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教材:教育学·中等-课程概述

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教材:教育学·中等-课程概述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这里的“课程”是指功课及其进程。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关于“课程”的概念也逐渐演变成具有多重意义的范畴。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考虑到过去只是重视学科课程而忽视活动的弊端,开始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国家课程、必修课程存在。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教材:教育学·中等-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源于拉丁语“currere”,意指像跑马道一样的东西,有“跑道”“履历”之意。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指“学习的进程”。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作注:“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这是我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课程”一词的最早使用。但这里所说的“课程”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这里的“课程”是指功课及其进程。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关于“课程”的概念也逐渐演变成具有多重意义的范畴。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主要涉及:

(一)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二)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试题再现

1.(单选)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教学方法改革  B.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C.课程改革  D.教育结构改革

2.(2020单选)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

A.教育内容  B.学科设置

C.课程  D.教科书

【答案】C;C

3.(判断)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教育内容。

【答案】错误

二、课程的类型

(一)根据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学科课程是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主张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2.活动课程主要是学习直接经验,是关注学生兴趣、动机和时间,体现学习者中心的一种课程形态。杜威是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考虑到过去只是重视学科课程而忽视活动的弊端,开始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国家课程、必修课程存在。

(二)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是从某一学科领域选择知识,并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加以组织的课程形态,分科课程的种类与科学知识分化情况密切相关。

2.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特点,建构了新型的课程结构。在1-6年级主要是综合课程,7-9年级采用综合和分科并举的方式,10-12年级主要是分科课程。

【知识扩展:如生物学是由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这三门学科综合而来。】

(三)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划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1.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它编订的宗旨是保证国家确定的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普通教育的世界先进水准,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2.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3.学校课程(也叫校本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四)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www.xing528.com)

1.基础型课程

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以“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2.拓展型课程

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3.研究型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五)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六)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四)课程理论

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一)知识中心课程论

知识中心课程论又称为学科中心课程论,这一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

1.知识是前人获得的关于世界正确的认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地提升自我的认识能力,有效地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因此,学校的课程应该从人类已经获得的各领域的认识中进行选择,并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形成有系统、有逻辑的教学科目。

2.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知识。

3.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其内在原因是人们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不同反映。在教育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知识中心课程理论有斯宾塞的实用主义课程理论、巴格莱的要素主义课程理论、赫钦斯的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以及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要素主义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它提出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要素主义认为,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

永恒主义认为,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赫钦斯在《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说:“课程应当主要地由永恒学科组成。”永恒主义还强调名著课程和教材所具有的优越性。

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首先,他强调课程内容应当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其次,他强调基本结构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最后,他认为基本结构是不能简单地靠教师传授的,因为学习是主体认识的构造过程,基本结构只能通过学习者对它的主动作用才能获得。

(二)学习者中心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论)

学习者中心课程论强调,教育首先要考虑的是学习在作为人的基本需要,凸显教育对人的发展功能。其基本主张包括:

1.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排。

2.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课程的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范围,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因为儿童还没有能力接受成人完整的经验,所以应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

3.以人为本课程理念,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

这一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以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为代表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杜威等人的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以及马斯洛罗杰斯等人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社会中心课程论者认为:

1.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认识到当前社会的问题和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提升学生反思和批判社会的能力,进而达到教育改造社会的功能。

2.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上,应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社会中去,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