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体的时代意识:中国真人秀转型突围

媒体的时代意识:中国真人秀转型突围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此,笔者特梳理、归纳了以下饶有意思的5个之“最”,以反映当今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的风云际会。近期,广东卫视别出心裁,重金引进荷兰调动触觉感官的相亲类真人秀节目模式遭到传统文化能否接受的质疑,《完美暗恋》一再改版,乃至延期播出。2010年5月,江苏卫视的公益情感类真人秀节目《密室疗伤》又因挑战底线而遭遇了滑铁卢,鉴于某些画面“过于刺激”,播出两期后即被国家广电总局叫停。

媒体的时代意识:中国真人秀转型突围

电视节目的跨国交流很早就已经出现,进入数字化时代以来世界传媒的发展可谓波诡云谲,气象万千。在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尽管各国情况会有所不同,但是,全球化和多样性的趋势却是浩浩荡荡,无法遏阻。伴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观众、市场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所营造的错综复杂的时空环境不仅深刻改变世界人们的信息接触行为和习惯,更是对各国电视节目形态发展的路径提出了诸多的要求。媒体的“时代意识”就是指应该具有这个时代的节目制作理念,这不仅涉及从时代的角度去认识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娱乐节目的状况与趋势,更关系到如何适应当下时代、受众的需求去制作节目。伴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市场、观众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节目也必须适时的进行调整和改变,只有按照时代的特点,结合本土实际,才能打造出彰显自身风格和个性的品牌娱乐节目。

一、“引进”——我国真人秀节目本土化

真人秀,概而言之就是真实电视节目,是指由普通人而非扮演者,在规定情境中按照既定游戏规则展现完整的表演过程,展示自我个性,并被记录或者制作播出的节目。它综合了纪录片、肥皂剧、脱口秀、游戏类节目等的相关表现元素,具有参与自愿性、过程竞争性、环节戏剧性、传播互动性与表现纪实性等明显特征,通过对这些节目的借鉴和融合,形成了一种新兴的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娱乐节目的新生力量,作为最具竞争力的收视率争夺者,受到越来越多国家观众的青睐,并赢取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2000年广东电视台率先推出的《生存大挑战》,是我国“真人秀”节目的首次尝试,真人秀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用“移植兴起——调整发展——人文本土化”三部曲概括。鉴于此,笔者特梳理、归纳了以下饶有意思的5个之“最”,以反映当今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的风云际会。

最早筹谋预热者在广东——2000年6月,国内首个独立制作的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在广东电视台开播,并连办了四届,成为我国真人秀电视节目的首次尝试,吸引了无数中国观众的眼球,让观众首次领略到了“真人秀”这种全球为之喝彩的电视节目的魅力。一时间,引发同类节目《走入香格里拉》(京川)、《金苹果》(央视)、《夺宝奇兵》(浙江)、《峡谷生存营》(贵州)、《英雄古道》(京粤新)等潮涌而至。近期,广东卫视别出心裁,重金引进荷兰调动触觉感官的相亲类真人秀节目模式遭到传统文化能否接受的质疑,《完美暗恋》一再改版,乃至延期播出。可以说,国外节目的引进需要注意本土化改造和适应,文化差异因素必须加以考虑。此外,广东电视台是否能借一次危机公关,把坏事变成好事,在拭目以待。

最能激流勇进者在湖南——在电视节目方面,2005年电视娱乐业的一个特点就是真人秀节目的风行,而《超级女声》的成功带来才艺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大量推出。《超级女声》作为中国内地娱乐界“平民化时代”一个新的里程碑,在2005年赢取了收视率(总决赛达到35.8%)、关注度(4亿人在看)、整合营销传播力三高。事实上,节目在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声讨”和国家广电总局的报名“禁令”。想当初,在四川、在北京,因中学生们不务正业上街为偶像拉票造势,导致电视湘军黑锅贴面,其领军人物悉数被召上京听命,广有泪洒长安街之说。不过,听证会上权威专家们帮了忙,最后赢家还是湖南卫视,尔后趁势推出《我是冠军》《快乐男生》《勇往直前》《我们约会吧》《红楼梦中人》《变形记》等节目,这善于捣鼓折腾的湖南卫视为中国视听领域的才艺选秀潮推波助澜,一时蔚为大观。

最善娱乐创新者在上海——古语说得好:“善弈者谋势,强者造势,智者借势”。东方卫视在歌唱比赛一统天下,欢呼雀跃之时,反其道推出明星舞蹈大赛《舞林大会》和滑冰大赛《明星大练冰》;在情感类节目折戟沉沙的今天,适时推出的《幸福魔方》《东方演播室》,探索情感节目的新方向和新模式;在“蜗居”、“合租”、“买车”等话题一发而不可收拾时,东方卫视敢于策动以年轻人合租生活为主题的全新节目《诚征室友》;在国家广电总局规范调整婚恋交友类、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之时,谋势推出《中国达人秀》,拯救了一时陷入低谷的国内选秀节目。今年5月,东方卫视推出的《我心唱响》,凭借“真实的人,真实的故事,真实的唱歌”形式,为最希望的人听,倾诉出言语不能的情感。几乎每一次创新求变,上海都有着动作大且反应快的特点,以东方卫视的真人秀节目为代表,不难发现阿拉上海人这一最善机谋施行者探讨真人秀节目本土化进程中的成败之道。

最受是非困扰者在江苏——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因夸张的语言、新奇的交友模式和当下即时的婚恋观,吸引了亿万观众的追捧,迥然异趣于电视荧屏上叠床架屋、铺天盖地的同质化节目。权威数据表明,《非诚勿扰》曾以4.23%的收视率刷新省级卫视收视的最高纪录,仅次于央视的《新闻联播》,牢牢占据卫视上星节目每周收视第一的宝座。然而,这一新兴节目过快的发展也相应滋生了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问题。女嘉宾马诺发出的“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雷人言论,还有另一位女嘉宾朱真芳因为“握一次手得给20万”、“我没有在他身上闻到钱的味道”等出位言论,导致公众对节目“娱乐化,商业化,低俗化”泛滥的争论令人咂舌,也有了“《人民日报》狠批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低俗化当止”的舆论鞭挞。经过长时间的谩骂、质疑、消沉、挣扎,一度众矢之的的《非诚勿扰》在争议声中另辟蹊径。又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2010年5月,江苏卫视的公益情感类真人秀节目《密室疗伤》又因挑战底线而遭遇了滑铁卢,鉴于某些画面“过于刺激”,播出两期后即被国家广电总局叫停。诚然,《密室疗伤》与《非诚勿扰》并非等齐一律的对等关系,但是《密室疗伤》与《非诚勿扰》亦不乏异曲同工之妙,把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冲突撕裂给人看,被指有“哗众取宠”之嫌。

最具发展潜质者在央视——央视自2000年引进美国真人秀《生存者》后,在这一节目模式上的努力可谓花样百出,途径各异:《金苹果》为2003年央视首推的博弈类“真人秀”,亦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栏目化的真人秀电视节目,为“真人秀”这一国际流行样式的本土化作出了难能可贵的尝试;《非常6+1》则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到普通老百姓身上,2003年l0月开播至今,一度点亮荧屏;《谁将解说北京奥运》,将北京奥运会电视节目主持人选拔赛与真人秀电视节目样式相结合,成为我国真人秀电视节目的一次崭新尝试;2004年《超市大赢家》的播出,填补了国内尚无以超市为场景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空白;《交换空间》堪称全国第一档装修真人秀节目,将装修与时下火爆的真人秀节目形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电视节目的共性兼容和对服务节目的个性诉求上的统一;《谁是终极英雄》,是央视今年推出的一档全新大型军事竞技真人秀,全面展示战士的顽强意志,让观众目睹当代军人的时尚风采;日前,央视推出第一档原创时尚真人秀节目《购时尚》,选择女性选手,邀请顶尖造型团队、服装设计师、彩妆师、心理专家等为选手量身定做造型,这无疑预示着我国各种不同“实用”功能“改良真人秀”节目的兴起。在激烈的收视竞争中,真人秀节目的发展与创新并非一条坦途,但是在各省上星卫视攻营拔寨过程当中,央视在节目的个性和需求上不断创新,已经积蓄了力量,并敢与湖南、上海、江苏“三足”一较高下。

二、“刻板印象”——我国真人秀节目的桎梏

真人秀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可谓有进有退,在节目的“本土化”改造理论探索过程亦不乏对“本土化”的肤浅认识和操作误区。然而在经历2008年的整顿和沉寂,真人秀节目峰回路转,倍道而进,倡导激烈的变革,值得欣慰。无疑,电视生产的“本土化”既是节目“新陈代谢”的见证更成其推手,展示了电视业者在节目生产活动中的观念与实践的若干局限与突破,但是在进一步前行时,需要对以往的所作所为进行必要的厘清。因为回望过去不是为了恋旧,而是为了踏在历史之轨上更好地看清脚下,以期对前路的方向有所甄别并有所把握。

1.模仿缺少创新——毋庸讳言,国内的真人秀电视节目的早期制作与简单模仿国外的真人秀电视节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然,模仿也不失为一种过渡性的学习借鉴方法,但这决不意味照搬照抄,而一定得是创造性地模仿。当中,业界也是交了学费的。在我国汗牛充栋的视频节目中,不仅模仿了欧美几乎所有入榜节目,就连堪称是二手的韩国日本也克隆来各种版本。因此在发展的早期一直处于机械模仿阶段,直到一些理念已与中国的现实人文环境发生直接冲撞,才逐渐依据自己本土受众的时代需求,尝试与本土价值观念的结合,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从2000年中国第一个野外生存真人秀节目即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的开播,到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引领国内选秀类真人秀的追风狂潮,可以看到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正在随着“真人秀”节目形态的陆续引入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但在这些节目问世时都伴随着“拿来主义”,沿袭着西方节目形态走过的老路。当中无休止的模仿,淹没了真人秀节目原有的创新之处,也让自主创新的节目形态成不了气候。

2.单一难觅特色——从初期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快乐男生》的浅尝,到后来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名师高徒》,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超级领唱》,央视的《非常6+1》《星光大道》……一时间,节目中泛滥的“海选”、“PK”、“女星”,成为娱乐化泛滥的推手。这两年,江苏卫视的“新派”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让相亲类节目再度风行,短时间内各台打起“相亲”仗,《我们约会吧》(湖南卫视)、《百里挑一》(东方卫视)、《为爱向前冲》(浙江卫视)、《相亲相爱》(贵州卫视)、《相亲总动缘》(广东电视台)等。随着真人秀在我国电视市场遍地开花,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很长时间来,我国真人秀节目模式的单一,往往一个模式走红各台跟风而上,最终导致节目的收视疲软,节目模式过早死亡。传统真人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发展空间越来越狭小,唯有致力于节目的特色、个性、差异,才能最终抢占未来的市场空间。

3.内容欠缺深度——可以说,长时间以来,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内容仅停留在“大规模海选,高强度现场直播,整合营销式的立体宣传”等简单层面就浅尝辄止,近乎盲视这一节目形态与生俱来的人文关怀、文化创意和主流价值观等内容,无疑造成我国媒体的真人秀节目只是台与台之间财力、人力、资本等综合实力的大比拼。恶性内耗更为惨烈的后果就是,节目与节目之间为了追逐公众的注意力资源(短期的收视率)而大胆迎合大众的好奇心和窥视欲,导致真人秀电视节目中不无虚无、媚俗的酸腐气氛:反叛传统的“伪娘”热;饱受争议的拜金主义;口诛笔伐的节目造假;愚众的“伪知识”传播……事实上,收视率只是一个专业指标,一种量化数据,使用数据者的良苦用心更应是脚踏实地把内容做“实”,把形式做“新”。否则,恶搞、调侃、低俗只会使该类节目更早地陷入明日黄花的寂寞。

4.制作缺乏规范——“娱乐至死”精神是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普泛的一种价值观,它在电视领域颠覆了媒体工具论话语体系的内容和意义,以至于在拟态环境中共享闲暇和娱乐成为我们当下一种流行的时尚需求。时代倡导媒体的“制播分离”,政府鼓励电视台将非新闻节目制作这个环节向社会开放,无疑推动了电视节目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应该说,电视节目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大众娱乐性,在市场中具有明显的普适效果,如娱乐节目、体育节目、电视剧等,这类产品的生产通常可以“外部化”的方式来解决,即按照市场供求机制定制生产。然而,伴随着电视制作机构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类节目制作缺乏必要规范的弊端凸显,以至于面对真人秀节目“娱乐至死”的忤逆冲劲,国家文化监管部门往往手足无措,反映迟钝。诚然,国家广电总局的“三反三整”运动一度挑起了净化中国荧屏的大旗:其中国家广电总局的选秀政策和反低俗政策,与真人秀的现实表现直接相关。但是,不难发现,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规范在实际操作中暴露了滞后的弊端,缺乏规范的标准化和功效的预期性与长远性。

三、“出走”——全球化图景下真人秀节目的转型突围

任何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研究,都不可能仅仅将视线局限于关注类型、程序与模式等,而要有意识地深入到节目研发活动的整个动态过程与社会结构中去。作为具备“时代意识”的媒体,有效利用并开掘真人秀节目的实用价值,就必须理解其与社会多层面的互动关系,并把握其内在规律与可能发展的趋势。

(一)全新的社会图景与混杂的文化环境决定着节目发展的双向传播

应该说,改革开放带来社会文化的跨国流动,决定了节目资源“引进”与“出走”的双向流动,即在媒介全球化进程中,真人秀节目资源不再是纯粹地欧美单向“引进”模式,出现了对应的中国“出走”流。而能够“出走”,则意味着原本舶来品凭借本土化、平民化、人文化与市场化而立其中,并移师海外。引领潮流的是《非诚勿扰》节目在海外领地的打拼史:首先在日、韩等东南亚国家聚集人气,随后乘势圈定澳大利亚市场,大获成功之后毅然决然向英、美国等国发起了进攻。如今,从日本东京到韩国首尔,从美国华盛顿到英国伦敦,从北半球到南半球,都能看到中国“真人秀”的身影,这背后当然是中国电视界以“软实力”提升自身国际地位和形象的宏观战略布局。为此,近期学界为进一步探讨真人秀这一节目形态在全球化图景下重构的“出走”流,有意将其梳理概括为三部曲:“东南亚”始萌芽,“澳洲场”打头阵,“发达诸国”连轴转。究其成因,无外乎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当下即时的、无距离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跨国界的流动,已成共识。不同民族文化,不同价值观经过长时间的冲突、消沉、混杂、融合,最终迎来各文化“和而不同”的和谐时代。(www.xing528.com)

历经整改的《非诚勿扰》再能闪亮登场很有代表性:众所周知,真人秀的魅力和精髓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和戏剧性。当初《非诚勿扰》一度为了收视率饮鸩止渴,娱乐情感、放纵人欲,也最终导致节目是非缠身,舆论哗然。不难发现,调整和回归主流是《非诚勿扰》唤回观众收视欲望的不二选择。于是,还得坚守主流价值观,铁肩担道义。诚然,共享闲暇和娱乐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社会需求,影视作品的娱乐化也无可厚非,但是,那种为追逐公众的注意力资源(短期的收视率)而大胆迎合大众的好奇心和窥视欲,堂而皇之将人类情感媚俗化、虚无化、娱乐化的伪传播行为,只会成为节目“早衰”的幕后推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的交集汇合、鱼目混杂,媒体的角色与责任很大程度体现在坚守主流价值观上。我国尤其强调传媒产业的三大复合型属性,即党和政府“喉舌”的政治属性、大众传播的社会属性、产业组织的经济属性,这就是要求电视节目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讲求社会效益,同时必须尊重主流意识形态、道德观念、审美习惯以及社会文化等内容。再就是发掘本土资源,彰显传播力。本土资源,正是当下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应高度珍视与发扬的。无论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还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国传统的情感模式都表现出情感、道德、审美的互补。作为一档相亲交友节目,《非诚勿扰》重新认清自身优势,回归主流,将节目理性的认知因素与感性的体验成分合二为一,对于发掘本土文化价值、提升文化软实力,义不容辞。因此,电视节目呈现合乎道德规范的社会情愫,回归本真的个体情趣,无论是对节目自身还是观众都大有裨益。为此,《非诚勿扰》力挽狂澜而不倒,社会经济双效益大丰收而再创辉煌。应该看到,节目的调整和回归,亦不是简单地理清是非功过就能一蹴而就的简单问题,但是节目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情感理论相结合,还是值得推崇的。

近日,普华永道发布报告称,2011年,中国有望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娱乐及媒体市场,前两位是美国和日本。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从这一意义上说,跨文化传播是一个文化再生产的实践过程。诚然,任何一种电视节目的流行,与其植根的不同的社会文化土壤分不开,但是很大程度上,全新的社会图景与混杂的文化环境决定着节目发展的双向传播,即节目资源“引进”与“出走”的双轨行径。电视真人秀节目作为影像式的文化,无疑是当下全球化社会实现的一面镜鉴,对整个社会的审美、价值观和文化、意识形态都产生了推动作用。国内有学者指出,不能单独地、割裂地看待电视文本,一种新的电视节目样式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及社会动因,是社会及文化的缩影。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出现与交流,适应了在全球化图景下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之路,体现了大众文化需求的发展与变迁,体现了消费大众在文化消费中的地位变迁,同时也是大众传媒的电视媒体的必然走向。

(二)真人秀节目模式的“出走”转型是节目发展规律的现实需求

论及电视市场,节目的发展存在这样一种定律,即市场不断洗牌,一度大行其道的节目一旦止步不前便很快淹没在竞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正如我国学者黄斌所言,“新的产品不断涌现,曾经的明星产品流星一般划入孤寂的长尾”。固然,每一个节目形态无论多么成功,都具有其生命的周期。当《超级女声》等选秀类娱乐节目大行其道、席卷屏幕时,非选秀类节目虽未偃旗息鼓,却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崭露头角;当芸芸众生借屏幕方寸之地一展歌喉、挑战歌词时,选秀类节目渐渐隐向长尾;当《非诚勿扰》等婚恋类节目渐成气候,青年男女执手相看两不厌时,歌声渐渐淡出受众视线…… 有道是,思想决定行动,国内不乏明察秋毫者,在国内同质化节目汗牛充栋的今天,为节目的“出走”左奔右突。江苏卫视品牌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大胆请进外籍嘉宾(美国帅哥鲁志焰、英国“环保哥”王豆腐、澳大利亚美女硕士张丝丝、日本女生矢元小等)的尝试可以说屡试不爽,亦不乏来自世界各地的现场观众为之喝彩。江苏卫视显然已抬起了迈向“出走”的腿,虽然这一步最终先迈向何处仍是未知,但是不久前《非诚勿扰》已不再羞羞答答遮掩其要染指澳洲、美洲、欧洲电视江湖格局的用心大志。目前其澳洲场为节目跑马海外打响头炮,美洲、欧洲专场也正在积极备战中。论及在东南亚电视节目市场一路高歌突进的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不能不拍手称快。如今已稳坐全国卫视综艺节目收视冠军的宝座的《中国达人秀》,已经在新加坡正式播出,在当地创造了将近8%的收视率神话而超越英美节目。在海外播出大获成功,意味着《中国达人秀》显然担当了中国电视业对外文化影响力扩张的急先锋,利用真人秀的节目模式,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型,走出去并走得袅娜多姿。

(三)苦练内功、夯实基础适应真人秀节目的“出走”转型

数字技术改变了电视传统覆盖格局已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加大了发达国家之间信息不平衡流动,而且增进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信息不平衡流动,呈现出“电视无国界,寰宇皆观众”的媒介环境。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真人秀”作为一种新兴电视真人秀节目样式迅速发展起来,并在全球蔓延。这样的蔓延对于一国而言是双向的、互动的,即节目形态呈现“引进”与“出走”的双传播流向。近期,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海外的热播的意义,不是收视市场拓展所能够简单涵盖的,它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节目介于我国深厚文化土壤对价值、审美的革新,即节目产制过程的一种文化自觉。正如费孝通当年说过的: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一个多元的电视时代即将开启,中国真人秀节目想要在国内外多元化市场的风浪中扬帆起航、削铁如泥,炼就“文化软实力”的内功,无疑是一种根基——节目必须贴近本土文化并富有民众生存与道德话语空间:当中既要保持住“真人秀”的精髓——真实性、戏剧性,同时又不相悖于中国几千年沉积的正向价值观——礼义廉耻、舍生取义、同情弱者、集体至上等等,最终与中国的文化尺度、文化传统、道德尺度达成一种默契或协调。

当年曾作为国内“真人秀”节目领头羊的《生存大挑战》,未能如愿取得长久的收视业绩,最终在各方压力下因“水土不服”而销声匿迹。究其夭折之谜,笔者认为最大问题出自节目制作者在真实表现人性的方方面面上,是否考虑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是否顾及到大多数观众的传统道德观念,并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他们对节目所体现的道德价值观的容忍程度上的某种失误,导致节目最终未能达到节目收视率与其伦理性、娱乐性以及社会责任间的自然平衡。

而当下转型成功并堪称节目样板的《中国达人秀》,则吸取经验教训,问世后一路高歌突进,为观众津津乐道,其节目影响力、创新力和传播力对我国真人秀节目自然不乏示范作用。当中:

1.“本土化”,华丽转身。虽然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的版权来自《英国偶像》,但《中国达人秀》的收视率和美誉度表现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关键在于,在原有节目框架下抓到了中国人感性的、当下的、即时的需要,换言之,节目完好地契合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多元文化诉求。

2.“草根性”,以民为本。可以说,《中国达人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草根理念、平民价值观以及朴素艺术表现手法,即用娱乐的外表包装平民的故事和梦想,诠释“小人物也有大梦想”、“平凡也能创造奇迹”这一主题。节目的主角,从四位身患数年癌症的“天鹅”到穿疯人衣的彭德铭,从“彪形大汉”的凌春江到“断臂钢琴师”刘伟,无不体现出节目所坚持的以民为本情怀。

3.“心灵鸡汤”,人文关怀。“触及心灵”是《中国达人秀》成功的一大王牌,节目通过情感、人格、梦想,聚拢受众的目光和共鸣,可见用心良苦。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总冠军刘伟,其在舞台上弹奏的音乐或许已经不再重要,节目本质上呈现了其人格魅力本身。事实上,这也是节目的创新之处。“达人秀”,不仅仅是展现有不同境遇下的人对生活的抗争而磨练出来的一种才艺技能的舞台,更应该是民族精神积蓄、传承和彰显的推动器。

不难发现,《中国达人秀》在原来节目的基础上,找到可以切入中国实际的点,努力克服水土不服,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节目中全球化图景下的普通人的至情至性——为梦想拼搏的“劲”,节目通过一方小小的荧屏,将世界各地华人的思想和生活再度紧密地连结起来,这不仅是一次文化输出,更是一次盛大的华人文化共享,标志着节目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理念,能够在整个华人世界获得广泛认可。跨文化、跨国界传播的阳光已经普照大地,真人秀节目唯有借助根植于本土价值文化内涵的调整,注入更多符合中国国情和审美观念元素,为观众带来更多的娱乐和视觉享受,方能打开一个被长期禁锢的节目市场空间。

(四)多指标、多方位、多层次的节目评估体系给力“出走”转型

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寰视时下的电视江湖,收视率很大程度上己成为我国评判节目的唯一标准。不可否认,真人秀的流行一定程度上是顺应了收视群体与收视率的要求而诞生,但是“高收视、低美誉”的节目在社会的风口浪尖大有不堪一击之虞。因此,真人秀节目“出走”转型,作为一个关乎节目产制“新陈代谢”和发展方向的重要问题,亟须向多指标、多方位、多层次的节目评估体系借一臂之力。具体到我国,节目评估体系是指为实现评估目的而构建的一套多指标、综合性、定量化的评估系统。一般是将各种待评要素指标化和可测化(或可评化),主要采用量化方式处理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最终形成由各种指标、权重和数学运算组成的系统。回顾我国节目评估的10年历史,从评估体系理论到评估具体实践不无急功近利之处:过度依赖硬性的数学手段,忽视节目播前评估的意义以及缺乏重塑媒体文化品质的绿色指标,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电视节目评估一直以来缺少一个统一、规范的评估标准和评估平台。面对电视市场的竞争开始从国内荧屏向数字视频或国外领域延伸的现实,适应跨文化、跨国界电视传播的发展,我国评估体系的调整改进或重构可谓呼之欲出。当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量身定做,可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注重社会效益在节目评估体系中的作用。传媒产业具有三大复合型的属性,即党和政府“喉舌”的政治属性(宣传鼓动与舆论控制)、大众传播的社会属性(监视环境与提供娱乐)、产业组织的经济属性(市场主体与资本运营)。媒介产业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也就决定了我国电视媒介的特殊性使命,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讲求社会效益,同时必须尊重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执政党和国家政府意志,当然也包括覆盖社区中的民意。因此,建立政治、市场、社会三导向,主观、客观双指标的电视节目评估机制,顺应节目“出走”的转型,增加竞争力、公信力、影响力、品牌力的考量对于祛除真人秀节目同质、“酸腐”之风无疑是一剂良方。另一方面,取他山之玉,将国际惯例评估因素纳入我国电视评估中。譬如,英国BBC的公共价值评估就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它将抽象的“公共价值”具体化,分解为三大要素——个人价值、公民价值、经济价值;五项使命——民主、文化、教育、社会、全球价值;四项衡量途径——触达率、质量、影响力、投资效益。值得注意的是,BBC作为公共广播机构并未忽视收视指标的作用,而是将触达率等收视指标纳入评估体系之中,并且注重投资效益。再者,香港“节目欣赏指数调查”,通过第三方监测机构进行,以保证评测结果的公信力。具体而言,“节目欣赏指数调查”是由“电视节目欣赏指数调查顾问团”的主持,并委托调研机构进行实施,统一评估香港电视市场上若干家电视台的节目观众满意情况。应该说,任何一个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的无论做何调整和改进都应该是立足于为节目宗旨与发展方向服务的,以适应电视媒介所处的社会环境变迁,电视节目形态和内容消费方式带来的深刻影响。为此,电视业者当不容忽视。

四、小结

有学者指出,中国当代的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它具体表现为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型。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电视领域。应该说,当今社会电视传播已不是单向灌输的时代,而是双向沟通、参与、创造和体验的时代,面对内外夹击的媒介生态环境,我国真人秀节目在呼唤着探索、转型、变革、突围,以寻求新的生存之道。作为全球化图景下现代电视艺术的典型表征,真人秀节目的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无坦途可言,是需要从文化自觉的电视文化正途角度重新认识节目模式的本土化“引进”;从节目评估体系的产业经营意义上去操作节目的“出走”转型;从本土性和国际性关系的跨文化视野来推动节目的“引进”与“出走”;从与国际电视市场接轨的媒介时代意识为我国节目提供良好的行业环境和发展条件,这不是仅仅“每期要推出一个明星”就能够解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