济

吴国建都武昌期间,正是吴国开国创业时期,各方面人才济济:

(1)皇帝

孙权(182—252),吴国的建立者,谥号称大皇帝,所以历史上也称作吴大帝。字仲谋,孙坚次子,建安五年(200)继承其兄孙策事业,据有江东六郡。后不断将势力向长江中游和岭南拓展,建安十三年(208)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又在吴蜀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最早在武昌称王称帝。

(2)吴国建都武昌时将相大臣

丞相:辅佐帝王的最高政务长官。

孙邵(?—225),字长绪,北海(治今山东昌乐)人,初为北海相孔融功曹,孔融称其有治国之才。东汉末年避难江东,累迁至孙权车骑将军府长史,孙吴建国,首授丞相,封阳羡侯。黄武四年(225)卒。

顾雍(168—243),字元叹,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世家大族。孙权为会稽太守时,用为郡丞,数年后入为左司马。孙权称吴王,授为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孙邵卒后,任丞相,处事公允,甚受孙权器重。

辅吴将军:孙权特设官职,地位仅次于三公。

张昭(156—236),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东汉末年避乱江东,协助孙策创业,历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孙策临终,托以辅助孙权,先后为孙权长史、军师。东吴建国,授绥远将军,与孙绍、滕胤、郑礼等撰定朝廷仪礼。孙权称帝,授封辅吴将军。博学多才,直言敢谏,为孙权所敬惮。

大司马:国家最高军事长官。

吕范(?—228),字子衡,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人。少为县吏,后率私人部曲归属孙策,从征江东,累立战功。孙权建国后历为丹阳太守、扬州牧。黄武七年(228)授大司马,印绶未下而病卒。

上大将军:位居一品的军事将领。

陆逊,黄龙元年(229),由辅国将军迁为上大将军。

大将军:位居一品的军事将领。

诸葛瑾(174—241),字子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亮兄,东汉末年避难江东,初为孙权长史,受命多次出使益州。孙吴建国,迁左将军,督公安。黄龙元年(229),迁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孙吴建国,置七卿,即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宗正、大农、少府。

太常:吴建国初置奉常,黄武四年(225)改称太常,掌国家礼仪及祭祀活动。

顾雍,见前。

陈化,字元耀,汝南(治今河南平舆北)人。东吴建国,以郎中令出使魏国有功,迁为犍为太守,又调入为尚书。黄武四年(225),顾雍迁丞相,陈化继任太常,兼尚书令。为官清廉,不准家中子女经营产业与民争利。

光禄勋:东吴初建国称郎中令,孙权称帝时改称光禄勋,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诸官之长。

陈化,东吴建国初为郎中令,黄武四年(225)迁太常。

刘基,字敬舆,东莱牟平(今山东牟平)人,汉末扬州牧刘繇长子。初为孙权骠骑将军府东曹掾,东吴建国,历任大农、郎中令。孙权称帝,改称光禄勋,参与处理尚书事务。为人直言敢谏,甚受孙权器重。

卫尉:掌宫门卫士。

严畯,字曼才,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东汉末年避乱江东,孙权授以骑都尉、从事中郎。孙权建国,授卫尉。以才学著称,与诸葛瑾、步骘齐名,有著作《孝经传》《潮水论》等传世。

廷尉,初置曰大理,后改名廷尉,掌国家刑法。

顾雍,孙权为吴王时任大理。事迹见前。

宗正:管理皇室的亲属。

黄武四年(225),孙权诏宗正以宗女妻陈化,是当时设置有此官,唯具体人名无考。

大农:管理国家财政。

刘基,孙权为吴王时授此职,事迹见前。

少府:掌管皇室宫廷财政。

潘濬,字承明,武陵汉寿(今属湖南)人,东汉末年先后为荆州牧刘表、刘备从事。后归孙权,历为荆州治中从事、奋威将军,封常迁亭侯。孙权称帝,授以少府,不久迁为太常。

图版:

搜集上述人物画像或塑像图片。

第八单元 百业兴盛

孙吴建都武昌,促进了武昌地区的农业、手工业等各行业的发展,从鄂州地区发掘的孙吴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各种铁质农具、各种类型的粮食加工工具和储备工具,清楚地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造型优美的青铜镜、金银饰品和具有独特风格的青瓷器的大量出现,则反映了手工业的进步。

1.农业(www.xing528.com)

孙吴建都武昌后,人口急剧膨胀,为满足粮食的供应,吴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黄武五年(226),孙权父子亲自受田耕种。牛耕迅速普及,铁质农具也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史称“垦地倍多,境内丰给”。

图版:

牛耕图(二牛抬杠式)。

农业生产工具:铁削、铁锸、铁斧,西山M105墓出土的手持耒形器的劳作俑;锸,开沟渠及做垄的农具。

粮食加工工具:磨、脚碓、臼。磨为粮食加工工具,墓葬中出土了形式多样的磨,有单幅的上下磨、平底盘承托的磨、三足鼎形器承托的磨等,这些磨与一直沿用到近代的磨的形制几乎没有多大区别。

粮食储备工具:圆筒式仓、囷仓。仓是粮食储备工具,墓葬中流行用陶和青瓷制作仓的模型,一般墓中都有一至二件,有的墓中可多达四至五件,反映了当时人对粮食储备的重视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2.家庭饲养业

墓葬中出土的家禽家畜种类多,有的一处墓中出土的家畜模型就有近十件之多,而且有圈栏,有的圈栏与厕所连在一起,说明当时人饲养家畜除了食用以外,还用于积肥沤肥。墓葬中随葬大量的家畜、畜圈模型,反映了家庭饲养业的发达。

家禽家畜模型:鸡、鸭、鸽、鹅、猪、狗、羊、牛、马;禽舍、羊舍、牛舍、猪圈。

3.渔业

武昌(今鄂州)周围湖泊众多,具有十分优越的发展水产养殖和捕捞业的条件,“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首吴国的民谣本身也反映了武昌渔业的发达。

庖鱼俑、随葬鱼模型。

4.造船业

武昌北有长江,西有樊川连通湖泊,水上交通便利,水军也是孙吴最重要的作战部队,武昌建都促进了这里造船业的发达。据文献记载,当时武昌建造的大船可运载三千战士,孙权曾亲自参加“长安号”大船的试航仪式。

传说为孙权试航时遭遇大风暴处(今名败泊湾)的照片。

孙吴时艨艟战舰模型(复制品)。

5.冶铸业

武昌(今鄂州)周围矿藏资源丰富,武昌西边的樊山产铜、铁和银,距武昌仅20余公里的大冶有丰富的铜铁矿资源,早在西周时就开始开采,历代延绵不断。近年来,在鄂州的泽林、汀祖及西山都发现过古代的冶炼遗址或遗迹。陶弘景《刀剑录》载“吴主孙权黄武五年(226)采武昌山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是南钢越炭作之”。考古出土的铜釜上刻有“黄武元年作三千四百卅八枚”“武昌”“官”等铭文,反映了当时武昌冶铸业的兴盛。

冶炼作坊:炼渣、烧土。

兵器:刀、剑、戟、削、矛、弩机。戟,戈和矛合体的兵器。弩机,弩是具有远射和杀伤力较强的武器,弩机是安置于木弩后部的铜质机件。

今鄂州西山留存相传为吴王试剑石、淬剑池的照片。

铜铁日用器:铜洗、铜、铜酒樽、铜勺、铜斗、铜熨斗、铜带钩、烛座等。带钩,束腰皮带一端的挂钩。

鄂州古井中出土的罐形铜釜及铭文:“黄武元年作三千四百卅八枚”“武昌”“官”,铭文用照片放大。

孙吴墓葬中出土有大量铜镜,许多带有铭文,证明它的产地就在武昌,有的制镜匠师来自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说明孙吴为了发展冶铸业,从长江下游迁来了技师,带来了先进的工艺技术,从而使武昌发展成了南方的一个铸镜中心。甚至日本古坟中出土的从当时中国输入的所谓“舶载镜”中,有的就是出自武昌的产品。

铜镜:M3017黄武六年纪年铜镜,“会稽山阴作师鲍唐竟”(实物,铭文照片放大)。

日本古坟出土古铜镜(照片)。

各种类型铜镜、铁镜等。

鄂州孙吴墓葬出土铜镜铭文一览表(参见《鄂城六朝墓》附录10)。

6.青瓷制造业

青瓷制造业是东汉末年新兴起的手工业,南方青瓷制造业以会稽地区最为先进。但鄂州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青瓷器,除少量之外,风格与会稽地区的明显不同,应是出自古武昌当地或与之毗邻的长江中游地区。

典型器物:碗、盏、罐、虎子、盘口壶、唾壶、水盂、灯、熏、盒、砚、虎形烛座、鸡首罐、盘、盆、勺、耳杯、酒樽、槅、羊形插座。虎子,一说为盥洗用具,一说为夜壶。盂,盛器。槅,盛食器。

瓷质明器:院落、房舍、灶、案、井、人物俑、镇墓俑等。

7.金银细加工业

鄂州出土的金饰片早于长江中下游其他地区,数量众多的金饰片以及其他金银制品,反映了当时武昌金银细工的发达。

金辟邪、金蟾蜍、金鸳鸯、金俑、金粟纹金饰片、金银钗、镯、指环、银质叉状板形器等。

第九单元 吐纳四方

1.商贸交流

武昌建都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商业迅速兴起。

在孙吴墓葬中出土了各种大量的钱币,如五铢钱、新莽钱、剪轮钱、环钱、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反映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文献记载,黄武四年(225),扶南(今柬埔寨)诸外国献琉璃,黄武五年(226),大秦(罗马)商人秦论由交趾至武昌见孙权。在鄂州吴墓中发现的琥珀、水晶等饰品就有异域特色,而在西晋早期墓葬中出土有波斯萨珊王朝玻璃碗,这些反映了当时武昌与海外的交流,而大量蜀钱和来自长江下游越地的青瓷器物则反映了与蜀国及东吴境内商业往来的盛行。

图版和文物展示:

(1)孙吴建都武昌时期海外交通示意图。

(2)萨珊玻璃碗(实物)。

萨珊玻璃碗出自鄂州西晋早期墓,产自波斯萨珊王朝(226—650),是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波斯玻璃器皿。它与日本奈良县橿原市新泽千塚126号墓(埋葬年代为公元5世纪后期)出土的一件波斯萨珊朝的玻璃碗在形状、纹饰和制作工艺上十分相似,两者的原材料成分也几乎完全一致。有学者认为鄂州西晋墓中出土的萨珊碗为孙吴时期通过海路传入,而日本的萨珊玻璃器则是通过中国传入。

(3)吴墓中出土的玉石器,如水晶、琥珀、玛瑙等饰品(实物)。

(4)吴墓中出土的各类钱币,如五铢钱、半两、大泉五百、大泉当千以及“直百五铢”“太平百钱”等蜀钱(实物)。直百五铢,蜀钱,始铸于刘备进入益州初期,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百枚五铢钱”。太平百钱,蜀钱,一般谓是刘备称帝后所铸,意谓“追求太平而值当百钱”,与“直百五铢”并行,形制有两种,一种钱背有波折纹,另一种光背,常见面文作“太平百钱”“太平百金”等,文为篆、隶二体。

(5)产于蜀郡的漆木器(实物)。

(6)产于越地的青瓷器(实物)。

(7)吴国版图,用现代技术复原吴的国土范围及其对外交往。

2.佛教传入

佛教在江南地区的传播最早开始于武昌。孙吴建都武昌期间,先后有大月支人支谦、天竺僧人维祇难、竺律炎来到武昌,共译佛经,传播佛教。孙权也在武昌建立佛寺,佛教开始传入荆州。在鄂州孙吴墓葬中出土的铜镜和青瓷器装饰上,发现的有关佛教的图像,印证了当时佛教的盛行。

支谦:又名支越,字恭明。月支人,汉灵帝时随祖父移居中国。支谦通六国语言,博览经籍,深通佛典。汉献帝末年移居吴地。从黄武元年(222)至建兴中(252—253)年间译出49种佛教经典。是最早在武昌译经的佛经翻译家。

维祇难:天竺(古印度别称)人,周游诸国传播佛教。吴黄武三年(224)与同伴竺律炎至武昌,将所携《法句经》译为汉文。

图版:

装饰有佛、菩萨、飞天、侍者、供养人和居士图像的铜镜(M4009:M4037:1,物资公司征集:5)。

四叶八凤佛兽铜镜,1975年8月于鄂钢五里墩工地西晋时期墓中出土,背面纹饰为四组佛像与珍禽瑞兽组成的图案,一尊佛左向侧坐于莲花之上,一腿垂地,后有一弟子手持华盖,前有女性跪地作礼佛状;其他三尊佛像正面端坐于桃形叶中,上有“八”字形象征佛龛,佛坐莲台之上,莲台左右有护法神龙,佛像皆有头髻和佛光。外环以十六连弧,弧线内各饰一逆时针方向行走的飞禽瑞兽。整个画面图纹清晰,生动写实,是佛教在武昌地区传播的有力佐证。

(1)青瓷器上的佛教图像:青瓷熏炉(M2081:2)、青瓷酒樽(M2017:10)、青瓷唾壶(M2021:1)。

(2)佛经《法句经》书影照片。

(3)《武昌县志》所载吴国佛教寺院情况书影照片。

第三部分 陪都岁月

第一单元 太子留守

黄龙元年(229)九月,孙权迁都建业,以荆州牧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留守武昌。嘉禾元年(232)六月,孙登始还建业,此后一直由陆逊坐镇武昌。赤乌七年(245),陆逊代顾雍为丞相,仍兼荆州牧,驻武昌,直至去世。太常潘濬也坐镇武昌,与陆逊共掌荆州事务。

孙登(209—241),字子高,孙权长子。孙权称王称帝时,皆立为太子。为人谦让好学,礼贤下士。以诸葛恪为左辅、张休为右弼、顾谭为辅正、陈表为翼正都尉,被称为“四友”,当时东宫号称“多士”。孙登临终前将东宫僚属推荐给孙权,后多在东吴政权担任重要职位。

图版:

(1)上大将军校尉李周铭文铜镜(实物),用照片放大铭文。

(2)孙吴中期墓中出土的典型器物,如赤乌三年铅地劵、木名刺等。

第二单元 左右分治

陆逊卒后,诸葛恪以大将军出镇武昌,领荆州事。孙权分武昌为左右二部督,武昌右部督统武昌以上夏口、沔中、蒲圻诸督;武昌左部督统武昌以下半州、柴桑诸督。

诸葛恪(203—253),字元逊,诸葛瑾长子,少有才名,为太子孙登“四友”之一。代陆逊出镇武昌。孙权卒,受遗诏辅政。曾重修武昌宫殿,准备迁都。后因专权被孙峻设计谋杀。

史籍所载武昌左右两部督表

武昌督:孙述、鲁淑、范慎、虞昺、陶璜

武昌左部督:薛莹、徐平

武昌右部督:吕岱、陆凯

图版:

(1)武昌左右两部督区示意图。

(2)孙吴后期墓典型器物,如弩机等。

第三单元 孙皓迁都

永安六年(263),魏灭蜀。甘露元年(265)九月,后主孙皓接受西陵督步阐的建议,徙都至武昌,由扬州百姓溯流供给物资。当时流传童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宝鼎元年十二月(267年元月)还都建业,留卫将军滕牧镇武昌。天纪三年(279),晋伐吴,次年二月,晋将王濬攻破夏口、武昌,直逼建业。三月,孙皓降,吴亡。

孙皓(242—283),字元宗。一名彭祖,字皓宗。孙权孙,父孙和曾被立为太子,后被废。初封乌程侯,孙休卒,被迎立为帝。在位期间以残暴昏虐著称。天纪四年(280)晋军伐吴,包围建业。他出城投降,被迁至洛阳,封归命侯。

图版:

(1)孙吴历代帝王世系表

孙权(大皇帝)(在位期间:222—251)

孙亮(被废黜为会籍王)(252—257)

孙休(景皇帝)(258—263)

孙皓(末主)(264—280)

第四单元 古冢再现

1.鄂钢饮料厂一号墓

鄂钢饮料厂一号墓位于鄂州市西山区南麓,东距吴王城址约2000米,坐北朝南,1991年7月鄂钢饮料厂扩建厂房时发现,距1967年发现的东吴孙将军墓约50米。同年7月至10月间,由鄂州市博物馆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分墓圹和墓道两部分,墓室全长14.5米,最宽5.68米,最高3.22米。自北向南由棺室、过道、横前堂、甬道、东西耳室、排水沟六部分组成。在已经发掘的长江中下游东吴墓葬中,此墓的规格最大。虽然该墓曾经被盗,仍然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器物,共有300多件,按用途和类别大致可分为七组:第一组为瓷质日用器皿,包括香薰、簋形器、盘口壶、带盖四耳罐、坛、三足洗、洗、炉形器、盘、碗、盏等;第二组为瓷、石质仓厨明器等;第三组为高级器皿,有青瓷坞堡模型、房屋、五联灯等;第四组为梳妆用具,如石黛板等;第五组为实用兵器和生产工具,包括青铜错弩机、铁刀、锸、凿、镞等;第六组为金银装饰,包括桃形金片、指环、金丝、银泡饰等;第七组为陶质明器,包括盆、钵、碗、盒等。另外该墓中出土的钱币数量大,品类多,计有“半两”“五铢”“布泉”“货泉”“大泉五十”“大泉五百”“直百五铢”“太平百钱”“定平一百”等10余个品种,30多个式样。墓中发现的铜弩机,在扳机的一侧刻有“将军孙邻弩一张”铭文,有可能是墓主自用弩。

孙邻(?—249),字公达。祖孙羌为孙坚同胞兄,父孙贲随孙策、孙权征伐,屡立战功,官至征虏将军、豫章太守。父卒,孙邻代任豫章太守20余年。孙权建都武昌期间,召还任绕帐督,负责宫廷宿卫。后迁为夏口沔中督、威远将军。赤乌十二年(249)卒。

图版:

(一)鄂钢饮料厂一号墓位置图。

(二)墓室结构复原。

(三)随葬器物:

(1)青瓷器198件,其中罐16件、坛3件、盘口壶12件、扁壶1件、洗8件、三足洗2件、盆4件、钵6件、碗43件、耳杯2件、盘30件、盏16件、五联灯2件、灯4件、炉形器1件、香薰3件、簋形器2件、勺5件、灶2件、井3件、磨1件、碓1件、坞堡1座、鸡舍1件、屋舍1件、畜圈2件、俑10件、镇墓兽1件、畜禽模型16件、铃1件。

坞堡:整体平面呈长方形,由围墙、门横、仓廪、房舍等部分构成。围墙绕院落一周,正中开一门,门上设门楼一座,四面无墙,在东、西两端各平置对称的梁,四角各置一立柱,托起楼顶四角。顶为五脊庑殿式,四面饰瓦纹,檐头有瓦当。在围墙四角,各设一碉楼,四面无墙,结构和顶式与门楼同。院内正中置四根立柱,立柱上托两根平梁,平梁上横置一禽舍,该舍四墙封闭无门,仅在前壁顶端正中置一小窗户。顶式与门楼亦同。在院内四角,各设一个圆形仓廪象征屯粮,仓廪均带盖,仓身为长方形,均施青绿釉,结合良好。整个器物,造型精巧,为孙吴青瓷中的精品,属国家一级文物。

香薰:敛口,下腹圆鼓,下腹斜收。肩、腹部附两个对称的半环耳,两耳间的一侧附一圆筒,筒的上端呈筒瓦状,近筒底处开一横向长方小口,筒中部有一周突棱。器身口沿外侧及圈足各饰三道凹弦纹和斜方格纹带饰,腹饰六道凹弦纹,间以六排圆形镂孔。器表施青色釉,部分已脱落。口沿外侧有附加堆纹,腹饰交错的菱形镂孔,施青绿釉,胎釉结合牢固。整个器物制作精美,属国家一级文物。

簋形器:敛口,上腹圆鼓,下腹斜收,高圈足外侈,肩、腹部附两个对称半环耳。带盖,盖顶附一瓜瓣形圆纽。肩腹部饰四道凹弦纹,间饰斜方格纹。盖饰多道凹弦纹和放射状线纹,边缘饰二道凹弦纹。器表满施青绿釉,部分已脱落。器物造型别致,工艺精良,为同类器物中的精品,属国家一级文物。

五联灯:盘形底座,正中立一空心筒形柱,柱上端分立五支柱,支柱上各托一盏。器底、盘口沿饰三道凸弦纹,立柱通体饰龙八条,龙身四长四短,龙首上昂,龙身自然下垂。灯颈部也有龙身装饰,通体施青黄色釉,部分已脱落。以龙为灯柱造型十分少见,属国家二级文物。

(2)铜器85件,有鎏金铜弩机1件(照片)、鎏金铜环9件、鎏金铜环扣17件、鎏金铜扣饰件24件、鎏金铜带扣5件、鎏金铜饰件6件、鎏金铜泡饰3件、鎏金铜片1件、鎏金铜钩2件、铜钉15枚。

鎏金铜弩机:由机体、望山、扳机三部分组成。机盘前窄后宽,整个平面呈铲币形,面上刻有箭槽。盘面前端有错金对称鸟纹,后端两侧有错金菱形回纹。东面有由错金回纹、菱形方格纹及条纹组成的带饰。盘下有两根塞栓插入盘体,圆形栓帽上刻有放射纹,望山上有错银刻度。扳机右侧刻“将军孙邻弩一张”七字。铜弩机造型精美,又有身份铭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属国家一级文物。

(3)铁器44件,有釜2件、斗3件、锸4件、凿8件、刀3件、镞、锤1件、砧1件、权1件、砚1件、格形器2件、钉18枚。

(4)陶器14件,罐6件,碗1件、盆1件、钵2件。

(5)金银器21件,其中金器14件,有金片、指环、丝、钉等;银器8件,有钗、指环、饰件、泡饰、铺首等。

(6)玉石器10件,计石臼4件、磨石4件、石黛板2件。

(7)骨器、漆器40余件。

(8)各类钱币16种。

2.东吴孙将军墓

孙将军墓位于鄂州市城西西山南麓,海拔高度为50米,1967年在工程施工时发现,由当时鄂城县博物馆组织了发掘清理。墓室平面呈长方形,由甬道、前室,及左右耳室、过道等部分组成。墓室全长8.50米,总面积21.02平方米,是鄂州发掘的大型孙吴墓葬之一。墓葬中出土有一瓷院落,楼顶内面刻有“孙将军门楼也”六字,经考证,墓主人可能是孙吴宗室曾担任武昌督的孙述。墓葬虽然早年被盗,但仍留下了不少青瓷器和金、铜饰品。

图版:

(一)孙将军墓位置图。

(二)孙述世系图。孙羌(孙坚兄)—孙贲(征虏将军、豫章太守)—孙邻(威远将军、夏口沔中督)—孙述(武昌督、平荆州事)。

(三)墓室结构复原。

(四)随葬器物:

(1)瓷器:院落1组、房屋5件、坛1件、罐1件、盘1件、熏3件、灯1件、多子盒1件、耳杯1件、勺1件、案1件、仓3件、灶1件、碓1件、磨1套、臼1件、禽舍2件、牛车1件、牛1件、马1件、狗1件、俑1件、席1件。

(2)鎏金铜饰2件。

(3)钱币1枚。

(4)金器15件,金饼、金环、金叶、金钉。

(5)漆器。

展览附一 吴世系谱[1]

展览附二 东吴大事记

184 汉灵帝中平元年

黄巾起义,孙坚随朱㒞镇压黄巾军,授别部司马。

190 汉献帝初平元年

关东州郡兴兵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参与义军,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

192 初平三年

孙坚攻荆州刺史刘表,被刘表部将射死。

194 兴平元年

孙策依袁术,初授怀义校尉。第二年,孙策南征,开拓江东基业。

198 建安三年

曹操表孙策为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封吴侯。周瑜、鲁肃渡江依孙策。

199 建安四年

孙策袭破庐江太守刘勋,据有会稽、吴、丹阳、豫章、庐陵、庐江六郡。

200 建安五年

孙策被刺死,弟孙权继位。曹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208 建安十三年

曹操南征,荆州刺史刘琮投降。孙权、刘备联合于赤壁大败曹军。此后孙权占领荆州南郡、江夏等郡,刘备占据荆州江南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四郡,自领荆州刺史,屯公安。

210 建安十五年

南郡太守周瑜卒,鲁肃继其统兵,劝孙权以南郡借予刘备。刘备移据江陵。孙权以步骘为交州刺史,岭南始属孙权。

212 建安十七年

孙权作石头城,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5 建安二十年

孙权以刘备已占据益州为由,索还荆州。双方经过协议,以湘水为界,重新瓜分荆州。南郡、零陵、武陵属刘备;长沙、江夏、桂阳属孙权。

219 建安二十四年

关羽北伐樊城,孙权派吕蒙偷袭江陵、公安,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孙权占据荆州。

220 魏黄初元年

曹操死,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都洛阳。

221 黄初二年蜀章武元年

孙权自公安徙都鄂县,改名武昌。孙权向魏称臣,被封为吴王。

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不久即率大军攻吴,孙权派陆逊率军相拒于夷陵。

222 吴黄武元年

陆逊以火攻大败刘备于夷陵,刘备退屯白帝城。

魏文帝曹丕以孙权不送质子为辞,发兵攻吴。孙权自称吴王,改元黄武。刘备来信求和,孙权派使者出访白帝城。

223 黄武二年

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刘禅于成都即位,诸葛亮辅政。

蜀汉使臣邓芝来访,吴蜀两国修好,此后两国使臣来往不断。

224 黄武三年

天竺沙门维祇难、竺律炎至武昌,与已在武昌的大月支沙门支谦共译《法句经》等佛教经典,传播佛教。

229 吴黄龙元年

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六月,蜀汉使节陈震来贺,两国约中分天下。九月,迁都建业。

230 黄龙二年

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海求夷洲、亶洲。

233 嘉禾二年

吴封辽东公孙渊为燕王,公孙渊杀吴使者。

244 赤乌七年

吴以上大将军陆逊为丞相,兼荆州牧、领武昌事。

250 赤乌十二年

孙权废太子孙和,鲁王霸赐死。立少子孙亮为太子。

252 吴大帝神凤元年会稽王建兴元年

孙权死,太子孙亮继位,诸葛恪辅政。

253 建兴二年

武卫将军孙峻杀诸葛恪,自任丞相,执掌朝政。

256 太平元年

孙峻死,以从弟孙琳为大将军,领中外诸军事。

258 永安元年

孙琳废孙亮为会稽王,立孙休为帝,是为景帝。孙休杀孙琳,自掌朝政。

263 永安六年

魏三路伐蜀汉,吴遣大将军丁奉攻魏以救蜀。后主刘禅降,蜀汉亡。

264 永安七年,末帝元兴元年

七月,景帝孙休卒,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等迎立乌程侯孙皓为帝,是为吴末帝。十一月,孙皓杀濮阳兴、张布。

265 甘露元年

九月,孙皓迁都武昌。

266 甘露二年

扬州百姓溯流供给武昌,劳役繁重,百姓怨声载道。十二月,孙皓还都建业。

272 凤凰元年

吴西陵督步阐降晋,上游诸军都督陆抗率军镇压。

279 天纪三年

十一月,晋二十万大军兵分六路伐吴。

280 天纪四年

三月,晋将王濬率军顺江东下,直入建业。孙皓出降,吴亡。

【注释】

[1]此谱见〔清〕钱仪吉《三国会要》卷一统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9~17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