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目标的建构及实践模式研究

高校音乐教育目标的建构及实践模式研究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第一章对四所高校大纲上教学目标的调查,笔者认为撰写者都结合了音乐鉴赏课的性质和作用,较为全面地撰写出各自的教学目标,但只是模糊地陈述“提高音乐鉴赏力”,没有明确指出学生通过选修音乐鉴赏课可以将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达到某个层次。由此可见,音乐鉴赏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音乐素养、文化水平和兴趣爱好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高校音乐教育目标的建构及实践模式研究

(一)高校大学生精神面貌现状

1.高校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待提高

美是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情感的一种价值,但凡能够给主体的情感体验带来愉悦价值关系的,都可以说成是美。音乐美由音响的组合、旋律的展开、节奏的起伏和音色的融合这四个基本因素构成。它的审美特征在于音域宽广浩渺、意境美妙感人、想象丰富动人。艺术家对于生活的审美理想,对于生活本质的理解,对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的感受等等,都将情感凝聚于其中,并通过音高、节奏、结构和音色等音乐形式表现出来。听觉艺术审美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听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于提升曲调感、节奏感、结构感、音色感等感性方面的敏锐性,并以此为前提,最大限度地利用想象与联想,深层次地体验听觉艺术的情感内涵,以便使情感体验达到一定的审美境界。从第二章对学生音乐素养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缺乏审美能力。而音乐鉴赏课的意义之一在于通过教师引领大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一定的音乐理解力和情感体验力,从而实现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尚。

2.高校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待拓宽

作为一门通识类人文学科性质的课程,音乐鉴赏课所涉及的知识面必然是很广的。这些知识既包括在鉴赏前所应知的一些与作品相关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音乐文化背景知识,又包括在鉴赏时所应掌握的鉴赏方法方面的知识。除了这些,音乐鉴赏还会涉及美学心理学、历史、人文地理甚至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因此音乐鉴赏课也起着传播除了音乐之外的其他人类文化表现形式的知识的作用。根据第二章关于对作曲家和作品了解程度方面的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知识面有待拓宽,尤其是世界多元文化方面的知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过程是一个跨文化、跨学科地学习音乐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拓宽音乐教育的内容。选修音乐鉴赏课的学生是来自不同院系和不同专业的,他们相聚于课堂中本身就存在学科层面上的互补性,教师再通过鉴赏教学使得他们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所学的音乐知识紧密相连,这样可以使得他们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和视野来审视音乐。这些多样的背景和角度对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很有帮助,更有助于调动学习兴趣和拓宽知识面。

3.高校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有待提升

许多音乐作品都透露出音乐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思想精神,学生在经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后应能体会到音乐家灵魂深处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既来自作曲家自身又符合时代的精神潮流,因此教师需要向学生充分介绍作曲家的自身背景、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以使学生能结合背景来鉴赏音乐,从而对作曲家的经历感同身受。学生接触的人文学科较少,因此对一些精神和思想的领悟还不够。我们需要让有价值的、优秀的作品进入音乐鉴赏课,做到真正吸引大学生进入积极的和有意义的审美过程中。也就是说,通过音乐鉴赏课更加成功地辅助大学生去思考、创新甚至帮助他们更好地领悟哲理,做一个有高级欣赏品味、有思想内涵和成功的人。

4.优秀文化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播力度不够大

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不会脱离于某个时代和某种文化语境而孤立存在的,人们必然可以从对这首作品的解读来汲取其中的文化营养。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内容选取的应是优秀的、经久不衰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也向人们展示着积极的、优秀的一面。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作品背后蕴藏的文化价值和思想精神挖掘出来并呈现给学生,这一过程即是传播优秀文化的过程。无论这些文化价值是本民族的还是他民族的,它们对于学生来说都有很大意义,前者的传播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亲切感,后者的传播也能使学生感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音乐发展的延续同时体现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和思想的传承。就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文化的我国而言,它是从古至今文化的变相传承。然而,战争令我们失去了大量传统音乐,新型时代的飞速发展也加快了我们本民族音乐语言流失的速度,像昆曲等古老的音乐曲种很大程度上也面临失传的危险。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优秀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力度仍偏小。大多数学生能够哼唱出几十首流行音乐,但问及他们家乡的民歌或地方戏曲时却只知道一两首,这实在让人们不得不为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未来担忧。传统音乐消失的同时,古老的文化也在消亡。因此,上好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义重大。

(二)音乐教育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目标定位较模糊

教学目标是音乐鉴赏课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根据第一章对四所高校大纲上教学目标的调查,笔者认为撰写者都结合了音乐鉴赏课的性质和作用,较为全面地撰写出各自的教学目标,但只是模糊地陈述“提高音乐鉴赏力”,没有明确指出学生通过选修音乐鉴赏课可以将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达到某个层次。因此这些教学目标只考虑到了课程本身和教师的情况,却忽视了普通高校大学生的音乐素养等实际情况。作为教学大纲的“总纲领”,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明确音乐鉴赏课的目的之一是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到什么样的切合实际的层次,因此笔者有必要说明音乐鉴赏能力的层次问题。

音乐鉴赏能力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感官鉴赏。这是低层次,即听完音乐后能立刻做出“好听”或“不好听”的基本判断。第二,情感鉴赏。这是中等层次,即能随着音乐的发展而产生自身情感上的变化,并能粗略感知音乐所表达出来的喜怒哀乐。第三,理性鉴赏。这是高层次,即能在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前提下,深入准确地描述和评价音乐,并充分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由此可见,音乐鉴赏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音乐素养、文化水平和兴趣爱好等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四所高校的教学目标都只是笼统地陈述“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并没有具体指出提高到哪一鉴赏层次的问题,这就必然造成教师随心所欲地朝着模糊的目标去进行教学的现象。他们认为只要做到“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就行,并不在意学生原先处于什么样的鉴赏层次和通过修完这门课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鉴赏层次。有的教师将目标定位过低,于是在课上经常通过放电影来让学生肤浅地感知音乐;有的教师将目标定位过高,于是将过多的音乐理论知识搬进课堂,以期让学生更专业地鉴赏音乐,但显然短期内掌握过多乐理知识是不切实际的,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综上所述,目前江苏省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定位的不明确是首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的建构思考一一全球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三个维度

视野决定了教学目标建构的理论高度。人类文化的异质性决定了它是多元的,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世界各种文化彼此之间都有联系与交流,因此笔者将以全球多元文化的视野来建构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目标。“维度”已在教学领域的诸多学科中被提出,多维也经常是教学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迄今为止在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目标中极少有人提出“维度”的概念,因此笔者将从“维度”出发来建构音乐鉴赏课的具体教学目标。笔者认为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目标应以全球多元文化为视野,由三个维度构成,即知识面维度、鉴赏力维度和文化精神维度。(www.xing528.com)

1.全球多元文化音乐视野

在工业文明时代,如果说其文明的象征是交响音乐,那么工业时代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也是交响音乐。但在今天,随着网络的发达和航天事业的进步,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太空时代强调一种星际视野,它所聚焦的是地球文明,因此太空时代的音乐教育体系应包括世界人类所有丰富多样文化的音乐。作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相关课程,音乐鉴赏课对于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应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的音乐教育观长期以来深受“欧洲中心论”的影响,认为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古典音乐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受到广泛推崇,被视为先进于世界各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因此很多学校在编写音乐鉴赏课教学大纲时把古典音乐作为教学内容的重头戏,这样世界各民族多姿多彩的音乐及其文化就受到很大排挤,甚至被彻底忽略。再加上部分长期受古典音乐熏陶的任课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也侧重于古典音乐,学生必然只能在狭隘的视野下鉴赏音乐。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2004年“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举办以来,音乐教育的观念正逐步从“欧洲中心论”转向全球多元文化的音乐视野。多元音乐文化的特点是平等看待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它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价值平等但表现形式不同的音乐文化,这出自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观点。

这种新型的音乐教育观念不是否定西方古典音乐,而是在肯定西方古典音乐的基础上让人们突破旧有的局限,去更多地关注世界上被忽略的非洲、亚洲、美洲,以及欧洲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化资源。理解和鉴赏西方古典音乐所运用的思维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不同于解读世界上其他音乐所运用的思维模式的,例如以五线谱为代表的古典音乐记谱法对于亚非拉地区的音乐来说是荒诞多余的,当地人重视口传心授,而并非像古典音乐的作曲家那样把创作的作品用各种标记精准地告诉世人。他们在演绎同一首作品时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使之出现多种风格迥异的版本。因此在音乐鉴赏课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对不同音乐的解读所运用的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这不仅使得课程站在一种全球多元文化音乐视野的高度,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为文化理解提供了可能。

每个人的音乐鉴赏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知识面的宽窄程度决定的,因此拓宽知识面是提高鉴赏水平的重要基础。这里的知识包括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音乐文化背景知识。从对四所高校的调查来看,非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学生在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十分匮乏,而在人文知识和素养方面相比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有一定优势,但对音乐史和作曲家及其作品知之甚少,这主要是我国中小学学校音乐教育的不重视以及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因此增长学生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音乐文化背景知识确是音乐鉴赏课的任务之一。

接下来的问题是,知识面的拓宽应达到什么样的度呢?这就需要我们认清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本质。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到两个概念,即“通向艺术的教育”和“通过艺术的教育”。其区别在于前者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艺术家,强调作为目的的艺术教育;而后者指出实现某种教育所需要的手段是艺术,强调作为过程的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的本质在于它的培养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从这一点看,接受公共音乐教育的学生所增长的知识就不必达到接受专业音乐教育的学生的量。另外,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很多现状也表明接受过多、过于专业的知识是不切实际的,如他们面临来自自己本专业的课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指望他们在课后去复习、拓展性学习音乐知识是不可能的。笔者认为在音乐鉴赏课中学生所学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量应正好与所需达到的鉴赏力水平相匹配,所学的音乐文化背景知识量应控制在足以用于鉴赏的一定范围。具体来说教师不能把音乐理论知识按照专业乐理书上的思路填鸭式地传授,而应根据课上鉴赏的音乐作品来针对性地传授音乐理论知识;关于音乐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围绕作品对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等进行详细介绍,但不能对其延伸太多,否则会挤占鉴赏环节的时间。综上所述,从知识面维度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和设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鉴赏类通识课程的性质,做到适量适度。

2.鉴赏力维度

鉴赏力是直接反映学生对作品进行感知、审美、解读等不同层次的行为的能力。笔者在第三章第二节中已将音乐鉴赏力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低层次的感官鉴赏、中层次的情感鉴赏和高层次的理性鉴赏。这里要说明的是,任何一个层次都是由构成鉴赏力的两个方面决定的,这两个方面是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处于低层次感官鉴赏的人,难以调动情感去体验音乐,且完全缺乏理性分析;处于中层次情感鉴赏的人,情感体验十分丰富,但理性分析能力较为薄弱;处于高层次理性鉴赏的人,不仅能将情感完全沉浸于作品中,而且能准确地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目前选修音乐鉴赏课的学生总的来说兴趣较为浓厚,但很多学生处于感官鉴赏这样的低层次。原因是他们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音乐文化背景知识都十分匮乏,而且在他们过去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很少有过情感跟随音乐被激发和引导的经历,这些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往往不擅长将情感带入到这样的人文学科中。当然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中也有少数是学过乐器的,但他们毕竟掌握的是一定的、片面的音乐技能和知识,具备较低的理性分析能力,在情感体验上仍缺乏经验,所以他们处于由低层次到中层次过渡的阶段。以上笔者关于上音乐鉴赏课学生的鉴赏力较低的现状的分析,表明提升音乐鉴赏力确是音乐鉴赏课的一大重要任务。

接下来的问题是,音乐鉴赏力的提升应达到什么样的层次呢?笔者认为达到介于情感鉴赏和理性鉴赏的中高层次是切合实际的。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对他所处的这个世界和这个时代的情感上、思想上、精神上的反映成果,只是这些反映成果是用旋律、节奏、音色、结构等音乐语言要素表现出来的。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这门课来解读作品中的一些音乐语言要素,并通过联想和想象等情感体验方法,去体会作曲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作曲家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时代特征。上述的“解读”对于非音乐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限度的,在短短的32课时内不可能对所有音乐语言要素进行解读,因此不可能达到全面深入理性分析这样的高层次;上述的“体会”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较好的情感引导来帮助具备一定人文素养的大学生实现情感上的体验,因此至少可以达到较为丰富的情感鉴赏这样的中层次,而且一些具有较高领悟能力的学生还可通过部分音乐语言要素的学习来达到中等偏上的层次。综上所述,从鉴赏力维度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和设定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的可行性和方法的可操作性等问题,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水平提升到由中等向高级过渡的层次。

3.文化精神维度

精神价值是优秀音乐作品中蕴含的宝贵财富,也是需要让学生通过音乐鉴赏来挖掘出的重要灵魂。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除了拥有自己擅长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还具备通识教育所希望学生达到的高度的精神性和优秀的价值观,因此不光是音乐鉴赏课,其他部分艺术类和非艺术类选修课都蕴含着精神维度上的教学目标。而任何一种精神都或多或少地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因此被作曲家寄予精神内涵的音乐作品是不可能脱离文化语境的。我们需要让师生从本维度认识到音乐是不单纯以音响形式作为其存在方式,更是以文化形态作为其存在方式的。走进作品背后的文化语境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作曲家当时的内心世界。然后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前提下,理解作曲家将这些精神内涵用艺术形式表达的过程,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综上所述,无论是音乐作品显性负载的文化还是隐性蕴含的精神,都应是教学目标关注的重要方面。

其实三维的教学目标并非各自独立的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知识面目标是鉴赏力目标和文化精神目标的前提和基础,鉴赏力目标是实现文化精神目标的载体,而文化精神目标又对知识面目标和鉴赏力目标有着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由此看出,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任何一个维度都不能完全独立于其他维度而独立贯彻,它们应以一个有机的整体渗透到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