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模式研究:高校协调专业课与艺术课平衡

实践模式研究:高校协调专业课与艺术课平衡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的专业课程时吸引学生选择入学的招牌“课程”,因此高校非常重视专业技能课程的建设,音乐素质教育就被忽视。高校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艺术课程和艺术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全面发展。(三)协调专业课和艺术课的平衡思考1.明确教学目的明确的教学目的对教学的双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学校要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不同水平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模式研究:高校协调专业课与艺术课平衡

高校的专业课程时吸引学生选择入学的招牌“课程”,因此高校非常重视专业技能课程的建设音乐素质教育就被忽视。学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不能是形式,应该重视课程内容的建设,通过调研和科学认识为学生量身定制合理的教学课程,教学内容要提陈出新,科学规划。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内涵特点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内容要求,加上近些年许多学者的关注、实践与剖析,教育观念的更新,社会需求的转变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特征越发明显,概括为以下几点。

1.教学的性质与基础的“普及性”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由“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这四个关键词组成,这四个关键词限定了其教育的地点、前提、基础、内容和范畴,其中“公共普及”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本质的体现,它是区分高校专业艺术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属性的关键。“公共普及性”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它在整个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普及、体验、开放的内容特征。首先,普及与体验主要指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该以普及艺术与文化为根本,同时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感知为目标,最终达到审美层次的提高,这与专业艺术教育的目标是截然不同的。其次,开放性主要是指受教群体在教育背景、个人认知和艺术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很多学生并没有系统接触过艺术学科,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压低门槛,所有课程都是具有开放性的。

2.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国家已经陆续公布了一些促进和指导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文件,这些文件都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中心环节,是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高校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艺术课程和艺术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全面发展。从国家文件中我们可以得知,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体现出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有很明确的针对性。

3.教学内容的“广泛性”

“艺术”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和范畴,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以音乐领域为例,现有的音乐学科有音乐教育、音乐表演、民族音乐学、音乐历史学等,音乐除了自身的一些研究领域外,它也与很多学科相结合,形成交叉学科,音乐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展。因此,从音乐类学科可以看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4.受教群体的“差异性”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文化素养、艺术基础、艺术天分和个人喜好都有明显的差异性,他们大部分人会根据自我需求来选择课程或内容等来进行学习

(二)公共艺术课程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现实特征

1.地位的“边缘化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力,是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存在极不均衡的现象,想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十分重要。虽然它在大学生专业能力提高方面作用不大,但对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和职业发展后劲上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公共艺术教育在我校教学工作中仍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课程开设少且过于单一,教学硬件配备不足,教学管理比较混乱,没有纳入公共艺术教研室统筹安排。

2.开设课程的“单一性

国家规定的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等。任意性选修课程包括:作品赏析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艺术实践类等。我校目前开设的只有《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声乐艺术》四门,课程不够丰富。

3.教学体系的“模糊性”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有其完整而规范的教学体系,且教学体系最终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知识的基本结构与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形式设计、教学结果评估等几个方面。我校公共艺术教育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范围不明确,各项课程都没有教材和合理的规定范围,教学内容片面,教学方法与形式单一,主要是看和听,缺乏学生们的参与性。

(三)协调专业课和艺术课的平衡思考(www.xing528.com)

1.明确教学目的

明确的教学目的对教学的双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学校要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不同水平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紧扣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音乐欣赏》课程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笔者认为,课程则应以审美为主线,以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为基础,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掌握多方面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体裁等知识,从大学生审美和艺术修养的实际出发,旨在提高本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1)加强师生互动

大学生们的成长环境、文化素养各不相同,对公共音乐课的期待也各不相同,老师们只有通过课堂讨论,课后的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最关注的是什么,他们想从这门课中了解哪些知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他们期望的内容。同时还可以进行老师学生互换角色,组织专题演讲,让同学们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在课堂上做主题发言。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既能增加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又能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地完成了音乐文化的体验。

(2)增强教师的学科背景及学术意识

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是由各专业艺术学院或各综合高校艺术院系所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从专业音乐教育转变为公共音乐教育表面上看似乎更加容易了。其实公共音乐教育对于教师的理论知识背景、全面的文化素养要求更高,因为公共音乐教育并不是针对某一专业技能实施教育,而是要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有着系统的了解。这样才能从宏观的角度对各种音乐文化、音乐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对于以美育为最终目的的公共艺术教育而言,教师必须一专多能,精通艺术理论,广泛了解各种各类音乐文化。

2.甄选优化教学内容

音乐课程有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分,高校的学生主要以提升综合素质为主,并不专业音乐人才。因此,学校在选择音乐课程时要进行筛选,对于专业难度过高的音乐课程予以删减,选择有特色的音乐课程,课程还可以根据内容配备不同的音乐教师,使得教师发挥长处的同时更够吸引学生,建设高校独特音乐教学体系。

问卷调查中体现出,高校学生对音乐鉴赏分析能力不足,他们更愿意接触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而抗拒对优秀传统音乐,古典音乐作品的了解。因此,教师在甄选教学内容时,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流行音乐作品与传统音乐、古典音乐作品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认知不同音乐类型的审美表现,从而拓宽视野,能逐渐增加今后对优秀艺术音乐作品的认知与学习,也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均衡学校音乐课程的开设

乐理论和音乐实践相互作用、同样重要,音乐理论课程是学生实践的指导,音乐实践课程,笔者认为:调整好高校教学课程比例,学校还可以开设相关的表演教学,音乐与表演融合后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学生的艺术水平将提升到另一个高度,并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加深音乐素质教育学习印象,提高对艺术的理解力和审美水平,增强创新能力,让音乐素质教育获得真正的教学意义。

(1)音乐基础理论类课程的开设

基础乐理知识是使学生能独立进行音乐欣赏的前提,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理论才能真正从审美层面对各种音乐进行真正的欣赏。目前我校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认识五线谱,音准、节奏等基础知识也掌握得参差不齐。因此,如果想让公共音乐类课程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音乐基础理论类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2)音乐文化类课程的开设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课程目标中指出要“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每一种音乐现象背后都蕴藏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对于音乐文化的理解,并不只局限于一两种文化,而是熟悉几种,并对于自己不常接触的音乐文化抱以包容的态度,尊重它。所以,公共音乐课程的开设不能局限于“欣赏”这一个范畴,音乐文化类课程的开设也是必要的,比如《音乐史》《世界音乐概论》《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中国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与音乐舞蹈欣赏》等音乐舞蹈文化类的课程。这类课程可以让学生将音乐的学习上升到文化的层面,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3)实践以“普及”为主的教学目标与以“体验”为主的教学内容

公共音乐课程在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模式的采用等方面要突出“公共性”“普及性”,这也是我校公共音乐教育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普及性”是公共音乐课的最终目的,要达到普及的效果,教学内容应该是通俗易懂的,以音乐文化知识的普及为主,所有的学生在接受教育时都应该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接受知识。除了教学内容的普及性,整个教育过程中也应该要以学生情感体验和感知为目标。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依赖于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参与各种音乐文化的体验,这些体验可以通过课内的实践,或校内校外各种音乐活动的实践。只有课上理论内容与学生的音乐文化体验相结合,在不断的反复过程中,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不同的音乐,不同的音乐现象和这些音乐背后所代表的音乐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