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寺观文化:寺观雕塑的黄金时期和代表作品

中国寺观文化:寺观雕塑的黄金时期和代表作品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寺观雕塑的黄金时期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代。寺观泥塑与铸塑:泥塑也称彩望,是我国五大雕塑传统的组成部分,它以粘土、纤维和河沙作为塑造主要材料。元代寺院木雕造像的代表是浙江天台国清寺正殿两侧的楠木十八罗汉坐像。明代寺院木雕造像的代表作品有四川平武报恩寺大悲殿内的千手观音像和云南大理法藏寺的四大天王、文殊、普贤6躯木雕造像。

中国寺观文化:寺观雕塑的黄金时期和代表作品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优异而独特的民族传统风格,具有举世公认的独特地位。大体说来,秦、汉以前是萌芽阶段,秦、汉和北朝是成熟和繁荣阶段,唐代是高峰期,唐至清末是衰落阶段。寺观雕塑的黄金时期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代。

雕塑是雕刻和塑造的总称,是一种造型艺术。根据其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泥塑(含陶塑)与铸塑、木雕石雕(含玉雕)、摩崖与石窟三大类。

寺观泥塑与铸塑:

泥塑也称彩望,是我国五大雕塑传统的组成部分,它以粘土、纤维和河沙作为塑造主要材料。陶塑则用陶土或瓷土烧成的硬质材料来进行雕塑。泥塑造像质地松软、易于风蚀,不宜长久保存。

寺观泥塑起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寺院泥塑在三国时已成定制,南北朝时已有佳作,至唐则高手辈出,如杨惠之等。宋代寺院泥塑造像颇多精品,如被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山东长清灵谷寺千佛殿内的罗汉彩塑。元代虽也盛行,但佳品渐少。明、清后逐渐形成定制,在寺院殿堂中普遍采用泥塑造像。寺院泥塑的代表作品极多,除上述提到的灵谷寺彩塑外,还有敦煌莫高窟第45窟菩萨像、第322窟西域式天王像、第46窟天王像、第194窟天王像、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第165号露天大龛中的供养人塑像等。宫观泥塑虽肇始于南北朝,但其发展却在唐以后。史载五代前蜀主王衍在青城山建上清宫,“塑王子晋像,尊以为圣祖至道玉宸皇帝。又塑建及衍像侍立于其左右,又于正殿塑玄元皇帝及唐诸帝,备法驾而朝之”。宋代更是塑像风行,元代也是佳作不少。至明清时宫观泥塑造像形成格式,基本定制。宫观泥塑的代表作品有山西晋城二仙观后槽仙台上的二仙姑泥像、江苏苏州玄妙观三清殿的三清塑像、山西晋城玉皇观的元塑二十八宿、湖北均县武当山南岩宫石殿内的三清塑像,等等。

铸塑即金属铸像,是以各种金属为原材料,使用一般砂模铸造或各种精密铸造制成的雕塑作品的总称。我国青铜铸像富于质感,显得格外高贵,早就闻名于世,《汉书·霍去病传》载,西汉元狩三年(前126)霍去病西出陇西“收休屠祭天金人”,张晏注“佛徒祠金人也”。即为有关金铜佛像较早的记载。古代小型铜铸佛像,有青铜、鎏金两种,一般高数厘米、大型的可达十余米。有纪年的最早铸像造于十六国后赵建武四年(388),为结跏趺坐,双手置胸前,着通肩大衣,形象较质朴。南北朝的佛铸像多秀骨清丽;隋唐以来数量增多,在继承北魏传统基础上又融合汉民族风格,表现更趋繁复华丽。宋代以后,铜铸佛逐渐减少。寺观铸塑现存最著名的是南北朝时期建武四年铜佛、胜光二年(429)铜佛、北魏太和十三年(489)观音像、北魏太和十三年二佛并坐像、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铜佛、北魏神龟元年(518)铜佛、北魏神平三年(528)弥勒像、北魏延兴三年(473)铜佛、北魏皇兴五年(471)铜佛、北魏神龟元年(518)弥勒像、东魏天平三年(536)弥勒像、江西南昌佑民寺佛像、隋代开皇四年(584)弥陀铜像、北宋四川峨眉山圣寿万年寺普贤像、北宋江苏连云港海清寺阿肓王塔铜像、明代北京万佛延寿寺千手千眼菩萨像、明代湖北武当山铜像、明代浙江嘉兴楞严寺紫柏大师自造像和清代内蒙古五当召铜像。

寺观木雕与石雕:(www.xing528.com)

木雕常用的材料是楠木、樟木、柏木黄杨及其他果木,一般构图都以圆木周边宽度为眼,以雕刻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楼台亭阁、动物水禽等室内小型题材作品为主。讲究刀法和风格,以及利用木料本身自然的特点去寻找材料内在的表现力,在表面的色泽、纹理、结构等微妙的变化中相形度势,因材施艺、量形取材,加以斧凿,在艺术上有独特的趣味。我国有长期的木雕传统,寺观木雕始于魏晋南北朝。东晋时期,戴逵、戴顒父子在木像造制上很有声望。唐代寺院中保存至今的木雕造像很多,如安徽寿县报恩寺大雄宝殿的木雕佛像和陕西西安广仁寺木雕佛像。宋代寺院中的木雕造像就更多,如河北正定隆兴寺慈氏阁内的弥勒菩萨独木雕像、浙江杭州灵隐寺天王殿内香檀木雕韦驮立像、安徽寿县报恩寺的木雕佛像、广东韶关南华寺的木雕罗汉、陕西西安大兴善寺的木雕千手观音和云南安宁曹溪寺的木雕三大士像。元代寺院木雕造像的代表是浙江天台国清寺正殿两侧的楠木十八罗汉坐像。明代寺院木雕造像的代表作品有四川平武报恩寺大悲殿内的千手观音像和云南大理法藏寺的四大天王、文殊、普贤6躯木雕造像。宫观的木雕相对不盛,作品也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山西晋城二仙观殿内的木制“天宫壁藏”和云南昆明金殿现藏的真武群雕18躯等。

石雕主要运用大理石(汉白玉是其中之一)、青石、花岗石等材料,质地坚硬,易于长期保存。中国古代寺院石雕始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作品有四川广元城关出土的造于北魏延昌三年(514)的圆雕释迦文佛石像。唐代寺院石雕造像的代表作品是原西安碑林藏的石雕佛像、现藏美国博物馆的比丘雕像。宋元时期的石雕代表是福建泉州开元寺的须弥座。明清时期的有四川綦江石门寺遗址发现的明代石刻造像、四川泸县玉龙寺正殿的二十四护法诸天和十八罗汉等。宫观石雕的代表作品有四川灌县青城山天师洞的唐代石雕、四川绵阳西山观下玉女泉唐代石雕等。

寺观摩崖与石窟:

摩崖即摩崖雕刻,是以山崖的壁面为材料所作的雕刻,多以高浮雕及半圆雕为主体,替山造型。较有代表性的是洛阳龙门西山北部武则天时期的摩崖三佛龛,主像弥勒结跏趺坐,二佛胁侍,虽未凿毕,但其端庄的面型、适度的比例及流畅的衣褶,可当雕刻技巧的成熟。奉先寺九尊大像则代表着唐代摩崖雕刻的艺术成就。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两旁的弟子,迦叶严谨持重,阿难温顺虔诚,菩萨端庄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威武刚健。群像形神兼备,刀法圆熟。固原须弥山石窟在有唐大中三年(849)题记的第二窟,依天然崖壁雕19米释迦坐像一尊,面型丰满,姿态端庄,两肩宽厚,通肩袈裟质感轻薄,具有唐代造像的典型风格。此外还有四川广元千佛崖、四川绵阳北山院、四川广元皇泽寺、四川安岳卧佛院、四川仁寿牛角寨、四川阆中大佛、四川大足北山和宝顶山摩崖造像等。

石窟雕刻源于印度,后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多依山崖开凿洞窟(也有少数利用天然洞穴),内外雕塑造像,常辅以壁画,少数以砖、石等构筑为窟形,或以木构筑窟前建筑,使雕塑、壁画和建筑合为一体。石窟的雕凿始于东汉末年,盛行于两晋至宋代,主要分布在今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山东、辽宁及宁夏、四川、云南等地。佛教洞窟约分三类:一是僧房,一般无雕塑;二是禅窟,有的有雕塑和壁画,如敦煌莫高窟第267—272窟;三是供礼拜和举行其他宗教活动的洞窟,数量最多。造像有石雕、泥塑和石胎泥塑等。内容按佛典要求,早期多单身佛像,北魏时增加二胁侍菩萨,其后数量增多,至隋、唐形成整辅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菩萨、二护法天王,二力士之群雕,只有浮雕佛传、本生,天龙八部及供养人像等。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约始凿于三、四世纪,早期造像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甘肃敦煌莫高窟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受西域影响,形成以凉州(今甘肃武威)为中心的地域风格。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是北魏的代表,早期接近凉州风格,孝文帝太和改制后,佛像著中原冕服式袈裟,形象渐趋清秀。北朝晚期至隋造像趋向写实,至唐成熟,以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石刻、莫高窟彩塑为代表。在表现佛教形象中常以现实人物为依据,情感和性格刻画鲜明突出,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极高。盛唐后中原石窟寺院逐渐衰落,宋代四川大足一带地方造像技巧娴熟,杂糅不少现实生活题材。道教石窟相对较少,如四川剑阁鹤鸣山、四川丹棱龙鹄山、四川大足南山玉皇观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