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继民学术文集-老子的个体人命题和自由理念

安继民学术文集-老子的个体人命题和自由理念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说孔子是仰视传统的五经六艺,老子则一定是俯视的。所以,一部《老子》,虽然从形而上学的哲学高度可以说是“代道立言”,从社会的伦理政治意义上,却可以说既是对统治者的劝诱——这才会有后来的“君人南面之术”[18]之说,也可说是在为苦难的民众鸣不平,为每一个“天地之性人为贵”的生灵奔走呼号。[21]老子个体人立场实即民众立场,“素朴”的“吃饭哲学”在李先生的意义上即是历史唯物论。

安继民学术文集-老子的个体人命题和自由理念

孔子是关系人的立场,从关系人的立场出发,孔子的理论旨趣是构建自然的合于人情的礼治秩序,即通过将礼归于仁而仁归于孝的方式,来建构封建根于宗法、宗法源于嫡庶的伦理政治新秩序,使天下由无道变有道

在希望天下由无道变有道的价值追求上,老子与孔子并无二致。但是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虽然“道”字为一,所内含的意义则大有区别。这里我们抛开过分细密的形而上学考察和文献训诂,从儒道互补的秩序/自由论题入手,来检视在“关系人/个体人”这一范畴之下,老子为什么要取相反的个体人立场:所有的子是人。[15]

孔子虽通过个人努力曾贵为“鲁司寇”,但他自己说得明白:“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因父母“野合”所生而不获家族承认,即便承认了也只是宋国贵族流亡者的后裔而已。从孔子曾做过委吏、乘田等官吏看,他是底层的士且仍是顾炎武所谓的“有职之人”。王官之学此时已经下逮、流散于民间,这为孔子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进身之径,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以便能够像后来科举取士时那样,自立于天地之间,即所谓“三十而立”。这一人生历程与现在一般年轻人所强调的自强、自立在境遇的意义上没有什么区别。一旦志于“学”,其所学的内容便只能是当时已经下逮于民间的《诗》《书》《礼》《乐》《易》五经[16],以及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所谓“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正是孔夫子人生选择的真实心理写照。谁能说只有美国人才崇尚个人奋斗而中国人不呢? 我们的至圣先师不就是一个最好的楷模吗?(www.xing528.com)

老子则不然。司马迁神秘兮兮地把老子说得神乎其神,身世难测,但有一条是清楚的,即豫东一带人,洛阳做官,晚年西行的行迹则极清楚。老子是天子的史官:“周守藏室之史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即老子是一个至少在名分上地位很高的人。且据李水海的考证,“春秋晚期周景王之时,周王朝单氏擅权,在单氏党争中,老子受到迫害,而被罢官,遭罹完刑(或髡刑)。帛书《老子》甲本《道经》《德经》就明确记载了老子本人被当权贵族伤害而受顽(髡)刑或梡(完)刑的史实”[17]。正因为有此劫难,老子才会跑到鲁国,孔子才会“从老聃助葬于巷党”(《礼记·曾子问》)而成聚讼纷纭的“问礼”之争。

这样一个人在同样是礼乐崩坏的时代,其主观感受和孔子会很不相同。如果说孔子是仰视传统的五经六艺,老子则一定是俯视的。至少在思想观念上,身为周王室史官的老子可以居高临下地看待这个世界,他发现在周礼名义的背后,其实是权力的倾轧和围绕权力所进行的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脉脉温情的礼乐文明此时已经完全成为不仅是各诸侯国,而且已经是风雨飘摇中的东周王室内部进行血腥争夺的观念借口。在这一系列的权力斗争和战争中,真正受害的是底层的民众。所以,一部《老子》,虽然从形而上学的哲学高度可以说是“代道立言”,从社会的伦理⁃政治意义上,却可以说既是对统治者的劝诱——这才会有后来的“君人南面之术”[18]之说,也可说是在为苦难的民众鸣不平,为每一个“天地之性人为贵”的生灵奔走呼号。他之所以把吃饭问题看得那么重要[19],正是因为吃饭问题确实很重要,即所谓“吃饭哲学”。没有必要把“虚其心,实其腹”(《老子》第3 章)一定说成是什么“愚民政策”。对于我们这个从来都以挨打、挨饿为基本生存状态的民族[20]来说,马恩“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的思想观念,即“何谓‘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何谓‘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不就是人们的食衣住行吗? 也就是我讲的‘吃饭哲学’”。李泽厚引莫言的经验之谈说:“‘长期的饥饿使我们知道,食物对于人多么的重要。什么光荣,事业心,理想,爱情,都是吃饱肚子之后才有的事情。’当然对个人来说,可以有例外。有绝粒自杀的英雄,有饥寒不移的壮士,有投井守贞的巾帼,有将‘光荣,事业心,理想,爱情’看得比自己的吃饭要高得多的个人品德、节操、气概、境界。但是,这远不可能有人类的普遍性。将生命意义置于毁灭生命,只对数量有限的个体具有作用。……生命意义在于消灭生命,作为普遍性伦理命题,对族类来说是矛盾的。”[21]老子个体人立场实即民众立场,“素朴”的“吃饭哲学”在李先生的意义上即是历史唯物论。“吃饭”等凡是只能“帮”不能“替”的就是个体人的事情,所以林语堂说“道家是中国人的乡村哲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