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备夺汉中,沔水战场

刘备夺汉中,沔水战场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并刘璋,北定汉中,始立坛,即汉中王位于此。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遂斩渊首,保有汉中。泉街水发源于河池县,向东南流入沮县,与沔水汇合。浕水向南流进沔水,汇流处叫浕口。此城西边环绕着浕水,南边面临沔川,城旁两水交汇,因而又称为浕口城。刘备从阳平关向南渡过沔水,杀了夏侯渊,占有了汉中。

刘备夺汉中,沔水战场

【原典】

沔(miǎn)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

沔(miǎn)水一名沮水。阚曰:以其初出沮洳[1]然,故曰沮水也,县亦受名焉。导源南流,泉街水注之,水出河池县,东南流入沮县,会于沔。沔水又东南径沮水戍,而东南流注汉,曰沮口,所谓沔汉者也。《尚书》曰:嶓(bō)冢导漾,东流为汉。《山海经》所谓汉出鲋嵎山也。东北流得献水口。庾仲雍云:是水南至关城,合西汉水。汉水又东北合沮口,同为汉水之源也。故如淳曰:此方人谓汉水为沔水。孔安国曰:漾水东流为沔,盖与沔合也。至汉中为汉水,是互相通称矣。沔水又东径白马戍南,浕(jìn)水入焉。水北发武都氐中,南径张鲁城东。鲁,沛国张陵孙,陵学道于蜀鹤鸣山,传业衡,衡传于鲁,鲁至行宽惠,百姓亲附,供道之费,米限五斗,故世号五斗米道。初平中,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道,用远城治,因即崤岭,周回五里,东临濬谷,杳然百寻,西北二面,连峰接崖,莫究其极,从南为盘道,登陟二里有余。浕水又南径张鲁治东,水西山上有张天师堂,于今民事之。庾仲雍谓山为白马塞,堂为张鲁治。东对白马城,一名阳平关。浕水南流入沔,谓之浕口。其城西带浕水,南面沔川,城侧二水之交,故亦曰浕口城矣。沔水又东径武侯垒南,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水南有亮垒,背山向水,中有小城,回隔难解。沔水又东径沔阳县故城南,城,旧言汉祖在汉中,萧何所筑也。汉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并刘璋,北定汉中,始立坛,即汉中王位于此。其城南临汉水,北带通逵,南面崩水三分之一,观其遗略,厥状[2]时传。南对定军山,曹公南征汉中,张鲁降,乃命夏侯渊等守之。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遂斩渊首,保有汉中。

【注释】

[1]沮洳(rù):指低湿的地方。

[2]厥状:那时的风貌。厥:那时的。

【译文】

沔水发源于武都郡沮县的东狼谷中。

沔水又叫沮水。阚骃说:因为这条河初发源处是一片低湿流媲的洼地,因而称为沮水,县也跟着叫沮县。沮水发源后向南流,泉街水流入。泉街水发源于河池县,向东南流入沮县,与沔水汇合。沔水又向东南流过沮水戍,再向东南流进汉水,汇流处叫做沮口,这就是所谓沔汉。《尚书》做记载:漾水发源于嶓冢山,东流称为汉水。也就是《山海经》所说的:汉水发源于鲋嵎山。向东北流,到献水口。庾仲雍说:这条河南流至关城与西汉水汇合。接着又流向东北汇合沮口,以上都是汉水的上源。因此如淳说:这一带的人称汉水为沔水。孔安国说:漾水东流称为沔水,是因为它与沔水汇合。流到汉中又称汉水,水名是上下游互相通称。沔水接着向东流过白马戍南面,浕水流进来。浕水发源于北面的武都县氐中,向南流过张鲁城东面。张鲁是沛国张陵的孙子,张陵曾在蜀郡鹤鸣山学道,把他的道术传给张衡,张衡又传给张鲁。张鲁到了这里,待人宽容仁厚,四方百姓都来归附他,学道所供奉的费用,以五斗米为限,所以称为五斗米道。汉献帝初平年间,刘焉封张鲁为督义司马。治所住汉中,张鲁在这里断绝了阁道,靠近峭岭修建城邑,周围五里,东边频临深谷,谷深百丈,西北两面是连绵的山峰和崖壁,无法探究到尽头所在;往南是盘旋的山道,上去要攀登二里有余。浕水又向南流过张鲁治东面,浕水西边的山上有个张天师堂,百姓至今仍在贡奉。庾仲雍称这座山为白马塞,称此堂为张鲁治。东边面对白马城,又名阳平关。浕水向南流进沔水,汇流处叫浕口。此城西边环绕着浕水,南边面临沔川,城旁两水交汇,因而又称为浕口城。沔水继续向东流过武侯垒南面,武侯垒是诸葛亮屯驻的地方,南临沔水,南岸有诸葛亮昔日的营垒,背山面水,其中有个小城,有山川纡回阻隔,很难到达。沔水又向东流过沔阳县旧城南面,传统说法,这座城是汉高祖在汉中时萧何修筑的。汉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兼并刘璋北定了汉中,开始设立祭坛,在此登上汉中王之位。此城南面靠近汉水,北面是通途大道,南面靠水岸一带已崩塌了三分之一。从遗留下来的大体布局,还看得出来这座城当时的风貌。此城南面正对定军山。曹操南征汉中时,张鲁投降,于是命令夏侯渊等将领守城。刘备从阳平关向南渡过沔水,杀了夏侯渊,占有了汉中。

【原典】

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1],因即[2]地势,不起坟垄[3],惟深松茂柏,攒[4]蔚川阜,莫知墓茔(yíng)所在。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有亮庙。亮薨,百姓野祭[5]步兵校尉[6]习隆、中书郎向充共表云:臣闻周人思召伯[7]之德,甘棠为之不伐[8];越王怀范蠡[9]之功,铸金以存其像。亮德[10]轨遐迩,勋盖来世,王室之不坏,寔赖斯人,而使百姓巷祭[11],戎夷[12]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追述[13]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黩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14]宗庙,此圣怀[15]所以惟疑也。臣谓宜近其墓,立之沔阳[16],断其私祀,以崇正礼。始听立祀斯庙,盖所启置也。

【注释】

[1]其山:指定军山,在今陕西省勉县城南。

[2]因即:根据依照。

[3]坟垄:坟墓。

[4]攒:聚集、丛生。

[5]野祭:在野外祭祀

[6]步兵校尉:官名,掌管宿卫兵。

[7]召(shào)伯:西周召公姬奭(shì)为诸侯之长,称伯。

[8]甘棠为之不伐: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听政其下。自侯伯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思召公之政,怀甘棠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即《诗经·召南·甘棠》。

[9]范蠡:春秋时期楚国三户(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字少伯,辅佐越王勾践灭吴,报会稽之耻。

[10]德:高尚的德行。

[11]巷祭:在道路上祭祀。

[12]戎夷:戎和夷,古民族名,泛指少数民族。

[13]追述:追思、追念。

[14]逼:逼迫。

[15]圣怀:皇上的关怀、心意。

[16]沔阳:古县名,西汉置,今陕西省勉县东,以在沔水之阳得名。

【译文】

诸葛亮死后,留下遗嘱把他葬在定军山上,安葬时依山形地势,而不筑高坟,那里现在只有一片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地丛生在水边和山冈上,他的坟墓却不知究竟在何处。山的东面叫高平,是诸葛亮当年的宿营地,这里建了一座诸葛亮庙。诸葛亮去逝,百姓在野外祭祀。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共同上表说:我们听说周朝人思念召伯的恩德,就不再去砍伐他曾在下面决狱听政的甘棠树;越王为怀念范蠡的功绩,铸了一尊金像作为纪念。诸葛亮的德操天下标榜,功勋盖世,今天王室的稳固不败,靠的全是他,而让百姓在街巷祭奠,戎夷在野外祭祀,这不是追思纪念他的恩德和功勋的正确做法。今天若要完全顺从民心,就会流于轻率而无章法;如将祠庙建于京城,则离宗庙太近,这正是圣上所顾虑的。我们以为最好是在墓地近旁,就在沔阳立祠,这样就可以断绝民间的私祭,尊重正规的礼仪。后主听了奏表同意立祠,这座祠庙就是那时候修建的。

【原典】

汉水又东合褒水。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径大石门[1],历故栈道[2]下谷,俗谓千梁无柱[3]也。诸葛亮《与兄瑾书》云:前赵子龙[4]退军,烧坏赤崖[5]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6],不可强也。又云:顷[7]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8],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9]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10]魏延[11]先退而焚之,谓是道也。自后按旧修路者,悉无复水中柱,径涉者浮梁振动,无不摇心[12]眩目也。

【注释】

[1]大石门:杨守敬按:《方舆纪要》“大石门”即“斜谷口”。斜谷口位于今陕西省眉县西南。

[2]栈道:也叫阁道、栈阁。在悬崖绝壁上凿孔支架木桩,铺上木板而修成的窄路。此处栈道为褒斜道。

[3]千梁无柱:只有木梁而没有柱子。因为悬崖峭壁与山坡或山下溪涧河流的距离甚远,所以无法立柱。(www.xing528.com)

[4]赵子龙:即赵云三国蜀汉大将。

[5]赤崖:古地名,今陕西省留坝县东北,褒斜阁道所经。

[6]穷极:极其艰难。

[7]顷:不久。

[8]邓伯苗:即邓芝,义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三国蜀汉大将军。

[9]但得:只能够。

[10]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县城南。诸葛亮病卒在这里。

[11]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人,三国蜀汉大将。

[12]摇心:心惊胆战。

【译文】

汉水继续向东流,与褒水汇合。褒水发源于西北面的衙岭山,向东南流经大石门,流过旧时的栈道下谷,被称为千梁无柱。诸葛亮在《与兄瑾书》中说:先前赵子龙退兵时,烧坏了赤崖以北的山间阁道,长达一百多里,阁梁一头通入山腰,另一头在水中立柱。现在水大而急,不能够立柱,这种极度困难是不可勉强的。又说:近时山洪暴发,赤崖以南的桥梁阁道全都冲毁,当时赵子龙与邓艾,一个在赤崖驻防屯田,一个驻防于赤崖口,双方只能沿着崖边互相呼应而已。后来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首先撤退,烧毁了栈道,就是这条栈道。自此以后,那些按照旧道修路的人,都不再在水中立柱了。过往行人在晃荡的浮桥上经过,皆心惊胆颤、头晕眼花。

【原典】

《汉中记》[1]曰:自西城[2]涉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峻崿[3]百重,绝壁万寻[4],既造[5]其峰,谓已踰[6]崧(sōng)、岱,复瞻前岭,又倍过之。言陟羊肠,超烟云之际,顾[7]看向涂[8],杳然有不测之险。山丰[9]野牛、野羊,腾岩越岭,驰走若飞,触突[10]树木,十围[11]皆倒。山殚(dān)艮(gèn)阻,地穷[12]坎势矣。

【注释】

[1]《汉中记》:书名,不详。

[2]西城:古县名,秦惠文王置,今陕西省安康市。

[3]峻崿(è):峻峭的山崖。

[4]万寻:万丈。

[5]造:到达。

[6]踰:同“逾”,超过。

[7]顾:回头。

[8]向涂:刚才的路。涂,通“途”。

[9]丰:富饶。

[10]触突:抵触碰撞。

[11]围:计量周长的约略单位,说法不一,现多指两手或两臂之间合拢的长度

[12]穷:尽、竭尽。

【译文】

《汉中记》记载:从西城翻越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高山峻岭一重高过一重,层层叠叠,绝壁万丈,登上一座山峰,感觉已经超过嵩山泰山那样的高峰了,再抬头看前面的山岭,却比过来的山还要更加高峻险要。登上山间的羊肠小道之间,置身于缥渺的云雾之上,回望走过来的路,迷蒙深杳,好像隐伏着不可预测的凶险。山上有很多野牛、野羊,翻崖越岭,奔跑如飞,有的巨兽撞到树木,两手合抱不过来的大树也会被撞倒。其山势非常险峻,地形异常复杂。

相关链接

沔水

沔水是《水经注》全书中占三卷篇幅的大河之一,即今汉江,是长江的支流之一。因为《禹贡》中记载“浮于潜,逾于沔”,所以汉江很早就被称为沔水。但古代也有称之为汉水的,《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所以“沔”“汉”是同水异名。不过《水经》只称沔水,不称汉水。《水经注》则“沔”“汉”并见。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全长1500千米,流域面积达16万平方千米。历史上著名的“沔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攻打襄樊,与曹仁、于禁对峙。同年八月,汉水暴涨,于禁却没有任何应对措施,结果连同交锋时射中关羽额头的勇将庞德,一起被洪水围困。同年十月,曹操又派将军徐商、吕建等增援徐晃。徐晃先出兵驱赶关羽军先锋于偃城。他假装筑长堑,以示将切断蜀军后路。关羽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顺利进入偃城。

徐晃占据偃城后,连结军营逐渐向前推进。他在距关羽的包围圈三丈之外的地方,扎下营盘,挖地道和射箭书通知曹仁,多次沟通消息。

关羽军主力屯于围头,其他的兵力屯于四冢。徐晃声东击西,扬言欲攻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关羽被徐晃击败遂撤围退走,樊城围解。

沔水之战的胜利,对于巩固曹操的南部疆土、稳定后方都起了重大作用,不仅挫败了关羽的强大攻势,更重要的是破坏了孙、刘联盟,改变了当时的战略格局,使曹操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