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含匈奴历史博物馆与昭君出塞陈列馆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含匈奴历史博物馆与昭君出塞陈列馆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昭君博物院目前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让我们带着对她的崇敬来开始我们的昭君博物院之旅吧。景区总占地面积约683亩,主要由昭君博物馆区、陵寝区和游园区三个主体部分组成。图4-1昭君博物院鸟瞰扫码看彩图博物馆内地上二层分东西两个展区,西区为匈奴历史博物馆,东区为昭君出塞陈列馆。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含匈奴历史博物馆与昭君出塞陈列馆

(一)景区简况

昭君博物院地处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畔,是以王昭君墓为核心保护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由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四次对王昭君墓的文化内容进行了大规模提升和改造,打造的大型民俗历史文化型旅游景区。景区总占地面积约683亩,主要由昭君博物馆区、陵寝区和游园区三个主体部分组成,以“昭君出塞”的历史文化为主线,以和亲、和平和谐、和睦的理念进行整体设计。景区全面展示了草原游牧民族“匈奴”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形象地展示了民族团结的友好使者王昭君的成长历史和出塞和亲的历史贡献。昭君博物院目前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二)沿途讲解

各位团友,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景点是“昭君博物院”,这个景区是以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长眠地——昭君墓为核心不断发展建设而成的历史文化型旅游景区。大家都知道王昭君有着“落雁”之美,但大家是否知道她“出塞和亲”的情况和历史贡献呢?以及为什么这样的美人没有留在汉宫中而成了和亲的使者呢?想知道这些情况,大家就先了解一下王昭君本人以及她出塞和亲的背景。

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县人氏,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宝坪村。公元前37年汉元帝广选天下美女,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所谓“良家子”指的是非医、巫、商贾、百工出身的人。“掖庭”就是后宫,昭君入掖庭后级别是“待诏”,“待”是等待的意思,“诏”是召见的召加一个言旁,从字面理解是等待召唤的意思,也是宫女地位中比较低的。那么,大家知道,汉朝一直同当时强大的匈奴处于势力的此消彼长过程中。到了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是汉朝较为强盛的一个时期。这时,匈奴内部出现权力争斗而势力衰落,以至于匈奴发生分裂,出现“五单于并立”的局面。其中呼韩邪单于(名稽侯珊)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了。呼韩邪虽然在军队实力上略逊一筹,但在军事战略上他确有着出色的军事谋略,他想到了借助外部力量强大自己消灭竞争对手,于是他便亲自带着部下来朝见汉宣帝。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并请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回到了漠南,同时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

汉宣帝去世后,汉元帝继位。没几年,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便派兵击杀了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更加稳固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到长安,并称“婿汉室以自亲”(做汉室的女婿)。汉元帝同意了他的请求。讲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够了解到,这时汉朝势力强盛,不需要真正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嫁给呼韩邪,于是,汉元帝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但要离开繁华的长安,去往遥远的塞外,却几乎无人愿意。此时,入宫已久的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也就是连见到皇帝的机会都没有。于是,王昭君毅然报名,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才看到美丽又大方的王昭君,虽然舍不得,但也为时已晚了。那么如此美丽的王昭君为什么一直没能得到皇帝的召见?我们到了景区之后再给大家讲解。

汉元帝为了纪念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和亲而把年号改为竟宁元年。王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从此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这样,大家就了解了,王昭君不仅是拥有美貌,更具有美的心灵,也为民族和平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让我们带着对她的崇敬来开始我们的昭君博物院之旅吧。

(三)景区讲解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便来到了昭君博物院门前,整个景区以王昭君墓为核心(见图4-1),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四次对王昭君墓的文化内容进行了大规模提升和改造。在1986年以前,这里只是一座巨大的衣冠冢,人们自发地来到这里纪念昭君,也有少量的民间文化活动。1986年、1997年、2006年和2015年分别对景区进行了四次提升建设。景区总占地面积约683亩,主要由昭君博物馆区、陵寝区和游园区三个主体部分组成。

1.昭君博物馆区

大家眼前这座像两座金字塔建筑区域,便是昭君博物馆区。这个区域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14.5米,包括展厅、互动厅、接待厅、库房、票务大厅、观景平台等,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仿造西汉建筑规制进行设计。整个建筑由中央连廊衔接而组成一个“和”字形,采用土木和新型材料相结合,突出艺术表现力,这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座表现匈奴文化的博物馆。

图4-1 昭君博物院鸟瞰

扫码看彩图

博物馆内地上二层分东西两个展区,西区为匈奴历史博物馆,东区为昭君出塞陈列馆。我们由昭君出塞陈列馆开始参观,这个陈列馆分为五个展区:故里闺中、汉宫岁月、草原春秋、青冢史话、千古流芳。

第一部分,“故里闺中”以“昭君故里”建筑复原场景,向观众直观介绍了昭君故里人文景象。展厅内并列两通石碑,大家看一下,石碑上所刻的字,一通为“楚大夫屈原故里”,另一通为“汉昭君王嫱故里”,至今兴山县昭君故里还并排矗立着这两通石碑。这二位名人,都出自湖北省宜昌市。展墙内容主要展示了兴山县、昭君村、香溪河等展板图片,直观地再现了昭君故里人文环境

第二部分,“汉宫岁月”展示了王昭君约十七岁开始,从秭归县来到汉长安以良家子成为汉宫待诏,到“出塞”时期的历史场景。我们来重点看一下这副大型创作油画“昭君出塞图”。这幅油画是以当时是汉匈的分界线“阴山山脉”作为背景来体现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我们看到昭君出塞时的和亲队伍非常庞大,队伍中有许多工匠、侍女和随从跟随王昭君前往匈奴。而另一支队伍便是匈奴族的迎亲队伍,他们正在接受汉朝馈赠的陪嫁物品。那么,昭君出塞时所经的是什么路线呢?据学者推测,昭君出塞时所经路线是秦直道,即从汉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出发,先过左冯翊(在长安东北),然后经北地(今甘肃庆阳市),上郡(今陕西榆林县)、西河(今内蒙古东胜区),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而至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以上各地均以当时郡治为准(见《昭君出塞路线示意图》)。过了五原之后向西行,至朔方潮,临河区(今内蒙古临河区东北,靠近乌加河南岸),渡北河(今乌加河),向西北方向出高阙(今石兰计山口),越过长城,此时便离开汉地,进入了匈奴管辖的地区。进入匈奴草原之后,要到达漠北的单于庭(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附近),呼韩邪与昭君一行,沿阴山东麓前行,再越过一个小型沙漠的南缘向西,共历时七个多月进入今蒙古国境内后辗转到达单于庭。回顾“昭君出塞”的这条路线,一条昭君路,连接两条母亲河,这既是一条民族团结之路,也是中原农耕民族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交融之路。今天来看,这条路线同“万里茶道”有很大一部分重合,因此,这也是一条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

第三部分,“草原春秋”展示了王昭君及其后人,为汉匈和平所做的历史贡献。由于匈奴没有文字,所以昭君出塞以后的事迹文献史料记载甚少,但是从大量的历史遗迹来看,昭君在漠北与匈奴人一起生活得很融洽,深受匈奴人民爱戴。呼韩邪单于去世后,王昭君又“从胡俗”,再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本厅主要以油画形式,展现了“(昭君出塞)长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局面。

第四部分,“青冢史话”主要展示了昭君博物院的核心“昭君墓”的情况。第五部分,“千古流芳”主要展出了历史文人墨客咏颂昭君的诗文、戏曲、绘画和文学作品,以及各类展现昭君文化的民间藏品。

大家随我再来到匈奴历史博物馆,本馆分为四个展区:匈奴的兴起、匈奴与中原、匈奴的西迁、匈奴的经济与文化。第一部分,匈奴的兴起展厅,展示了匈奴于公元前4世纪左右崭露头角,到公元前3世纪开始成为北方强大游牧部落的过程。匈奴诞生于今天的内蒙古阴山一带,其后逐渐发展到大漠南北,是我国第一个建立起国家的边疆民族。匈奴活跃于我国北方长城沿线,考古发现的“鄂尔多斯青铜器”是以戎、狄、匈奴为代表的中国北方地区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拥有大量的青铜和金饰品的文物遗存,但匈奴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匈奴以其强大的战斗能力,同中原王朝保持了长久的碰撞与交融,那么我们进入下一展厅“匈奴与中原”。早在西周时期,中原同北方游牧民族“猃狁”(音xiăn yǔn)便开始了摩擦对峙,而春秋战国时期,匈奴、东胡、林胡、娄烦等部族更加频繁地进行着对抗,至秦朝统一而强大后,“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在战争和长城的双重护卫下,秦朝在河套地区设置郡县、充实边民,使长城以南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秦亡后,匈奴崛起,成了汉朝最大的威胁。直到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同匈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并取得最终胜利,但也使得西汉国库空虚。后面我们进入下一展厅“匈奴的西迁”,大败后的匈奴向北败退,并出现了前面说过的“五单于并立”的局面。在汉朝的协助和“昭君出塞”的推动下,汉匈维持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和平。直至西汉末期,匈奴再度强大,但在公元48年却因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匈奴分化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西迁,并最终消亡于欧洲。“匈奴的经济与文化”展厅,通过展示匈奴的生产、加工、丧葬、祭祀和政治制度等内容,多个侧面展现了匈奴的形成与发展。匈奴是草原文明形成与发展历史的重要阶段,它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匈奴政权的建立,第一次将中国北方蒙古高原地带的诸多民族统一起来,游牧文明得到了形成与发展,与中原的农耕文明交融互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地下两个临时展厅为昭君文化民俗品陈列,陈列面积750平方米,主要内容分为昭君民俗作品展览和昭君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见图4-2)。

图4-2 昭君博物馆外观

扫码看彩图

2.陵寝区(www.xing528.com)

结束了博物馆区的游览,我们来到“陵寝区”,这里包括青冢、神道以及中国古代和亲馆、5D影院、单于大帐、昭君故里纪念馆等(见图4-3)。在全长400米的神道的中轴线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中国现代革命家,已故前国家副主席董必武1963年参观昭君墓后,题写的《谒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董老的诗文意境高远,一扫千百年来一些文人墨客对“昭君和亲”看法的偏见,高度赞扬和正确评价“昭君出塞”的远见卓识和历史功绩,从正面肯定了它的历史价值和意义。石碑的东侧汉式风格建筑是5D影院,影院应用全媒体特效,通过独特的舞台设计和真人表演相结合的形式,打造了一台新型演出,整个影片内容时长12分钟,以情景演绎形式,直观展现昭君出塞的历史典故和传奇故事。西侧草原风格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它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以和亲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展览面积3000平方米,分为七个展区: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大辽时期、蒙元时期、满蒙联姻,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图片以及场景、雕塑、地图、多媒体等表现形式,全面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国内各民族通过“和亲”等形式,促进了相互接触、交流融合的历史过程。

图4-3 陵寝区中轴线

扫码看彩图

大家继续向前,可以看到东侧小桥流水环绕、绿树翠柏掩映下的建设群,是昭君故里纪念馆,纪念馆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由昭君宅、昭君祠堂两部分组成,按1∶1的比例,以昭君家乡建筑复原,通过院内建筑及其200多件民俗实物,让游客身临其境,充分了解昭君家乡生活和风土人情。由纪念馆前行可见到神道中一座仿汉代石牌坊,牌坊正中镌刻着乌兰夫同志所题的“青冢”二字,传说每年深秋,塞外草衰的时候,唯独昭君墓上草色青青,故被称为“青冢”。牌坊西侧的单于大帐,代表匈奴王庭所在地,是单于处理国家事务、召集军事会议、接见外国使臣、颁发公务诏书的活动场所。帐内有大型歌舞实景剧《王昭君》每日定时演艺,大家留意演出时间,一会我们回到这里集中观看。沿神道继续向前,大家集中来看眼前这座“和亲铜像”(见图4-4)。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双双骑马,马背上,单于回眸、昭君含情,英姿焕发、风采照人,两匹骏马,一低语一倾听,情意绵绵。这尊高约4米,重达5吨的铜像反映了昭君的生活。但大家注意一下马头朝向西,这又有何深意呢?也许,是昭君身在塞外,仍对长安有所挂念吧。

绕过铜像,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座占地3.3万平方米,高33米的大型墓葬便是昭君墓了(见图4-5),这是一座人工夯筑的大土丘,是昭君的衣冠冢,但这墓为何如此之大呢?相传,昭君死后,汉匈人民都非常悲痛,纷纷赶来送葬,人们用衣襟包着土,一包一包的填在她的坟上,由于送葬的人成千上万,络绎不绝,每个人又都想多捧几包土寄托自己的哀思,所以到最后竟垒成了一座形似小山的坟墓。20世纪60年代,史学大师翦伯赞先生一行考察当时的王昭君墓时合影留念,并写下了《内蒙古访古》一文,文中曾说到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都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人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图4-4 和亲铜像

扫码看彩图

图4-5 昭君墓秋景

扫码看彩图

3.游园区

在墓体后方,主要是以草坪、各类树木和观赏花卉为主,道路环形而设,是为广大游客设计的休闲区,大家可以自行游览,并在下一场实景剧《王昭君》开演前回到单于大帐,我会在大帐前等候大家,请大家在游览过程中不要随意触碰文物,注意文明旅游,有问题随时打电话给我。

拓展阅读

冒顿鸣镝弑父

昭君博物院官网

虚拟导览

昭君博物院虚拟全景游览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