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概论中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与盛唐时期的边界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概论中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与盛唐时期的边界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使我国的西北边界开始伸展到今新疆西部地区。盛唐时期,中国的西北边界达到了巴尔喀什湖以西、咸海以南地区。这也充分说明,我国清朝前期的西北边界在葱岭以西地方。综上所述,从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中期,我国东北部、北部和西北部边界基本上都稳定了。三是我国东北部、北部边界是沙皇俄国武装侵略我国、签订边界条约形成的,因而边界是明确的;西北部边界是早已形成的传统习惯线。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概论中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与盛唐时期的边界

早在战国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国的疆域扩展到了陇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从当时临洮(今甘肃岷县)向北直到狼山高阙修筑了“因河为塞”式长城。这段长城实际上成了秦朝西北地区的实际控制线。

武帝以前,中原人民同西北黄河以西地区少数民族联系较少,当时虽已知道有西域,但对西域的历史、地理人文情况了解不多。到了汉武帝时,为了解除匈奴的侵扰与威胁,断掉匈奴右臂,造成东西夹攻匈奴之势,于是汉武帝于公元前138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26年,当张骞还未归国时,武帝便派兵发动了对匈奴的反击战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匈奴内讧,昆邪王杀休屠王并降汉,后来汉以昆邪王和休屠王辖地置酒泉郡;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西域三十六国逐渐臣服汉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年—公元前110年),又分设武威张掖和敦煌三郡地。西汉“河西四郡”的设置,使汉王朝的西北边界伸展到了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即今甘、新交界一带。公元前104年—公元前101年,李广利伐大宛,汉王朝开始扬威葱岭以西地区。公元前60年(西汉宣帝神爵二年),西汉王朝在西域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策特尔)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任命郑吉为首任都护。都护统辖今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西域都护府是中原王朝在今新疆境内设置的第一个地方郡级行政机构。从此,西域正式并入中原西汉王朝的疆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使我国的西北边界开始伸展到今新疆西部地区。地处葱岭以西、远在中亚的安息、条支、大月氏、康居、奄蔡、罽宾等国,虽不属西域都护府统辖,但受汉王朝册封。可见此时,西汉王朝确已声威远播了。东汉时期,我国的西北边界大体也在葱岭地区。三国曹魏时,曾一度设西域长史府,统辖今新疆地区。

唐朝建立后,于7世纪初灭掉了西突厥汗国,在西域设置了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境),下辖十二个都督府,并设有龟兹(驻库车)、于阗(驻和阗)、碎叶(驻托克马克)、疏勒(驻今喀什)等4个军事重镇,派驻重兵进行防守,负责管辖今南疆及其以西广大地区。北庭都护府(驻庭州,今吉木萨尔县),又称大都护府,下辖濛池、昆陵两个小都护府,小都护府之下又辖许多都督府。北庭都护府管辖着北疆及其以西广大地区。盛唐时期,中国的西北边界达到了巴尔喀什湖以西、咸海以南地区。安史之乱后,吐蕃乘机控制了西域与河西走廊,接着又进攻关中,有一段时间,唐的西北实际控制线竟退缩至陕甘交界地区。

五代十国和两宋时期,中原王朝和割据政权的势力没有直接达到西域。当13世纪初,蒙古族漠北兴起,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西征后,整个西域又并入蒙古。蒙古灭亡中国,建立元朝,西域又变为元朝疆域的一部分。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1271年改称元朝。此后,在成吉思汗时所封察合台、伊尔、窝阔台、钦察四大汗国同元朝的关系逐渐疏远,各自独立,不受元朝直接统辖。当时今新疆地区是察合台后王封地的一部分,因此元朝中期后,其西北实际控制地区大体又退至今甘新交界地区。

到了明代,由于明王朝的国力远没有汉、唐王朝强大,所以它直接统辖区比汉、唐王朝要小。明朝虽曾设过哈密卫、关西七卫等管辖今甘肃西部、新疆东南部地区,但今新疆其余广大地区则在蒙古后裔瓦剌控制之下。瓦剌虽臣服了明朝,但仍是一个割据的政治势力。明王朝又从山海关到嘉峪关修筑了长城,这就表明明朝在西部的实际统辖区较长时间里基本上在嘉峪关之内。

清朝初年,维吾尔族控制着南疆,瓦剌的后裔厄鲁特蒙古控制着北疆。当时,厄鲁特蒙古又分为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与准噶尔四部。后来,准噶尔部的噶尔丹统一了蒙古厄鲁特四部,攻占了南疆、藏北和甘肃西部地区,其势力最盛时力量曾达到了辽宁西部。噶尔丹在沙皇俄国支持下背叛了清朝政府,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又平定了维吾尔族大和卓木与小和卓木叛乱,重新统一了全国。从此,今新疆及其以西巴尔喀什湖以南、以东广大地区重归我国中原王朝——清朝版图。清朝为了加强对新疆及其以西广大地区的有效管辖,便在惠远城(今伊宁市西)设置了伊犂将军府。伊犂将军执掌新疆最高领导权,其下又设有参赞大臣。在北疆派有驻防军(即携带眷属驻防),在南疆派有换防军(定期轮流换防,不带眷属)。据《西域图志》和《大清一统志》明确记载,清朝前期西北边界在巴尔喀什湖以西、以南。同时,乾隆皇帝在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后,在叶什库里(伊西尔淖尔,位于葱岭以西)树立了“乾隆记功碑”。这也充分说明,我国清朝前期的西北边界在葱岭以西地方。在这以后的一百余年间,我国西北边界再未发生大的变动,边界基本上是稳定的,说明中国西北边界在甘肃以西很远的地方。(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从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中期(1689—1759),我国东北部、北部和西北部边界基本上都稳定了。这说明,我国的古代疆域演变的第二个时期,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在1759年时最终形成和稳定了。

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从这一时期我国疆域的纷繁演变中得出几点规律性认识呢?我们认为是能够的。我们的规律性认识是:

一是在中原王朝统一和强盛时,其边界总是较为迅速地向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伸展,而在陷入分裂割据时期,其实际控制区又急剧向内地退缩。

二是这一时期边界的伸缩演变,基本上局限于我国汉族与古代少数民族传统的活动区域之内,这就充分说明,中国是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

三是我国东北部、北部边界是沙皇俄国武装侵略我国、签订边界条约形成的,因而边界是明确的;西北部边界是早已形成的传统习惯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