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蒙古教师考试教材:教育学·中等-第七节新课程改革

内蒙古教师考试教材:教育学·中等-第七节新课程改革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

内蒙古教师考试教材:教育学·中等-第七节新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并于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而开始了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试题再现

(单选)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  )的问题。

A.综合性  B.系统性

C.实践性  D.现代化

【答案】D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1.我国时代背景

(1)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2.世界时代背景

(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2)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3)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二)理论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从理念上吸收了现当代众多教育思潮中的各种合理因素,展现出全新的姿态,有着全新的价值追求。

影响新课改的当代教育思潮主要有:

1.人本主义思潮

2.建构主义思潮

3.多元智能理论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即使学生发展为一个“整体的人”。

(二)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三)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四)创建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

三、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才观价值观

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实现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结构实现调整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3.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课程实行三级管理

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情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改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6.评价和考试制度得以调整

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试题再现

(2020单选)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性指标是(  )。

A.教师队伍  B.学校管理

C.办学条件  D.学生发展

【答案】D

(三)新课程改革目标的特点

第一,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

第二,注重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

第三,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

第四,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

第五,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四、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目标改革

新课程倡导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课程结构改革

1.设置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课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掌握基础的同时要求个性发展,开设选修课。

2.从小学到高中把综合实践活动设置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

3.农村课程设置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特点: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试题再现

(单选)下列不属于新课程结构特点的是(  )。

A.均衡性  B.综合性

C.单一性  D.选择性

【答案】C

(三)课程内容改革

1.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课程文件):(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教材。

2.新课程内容的主要特点:

(1)素质教育理念。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www.xing528.com)

(2)突破学科中心。从“难、繁、偏、旧”→注重基础、简化内容、反映新的研究成果、紧密联系现实。

(3)改变学习方式。接受学习、死记硬背→主动参与、探索学习。

(四)课程实施改革

1.理念改革

(1)现代学生观(见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2)现代教师观(见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3)现代创新观:

破除知识中心观念。不能一味的相信知识,要对原有的知识提出质疑,以知识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破除教师权威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培养问题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要意识到态度比答案更重要,并且要对学生有创意性的答案持赞赏态度。

(4)现代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2.方式改革

(1)教学方式改革:

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

由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和校外社区综合教学模式。

由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社会知识。

教材中的知识由脱离生活的知识→与社会紧密相连的知识。

(2)学习方式改革:

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主动探求知识。

只注重学习教材中的理性知识→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良好人格的获得。

只注重与书本结论一致的知识的获得忽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

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主动与体验、合作与独立、问题与探究性。

(五)课程评价改革

1.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

2.现代课程评价的特点: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评价观念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3)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

(4)评价方式多样化,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评价;

(5)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方转为多方,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交互作用的评价;

(6)更注重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3.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方法

(1)建立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

(2)教师要采用多样、有效的评价方法。方法要多样化,包括日记、成长记录、情境测验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3)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反映学生的进步过程和结果。

【补充:档案袋评价就是收集学生在某一学习过程中的作品,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依据的评价方式。档案袋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也包括对学生完成作品过程的描述和记录,还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同学和家长对作品的评价,学生是选定自己档案袋内容的主要决策者。档案袋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对档案袋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4)学生成绩的评定尽量采用等级制,不得将成绩公布或成绩排名,评语应采用激励语言,或描述学生的潜力,不可只提及学生的不足。

(5)每学期结束时,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并明确、简要地引导制定学生下阶段的学习目标。

(六)课程管理改革

1.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

(1)国家对课程的管理内容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改革;制定课程管理的各项政策;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2)地方对课程的管理内容

贯彻国家课程政策、制定课程实施计划;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学校对课程的管理内容

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开发课程资源;改进课程评价。

2.地方课程的开发

地方课程是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得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具有地域性、针对性、时代性、现实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征。总体上实行“以省为主、分级管理、社会参与”的体制。

地方课程的功能:使各地更好地达到国家标准;形成地方特色;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地方课程对课程的管理开发能力。

3.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主体为学校教师)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生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研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习题精选

1.(单选)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性课程

2.(单选)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划分依据是(  )。

A.课程制定者  B.课程任务

C.课程目标  D.课程内容

3.(单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比,它的缺点是(  )。

A.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

B.不利于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C.忽视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

D.强调要以儿童为中心

4.(单选)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给学生,这是我国(  )的雏形。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结构课程

5.(单选)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6.(单选)(  )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泰勒  B.桑代克

C.斯金纳  D.杜威

【答案】C;A;B;B;A;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