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与教学实践模式

研究: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与教学实践模式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音乐欣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休闲”。在大学生最想了解的音乐类型的调查中,西方古典音乐成为大学生的首选,中国传统音乐次之,排在最末的竟然是流行音乐。

研究: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与教学实践模式

一、当代大学音乐审美趣味现状

1、学生音乐审美趣味的娱乐化世俗化倾向

大多数普通高校大学生表示比较喜欢音乐,认为音乐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较重要的角色。流行音乐是大部分学生的最爱,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西方古典乐和中国传统音乐。在常听的音乐种类方面,学生们最热衷的还属国语流行歌曲,欧美流行歌曲次之。大学生欣赏音乐的主要目的也主要集中在娱乐消遣方面,满足浅层的感官愉悦、情感体验及心理的放松,欣赏方式更多地为背景音乐式的龄听,而非全神贯注或专心致志地龄听。在如何看待新世纪音乐方面,大学生选择的最多的是“好听”、“听了让人放松舒畅”、“有助排解情绪、净化心灵”,而选择“得到人生哲理的启迪”和“有助灵性方面的追求”的则寥寥无几。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阿多诺认为流行音乐纯粹是文化工业的商业产物。从生产方面看,流行音乐是“标准化”与“伪个性化”的产品。他认为流行音乐看似五花八门,花样百出,实则却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只是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玩弄所谓的技术效应,把本质上毫无个性如出一辙的东西用新奇的外观包装起来从而呈现出所谓“个性化”的特点。从接受层面看,流行音乐又造成了听众的精神涣散与听觉退化。他指出“注意力分散是一种知觉活动,这种活动为遗忘和突然认出大众音乐准备了一条通道。如果标准化的产品除了显著的部分(比如流行的曲段之外不可救药地彼此相似,且对于听众来说还可以忍受的话,那么它其实并不需要你聚精会神地倾听,而听众无论如何也不再能够全神贯注地倾听。他们无法处于注意倾听的紧张当中,便只好顺从地向降临在他们身上的东西投降。只要他们听得心不在焉,他们就能与所听的曲子平安相处。”另外,电子媒介对流行音乐的重复性播放也是导致听赏时精神换散的原因之一。如此长时期地与流行音乐耳鬓厮磨,人们感受音乐的能力势必下降。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学派的观点。丹尼尔贝尔认为,在当今这个消费时代——又称为信息时代或高科技时代,这是一个生活同质化与多元化并存的社会,感官享受取代了理性反思,人们“满足的源泉和社会理想行为的标准不再是工作劳动本身,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大众文化的发达是必然的。安燕认为:“精英文化是唯审美的,而大众文化是泛审美的,唯审美是一种审美占有和把持,高高在上难以亲近;泛审美则是一种大众审美的自足、自在形态,它是个体的亲在、个体的在世经验,张扬人的审美感性。”大学生音乐欣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休闲”。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认为:“休闲指向‘成为人’,‘成为人’便意味着撕破面具,恢复自由,接近本真。而休闲正是这样一个‘成为人’的状态,因为在休闲中主体处于摆脱必需后的自由状态,真正成为自己。在休闲时空中,主体能够自由支配、自主选择那些符合个体发展、彰显个性、体现个人价值的休闲方式。沉思冥想学习技术、加深友谊、提高修养等,都不是外在于自我的活动,而是对完整自我的一种实现。”

不管是哪种观点,不可否认的是,大众文化的盛行与审美泛化的格局已然成为当下的主题,经典文化与高雅艺术则退居二线苟延残喘。大众文化、流行音乐打破了以精英文化为代表的“神性”体悟和“权威”崇拜,重视个体感性、当下、愉悦的审美体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群体对于自我成长和人生终极目的等更高层次的探索与追求。

2、习惯流行和渴望高雅的矛盾

大学生真的喜欢流行音乐吗?流行音乐到底有什么那么吸引大学生群体?在大学生最想了解的音乐类型的调查中,西方古典音乐成为大学生的首选,中国传统音乐次之,排在最末的竟然是流行音乐。可曾想过,大学生群体对流行音乐的狂热也许仅仅是因为太熟悉?对高雅音乐的冷淡也许仅仅是因为不了解?因为熟悉而自以为喜欢,因为陌生而自以为不感兴趣。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其实是喜欢它带来的情绪体验。如果艺术歌曲可以表达和流行歌曲同样的情绪、情感,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听艺术歌曲或者可以考虑听艺术歌曲。

我们也许可以这样推测,大学生只是需要借助音乐这个媒介来宣泄或行发情绪情感,而音乐的外在形式并非那么重要。他们喜欢流行音乐,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大环境下,大众传媒无意识催眠和大众文化的强势入侵。这可以用音乐心理学领域的一个著名理论——倒函数理论来解释。这是用实验美学方法得出的、表现熟悉与喜爱之间关系的一条抛物线。纵轴为“喜爱程度”,横轴为“熟悉程度时间”。意思是在欣赏者对音乐作品达到中等的熟悉程度时,喜爱程度相对较高,而在很陌生和很熟悉的两种极端状态下,喜爱程度相对较低。

英国心理学家哈格里夫斯在他八十年代写的《音乐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展示了项对倒函数理论有不同程度支持作用的实验结果,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十几位国外心理学家在到年间做的。赵宋光在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一书中也列举了他在大学生中进行的关于重复与喜欢程度关系的测试,证明了倒函数理论,并得出结论:“可以肯定,重复导致熟悉。听者对音乐作品的熟悉程度与其听该作品的次数直接相关,重复听的次数越多就越熟悉。重复导致的熟悉与音乐反应之间的关系呈倒曲线也是肯定的,即听者对一个音乐作品的喜爱先是随着熟悉的增加而增加,成正比;到中等熟悉程度后,又随着熟悉的继续增加而逐步减少,成反比。”

由于许多通俗、流行音乐的商业化炒作,大众传媒的“隆重推出”、“狂轰滥炸”,大多数现代都市人整天处在一个“强迫龄听”流行音乐的大环境下,在短时间内,一些歌曲播放频率较高,即使是最初不感兴趣的作品也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但是这些流行歌曲的生命力往往不持久,一旦听众超过了中等的熟悉程度,就会逐渐厌烦,这也是流行音乐普遍逃脱不了昙花一现般命运的主要原因。然而新的流行歌曲又会诞生,一波接着一波。

在调查中发现,欣赏机会少是大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接触不多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听不懂和没有兴趣,也有抱怨有关部门宣传介绍少的,由于经济成本、时间成本过大而不去接触古典音乐的学生最少。看来,大学生群体对西方古典音乐较低的喜欢程度跟不熟悉有很大的关联。大众文化把人们导向了一个快餐式的享乐审美消费的大环境下,精英文化、经典文化的式微,让人们很难接触到高雅音乐。创设一个适于传播高雅音乐、经典文化的环境给大学生们,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职责所在。

3、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缺失

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大学生中遭遇冷门,在大学生最喜欢的音乐类型和最常听的音乐种类调查中,选择中国传统音乐的学生最少。不仅如此,大学生对自己家乡音乐的了解也蓼窭,大部分学生只听过几首民歌或戏曲,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完全不了解自己家乡的音乐。音乐教育哲学戴维埃里奥特指出,音乐制作和音乐家们制作的作品,是人类表达和撼动文化价值和信念的最根本方式。一个民族的音乐不仅是该民族的制作产品;它还是该民族本身的象征。然而,自清朝大开国门后,西方文化的渗透占据了传统文化的地位,在音乐教育领域一直是以西方古典音乐为范本;文革的十年浩劫对于民族文化及一些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来说又是一场沉重的打击,民族音乐已然苟延残喘;随后的改革开放,在全球化浪潮和大众文化的推进下,当代大学生又面临着因音乐文化“散状”吸收而导致的传统意识的缺失和文化身份及认同感的危机。

毋庸置疑,文化认同及审美趣味固然可以多元,但民族文化却是最应该牢牢把握住的。一个民族之所以称之为民族,是因为其独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倘若文化消失了,那么所谓民族也是徒有虚名。如今,民族音乐及文化的传承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人才的摇篮,普通高校理应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和使命。

4、不同群体之间音乐审美趣味存在差异(www.xing528.com)

在对不同群体之间音乐审美趣味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在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对音乐及不同音乐类型的喜好程度方面,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的得分略高,但不存在显著差异。文史类大学生对音乐的喜好程度比理工类大学生高,在最喜欢的音乐类型方面,文史类大学生相较理工类大学生而言似乎更偏爱西方古典音乐,理工类大学生则更偏爱中国传统音乐一些。三个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对音乐的态度均值差异不大且没有一定的规律,说明学习成绩对大学生的音乐喜好程度不存在显著影响。

性格外向的大学生对音乐的喜好程度比性格内向的大学生高,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喜好程度比性格外向的大学生高。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对音乐的喜好程度趋同,但是来自城市的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喜好程度比来自农村的学生高出不少,而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喜好程度则比农村学生低,说明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之间的音乐审美趣味差异较大。

学习器乐的经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音乐偏好,这一假设在西方古典音乐方面得到了证实:学过西洋古典乐器的大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喜好程度比没学过西洋古典乐器的大学生高,并且学习西洋古典乐器程度越高的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喜好程度也越高但这一假设在学习民族器乐和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喜好程度的关系方面并未得到有力的验证。

综上所述,专业、性格、家庭背景、器乐学习经验等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趣味存在影响。音乐教育工作者们在实际教学中,既要对学生进行整体性的引导,也不应忽视个体之间音乐审美趣味的差异,既要统筹全局,也不忘因材施教

二、走在时代前沿的音乐审美趣味

流行音乐真的一文不值吗?当今的大学生虽然大部分都偏好流行音乐,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普罗大众的流行歌或口水歌。在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于如《老鼠大米》、《两只蝶》这样的一些流行网络歌曲的看法调查中发现,选择“不喜欢,但可以接受”和“太庸俗,不能接受”的学生占了大多数,说明大学生在选择流行歌曲方面普遍没有平庸化的倾向。有一位大学生在调查问卷上写道:希望增加时效性。言下之意是这些音乐类型已然落伍,难以应对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求了。在普通高校大学生希望音乐欣赏课增加的音乐类型的调查中发现,最受欢迎的三种音乐类型分别是:电影音乐、音乐和外国流行歌曲。

1、广义范畴的流行音乐

电影音乐是一种新的现代音乐体裁,是在影片中体现影片艺术构思的音乐,在突出影片的行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一些比较完整的电影音乐可以作为单独的作品欣赏或演奏。一九二五年,施特劳断为他的《玫瑰骑士》电影版把自己的总谱加以改编,可说是较早的电影音乐,这一时期从事这门艺术的出名作曲家有萨蒂和奥涅格。七十年代以后,将电影配乐单独抽出制成卡带或唱片渐成风气,电影音乐方始成为一门流行音乐。如盛极一时的电影名作如《日瓦戈医生》、《与狼共舞》、《真实的谎言》、《阿甘正传》等均有电影原声音乐行世,吸引大众消费;又如日本作曲家久石让为宫崎骇动画所创作的音乐,亦深受中国年轻人喜爱,他在中国的音乐会几乎场场爆满。许多电影音乐具有交响乐的结构和规模,但一般不动用大型管弦乐队,而主要依靠电子合成器和少量的原声乐器实现。又称“新世纪音乐”,如前所述,这是一种象征时代交替、擅长于途释精神内涵的音乐类型。而外国流行歌曲更是种类繁多、风格多样,这并不是说外国的流行歌曲比国内的流行歌曲更“高雅”或更上“档次”,而是当代大学生更偏爱涉猎一些带有异域、新鲜元素的音乐,来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渴望打开更广阔的审美天空。

在这种情势下,我们更不能对流行音乐全盘否定。对流行音乐的全盘否定,是为我们的音乐教育自绝后路。流行音乐不是流行的歌曲,“流行”更像是一个历史范畴,说它是现当代的音乐或许更贴切些。而流行音乐中,除了在大街上在电台里在中不期然就能遇见的所谓通俗歌曲以及大街小巷传唱的“口水歌”,也不乏一些高品位的作品。这些作品也许并非音乐界的主流,但却似这个时代难得的一股清泉,能够让人眼前一亮,或许还可滋润心田。譬如新世纪音乐,虽然它是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但是许多新世纪音乐已然达到了较高的精神和审美境界,甚至可登“高雅”之堂。

2、新世纪音乐

新世纪音乐在演奏乐器上常常使用接近东方音色的乐器或电声乐器,表现主题通常为自然、风景、冥想、梦幻之类,多数着意于心灵净化,且没有固定的音乐形态,擅长从平凡中寻求诗意,有时甚至淡化创作个性和技巧。新世纪音乐是对传统音乐美学的一次温柔的反叛,是跳脱出工业时代的慌乱而对生命原初的回归,是从种种功利目的中解放出来转而走向活在当下的禅宗哲学。实则早在古代西方,不少哲学家如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认为音乐是为了陶冶心灵。柏拉图说过:“如同体育是为了锻炼身体,音乐则是为了陶冶心灵。”在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也非常强调音乐对陶冶道德情操、安定社会的作用,如孔子在《孝经广要道》中有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本着净化心灵为主旨的新世纪音乐,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古代先哲的思想?在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于新世纪音乐的看法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普遍认同新世纪音乐好听、放松心情、净化心灵等作用;在关于哪种音乐最有心灵治愈效果的问题中,近一半的被访大学生选择了音乐,位居四种音乐类型之榜首。可见新世纪音乐在大学生中还是颇受欢迎的,并且能带来实际的裨益。

另外,新世纪音乐的外延还可以扩展到一些现代器乐曲,近年来一些中国现代音乐如谭盾、瞿小松等作曲家作品的走红,也标志着音乐的范围正呈现着越来越广的趋势,我们能说他们的作品是古典音乐吗?显然不能。那么,是流行音乐吗?似乎又觉得冤枉。所以只能冠以现代音乐这样模棱两可的术语,但不能否认这些作品对传统音乐美学观念和创作技法的挑战与创新。总而言之,流行音乐以及更多现当代的音乐正呈现着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状态,一些前卫、边缘的元素异军突起,正不断地拓展着流行音乐这一概念的外沿,向世人昭示:

流行音乐不是流行的音乐。新时代的普通高校音乐教师,面临着更多机遇和选择,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