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都学:定义与主要内容

中国古都学:定义与主要内容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都学是研究我国古都的形成、发展、萧条,或至于消失,或经过改革成为新的城市的科学。中国古都学不仅研究这些古都演变的过程和现象,而且研究其中演变的规律。构成一个都城,和它的地理形势有关。都城附近的地形,及其附近的河流和物产,都息息相关,是选择都城时所不可忽视的。能够作为都城,经济条件也是不可或缺的。聚居在都城的人口在相应政权存在时,是相当稠密的。

中国古都学:定义与主要内容

中国古都学是研究我国古都的形成、发展、萧条,或至于消失,或经过改革成为新的城市的科学。这些都城在演变的过程中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中国古都学不仅研究这些古都演变的过程和现象,而且研究其中演变的规律。这些规律可能不只一条两条,甚或可以多到若干条。在这若干条规律中,有总的规律,还有更多的次要的规律。研究出这些演变的规律,就可为当前重建现代城市作参考。忽略往事的殷鉴,重建现代城市时就不能不受到相应的影响。现代城市的建立在并世各国已经是相当普遍的。他山之石可以为鉴,作为现代的中国的城市却不能不具有中国的特色。这就不能不在某些方面吸取前代的优异的成就。因此,历史上都城演变规律的探索是应该得到重视的。简言之,研究历史上的都城,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当前建设的需求。

历史上的都城,都是其当世相应的政权统治区域的政治中心。既是政治中心,就反映相应的政权统治区域各种不同的面貌。这和一般城市是不尽相同的。它不仅有它的自然基础,还有更多的社会因素。构成一个都城,和它的地理形势有关。都城附近的地形,及其附近的河流和物产,都息息相关,是选择都城时所不可忽视的。任何王朝或政权建立都城后都期望长治久安,军事设施是必要的。军事设施自然离不开相关的地势。军事设施只是建设都城的一个方面。其他方面也不是都和这些自然基础毫无关系的。

能够作为都城,经济条件也是不可或缺的。都城为相应的政权的统治区域的政治中心,也就成了人口荟萃的所在。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王朝,长安也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都城。一些人称道说,长安有百万人家,显然是过于夸大。不过长安人口的稠密确是举世所少有的。其他都城虽不能都和长安相媲美,在相应的统治区域中,人口都是比较多的。如何来养活这样多的人口,是任何政权都不能忽视的问题。有的都城附近土地肥沃,有的都城却不一定就是如此。都城附近的农业生产不能解决都城的粮食问题,就必须仰给于外地的供给。如何供给却也是一个问题。粮食的供给诚然引起选择都城时的注意,其他经济方面的因素同样是不可忽略的。

人口的集中也带来另外一种问题。历史上若干政权的统治地区内并非就只有单一的民族。由于政权的强大,也可吸引域外的族类聚居到都城之内。如何和谐聚居在都城中的民族关系,不使之发生矛盾,是会受到相应政权的注意的。不仅民族关系,相应的政权的统治区域如果相当广大,地方势力的强弱也会在都城中得到反映,说不定一些星星之火就会酿成一场灾难。

作为都城,都有一定的规模。历史上的所有都城,难得都是相同的。就是同一地方而为不同政权建立的都城,前后就不能都是一样。长安曾经做过十几个王朝或政权的都城。汉唐两代在这些王朝或政权中,历年最为悠久。这两代的都城都以长安为名,并非就在一地。汉长安城一名斗城,因为其城垣弯弯曲曲,与天上的北斗和南斗相仿佛。汉长安城北濒渭水,城垣濒河筑成,就不能一线笔直。现在这里的渭水已经改趋北岸,并且侵蚀了北岸许多土地,离南岸甚远,当时城垣和河流的关系,就不易显示出来。唐长安城遵隋之旧,移到龙首原下,原下地势平坦,城池显得整齐,只是南北略长,成为一个长方形。明代继元之后,迁都北京。明代有意改变元代大都的规模。明代北京的北城垣远较元代大都为内缩,而南城垣不仅向外推出,还增添了外城。其他都城也莫不显出各自的特色。城垣如此,城内也殊为不同。街道的布局和宫殿官署的设置,以及市廛的分布和居民地区的划分,都因时因地而不同。隋唐长安城中的皇城南北和东西十二条主要街道,规划相当整齐,远处瞭望仿佛是一具棋盘。外郭城中又划分一百多个坊,各坊自有坊垣和坊门,这在现在看来,仿佛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当时这样的设计却是难得的构思。坊是达官贵人和一般平民聚居的处所,市廛却是另外设立的。当时称为东市和西市,也和后世不尽相同。由于特设了坊里,官署和宫殿自不必夹杂于诸坊之间,因而又有了皇城和宫城。既然历史上所有的都城在建立的规模上都各自有其特色,就应对这样的特色进行研究和探索。许多特色之中应有共性存在,研究和探索出共性,就可进一步得出其中的一些规律。

任何一个都城都是不能与世隔绝单独存在的。它必须和各地有所往来。都城是一个政权所统治区域的中枢所在地,这个政权统治这个区域,就不能不讲究交通的设施,都城因而就成为交通网的中心。秦始皇由都城咸阳向全国各重要地区修筑驰道,遂使咸阳成为向外辐射的交通网的中心。宋代都城开封由于汴河的经过和惠民河、蔡河、广济河由这里始凿,因而成为以水路向外辐射的交通网的中心。咸阳和开封分别成为水陆两种向外辐射的交通网的中心。在历史上许多都城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也还有不少的政权使它的都城达到这一境界。也有一些政权由于若干具体的因素在这方面的努力有所欠缺产生若干影响,甚而使这样的政权难以长久稳定下去。

然而更需要注意的则是社会的因素。聚居在都城的人口在相应政权存在时,是相当稠密的。这许多人口是相当复杂的。作为政权组织的骨干,会有不少的贵族官吏;为了保护都城的安全并使政权能够长期存在下去,更少不了驻屯兵士;但最多的当是一般的居民,其中有手工业者和商人,也可能有不同民族的居民和国外来的侨民,这些不同的人群的生活和活动,都能够增加都城的风采。在相应的政权看来,如何统治这些人口,使社会能够长久稳定下去,却是要花费很多精力的。

由于都城中居住着数目相当可观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从而促进了都城经济的发展,手工业者制成丰富多彩的产品,商人的懋迁有无,都能具有促进都城经济发展的效力。远在棉花的种子和种植技术尚未传入中土以前,衣着原料自唯丝麻是赖,而丝的质量更在麻上。黄河流域曾经长期为著名丝织品的产地。汉代齐鲁的丝织品更为世人所称道。齐地的冰纨为一时的名产,定陶(今山东定陶县)和亢父(今山东济宁县东南)的缣也被视为珍品,其时三辅白素的市价还要在亢父的缣以上。三辅为长安周围的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各地。白素出产的这些地方,当然也包括都城长安在内。南宋都城杭州,团行颇受人重视。这是当地手工业者的组织,而碾玉作就居于首位。契丹都城临潢府,其遗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西拉木伦河畔。现在这里还是宜于游牧的草原。可是在契丹时,临潢府城内竟已有绫锦诸工作者。历史上许多都城都各有其手工业产品,非独这里所提到者为然。论都市经济者是不宜稍事忽略的。对于历史上都城的经济来说,更为重要的则是农业。这关系到都城内的军糈民食,农业社会的政权是不会放松这一环节的。汉唐两代皆都于关中。关中土地肥沃,最宜于农耕的种植。汉唐两代莫不重视关中的农田水利。农田水利受到讲究,农产品自会多有收入。

都城固然是相应的政权所统治的区域的政治中心,也应是这一区域的文化中心,都城是人才荟萃的地方,文化就会得到发展。各个政权不同,各个都城的文化因之也互相有别,各有风采。这种人为的作用也免不了有某些互相仿佛甚至一致的地方。任何政权为了能够取得经久的统治力量,都注意培养它们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所采取的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各有不同,但都会使都城中的文化有所发展。都城中都有宫殿和官署,因而就可能促进有关建筑艺术的进步。艺术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不会囿于如建筑艺术这一部分,举凡绘画、书写等都包括在内。唐玄宗精于音乐,长安城中就有许多名家。宋代开封城内的京瓦伎艺,其演出不以风雨寒暑有所改变,诸棚看人日日如是,也是少见的盛况。论都城的文化还应涉及宗教方面,东晋南朝建康为都,城中寺院竟多至四百八十座,其他都城可能不易与之媲美。北魏洛阳亦多寺院,杨衒之还为此特别撰著一部《洛阳伽蓝记》。书中所记一些寺塔的建筑,堪称奇观。

历史上一些政权不仅创建了都城,为了更适于统治,往往设法利用自然环境,甚至加以改造。汉唐两代皆以长安为都,为了供应都城中的军糈民食,除了在都城附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外,还都积极开凿运河,使通往关东的漕粮运道得以不受阻隔。北宋都于开封,就是充分利用汴河的水道,运输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粮食。运粮之外,它还利用汴河水流在开封附近淤田种稻。虽然种植的范围不是很广,这种改造都城附近自然环境的精神是可以称道的。(www.xing528.com)

历史上的都城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相关的政权倾覆和灭亡后,就难免趋于萧条或毁灭。已经倾覆和灭亡的政权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甚至没有必要重复提及。但趋于萧条或毁灭的古都却不宜任其继续萧条或毁灭。这些已经萧条或毁灭的古都在可能的条件下似应设法恢复,就是一时不能恢复,保存它的遗址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唐代高昌国的古都,已渺无人烟,仅断垣残壁掩映于荒烟蔓草中。虽说是断垣残壁,当时街巷布局还清晰可见,甚至人家居室也可依稀辨其堂奥,因而吸引游人,前往参观者络绎于途。高昌古都远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犹且如此,其在内地者当有更大的影响。有些古都不仅未臻于萧条,而且得到了发展,正在形成为现代都市。因为是由古都演变而成的现代都市,就和新建的现代都市有所不同。如何保护并加以利用古都的旧迹,是应该引起注意的。有关这些问题,都是中国古都学所应该探索和研究的。

由此可见,对于历史上的都城需要研究和探索的方面是很多的。这些问题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水利、建筑、艺术、考古、历史地理等各门科学。涉及这些科学,却并不是这些学科所可能单独能够解决的,因而它们并不能代表中国古都学。也可以说中国古都学是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一门新的学科。这门新的学科将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在当前国家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回过头来,还应该提一个更为基础的问题,就是怎么样的都城才能成为我们作为研究对象的古都。

作为一个独立的王朝或政权,不受外来的控制,其都城已成为政治中心,就皆应视为古都。但由于作为保护和研究的对象,就要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这就是说,古都不仅是独立的王朝或政权的都城,还应该具有较为长久的而不是过分短促的年代,其遗址的现在地理位置应是确切的而不是推测的臆定,还应是距现在有关的城市较近,而不是相离很远的废墟。

所谓独立的王朝或政权,乃是这个王朝或政权的建立不隶属于其他王朝或政权,对于所据有的疆土,有绝对统治的权力。这样的王朝或政权,不论其所统治疆土的大小、统治年代的久暂,它的都城在现在看来,都应视为广义的古都。

也还有些王朝或政权,建立之后名义上曾受到其他王朝或政权的册封或允许,却没有受到实际的控制,则它所建立的都城,也应视作古都。唐宋之间,梁、唐、晋、汉、周五代相继在中原建立王朝,另外的十国中如吴越、南平等皆多次受到中原王朝的册封,但中原王朝对它们并未能多所控制,则它们的都城,就应视作古都。与此相仿佛的还有战国七雄和夹杂其间的一些小国。战国七雄的历史都相当悠久,直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列为诸侯时起,周王朝对它们才失去最后控制。以它们的都城作为古都亦应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算起,其前亦犹如齐、晋一样,只能算是周王室的封国诸侯。

周边地区的一些政权大都受中原王朝的控制。这样的控制大多属于名义上的控制。即令超过这样的限度,中原王朝也都未能视之同于内地的郡县。这些政权建立的都城,同样应视作古都。

作为古都是应该有其具体的年代的,这样年代的计算方法应和史家记载帝王改元有所不同。帝王改易年号,并非都由其年的正月开始,可是史家记载却都由其年正月算起。为了便于记载,这样的方法原是可取的,历来也都没有异议。至于建都的年代,还是应如实的计算。虽建都的终止期不在岁末,这一年还应计算入建都的年代之中。同样,建都的开始时,不在岁首,这一年也应计算入建都的年代之中。某一王朝或政权,往往有迁都之举。其迁都的一年,既可计算入前一都城的年代中,也应计算入后一都城的年代中。这样的建都年代和相应的王朝和政权统治年代不尽相同,一般是有所增加,而不是或有减少,不过这在计算建都的年代时,还是比较合理的。

有些都城由于自然条件或其他因素的变迁,其所在的地理位置,竟已不为当时或后世所洞晓,虽经学人考核亦不易具体确定,甚而所谓考核,往往近于推测,这种推测的臆定,将使治丝益棼,本来面目更加模糊难定。对于这样的所谓都城,只好暂舍不论,敬俟来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