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英语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及成果

高校英语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及成果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什么是探究;第二,什么是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包括五个方面的活动:①提出问题。重视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法的出发点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历练,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从而获得知识。

高校英语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及成果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

1.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什么是探究;第二,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在当今国际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探究(inquiry)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之一。英文inquiry起源于拉丁文的in或inward(意思为“……之中”)。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求本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探究式学习是指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式教学包括五个方面的活动:①提出问题。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②收集数据。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③形成解释。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④评价结果。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使解释和科学知识相联系。⑤表达结果。学习者要阐述、论证和交流他们提出的解释。

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或者教学,指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的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因此,探究式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再总结出新的理论,推动高校英语教学不断向前发展。它具体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有关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或对有关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以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活动的方法。它的实施就是让学生以自主、能动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习得科学的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因此,探究教学的实质就是按提出科学结论和检验科学结论的结构方式去揭示科学结论,即要把所提出的观念和所进行的实验告诉学生,要说明由此得到的资料,还要阐明把这些资料转化成科学知识的解释。

2.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1)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

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他们现在的学习。所以,高校英语教学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际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教学不是教师先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英语探究活动,例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建构起对新事物的新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这种通过多样、复杂的活动情景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3)重视过程和结果

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事物和现象主动地去研究,经过探究过程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把英语知识和科学方法有机结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让他们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经历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从而获得自己的探究结果或制作出自己的作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4)重视知识的运用

探究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学以致用,发展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教学能综合提取知识,跨学科解决复杂的、综合的以及涉及知识面广的问题。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英语学习活动中,探究教学能使学生更接近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探究教学的评价要求较高,如它要求评价每一名学生理解了哪些概念,哪些还模糊不清或不知道,能否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否能提出问题,是否能设计并实施探究计划,是否能分析处理所搜集的数据和证据,是否能判断出证据是支持还是反对自己提出的假设等。单靠终结性评价是难以奏效的。探究教学在重视并改进终结性评价的同时,很重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如学生每天的英语笔记、撰写的报告、绘制的图表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所做出的解释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也是探究教学评价的另一个特点。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探究学习进行评价,如检查采用的方法是否合适、解释是否得当、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等,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6)重视师生互动

探究式教学法的出发点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历练,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从而获得知识。但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教师是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进行指导,而学生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探究的,两者是一种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3.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探究式教学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能满足改革者的心理需要

目前,我国教学改革的宗旨主要有三点:一是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一套做法。二是遵循现代化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三是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只要能做到这三点,改革就能取得实效。改革就是不断探究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最终实践会告诉每一位教育改革者,探究式教学是非常符合改革者的实际需要的。

(2)探究式教学能使班级教学更具活力和效力

班级授课有利有弊。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班级授课的利大于弊;在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发展的今天,弊大于利。因为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难以因材施教。实施探究式教学,一是要最大限度减少教师的讲授。二是要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三是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3)探究式教学能破除“自我中心”,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

课堂教学改革难,在很大程度上是难在教师身上。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自我中心”观念的顽固性和长期沿袭传统的惰性。由此可见,用现代教育理念去改造和战胜传统教育观念有多么艰难。教师要改变自己,就要在实践探究中学习,总结自己的经验,学习别人的经验,包括向学生学习。通过探究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会有一个大的转变,由过去的“台前”,走到现在的“幕后”,做一个“导演”。安排好适当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从观众变成实际的参与者。

4.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1)自主探究教学

自主探究教学就是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中去,独立思考,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有以下几大特征:①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形成了主体性和民主性的师生关系。②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研发性,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注重学生自主、能动地进行探究和发现。③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并提倡适度合作探究的辅助作用。④要求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和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的多维互动性以及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自主探究教学的操作思路要求教师要做到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预习的价值、提纲及预习方法,要求高校英语教学具有整体性、生活性、开放性。探究包括个人独探、同伴互探、小组齐探、全班共探等5个支点,教师要着重考虑如何监管学生活动、如何分组、如何指导学生。教师要通过分层运用、内外运用、反馈等几个支点,指导学生实现应用迁移。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促进全体参与,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指导者、引导者,甚至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在自主探究教学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①流于形式,缺少教师适当的指导,无法完成英语探究的任务。②教师承揽英语探究,学生只是验证探究,无法提出问题,不会猜想,不能体验到英语探究的必要性和成功的乐趣。③选材不当,缺乏探究意义。④教师布置不当,学生收集英语资料困难。⑤教学时间安排不足,自主探究走过场。⑥教师对课后探究指导不足导致课后延伸草草收场。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一定要根据高校英语教学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时引导;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关注探究内容的适度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教师应在课前下发“导学学案”,让学生据此进行预习、寻找资料;教师还要更新观念,充分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教师要及时介入学生的英语探究活动,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并对学生课后的英语探究做必要的指导。

(2)合作探究教学

合作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不同层次,以4—6人混合编成小组,在一种积极互助的情境中,为达成共同的目标,分工合作,相互帮助,彼此指导,并以集体的成功为评价依据,最终促进个人发展的教学模式。

合作探究教学的基本要素有:①要让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在探究过程中积极互助。②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个人责任,尽职做好自己的工作。③混合编组要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异质、互补,能取长补短。④学生的社交技能水平既是合作探究的结果,又是合作探究的前提。⑤小组自评或团体反思能保证小组不断发展和进步。

合作探究教学的操作思路要求合作设计要合理,应以合作、互动为特点;提前设定目标,为评价提供依据;通过自学、小组互助,促进集体成果的积累;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合作探究教学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设置太过简单;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失去了合作探究的意义;重探究忽略总结;只注重优秀生,不兼顾学困生。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课堂讲授的重点、难点,问题要有启发性,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答案进行总结,使讨论的答案得到统一。除此之外,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同时提供有层次性的问题,使学困生也能胜任,强调整体的进步,形成让优秀生主动帮扶学困生的氛围;在合作探究的评价中,教师要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

(3)情景探究教学

情境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探究教学方式。

情境探究教学的基本原则有:①意识统一和智力统一原则。要求教学中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集中思维、培养其刻苦钻研的精神,又要考虑如何发挥情感、兴趣、愿望、动机、无意识潜能等智力活动的促进作用。②轻松愉快的原则。要求在轻松愉快的英语情境或气氛中引导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并展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寻求答案,分辨正误。③自主性原则。强调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情境探究教学的操作思路需要借助实验创设英语情境,帮助学生将当前的学习知识与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建构起所学知识的系统;借助新旧知识的关系、矛盾,创设英语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借助生活实例创设英语情境,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以便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运用实物、图画、表演、语言、故事等展现和创设情境。

情境探究教学易出现的问题有以下三个:第一是易产生“花盆效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人工的、人为创设的“典型性场景”中发展比较顺利,但是脱离了该种情境后,很可能出现回落的现象。第二是由于情境教学过分强调情境功效,加之对课程整体性、意会性及模糊性特点重视不够,易出现人工雕琢之痕。第三是由于情境教学强调人为创设情境,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太高,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要能歌善舞、能谈会唱。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必须熟练驾驭教材,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特点、智能水平,熟悉他们的内心世界,并针对学生的特点,恰当地选择和运用科学手段、方法,以便结合教材创设情境。

(二)多元智能教学模式

1.多元智能的基本内涵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至少7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并且每个人的各种能力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认知轮廓。此后,他又提出了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另外,有其他学者从内省智能又分拆出“灵性智能”。

(1)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是用文字思考、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奥妙意义的能力。用加德纳的说法就是诗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这种智能涵盖了对口头和书面语言的敏感程度,学习各种语言的能力以及运用语言实现特定目的的能力。像诗人、作家演说家、记者、律师、新闻播报员等都展现了高度的语言智能。

(2)逻辑—数学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是人能够计算、量化及考虑命题和假设,而且能够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的能力。运用这种智能常常包括以下几个过程:类聚、判别、推理、概括、计算、假设和检验。逻辑学家、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师、工程师、电脑程序设计师等都展现出很强的数学—逻辑智能。

(3)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即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运用和操作这种模式的能力。这种智能让人有能力以三维空间的方式来思考,包括对色彩、线条、结构、形状和空间关系的敏感性以及很强的空间思维和空间定位能力。雕刻家、画家建筑师飞行员等都表现出高度发达的视觉空间智能。

(4)身体—运动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是个体操作运用其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来表达思想、情感或创作的能力。包括个体的协调性、平衡性、技巧性、力度、速度以及身体的感知与触觉能力。这种智能在舞蹈家、运动员、手工艺者、外科医生等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5)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即感受、辨别、创造曲调和节奏以及运用音乐表达的能力。音乐智能占优势的人对各种非语言的声音和日常声音、节奏等非常敏感。这种能力在歌唱家、指挥家、作曲家乐器制作者、演奏家、调音师等人身上都有杰出表现。

(6)人际智能

人际智能即理解他人,能与人有效交往的能力。尤其表现在观察和感知他人情绪、动机、意图及情感变化的能力。成功的政治家、教师、推销商、社会工作者等都是具有较高人际关系智能的人。(www.xing528.com)

(7)内省智能

内省智能是深入自我内心世界,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并运用其规划自我人生的能力。包括对自我的准确定位和描述,了解自我内心情绪、动机、意图和愿望以及自知、自律等能力。这些在哲学家、神学家、心理学家等人身上都有突出表现。

(8)自然观察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指个体能够高度辨别环境(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并运用这些能力从事生产的能力。自然观察智能较强的人善于觉察不同自然物种之间的细微差异,对自然界的变化极具敏感性。诸如,动植物学家、考古学家、猎人、生态学家等都具有高度发达的自然观察智能。

(9)存在智能

存在智能即对人生和宇宙终极状态的思考能力。其核心是在直达无限广阔宇宙的尽头为自我定位的能力,是在人类生活环境中思考与存在有关问题的能力,如人为什么要来到地球上、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是何种状态、人生存与死亡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等。哲学家、思想家、宗教者等都是存在智能发达的人。

2.多元智能教学的理论基础

1967年,美国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创立《零点项目》,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戈尔曼主持。《零点项目》主要任务是研究在学校中加强艺术教育,开发人脑形象思维问题。在这以后的二十年间,美国对该项目的投入达上亿美元,参与研究的科学家、教育家超过百人,他们先后在100多所学校做实验,有的人从幼儿园开始连续进行20多年的跟踪对比研究,出版了几十本专著,发表了上千篇论文。多元智能理论就是这个项目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重要成果。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的霍华德·加德纳在参与此项研究中首先重新考察了大量的、迄今没有相对联系的资料,即关于神童、脑损伤病人、有特殊技能而心智不全者、正常儿童、成人以及各种不同文化中个体的研究。通过对这些研究的分析整理,他提出了自己对智力的独特理论观点。基于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加德纳在1983年首次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并认为支撑多元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力,这些为多元智能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书中,他把“智能”定义为“是在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下解决问题和创造产品的能力”;20年后,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加德纳又提出了更为精确的定义,即“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在某种文化背景中被激活以解决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加德纳认为,智能并不是某种容易的、可以单一地通过纸笔方法测验出来进行衡量的东西,智力总是以组合的形式进行的,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各自的社会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能力。

3.聚集多元智能的英语教学模式

在当今,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已经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一种趋势,许多学者都在极力探讨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模式和方法,为该理论拓展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把多元智能理念融合在英语课程中,研制多元智能课程模式与教学计划,是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最佳的切入点。

(1)设计多元教学

把某个智能作为科目的单位,设计与该智能相关的活动。在“人际交往科目表”中,可以设计“组织或参与一次英语晚会或与同学进行英语会话”等活动。实施时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表,采用自己擅长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所学知识。

(2)安排多元课程规划表

把智能目标落实到英语课程或单元教学中,将培养各种能力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当明确什么是学生应当掌握的最有价值的知识,训练哪些方面的智能,探索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设计的教案应包括课程或单元名称、课程或单元目标、教学预期成果、教学资源或辅助材料、学习活动、教学步骤和评价方式。

拉泽尔指出,多元智能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唤醒智能,通过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和内心感觉,如本能、元认知和洞察力等激活各种智能,感性认识周围世界事物的多种特征;第二阶段即拓展智能,这涉及能力的沟通——通过接触他人、事物或特定的情景体验情感,调节并为培养、拓展和加强每一种被唤醒的智能所进行的练习活动和强化认识活动;第三阶段即为智能而教、用智能来教,在教学中传授学习方法与策略,把智力开发与教学重点相联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智力程度,发展潜能;第四阶段即迁移智能,把智能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在真实的环境中恰当地运用智能解决问题,应对挑战,使各种智能成为我们日常认知、情感和生活的一部分。表1-1、表1-2是一些融合了多元智能的英语教学模式和具体方法。

表1-1 融合语言智能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

表1-2 融合逻辑数学智能的英语模式和方法

(三)参与式教学模式

“参与”即参加,是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起着一定作用的一种参加。“参与”是一种思想理念,强调所有有关人员对相关事情的决策、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等活动的介入;“参与”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既强调活动过程中参与者的“在场性”,也强调参与者共同生成活动的结果。“参与”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要明白自己是参与的一分子,而非“局外人”,明白自己参与的目的是通过参与,使自己的自尊、自信和自主性都得到提高;“参与”是参与者的一种投入状态,从个体的角度看,“参与”指个体在认识活动中认知和情感方面的投入,个体与其他个体间的互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方式和程度等。从群体的角度看,“参与”指的是所有参与者的总体投入状况,包括他们所形成的小组类型、小组内不同角色的分工、小组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小组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等。

有了对参与的理解,即可以认为参与式教学是指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英语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而学生也自愿地、主动地、积极地介入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与教师共同推进高校英语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以教师、教材为中心,黑板、粉笔为媒介的传统教学模式比,参与式教学努力创设一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中心。主体参与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展欲,这是教学生命线。通过主体参与,学生将会对英语教学内容有选择的机会,对教学进度提出建议,与教师一道设计英语教学方法,积极参与并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控,干预以及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等,使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1.参与式教学的特点

参与式教学传承了传统教学合理的部分,同时又有发展和突破,一般认为具有六大特点。

(1)全体性

强调全体师生的参与。参与教学是全体教师、全体学生的参与。而每个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应该是积极参与的主体,都不应该被忽略,老师对待他们不得有别。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参与机会,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与义务。同时,老师的参与不是指某一个老师唱独角戏,而是要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加强交流,在交流中就教学经验方面互相取长补短,了解学生情况。

(2)全面性

强调师生在各个教学环节的全方位的参与。教学是一个过程,有很多环节。学生参与教学,就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有措施有以下三点:第一,通过课前参与,学生与老师共同进行教学设计,如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具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第二,通过课中参与,学生以提问、讨论、回答等形式介入教学。第三,通过课后参与,通过查阅资料、完成作业、继续讨论存在的问题、参与实践或实训等方式,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可以向教师、学校领导等提出教学建议等,对教学实施监控或干预。

(3)强调英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高校英语教学要想有效果、出成绩,就必须得有方法,但无统一、固定的模式。哪怕对相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也可能采取不同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教学开始前,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教学设计,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与教师互动,参与教学课堂的各个环节;课后学习中,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外,学生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但不局限、拘泥于教材。学生通过参与,把自己的个体经验与教师传授的知识以及来自其他资源的知识结合起来。参与式教学中采用的是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备课和上课,学生也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学习,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教学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评价主体不只教师,还有学生自己和社会等,评价是公开、公平、客观的形成性评价。

(4)合作性强调师生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师生参与教学的过程就是他们之间平等合作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过程中,形成多元化的智慧和思想的交流。

(5)生成性

强调学生自主地建构自己所理解的知识。在参与式教学中,学生通过主动地参与教学,吸收和理解来自课内、课外的知识,主动构建、生成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这种生成是动态的生成。

(6)宽容性

强调师生应该相互具有宽容心。在参与式教学中,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允许学生自由地表达个人的见解,发表不同的意见,甚至对学生的反对意见和错误的言行给予包容。对此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2.参与式教学模式和方法

参与式方法的教学模式很多,没有固定的套路,因英语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而不同。国内外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提问法模式、头脑风暴模式、小组讨论模式、案例分析模式、小组合作模式、歌舞模式、戏剧模式等,以下将介绍几种主要的模式:

(1)提问法模式

提问法是参与式教学法中使用得最多、最频繁的方式。基本程序有:①检查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他们是否跟上了进度。②检测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态,看他们是否保持浓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③促使学习者自己思考和寻找答案。④提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帮助开始下一轮讨论或学习。提问的作用很明显,但一旦使用不当,可能使学习者觉得是盘问,不利于教师和学生间的平等交流。

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不能故意提刁难学习者的问题。②只提与学习目的和内容有关的问题。③只提学习者力所能及的问题,尽管有时有一定难度。

为了提高学习者回答问题的质量,教师提的问题要有质量,避免一些不合适的问题,高质量的问题包括如下几类:①开放式问题。这类问题通常以wh-为特殊疑问词开头,如where、when、who、why、what等。②追问问题。对回答者进行循循善诱的、层层递进的提问。③确认理解问题。确认学习者理解了提问,确认教师理解了学习者的回答,要求学习者确认自己的回答。

而不合适的、低质量的问题有:只需用“yes”或“no”来回答的封闭式问题、给予回答者明显暗示的引导式问题、回答者只能回答某部分的多重式问题或太简单、太难的问题。另外,教师得为学习者创设安全、轻松的英语学习环境氛围。

(2)头脑风暴法模式

头脑风暴法是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8年首次提出的一种参与式教学的模式,是一种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法。所谓头脑风暴,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术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现在比喻思维高度活跃,产生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由此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它的特点是让参与者根据特定的议题,敞开思想,自由地、快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中的创造性风暴。

由于“头脑风暴”的参与面非常广,人人都在“畅所欲言”,看上去很热闹,但有效的“头脑风暴”并不那么容易组织。要遵循以下基本环节:①明确议题,让参与者明白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最好把问题写在黑板上或展示纸上。②资料准备,为了使头脑风暴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可在讨论前做一点准备工作,如收集一些资料预先给大家参考,以便了解与议题有关的背景材料。③确定人选,一般以8—10人为宜,也可略有增减(6—8人),人数太少不利于激发思维,而人数太多则不容易掌握。④明确分工,要推定1名主持人,重申讨论的议题和纪律,在讨论进程中启发引导,掌握进程,1名记录员,将参与者的所有设想进行简要记录。⑤规定纪律,根据头脑风暴法的原则,可规定几条纪律,要求参与者遵守。⑥掌握时间,讨论时间由主持人掌握,不宜在讨论前定死,一般来说,以几十分钟为宜。

同时,还有以下几点基本原则也需要遵守:①自由畅谈。参加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出独创性的想法。②延迟评判。头脑风暴,必须坚持当场不能否定某个设想,也不能对某个设想发表评论性的意见,一切评价和判断都要延迟到讨论结束以后才能进行。③禁止批评。绝对禁止批评是头脑风暴法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参加头脑风暴讨论的每个人都不得对别人的设想提出批评意见,因为批评对创造性思维无疑会产生抑制作用。④追求数量。头脑风暴会议的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设想,追求数量是它的首要任务。

(3)小组讨论法模式

小组讨论是在参与式教学中发挥很多作用的一种模式,主要为组内讨论。通常按4—6人一组的规模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一两个题目展开讨论。尽可能让参与讨论者移动课桌椅,彼此靠得更近,以便面对面地进行讨论。小组成员身体距离的靠近和眼光交流既可以提高讨论质量,也可以促进人际间的和谐和信任。小组讨论的具体步骤和组织要点如下:

第一,把全体参与者分为4—6人的小组,采用全班集体活动方式。分组时,视具体活动目的而采用按自愿组合、学号分或者按性别混合、能力混合、个性及知识经验混合。

第二,分组后,明确每小组具体目标及活动需要的时间。为实现共同目标,将参与者进行角色分工。每个成员都担任一定的角色,如召集员(负责组织讨论)、计时员(保证小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发言,提醒发言过长者缩短说话时间)、记录员(负责将本组讨论或活动结果记录在纸上)、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报告本组讨论和活动结果),这些角色由不同的人轮流担任。

第三,教师是全班集体讨论活动的组织者。其职责是负责揭示讨论的主题,向参与者提出明确、清晰的讨论要求。在活动过程中,组织学生,为各小组提供材料,主要包括讨论或演示用的图片、展示板等。在各小组巡视,就各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调控,以随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四,活动结果的汇报。各组汇报员将活动讨论结果进行口头报告,讲解本组意图与结论或者进行书面报告,将讨论结果写于大白纸上,然后贴到黑板上向全班展示。

第五,活动结果的点评。教师和学员对各组的展示做出点评。教师最后全面总结各小组的活动成果,给学员以恰当的评价或期待。

第六,小组讨论应该避免的问题。小组讨论避免每个成员讨论内容之间没有逻辑关联;避免组员的发言在低水平上重复,组员无法在思想上得到提升。这种组织形式始终贯穿着一个指导思想,那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平等参与,融理念、知识于参与式活动中之中,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充分关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本目的就是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注释】

[1]李欣.高校英语教学的思维创新与应用研究[M].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0.

[2]束定芳,王蓓蕾.高校英语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

[3]卢昕,马春线,宋凯.高校英语教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

[4]张蕊.高校综合英语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探究——评《综合英语教学原理》[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0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