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教材:新课程改革实施详解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教材:新课程改革实施详解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课程目标改革1.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均衡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依据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素质教育的思想而提出的,即我国要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完整”的人。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教材:新课程改革实施详解

(一)课程目标改革

1.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我国当前新课程目标内容

新课程倡导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基本要素

a.理解和掌握适应社会进步和个性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初步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知识的应用范围和应用价值。

c.注重综合化的学习,认识到各门学科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理解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逐步扩大知识范围。

(2)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本要素

a.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初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b.开发创造潜能,初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技术操作与运用能力。

d.发展团结协作能力和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

e.保持身心健康发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本要素

a.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

b.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树立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观念。

c.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d.树立科学精神,形成创新思维习惯,充分发展个性、自主性和独创性。

e.陶冶人文精神,正确认识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增进国际理解。

4.新课程改革目标的特点

第一,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

第二,注重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旨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三,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基础性是基础教育及其培养目标的根本性,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为人的发展、终身学习打基础。

第四,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新课程把“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超越的精神,积极进取、求实、求是、顽强的品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

第五,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每一个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神圣使命。

(二)课程结构改革

1.课程结构的特点

(1)综合性

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通过开发和设置综合课程的方式体现出来,提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2)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

(3)均衡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依据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素质教育的思想而提出的,即我国要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完整”的人。但课程的均衡是相对的,而不能搞绝对的平均。

2.新课程结构改革的具体要求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课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掌握基础的同时要求个性发展,开设选修课。

(2)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主要包括:小学低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相结合的综合课程;小学高年级设置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相结合的综合课程。

(3)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5)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6)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题目示例

【2020年下·单选】下列关于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表述正确的是(  )。

A.小学以游戏课程为主;初中由必修与选修构成;高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B.小学以活动课程为主;初中由必修与选修构成;高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C.小学以学科课程为主;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高中由必修与选修构成

D.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高中由必修与选修构成

【答案】D

(三)课程内容改革

1.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与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3)教材

教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科书,它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2.新课程内容的主要特点

(1)素质教育理念

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突破学科中心

“难、繁、偏、旧”→注重基础、简化内容、反映新的研究成果、紧密联系现实。

(3)改变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死记硬背→主动参与、探索学习。

(四)课程实施改革

1.理念改革

(1)现代学生观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从教育学意义上看,学生并不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所以,在教育中应该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对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最终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的兴趣、爱好、动机、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各不相同。

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

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认识到学生是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

现代学生观的另一种表述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人们经常用僵化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与教育的价值追求,要求人们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和看待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主导对学生客体的教育与改造,只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外因,学生的主体活动才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内因。这表现在:

①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学生作为各种学习活动的发起者、行动者、作用者,前提是其首先要有一定的主体性,这是作为主体的基本条件。

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主体活动。

③教学过程在于建构学生主体。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但就其程度而言比较低,就其范围而言比较狭窄。在教学中,学生主体相对于教师主体来说,诸多方面的力量都显得十分微弱。因此,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

(3)学生是责权主体。

(2)现代教师观

①教师角色的转变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具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中的核心特征。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式、研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具体要求包括:①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并指出达到目标的途径。②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条件。④建立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⑤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⑥和学生一起探寻真理,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第二,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不仅是教学者还应该是研究者,要精通教学理论和分析教学理论,并可以独立完成教育行动研究。

第三,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要开发教育资源,包括开发校外和校内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进度和结构;教师还要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第四,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教师的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教师而且是社会的一员,所以教师应是开放型教师。

第五,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终身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社会,教师也应该将终身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时时刻刻注意对于自身的反思,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

②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

第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这是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二,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教师的教,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第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题目示例

【2020年上·判断】学校中教师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合作与竞争的统一。(  )

【答案】正确

(3)现代创新观

①破除知识中心观念

破除知识中心的观念,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现代教学不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②破除教师权威观念

破除教师权威的观念,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觉地动脑、动口、动手,大胆探索,勇于提出新的问题,发表新的见解;学会阅读课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自己检查学习效果等。

③破除智育中心观念

破除智育中心的观念,正确处理智育与德育的关系。应当树立教书与育人辩证统一的新观念,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把思想教育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④破除智力中心的观念

破除智力中心的观念,正确处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应当树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的新观念。

⑤培养问题意识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要意识到态度比答案更重要,并且要对学生有创意性的答案持赞赏态度。

(4)现代教学观

①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再也不能被动地听从课程的指令,而是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和设置课程。

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的实质是交往,师生相互合作、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

③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要重视客观真理,但更重视获得真理的过程。

④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更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给学生充分的个性空间和时间,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2.方式改革

(1)教学方式改革

①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

②由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充分利用课堂和校外社区综合教学模式。

③由单纯传授书本知识转变为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社会知识。

④教材中的知识由脱离生活的知识转变为与社会紧密相连的知识。

(2)学习方式改革

①由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主动探求知识。

②由只注重学习教材中的理性知识转变为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良好人格的获得。

③由只注重与书本结论一致的知识的获得忽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强调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

(3)现代学习方式

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有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的。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

(4)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

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但是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认识和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重要保证。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有:主动性、合作与独立性、问题与探究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合作和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

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

体验性—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

问题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www.xing528.com)

3.策略改革

(1)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各种需要,是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

(2)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的实施。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3)新课程在个性发展上的实施。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独特性。

(4)新课程在信息技术教育上的实施。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率

(五)课程评价改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1.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4)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2.当前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评价的改革重点

(1)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

①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②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③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2)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

①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②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③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3)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

①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②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4)新课程改革下的考试的宗旨

①在考试内容方面

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考试命题应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

②在考试方式方面

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考试的方式应灵活多样,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如辩论、课题研究、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可考虑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考试相结合。同时试行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同一考试也可多样化呈现,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考试还可分类、分项进行,加强综合评价。

③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

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而不应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

④关于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

倡导改革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如学校推荐性评语、特长、成长记录袋等);将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分开,前者重在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水平,后者具有选拔的性质;逐步扩大高一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等。

新课标下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变革。

常见的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有:

a.提问评价

b.日常作业评价

c.日常行为观察评价

d.活动性表现评价

e.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

f.纸笔测验评价

(六)课程管理改革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即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立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三级管理课程政策的实施,是教育体制表现在课程领域中的一次深刻变革。

1.课程三级管理制

(1)课程三级管理制的背景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存在着差异,完全用大一统的课程设计和一刀切的要求,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既体现国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为各地发展留有时间和空间。在新课程计划中,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被提到日程,逐步将一部分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和学校,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更多的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机会。这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2)课程三级管理制的基本模式

首先,确定国家对课程的管理内容。

具体为: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

其次,确定地方对课程的管理内容。

具体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

最后,确定学校对课程的管理内容。

具体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开发课程资源以及改进课程评价等。

2.地方课程的开发

(1)地方课程的概念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具有地域性、针对性、时代性、现实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征。总体上实行“以省为主、分级管理、社会参与”的体制。

(2)地方课程的功能

使各地更好地达到国家标准;形成地方特色;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地方课程对课程的管理开发能力。

3.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生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研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1)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校本课程开发要善于利用现场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置于国家新课程计划中来理解。

(2)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①适宜性原则

不同学校在地域特点、师资质量、学校经费、教学设备、社会物质环境及精神文化环境等方面不尽相同,而且不同区域的学校,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具体开发阶段,学校应该考虑如何利用已有的条件,如何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如何最有效地创设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②多元化原则

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开发主体多元化以及课程目标多元化。就内容来讲,可以包括体现社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的校本课程;体现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体现学生兴趣与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向学生介绍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向他们传递最新的科技信息、人文信息的校本课程;体现家乡风貌的校本课程;体现社会生活的校本课程。

③开放性原则

校本课程应采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以主动参与、协同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外显特征以做调査、做课题、搞实验、搞设计和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主要途径,并强调校内外、课内外、学科间的交互作用。

④双赢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教师。学生在其中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升华了情感;教师则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教学能力,丰富了教学手段,从而更加娴熟的掌握教学技巧,更加容易向学生传授知识。

(3)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①合作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决策的过程,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进行,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合作者。例如,教师与专家、学者的合作开发,校内合作,校际间的合作,学校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合作,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等多种方式。

②课题研究与实验

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借助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方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性研究,进而带动校本课程研发活动的展开。通过具体的课题研究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增强教师以及学校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从而促使学校逐步开发出适于本校实际特点与需求的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③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回归”校本课程

规范原有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环节,对其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估和整合,增强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科学性,建立适合的学校课程决策程序与学校内部课程评价机制。这能使课程真正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特色,真正实现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目的的终极目标,从而将活动课和选修课逐步引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运行轨道。

(4)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更好地尊重和满足学校及其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而兴起的有计划的教育变革,所以每一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目标和内容都是具有特殊性的。

从已有的课程实践来看,开发校本课程的操作模式主要应该包括六大步骤:(1)组织建立(2)现状分析(3)目标拟定(4)方案编制(5)解释与实施(6)评价与修订。

(5)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类型

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活动方式来看,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

(6)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

第一,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

第四,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习题演练

单项选择题

1.课程的表现形式是(  )。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D.知识—经验—活动

2.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3.结构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布鲁纳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洛克

4.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

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5.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来看,校园文化属于(  )。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技术课程 D.综合课程

6.新课程要求在学生发展目标方面应包括(  )三个维度。

A.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B.知道、了解、理解

C.了解、识记、理解

D.了解、理解、运用

7.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8.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划分依据是(  )。

A.课程制定者 B.课程任务

C.课程目标 D.课程内容

9.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比,它的缺点是(  )。

A.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

B.不利于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C.忽视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

D.强调要以儿童为中心

10.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给学生,这是我国(  )的雏形。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结构课程

11.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2.(  )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泰勒 B.桑代克

C.斯金纳 D.杜威

13.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其基本内容范围主要有(  )。

①研究性学习 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③信息技术教育 ④劳动技术教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  )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测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A.课程组织 B.课程编排

C.课程评价 D.课程实施

15.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性课程

16.在西方最早把“课程”用作一个专门的教育术语的教育家是(  )。

A.柏拉图 B.杜威

C.斯宾塞 D.泰勒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5.ACACB;6-10.ABABB;11-15.ADDDC;16.C。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