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伯牙泰山之行,琴声如流水

伯牙泰山之行,琴声如流水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於岩下。伯牙游泰山,在泰山的北面,遇上暴雨,他避雨到山岩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过了一会儿,琴声表现出随流水奔流的志向,钟子期又说:“弹琴弹得太好了,就像流水一样激荡。”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

伯牙泰山之行,琴声如流水

列子·汤问》: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1]

《列子》中所记载的故事更像一个电影蒙太奇画面。在一个没有尘世纷扰的名山之上。伯牙、子期两位挚友相视而坐。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伯牙弹琴,心中想着攀登高山,钟子期感叹:“弹得太好了!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心中想着流水,钟子期赞叹:“弹得太好了!琴声就像浩荡的江水。”无论伯牙弹琴时心中想什么,钟子期总能准确地说出琴中所弹的心意。伯牙游泰山,在泰山的北面,遇上暴雨,他避雨到山岩下。顿时,心生悲情,就拿出琴来弹奏。开始时作的是淋雨的琴曲,接着便弹出崩山的悲音。伯牙每弹奏一曲,钟子期一定能听懂并揭示出其中的情韵。每当弹完一曲,伯牙就放下琴感叹:“太好了,太好了!你从我琴曲中听出的正是我心中想象的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这个故事,在战国末年秦国宰相吕不韦编辑的《吕氏春秋》中,发生了变化: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2]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刚开始弹琴时,表现出攀登高山的志向,钟子期说:“弹琴弹得太好了,就像泰山一样巍峨。”过了一会儿,琴声表现出随流水奔流的志向,钟子期又说:“弹琴弹得太好了,就像流水一样激荡。”钟子期死了,伯牙摔坏了琴,折断了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吕氏春秋》中加入了对两人友谊艺术化的处理,伯牙毁掉的并不仅仅是一把普通的古琴,他是在向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友谊告别。

图7 伯牙鼓琴图

《列子》和《吕氏春秋》之后,西汉的《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东汉的《风俗通义》《琴操》《乐府解题》等等众多古籍纷纷援引。这些作品里,有关伯牙的描述,在内容上更为丰富多彩。例如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还记载了伯牙向音乐家成连拜师学习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便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在这篇小说中伯牙成了乐官俞伯牙,钟子期却成了汉阳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来字的典故此时完全变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小说。下面节选几段精彩的描写:

俞伯牙、钟子期初见:

伯牙是个风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炉内:“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童子焚香罢,捧琴囊置于案间。(www.xing528.com)

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曲犹未终,指下“刮剌”的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大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住船所在是甚么去处?”船头答道:“偶因风雨,停泊于山脚之下。虽然有些草树,并无人家。”伯牙惊讶,想道:“是荒山了。若是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吾琴,所以琴声忽变,有弦断之异。这荒山下,那得有听琴之人?哦,我知道了,想是有仇家差来刺客,不然,或是贼盗伺候更深,登舟劫我财物。”叫左右:“与我上崖搜检一番:不在柳阴深处,定在芦苇丛中。”

左右领命,唤齐众人,正欲搭跳上崖。忽听岸上有人答应道:“舟中大人,不必见疑。小子并非奸盗之流,乃樵夫也。因打柴归晚,值骤雨狂风,雨具不能遮蔽,潜身岩畔。闻君雅操,少住听琴。”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左右的,叫他去罢。”那人不去,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出言谬矣!岂不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3]

二人畅谈后依依惜别:

谈论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船上水手都起身收拾篷索,整备开船。子期起身告辞。伯牙捧一杯酒递与子期,把子期之手叹道:“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子期闻言,不觉泪珠滴于杯中。子期一饮而尽,斟酒回敬伯牙。二人各有眷恋不舍之意。伯牙道:“愚兄余情不尽,意欲曲延贤弟同行数日,未知可否?”子期道:“小弟非不欲相从,怎奈二亲年老,‘父母在,不远游’。”伯牙道:“既是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过二亲,到晋阳来看愚兄一看,这就是‘游必有方’了。”子期道:“小弟不敢轻诺而寡信。许了贤兄,就当践约。万一禀命于二亲,二亲不允,使仁兄悬望于数千里之外,小弟之罪更大矣。”伯牙道:“贤弟真所谓至诚君子。也罢,明年还是我来看贤弟。”子期道:“仁兄明岁何时到此?小弟好伺候尊驾。”伯牙屈指道:“昨夜是中秋节,今日天明,是八月十六日了。贤弟,我来仍在仲秋中五六日奉访。若过了中旬,迟到季秋月分,就是爽信,不为君子。”叫童子:“分付记室,将钟贤弟所居地名及相会的日期,登写在日记簿上。”子期道:“既如此,小弟来年仲秋中五六日准在江边侍立拱候,不敢有误。天色已明,小弟告辞了。”伯牙道:“贤弟且住。”命童子取黄金二笏不用封帖,双手捧定道:“贤弟,些须薄礼,权为二位尊人甘旨之费。斯文骨肉,勿得嫌轻。”子期不敢谦让,即时收下。再拜告别,含泪出舱,取尖担挑了蓑衣斗笠,插板斧于腰间,掌跳搭扶手上崖。伯牙直送至船头,各各洒泪而别。[4]

钟子期逝去,俞伯牙琴操一曲送挚友,破琴乃成一代佳话。

钟公策杖引路,伯牙随后,小童跟定,复进谷口。果见一丘新土,在于路左。伯牙整衣下拜:“贤弟,在世为人聪明,死后为神灵应。愚兄此一拜,诚永别矣!”拜罢,放声又哭。惊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黎民百姓,不问行的住的,远的近的,闻得朝中大臣来祭钟子期,回绕坟前,争先观看。伯牙却不曾摆得祭礼,无以为情。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伯牙问:“老伯,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为何而笑?”钟公道:“乡野之人,不知音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伯牙道:“原来如此。老伯可知所奏何曲?”钟公道:“老夫幼年也颇习,如今年迈,五官半废,模糊不懂久矣。”伯牙道:“这就是下官随心应手一曲短歌以吊令郎者,口诵于老伯听之。”钟公道:“老夫愿闻。”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伯牙于衣夹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钟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伯牙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钟公道:“原来如此,可怜可怜!”[5]

这段故事,在中国估计家喻户晓的程度绝对不低于三打白骨精或是桃园三结义。但如果细细品味这个故事,却可以看出不少有意思的东西。其中最值得玩味儿的,就是这样一对超越阶层的友谊。冯梦龙按照明代人的审美情趣对这段历史传说进行了全新的演绎。今天的许多文化认知基本都形成于明清两代,所以冯梦龙的改编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由此也带来一个问题,人们从来都把伯牙、子期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历史上这两位不朽的音乐奇人分别有着怎么样的人生经历,却往往为人们所忽略。让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回到那个遥远神秘的时代,去重新认识那个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伯牙、子期。

俞伯牙,本姓伯,名牙,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任职晋国上大夫,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很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意思是说,瓠巴善于弹瑟,他弹的瑟,乐音动听,能使沉在水中的鱼游上水面倾听;而伯牙善于弹琴,他弹的琴,能让正在吃草的马停下吃草而仰面聆听。荀子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描摹伯牙演奏琴曲的生动美妙。这里有必要详细说一下伯牙的传奇学习经历,那可真称得上是惊天地泣鬼神。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学习了三年,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的琴师。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恼,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至于音乐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我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他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一天,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候,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说完,成连划船离开了。过了许多天,成连没回来,伯牙很伤心。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伯牙不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从这时起,伯牙的琴艺渐臻佳境。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关于俞伯牙的姓氏,要多说两句,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钟子期,史志载其为汉阳集贤村人氏,名徽,字子期,相传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

一位琴师与一位樵夫的“高山流水”演绎,犹如淙淙琴音,千古流淌。这个弹琴的故事,《列子》中的记载本非常简单,冯梦龙却能够根据这十分有限的素材,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展开,通俗传神的语言陈述,加工打磨出这般如画如歌的动人故事来,不仅把“人生难得一知音”这个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还完美地融入了儒家教义的义、礼、孝等元素,催人泪下,委实难能可贵。

当然,还是要从音乐角度简单介绍一下《高山流水》乐曲的概况。《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琴曲,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做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的特点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