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继民学术文集:秩序与自由的儒道互补初论

安继民学术文集:秩序与自由的儒道互补初论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该课题将儒道互补概括为秩序和自由的互补,具体为宗法主义和自然主义、角色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互补,并作出了精辟独到的论证和分析,是目前儒道互补理论的最新成果。该课题在总体上以“秩序和自由”判论儒道,这一结论是很有创见的。其关于“秩序和自由”的儒道互补为主体的中国哲学理论结构及

安继民学术文集:秩序与自由的儒道互补初论

哲学虽往往自以为在研究世界社会人生哲学家却往往只是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所以就有晚年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挠痒说。人生有一种痒,即对自己生存背景及生命本身都“想”有一种确定性的理解,这“想”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心理发痒痒的过程,为了止住这人心的痒,于是就有了哲学这种痒痒挠。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不能读书,但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世界人生的痒并非从读书而来。正像金岳霖说的那样,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有一种人可以叫作“哲学动物”,你把他关进监狱,他还是要思考哲学。我大概就是这动物世界中的一员吧!

上世纪末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的冯学会上,中午和余敦康先生同桌就餐,中江先生依然是一副轻松可爱的斗鸡相,瞪着眼挑余先生的话茬。余先生突然发话说:你们知道怎么做冯先生的好学生吗? 我把他送进棺材时他说:要想当我的好学生就要超过我,你敢吗,王中江? 然后环视着对我们说:你们都要成为敢做自己的哲学家,这才是冯先生的好学生。回郑的路上我和秀昌先生讲:其实余先生说得非常简单,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哲学家,随性所至地写下去,死而后已罢了。此后我就来了一个大而无当的灵感:用“秩序与自由”解读“儒道互补”。

这个想法两个月后得到崔大华先生的肯定,随后又得到方克立先生的极大赞赏和鼓励。国家课题立项后,就此“大胆的假设”开始“小心地求证”,其过程之艰难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可国家课题是有期限的,延期了一年,第二年又只剩下一季度,国家规划办在网上催,我院有关领导也当面催,我不得不硬着头皮,把自己颇喜欢的一些散金碎玉像当今的礼品一样包装,努力弄成七级楼阁,让它如题所言,至少表面看起来像是一个“理论结构”并且有“现代价值”。年底呈上去,谢天谢地,评审专家们不知被我的文字拨动了哪根心弦,大多打了高分,顺利过关了。一天,《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的塔西雅娜女士打来电话说:你能不能给我提供些资料,以我的名义写份报道? 我说五位专家评委的评审意见都匿名反馈给了我,我抄给你你看着办可以吗? 她说:OK! 过了一段时间,收到三份2007年12月18日的“院报”,第四版上有塔西雅娜女士的手笔,报道我这个课题结项了。我很高兴专家们不管是赞美还是指正,都是很负责很认真地说着学术话,没有什么大而空的官腔,塔西雅娜女士简练地概括了专家们的评价,字数不多,不妨抄录于下:

本报讯(记者塔西雅娜)《儒道互补的理论结构及其现代价值》一书,是河南省社科院安继民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结项成果。该课题2007年8月结项。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哲学的基本格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人们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哲学的理解,而且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乃至对于全人类生活走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成果紧紧抓住儒道哲学在“秩序”与“自由”的“两端”保持社会结构平衡和历史动态平衡,借助西方哲学的参照系,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对儒道互补展开了立体的、交叉的、动态的研究,从而将其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具有较大的创新性与学术价值。

课题鉴定专家指出,该课题站在时代和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在打通古今和中西思想文化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对相关哲学概念的界定、对儒道互补理论的把握,尤其是在儒道理论起点的逻辑分析上有较重要的理论突破和创新。该课题将儒道互补概括为秩序和自由的互补,具体为宗法主义和自然主义、角色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互补,并作出了精辟独到的论证和分析,是目前儒道互补理论的最新成果。该成果阐发的一系列观念对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有助益。

该课题从儒道互补的心灵结构分析入手,揭示出儒道互补在现世的价值层面不同的关怀趋向,以此论证中国哲学“一干两翼”之特色。该成果分别考察了儒、道哲学的共性与个性,认为中国式一元性、自因性、时间性,构成了儒道哲学的一致性和共性。而儒家的宗法主义与角色主义、道家的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则使儒道哲学各有区别。因此,儒道必须也能够互补,其结果是导致以秩序和自由对社会结构平衡和历史动态平衡功能的协调,从而对中国传统及现代化事业的价值做出重大贡献。

该课题以黄河长江两河流域为背景,挖掘与展示了儒道哲学所构成的东方两河文明对峙而互补的文化魅力,进而揭示出中国哲学时间性、自因性、一元性的品格而有别于西方哲学。这种横贯东西、纵贯古今的论述,不仅坚持了哲学的普适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立场,而且置儒道互补于传统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乃至东西文化交流的宏大背景中予以研究,其“秩序”与“自由”的动态平衡理想的建构,在宏观立论上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

一是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与其说该课题是考察儒道互补的理论结构及其现代价值,毋宁说是在将儒家总结为宗法主义秩序和将道家概括为自然主义自由的结论基础上的一种立论建构,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深层的考察和作者睿智的洞见哲思,揭示儒道互补的中国哲学何以可能和怎样可能,以及这样的哲学理论结构或者思维方式至今仍有其深刻的学术理论价值和恒久的判据。课题成果中所说的每一个问题,都具有相当理论深度。

二是具有突出的原创性。该课题在总体上以“秩序和自由”判论儒道,这一结论是很有创见的。该课题还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视角总结出“中国哲学一元、自因和时间性的特征,与欧美人的二元、他因和空间性哲学相区别,儒道两家都守护着中国特色的一元、自因、时间性哲学”,“文化上以道补儒,哲学上以儒补道”;对儒道思想的历史和社会渊源进行考察,挖掘出乙丁制和昭穆制、女性情结和父权崇拜等,认为“道家思想的政制历史源头在殷商,儒家思想的政制历史源头在西周”。上述观点,以及作者关于儒道两家“子”和“人”(自然的意义上)理论起点的逻辑分析,关于庄子自然哲学对于以儒道互补理论为主体的中国哲学的贡献和对西方“李约瑟难题”的消解等理论阐述,均为发人所未发,具有突出的原创特色。

三是具有宽广活跃的思维空间。该课题既纵论古今,又互释中西;既阐发哲学,又渗入科学、历史、政治、学术等。成果中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很好占有材料和大量精读文献基础上的潜心研究、深刻思考所得。其关于“秩序和自由”的儒道互补为主体的中国哲学理论结构及其详尽诠释,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价值和思维启迪意义。

我在博客上说人家把我“夸得一朵花儿似的”! 居然脸不红,说明我脸皮厚得可以。

时下人们对溢美之词叫忽悠,人大概是喜欢被忽悠的。但我不能这样说我至今不知其名的专家评委是忽悠我,因为他们没有必要这样做。我感到他们挠到了我的痒处,很舒服。我也并没有被专家评委们的鼓励香熏陶醉到忘乎所以。我把一件事情的终点看作我人生旅程中的新起点。从用“秩序与自由解读儒道互补”这个视角,我又重新起程,进行更深层的探索。今年的国家课题论证我特别起劲,也如愿获得了嘉奖性立项赞助。论证活页三千多字,我也抄在下面,算是对读者诸君关于我近况的汇报吧!

课题名称:秩序与自由:儒道功能互补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向度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易道是儒道两家共同的思想背景和理论预设。中国式哲学精神既可安身立命,更是实践智慧,重点讲求“做”(to do)而非“是”(to be)。中国文化缘此经受住了佛学的冲击,还能在西学的冲击中坚守自己的文化个性吗? 对西学的回应性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四类成果:(1)新儒家都兼采道家元典,必然内蕴着儒道互补结构,其主旨是德性主体开出知性主体(冯友兰牟宗三等)。(2)李约瑟、卡普拉等海外新道家的出现,刺激了上世纪80年代末陈鼓应提出道家哲学主干说,儒道及其与易学的关系备受关注,新道家的主旨是合取德性主体和知性主体开出自由主体。(3)随着郭店楚简中儒道融通性文献的发现,90年代以来的儒道互补研究,在微观层面:从孔老互补到魏晋玄学以儒补道,宋明理学以道补儒;从历史人物和典籍中的儒道互补,到易传的儒道归属、张其成提出两全性的易为主干儒道两翼之说。(4)宏观方面:一是吴重庆从人为与自然、内圣与外王、形上与形下三个方面的统一概括儒道互补;二是牟钟鉴从进步与复归、阴与阳、虚与实、群体与个体四个方面界定儒道互补;三是安继民在此基础上提出,儒道在秩序与自由上互补,形成一元、自因、时间性中国哲学,并以此与西方二元、他因、空间性哲学相对而立。一元是指天人合一不分主、客体;宇宙和人类起源乃由自然而非神创;自因是起源问题的自然而然说;时间哲学和空间哲学在爱因斯坦时⁃空连续区中,通过人本性语音⁃语形(索绪尔)中西比较分析,可以通贯。沈清松指出:道参与全球对话,要阐扬终极性的“慷慨精神”。另外,海外汉学界从韦伯的《儒教与道教》,经葛瑞汉、于连等人,到郝大维、安乐哲《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等,都肯定中国哲学的儒道互补结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这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也是研究的重要思想参照。

基于以上成果:①时间性易道辩证哲学能和空间性逻各斯主义功能互补。道并行而不相悖。②金岳霖道综式⁃能形上体系,是中国自由秩序原理秩序优先原则的理论基础。③易道本原儒道两翼的中国实践哲学,已经积淀为中国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能力及其能动组合方式。对中国哲学秩序自由观念的历史形态及其演进脉络,进行深入、全面、系统性的研究,一可作为中国哲学返本开新的重要向度,二可助益法治和民主平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既具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主要内容:以秩序与自由理念为预设的中国哲学形态,如何结胎、成形、发展、反思和重构。立足当代反思历史,开显中国哲学的当代可能形态及其发展向度。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易儒道哲学在社会结构平衡和历史动态平衡中具有强大功能,也蕴涵极大的现实价值潜力。

基本思路:通过对易道基本观念在儒道两家不同秩序自由观之表现形态及其功能互补的历史研究,揭示中国哲学史的一个重要侧面,显示出中国哲学精神在当代向度中的生动气韵。

主要内容沿基本思路具体展开,可结构为如下形态、演进方式及其当代向度。

1.儒道互补的文化源头和孔、老的同根分途

诸子百家共承五经:易书诗礼乐的政治哲学元逻辑。易在代道立象,易道是境遇中与时俱进之情境串环,境遇是一系列生活问题;变易、不易、简易是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种种变通和决断。易道历史展开,人类共生需要权力,权力要求秩序,权利要求自由,二者辩证统一。书经是自上而下的全局掌控,追求秩序的权力运作;诗经以风为主是自下而上的民声反馈,追求自由的情感表达。礼经和乐(记)分别代表外在秩序和内在自由之间的具体协调过程,表现出种种生活情境的程式、程序。五经的内在结构是诸子百家共同求治的元逻辑。(www.xing528.com)

道家和儒家,均非无秩序的自由或无自由的秩序。自由与秩序,总是相互涵摄、交叉杂糅在中国哲学精神的基质里。这是人性情欲冲动和理性自约之自解、自和性,理想处即可从心所欲不逾矩。从易道到孔老儒道互补是一个逻辑起点,易道通过春夏秋冬天道循环、地道东南西北空间对位和人道的喜怒哀乐等,进行以象比类。孔老从群体和个体、内和外两个向度对此进行各自的哲理展开。“德”字从金文始加“心”符,“道”与“德”在行走和观望上字根同体,儒道两家于此同根而分途。《春秋》是易道历史哲学的秩序表达;《道德经》赤子之心开出存在性自由主体,赋予文化以恒久的动力与活力。儒道两家各有自己的内圣外王之道,展开为孟、荀儒家和庄子、黄老道家。儒家孝道追求本然的真情实感;道家玄道观照宇宙人生的本根之地。《论语》通过让人将秩序内化,先成己,后能成人。成人者识人,成他人可推至成天下。

2.儒道互补的历史形态及其同时共进、历史规律递进

形态一的自由理论形态:庄子自主性自由和孟子参与性自由。庄孟分别展开人类心灵的内外两个向度,行为表现即进退出处。庄子内向求自主,是消极自由或拒绝权;孟子外向要参与,是积极自由或选择权。人进退出处的选择,是这一轴线上不同程度、方式的取舍并各自安身立命。这种心灵自由向度的内、外两种选择,既是生活世界中做人、成人、识人的充要条件,又是人人与生俱来的存在性自由。人人心中有自由,从心学向度说,庄、孟均为内圣学而非外王学。

形态一的秩序理论形态:荀子礼法秩序和黄老道家术势秩序。荀学和黄老学作为外王学是讲社会秩序的正当性、有效性。礼法秩序是政体有效运作的硬件设置、操作程序之臣道。权力是人类共生的必要信息导向,术势秩序是君道,南面术关键在借势。庄子论个体,从人本说,生存总是最大道理。农工商军官学,有所能者为能人,哲学上可谓之能性主体。农民为生存而起义,道家墨家认为合乎天道,是替天行道。孟子革命只是共和要求的极端说法。法家以人的功利性预设(经济人)为基础,综合荀、黄,成就出中国的大一统。

秩序自由相对平衡形态及其当代新问题:儒道思想在两汉的表现形态是准神学和准宗教性的哲学。汉武帝独尊董式儒学出现在文景黄老之治后并能一统到底,是因为凭借这新的儒学,三纲五常得以确立,君权通过神授得以合法,春秋经的秩序解从此保障着大一统。两汉经学的今古文之争,实际是权力和利益的争夺。今古经引发之谶纬神学,虽缘发于天人感应说,却成为文人投机技巧。这当然会引发民间的反拨,道教神学缘此成型。对这种儒道功能互补的准宗教神学形态进行深入研究,是当代的新问题,也是哲学界的神圣使命。

形态二的自由理想冲突:正名是为了确定伦理政治性位分伦序,定分止争,维护生活世界的名教秩序。但过分的角色教化必然导致秩序的僵化。东汉末,民间反拨,自由冲动;魏晋玄学在回应佛学的同时,以道追问人类文化之根,解构名教,是自由解放的诉求。越名教任自然是个体性的文人狂放,以道反儒,以反求真。援名教入自然用道家存在自由哲学软化僵化秩序,是学术性努力。秩序解体和理论建构总是并生,即所谓“国家不幸诗(哲学)家幸”,连续而循环。

形态二的秩序理性建构:魏晋玄学刺激儒家学人从西晋始,通过“八议”“官当”,重建封建特权;通过“重罪十条”(“十恶”)强调确认君权、长老权,其中最主要的谋反、谋大逆、谋叛等接受老子君道;以礼入法的主体成果“准五服以制罪”,精确核定笞、杖、徒、流、死等刑罚。这些理念融贯进《唐律疏议》,成就“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不得为”、否定型中华法系的天下秩序,并一直延续到清末。

形态三的儒道形态合流和两难及其当代问题承续:宋明道学吸纳佛学,其价值形态是儒学,哲理上主要是道家。格物致知开启知性主体新向度,却终未走出德性主体的限制,这就把问题留给了当代新儒家。牟宗三通过“良知自我坎陷”开出的知性主体,正是刘宗周、黄宗羲师徒想解决却未能解决的基本问题。这问题的症结是“格物致知”和“良知良能”的两难。知(智)性总解构信仰的两难,古希腊哲学亦同,中西各走一偏却可功能互补。阳明心学是儒道合流的哲学形态,但知性主体在中国依然难产,这正可在学理上解释李约瑟难题。存天理是让人用理性内化秩序。

形态三的政治秩序形态理性质疑和启引:高层皇权专制,民间一盘散沙。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对皇权专制提出质疑,借此反思两周共主;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对郡县制提出质疑,据此反思封邦建国共和体制。这一政制反省,虽出于哲学两难,却内蕴君主、共和乃至民主体制重构理想混合政体的大问题。因传统政制唐代成熟后,已达至其包容盛点。程朱理学加强了传统秩序却挤压了自由。辛亥、五四以降,我们正通过共和体制开出科学、民主新外王(新儒家)。

3.儒道互补的当代向度

中国传统的总体特点是以民(人)为本。新时期以来,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支撑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儒道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形态是秩序优先,并且与自由形成了稳定的张力结构。立足于这一结构和当代实际,学理上可有三个向度:①回归生活的基本向度。生活就是做人做事,做事要有能力,做人要有境界。儒道两家既提升人的境界,也培养人的能力,注重德才和贤能。随时随地在秩序与自由之间保持动态平衡,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为新的中庸之道。②和谐润德的现实向度。对现实生活中的腐败现象、道德沦丧和各种新的人性迷失现象,要保持住良知和独立自主性;人人都能在知行合一传统理念基础上,事中求理,成为实践主体,即可贤能匡正,让理论为现实服务。③确立信念的终极向度。一元自因时间性的一重化生活世界哲学理念,可以为人类的理想、信仰提供最后根据。“易→儒⁃道”时间哲学的信仰方式,表现为总有希望,且把未来的希望落实为当下的“做”法而非仅是说法。希望是时间哲学的终极关怀。希望的信仰方式既可避免知识和信仰的两难,也可以纾解人的生存困惑。

方法: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事中求理方法。比较、结构方法。历史和逻辑辩证统一的方法。张岱年、方克立的综合创新方法。

创新之处:①系统梳理秩序与自由思想传统的历史流变,对其中丰厚的文化资源有贯通性。②全面建构秩序与自由互补的各种理论形态模型,并能置入道根情感性新逻辑。③深刻揭示出秩序与自由互补在当代的三个功能向度,具备有效的应用性。

现在这本书确切说可名为《秩序与自由:儒道互补初论》,事实上也是一项巨大工程的开端。今年立项的课题实际是“秩序与自由:儒道互补史论”。如果可能,再下一步拉上墨家和法家想写真正具有自己内在逻辑结构的书,或可斗胆称之为《传统中国的自由秩序原理》。此其愿矣,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人活着总要做点什么不是?

哪怕你只是挠个痒痒也罢!

我想,用世俗的眼光看,基础研究似乎都是在挠痒,它区别于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旨归的“止疼”。但社会之疼又岂是仅靠“研究”所能遏止的?

这样说来,所有的研究也就都是在挠痒。

这痒,大概是人性深处不同层面的隐忧吧! 不管它有没有终极。

安继民

2008年12月1日于一方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