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贵州苗族造型艺术在高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贵州苗族造型艺术在高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苗族造型艺术在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目前,各艺术院校的民族民间艺术的课程相对比较薄弱;艺术史和艺术理论教育中涉及民族民间美术的内容也明显不足,这样很难使学生对民族民间美术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因为学生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也可以从美术学的视角,就苗族剪纸的平面造型与构图,刺绣色彩的艺术处理等方面探讨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

贵州苗族造型艺术在高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苗族造型艺术在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各艺术院校的民族民间艺术(特别是少数民族美术)的课程相对比较薄弱;艺术史和艺术理论教育中涉及民族民间美术的内容也明显不足,这样很难使学生对民族民间美术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因为学生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如果高校美术教育能将民间艺术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有条件的地区能编写出理想的民间美术教材,那么民族民间美术纳入高校美术教育的课堂则更容易推行和开展。

贵州地方高校开设民族民间美术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丰富的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具体的教学实践经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设置专门的民间艺术课程。搜集、收藏、展示民间艺术作品,利用当地的民俗活动,组织参观民间艺术表演。通过解构、欣赏、研究原作,发展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形式及其内涵的理解能力,对作品产生的地域、时代、文化背景的把握,了解本土文化及多元文化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和当代艺术表现的区别,培养用不同的观念来欣赏和理解各种视觉艺术形态。引导学生通过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欣赏和研究,努力从这些作品中发掘深厚的人文精神。

高校美术教育中对本土文化艺术的学习,不仅是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同时也是参与国际和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的平等交流。教学中既可从美术学专业的角度去研究,也可以从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视角加以理解,具有更大的普遍性与适应性。苗族刺绣的色彩变化极为丰富,各种色线的交织恰似油画的点彩。蓝色或黑色的冷色衬底上用鲜艳的红色、橙色等暖色对比,并点缀以赭石、咖啡、浅灰等组成图案。图案中的对比色之间因白色分割而轮廓分明。蓝底中的红花绿叶,颜色的层次有七至八层之多,其间相互穿插过渡,十分自然。同色系的深浅渐变,红花——花瓣中心的深红渐变为花瓣边沿的粉红,由几种深浅不同的红色组成一个色系;绿叶——由内部的淡绿渐变到外沿的深绿,并用白边区别于蓝底,这些色线的交织和过渡,产生不同的色阶层次,艺术技巧十分高超,给红花绿叶注入了生命与活力。也可以从美术学的视角,就苗族剪纸的平面造型与构图,刺绣色彩的艺术处理等方面探讨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苗族剪纸图案是刺绣的底样,它造型多样生动,构图自由合理,具有独立的欣赏和研究价值。苗族剪纸中,鸟的动态线就是我们通常在绘画中所指的“主线”“韵律线”,贯穿于鸟的整个姿态,沿着这条主线把鸟身、鸟翅、尾部分别展开,当身子、翅膀和尾巴组合在一起时,尾部的羽毛和翅膀起到了重复的效果,构成了与主线相同的总趋势。从视觉上看,有“势”,但动感不强。再看与之相对的另一平面展开的翅膀,反对称的处理,(艺术上有反势更得势之说)加强了回首的动势,使鸟儿更富有动感,同时又起到均衡和呼应的作用,一上一下使构图更加饱满。就画面的“势”而论,配置的花草并非随意处理,而是顺着鸟的飞行趋势而伸展。翻飞的鸟从上而下,花分别向左右两侧展开。图案中的茎、叶、花不仅仅是一般剪纸中所谓有机的,巧妙的连接,同时起到了丰富构图,分割空间,组合物体的作用。

图163 参观民俗博物馆教学活动

当然,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首先厘清科目的针对性,不能不负责任地盲目扩大专业的涵盖范围。其次,课程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才培养质量不是单门课程的结果,也不是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课程选择内容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美术专业课程的改革既要体现教育主体的目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定一个可行、有效的标准。在当今市场化、商业化越来越浓的社会中,不能躲在象牙塔里,逃避“时效性”。因此,地方美术专业教学改革必须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当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实现;针对学生需要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未来打造一个可发展的基础。在教学安排中充分关注学生特点,使其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发挥师、生、社会三者的互动关系来改变现状。

地方院校的美术教学不仅肩负着为地方培养美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为当地基础教育培养教师队伍的责任。因此,美术专业的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民间艺术的传承者请进课堂,向学生传授民间艺术的制作技术(图166)。将民间艺术作坊、民间博物馆等公共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拓展美术教育的教学空间。例如,高校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段,聘请民间艺术家作为客座教授到学校讲学。邀请本地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来学校进行民间艺术的技法演示。邀请傩面具雕刻艺人、民间泥雕艺人为学生传授苗族傩面具的手工制作工艺和民间泥塑的塑造流程。民间艺术家虽不能讲高深的艺术理论,但就美术教育的直观性而言,上示范课是绝好的老师。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本土美术的文化价值,培养其对本土艺术的热爱和文化认同,自觉地参与到地域美术的传承与保护中去。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从小耳濡目染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对剪纸、刺绣、蜡染、泥塑等民间美术十分熟悉,可以说,民间艺术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用我们身边熟悉的材料,运用本民族的艺术表现形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品,可以加深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建立民间艺术的教育研究基地。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走出校园,去感受民族民间艺术的美;去领略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族文化。任何一种美术样式都与它赖以产生的地域文化特征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相对集中的村镇,建立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去学习传统民间美术的制作工艺;去搜集、挖掘、整理民间艺术作品,为研究民间艺术积累资料,更好地为教学服务。(www.xing528.com)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民间美术的田野调查、收集散落在民间的美术作品、对这些民间美术形式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研究,整理出反映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资料库。同时,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研究过程中,能培养未来教师甄别、开发、整合教育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因为发掘、整理除艺术专业之外的,普通学生也乐于接受的民族民间艺术教学内容,是美术教育资源研究与开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民族民间美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广泛涉及民族学考古学、文化学、美学、艺术学以及民俗学等多门学科。高校美术教育从民间艺术中寻求艺术营养,力求使学生认识民族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认识民族民间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欣赏具有鲜明特色的各民族视觉艺术(例如:民族服装的欣赏,分析服装的款式、色彩、纹饰,体会民族服装的审美价值,了解民族服装与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研究民族民间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共性特征,区别各民族民间艺术本身的独立特点,不断提高对民间艺术的鉴赏能力,把民族民间美术研究与教师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高校美术教育应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理解与研究,致力于民族间的相互理解,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和民族偏见,使民间艺术与整体艺术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既需要对教育理念的深入研究,也需要教育实践的探索和尝试,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未来教师,通过他们在实施普通美术教育中,重振民族文化精神,让子孙后代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更多地理解本民族的艺术,认识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

(二)苗族工艺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古朴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以及丰厚的民族美术的文化资源。各地相继开设有“民间艺术文化产业”“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等相关公司。但由于缺乏美术专业的设计人才,公司只能照搬民族民间美术的原有纹样,产品设计缺乏新意,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变化,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外,多数设计人员对原生态的民族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缺乏基本的了解,只能依样画葫芦,产品的文化品位只能停留在低端的民间工艺品的水平。其经济价值和文化品位难以达到新的高度。

因此,地方院校应整合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艺术或民族手工艺等相关的教学内容。可以将“民族民间美术”作为最具地域特设的美术课程,在保证其教学时数的基础上,增设“工艺美术史”“外国民间美术”“地域美术与文化”“民间工艺美术制作(蜡染工艺制作、刺绣工艺制作、银饰工艺制作、泥塑工艺制作)”等实训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引入市场意识、商业意识。要改变“学院化”教学模式,使艺术设计教育和社会项目、企业产品开发结合,成立不同的设计小组,主动去当地的企业或设计公司联系一些有具体要求的命题设计来做,寻求艺术专业设计与生产商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公司搞设计、做项目,企业给学生真正的设计实践,让设计的产品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让设计活动在实践中创造价值,才可以真正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着眼于多元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关注本学科专业的发展与社会不断变化的实际需求,提供给学生个体多样化的选择,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适应市场的创意决策能力和市场需求的设计能力,还可以提高与客户实际沟通的能力,全面塑造作为设计师的素质。而且,企业或广告公司也愿意出钱来购买学校设计的优秀作品,达到互惠双赢的目的。通过这种合作可以为地方、企业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的创新创业人才。学校把企业面临的问题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地方企业在产品的开发和产品的包装设计、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企业每年提供一定经费供美术专业的教学研究之用。学校利用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拓展和强化美术专业学科发展的方向,同时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动力,为教学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学生社会实践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提供平台。学生在现实环境中进行实际制作和学习,使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在具体实践或者项目中,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为目标,拓展美术专业学生的视野,这不只局限于美术专业的深度,还力求具有整体文化的广度。

在教学安排方面加强对艺术设计方法与技巧的研究,形成系统的艺术教学体系,才能契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取得良好的发展。同时,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不定期地到民族工艺研究所,为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的图案设计、后期包装设计等提供技术指导,部分教师可以提供具有浓郁地域风情的作品作为原创民间工艺产品,全面提升苗绣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区域品牌的经济价值。只有通过长期、全面、深入的合作,学校才有可能在地方和企业联合建立具有活力的教学基地。

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对艺术人才的实际需要,首先必须根据所处区域经济建设及地域资源特点、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调整艺术设计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围绕相关企业及地方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改革。因为用人单位是高校人才的“消费者”,毕业生质量的优劣,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要根据贵州省“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旅游大省”和经济建设十大支柱产业中“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的建设目标,部分地方院校具备的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针对当地旅游产品文化品位不高、经济效益不好,以及全国旅游产品一条街等诸多现实问题,结合学校教育以及跨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的创新成果,进行当地原生态旅游产品的区域意识和经济价值的开发与教学研究。积极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当代教育的宏观视角,深度挖掘当地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底蕴,拓展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空间,将民间工艺转化为具有地域文化的旅游产品,强化本土地域文化的符号特征,开发具有贵州区域特色的美术文化的旅游产品,打造少数民族原生态视觉艺术图形文化的地域品牌。全面提升旅游商品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为推动区域性经济建设和发展“旅游大省”的建设,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美术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