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创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高校音乐教育创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程度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视学生为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而且全力倡导在音乐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来自学生方面的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

高校音乐教育创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师资源

在所有课程资源中,教师是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的条件性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程度及发挥效益的水平。事实上,随着课程教材创新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创新的深化,教师是教育创新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教师甚至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化腐朽为神奇”,实现了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始终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运用能力,特别是要提高教师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和开发在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能力。通过教师自身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最长期和最核心的工作,也是反映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最重要的环节,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主要突破口和生长点。毫无疑问,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教师必须做好准备,以便能给在能力、需要、经验和学习方法各有不同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同时,教师应该获得充分的专业发展机会,不断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法:①利用校内有音乐特长的教师实行合作式教学,还可以请具有一定音乐才能的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充实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②充分调动音乐教师的积极性,挖掘其音乐潜能,组织音乐教师学习、培训;③不断积累音乐课程学习与实践资料,如典型的教案、教师观摩课录像、具有一定价值的论文、教学反思及教具、图片、音乐档案夹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从中找出可操作的模式,建立音乐教学资源库,为以后的音乐教学提供借鉴与选择的空间,形成资源共享;④提高音乐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运用能力,特别是要提高教师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和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能力;⑤经常开展教师之间的音乐交流,从而有效地促进课程资源信息的沟通;⑥教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创造学生学习知识、增长经验的机会。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往往能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还能引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视野;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与广大同行交流与分享。

(二)学生资源

新课程观认为,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有效学习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才能够获得。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视学生为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而且全力倡导在音乐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来自学生方面的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丰富的音乐新课程实践证明,这对于密切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改变音乐教学与学习方式,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音乐学习水平,均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开发学生这一课程资源的具体方法:①充分调动具备一定音乐特长学生的积极性,开展互帮互学的音乐活动;②充分激发学生所具有的音乐表演欲望,使之具有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和热情;③在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音乐学习潜能与主观能动性,使之不断生成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④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学生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

学生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指导学校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教师的职责。要制订每学年、每学期的全校课外音乐活动计划,争取领导及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学校应将课外音乐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将音乐教师辅导课外音乐活动计入工作量,并在活动设备、经费和场地上给予支持和保障。

在学校课外音乐活动中,音乐教师要注意发现、培养学生中的音乐积极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使他们自身的音乐特长得到发展和提高,音乐活动才能得到施展的同时,为其他同学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学校音乐课外活动包括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除全校群众性课外音乐活动(如音乐会、歌咏比赛、各种音乐比赛、群众性教歌活动、音乐欣赏会、欣赏讲座等)之外,还应该组织各种形式的音乐社团和兴趣小组。下面这些音乐课外活动形式可供选择。

1.合唱团(合唱队)

合唱团包括同声合唱团和混声合唱团,可以是全校性的、年级和班级范围的合唱团。

2.乐队(乐团)

应根据条件成立多种形式的乐队。如民族乐队、管弦乐队、吹奏乐队、电声乐队、鼓号队、锣鼓队、口琴队和节奏乐队等。

3.兴趣小组

可以有重唱或重奏小组、歌曲表演小组、音乐课本剧小组、独唱或独奏小组、戏曲或曲艺小组、指挥或教歌员培训小组、乐器制作小组、音乐墙报小组、舞蹈活动小组等。

(四)学校宣传媒体的建立

学校的广播站,或者电视台、计算机网站,是学校音乐课程的重要资源,也是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窗口之一。应该利用这些宣传媒体,配合音乐课堂教学,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宣传媒体的音乐教育节目应充分吸收、利用社会传播媒体(广播电台、电视台和计算机网络)中的音乐资源,选择其中适合学校音乐教育使用的内容进行录制、转播。

在建立学校宣传媒体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音乐教师应该主动配合学校有关方面,共同开辟学校宣传媒体上的音乐教育节目

例如,举办“每周一歌”“每天一曲”“点歌台”“课前一支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把握这些影响全校音乐环境的阵地。音乐教师也可发挥学生中音乐特长生、音乐爱好者的作用,协助进行这方面的工作。重要的是掌握好这些媒体播放音乐的内容。要选择那些优美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音乐,校园音乐生活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一部分,校园音乐要适宜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要选择播放那些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可接受性的音乐作品。

2.学校的礼堂、大教室、多媒体教室、室内体育馆等大型公共场所应视为音乐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可以利用这些设施举办歌咏比赛、文艺会演、师生音乐会或音乐讲座等活动。这些活动可配合节日、纪念日等进行,以便形成能够每年或定期坚持开展的传统性活动。例如,新年音乐会、红五月歌咏比赛、艺术节、音乐节等。建议有条件的学校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音乐会,成立“教职工合唱团”等活跃学校音乐生活,除组织校内的师生音乐会之外,还可以邀请专业音乐团体、歌唱家、演奏家来校举行各种形式的音乐会。(www.xing528.com)

3.在校园的规划、建筑、班级和画廊布置、绿化等方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并加以利用

音乐教师应该成为这些活动的倡导者或组织者。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音乐课程资源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应将开展这些活动视为自己职责的一部分,要争取学校领导和有关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拟订每学年、每学期的学校音乐活动的计划。

(五)教学设施设备的配置

音乐教学设备是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保证,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学校音乐教学设备的配置都有具体的规定。国家指定了音乐教学器材配备标准,音乐设备配备目录包括器材分类、名称、规格型号、各类学校配置数量等。学校音乐教育根据具体条件,落实规定的音乐教学设备。

教学设备的配置方面应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学校应设置音乐专用教室

音乐专用教室要避免声音对其他教学的干扰。音乐教室应该力求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学生座位要能够移动,以便摆成不同的座位形式,以利于开展音乐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音乐教室应为钢琴、音响、乐器及资料柜等的摆放提供条件。音乐教室布置要注意美化,墙壁可挂音乐家画像、名言、音乐挂图或根据本校教学条件进行个性化的设计等。

2.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设备

如钢琴、风琴、手风琴、电子琴、音响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及常用乐器等。音响器材是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用具,包括立体声收录机、立体声唱机、CD机、VCD机、投影仪电视机和收录机、DVD机及相应的录音带、录像带和激光唱片等。条件好的学校还可增设无线麦克、胸麦等,给学生的音乐学习带来更多便利。

3.学校应为开展课内外的乐器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包括打击乐器、铜管乐器、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等。常用的学生打击乐器(节奏乐器)包括小响板、铃鼓、串铃、三角铁、双响筒、碰铃、大鼓和小军鼓等。木琴和钟琴属于旋律打击乐器,适合于教学班合奏中使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铜管乐队、民族乐队、管弦乐队等。竖笛、口琴、口风琴等简易乐器属于“课堂教学乐器”,学生可以“入手一件”,可由学生自备。

4.学校应配置相应的资料

应购置音乐书籍、杂志、音响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的学生阅览室应配备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响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

(六)校本课程的开发

按照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的体制。除国家课程以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的比例。地方和学校音乐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也就是说,各地、各校可以编写地方的音乐乡土教材和本校音乐补充教材,供教学使用。

编写乡土音乐教材应该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吸收本地区的民歌和其他民间音乐。各兄弟民族聚居的地区要注意吸收反映本民族生活的民歌和其他民族音乐。

另外,由于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致人们常常误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甚至就是课程本身,所以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就自然联想到编教材、印教材和发教材。其实,这是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狭隘的理解,甚至是一种误解。

开发校本课程并不能等同于编教材,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本的教材,而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态以及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否则,就可能使学校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一方面进一步加重了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也失去了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

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这为培养统一的国民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一方面,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不可能解决学校遇到的所有课程问题,课程的适应性差,特别是像我们国家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民族、地域文化、区域经济水平的差异普遍存在,这一情况就显得更为严重;另一方面,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地方、学校乃至社区独特的优势,传统和办学积极性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限制与浪费。

校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要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与不同特点,使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既能促进国民共同基本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校本课程在管理上不是由国家统一进行的,而是以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主,并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的参与。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取向,是试图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他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主和独立批判的精神。校本课程的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在所处的当地社会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它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利用当地的或者实际现场的知识、经验营造一个多样化的认识论环境和活动空间,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尊重这种知识与认识方式的多样性,摒弃“唯书”“唯师”的“盲从”与“偏见”,使多样性的知识成为提高认识能力的途径,从学生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习更多的东西。这样的教学环境应该是一种开放、宽松、平等和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各种知识和经验都能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这一环境之中,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竞争和对话,从而培养学生公正对待各种知识乃至自身经验的理性态度。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在性质和功能上有很大不同,他们提供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应该是与学生在当地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多样性,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建立学习与发展的自信心。如果硬要把这些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纳入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学科课程范畴,就会破坏它与当地社会生活的整体性,造成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生命力的丧失。这些乡土知识和经验本质上是由当地人民创造和积累的,而不是由一般意义上的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们提供的,所以,这些知识和经验的组织与安排,应该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完成。就课程类型而言,这些课程主要以活动形态为主,围绕一些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而展开,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的做事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