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代乐舞:多彩中国舞蹈与政治理性

周代乐舞:多彩中国舞蹈与政治理性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代的乐舞虽继承了前代但又与之有所不同。为了配合这种做法,加强周代人民的内在修养,统治者又制定了一套乐舞制度,强调乐舞的教育价值,其中又充满了政治的理性色彩。宫廷雅乐宫廷雅乐是周代最具代表性的乐舞,包括六代舞和六小舞。除了《大武》是西周创制的乐舞,其他五部都是前朝前代的乐舞。其代表性的乐舞理论著作是《乐记》。

周代乐舞:多彩中国舞蹈与政治理性

周代史上分为两个阶段:西周和东周。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建立到公元前771年灭亡,共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东周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周代的统治与商代有着较大的区别,如果说商代是一个尊神重鬼敬巫的时代,那周代尤其是西周则更加注重“以天为德,以德为本”的人文精神。周代的乐舞虽继承了前代但又与之有所不同。周代实行制礼作乐,简单来说就是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之上,将法律、秩序实行具体的落实。为了配合这种做法,加强周代人民的内在修养,统治者又制定了一套乐舞制度,强调乐舞的教育价值,其中又充满了政治的理性色彩。

宫廷雅乐

宫廷雅乐是周代最具代表性的乐舞,包括六代舞和六小舞。

六代舞,又称“六大舞”,包括黄帝的《云门大卷》、尧帝的《大章》、舜帝的《大韶》、大禹的《大夏》、商汤的《大濩》和周武王的《大武》,这些乐舞都用于祭祀活动中。除了《大武》是西周创制的乐舞,其他五部都是前朝前代的乐舞。据史料记载,《大武》是一个充满战斗气氛的男子群舞,表现了周武王顺应民意,讨伐商纣王并大获全胜的历史过程和功绩。整部乐舞采用多段体组舞的方式,不仅形式新颖,结构也相对完整,而且赞颂武王伐纣功绩的内容也是积极向上的,所以在中国乐舞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六小舞专门由贵族子弟表演,这些乐舞也都用于祭祀礼仪活动中。六小舞包括《帗舞》《羽舞》《皇舞》《人舞》《旄舞》《干舞》。这些乐舞有手持牛毛而舞的,有手持盾牌而舞的,还有徒手或运用长袖而舞的。这些乐舞与原始社会的图腾舞蹈宗教舞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西周极为重视礼仪乐舞的发展,由此还建立了专门的乐舞机构——大司乐。大司乐主要负责各种场合的乐舞表演,如祭祀、宴飨、庆典、宗教等活动,同时还承担着贵族子弟的乐舞教育任务。大司乐由歌唱、舞蹈及其他演奏人员等1000多人组成。大司乐的组织形式类似现在的音乐舞蹈学校。西周的统治者极为重视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拥有一套比较完备的“六艺教育体制,其中的乐舞成为贵族子弟的必修课程。贵族子弟一般从13岁起要学习小舞、音乐,15岁要学习骑射,20岁就要学习六代舞及各种礼仪事项。

宗教祭祀舞蹈

周代的农业发展相较于前朝要好很多,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凸显出浓重的农业色彩。原始社会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也深刻地影响着其乐舞的发展,集中表现在:

蜡祭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冬日祭祀,是为了庆祝农业丰收而举行的答谢天恩的活动,一般在年末岁初举行。(www.xing528.com)

雩祭是用来求雨的祭仪,远古时代旱灾时由女巫跳舞求雨。此舞有时是群舞形式,有时是独舞形式或几个人跳。雩祭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后来的“龙舞”所取代。

傩祭的主要功能是驱鬼逐疫、廓清墓穴、洁净宅邸,是原始先民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

春秋战国时期的乐舞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相传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编著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书籍——《春秋》,后来西汉末年刘向编著了《战国策》,这两部史书记载的都是东周这一段时期的历史。提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诸子百家,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从周代开始,官学文化下移,私学逐渐兴起,人们开始对人性进行深入广泛的探讨。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在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各派学者和思想家都要为各自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对宇宙万物、自然社会各种现象进行不同的解释,提出不同的主张,当然其中必然涉及乐舞的问题。

其一,儒家乐舞思想观。先秦诸子百家中以儒家的乐舞理论最为深刻,而儒家又以孔子为代表人物。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和“礼”是孔子一切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的政治观的主要体现。孔子认为乐舞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在培养人良好的情操、怡情悦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歌舞艺术不仅对人的思想情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且乐舞本身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可以成为教化民众的有利工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乐舞的起源、本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代表性的乐舞理论著作是《乐记》。《乐记》明确指出,乐舞是人们思想感情的表现。同时还指出并非所有的人类精神活动都是艺术,当人们的思想感情需要表达,同时又通过特定的形式外化出来时,才是艺术。美中不足的是,儒家学派对乐舞的正面观点都指向雅乐,对民间乐舞却持有相反的态度,认为郑卫之音不能登大雅之堂,靡靡之音会使人沉迷而不能自拔。

其二,墨家乐舞思想观。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人物。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身处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民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计不保。墨子提出“择务而从事”,就是要按照实际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管理国家。在乐舞的主张上,墨子提出“非乐”,因为他看到了统治者因沉迷于乐舞而使国家灭亡,所以他认为乐舞是一种奢侈享乐的活动。乐舞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对现实生活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墨子还认为,乐舞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以致生产劳动无法正常进行。这些于国于民都非常不利。不得不说,墨子的主张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现实的基础之上的,有一定的说服力,毕竟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下,国计民生和乐舞繁盛很难兼得。但就乐舞本身来说,墨子的观点过于倾向实用主义,对乐舞本质的认识也不够深刻。

其三,道家乐舞思想观。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道家学派主张清静无为,远离尘世,返璞归真。在乐舞的主张上,持有摒弃反对的态度。道家认为乐舞是违背自然的,是人为的事物,与他们主张的清静无为恰好相反;同时乐舞会使人失去本性,诱发人的情欲,所谓“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道家还认为,礼乐的出现导致天下分裂,社会失去了原始的朴素之态,造成了人间的纷扰迷失。

春秋战国之后的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代统治者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从而强化了专制君主政治,使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文化心态趋向统一,将历史向前推进了一步。但由于秦二世的独裁专制、横征暴敛,再加上频繁的战争、庞杂的官僚机构、连续的大兴土木,人民不堪重负,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秦代只经历了15年的时间就灭亡了。秦代统治者执政期间实行焚书坑儒,大量书籍被毁,以致后世能查到的秦代乐舞史料寥寥无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