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教育变革中的课程文化:过去与未来

中国教育变革中的课程文化:过去与未来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有课程文化是在中国特定时期的文化环境里形成的应试教育课程文化。在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里,经济在社会中的基础地位被扭曲,人们的经济利益取决于政治权力。科举制度废除之后,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官本位社会制度已经被废除,但是历史上形成的官本位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并未彻底改变。

中国教育变革中的课程文化:过去与未来

改革需要除旧布新,在革除原有课程文化方面的任何迟疑都有可能使新课改被原有课程传统和习惯势力所吞噬。因此,必须弄明白,需要革除什么样的原有课程文化,才能实现课程文化革新。

原有课程文化是在中国特定时期的文化环境里形成的应试教育课程文化。在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里,经济在社会中的基础地位被扭曲,人们的经济利益取决于政治权力。科举考试作为使政治权力获取秩序化、制度化的方式,在全体社会成员心目中具有神圣的权威。“考试标准成为学校课程设置的唯一根据”,[9]为做官而读经应试,成为课程运作的不二法门。课程就是为应考做准备,如果不能应考则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因此课程成为应试的工具。科举制度废除之后,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官本位社会制度已经被废除,但是历史上形成的官本位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并未彻底改变。1949年以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由政府权力部门决定资源的配置,整个社会的利益分配都模拟着行政等级。20世纪70年代末,以高考为主的选拔考试成为维护这种利益分配的公平性的核心政策,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因为这种考试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古老社会理想,又与中国古代社会科举考试的传统有着相同的文化心理结构,所以很快就在全国形成了高考热,并且在社会和学校持续升温,促使整个基础教育演变成为应试教育。尽管我国教育方针、政策和课程方案等描绘了完美的教育理想,却被学校课程实践抛在了一边。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中国现实的课程文化,就成为应试教育课程文化。学校课程围绕考试而进行,退化成服务于考试的工具。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它教人死记概念或原理,采用题海战术,反复演练,学校教师逐渐形成了一整套针对考试的课程运作方式与教学策略

这种应试教育课程文化抑制了教师的教学创新,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它不鼓励学生的创新欲望,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政治、道德课程不是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参与社会治理的技术与能力,不以如何治理社会作为基本问题,而是如何遵守规范、服务于社会。第二,科学课程被理解为工具课程。学校教学追求的是科学知识掌握的量,无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只致力于将科学知识结论传授给学生。第三,学校里到处充斥着等级思想。如,学生被按分数排队,学生组织等级森严,主科副科课程区分严格等等。这些等级的划定都与考试关系密切,主副科是按它们在学生综合考试中的重要性来划分的,学生组织的建立和学生的日常活动都可能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各种标准化与非标准化考试成为体现社会公平性的尺度。在形式上公正的选拔考试面前,学生们无论成绩优劣,都会认同结果的权威性。整个教育培育都服从于考试。第四,学校条块分割,强调形式整齐划一,学生受到严格细密的管束,行动受到严格审视。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沟壑,教师必须讲究“师道尊严”,学生大都对教师保持着敬畏。学校强调学生活动统一规划,缺乏鼓励自主创新和展示个性的理念,更加没有创建养成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条件。第五,教师习惯根据《课程标准》等紧扣教材进行教学,自主与创新的学术追求不足,没有知识创新和研究现实问题的欲望和冲动,不能创设激励学生自主发展的学校文化环境。

这种课程文化的实质仍然是等级文化。高考在划定等级秩序中的权威性最高,高考的科目也就成为学校课程中等级最高的科目,其次就是划定高中入学等级的中考,还有各种分班、分科、分等的考试,它们共同构成应试教育课程文化的等级特质。它所维护的是一种以等级秩序为基本原则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一种不顾效率的公平。(www.xing528.com)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基本国策确立之后,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彻底打破了社会的等级秩序,从根本上建立了兼顾效益和公平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保障了对创造性的尊重。参与国内外竞争的各个企业都迫切需要能推动企业经济创新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第一重要的资源,素质教育便应运而生。它要求革除以旧经济体制和官本位社会为存在基础的原有课程文化,建立以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存在基础的新课改文化。但“文化是一个连续体。每一特质或特质的组织,每个发展的阶段都是从早先的文化情境中成长起来的。”[10]旧的应试教育课程文化不会自动退出。一方面,它是新的素质教育课程文化产生必须经历的文化历程。新课改文化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从天而降,也不可能从国外直接搬用,它与原有课程文化是一个连续体,与原有课程文化相连的纽带不可能一刀剪断。所以,原有课程文化与新课改文化之间一定会存在着联系,对原有课程文化的改革是以承认这种联系为前提的。另一方面,新课改文化又只能从对原有课程文化的否定之否定中诞生。旧的应试教育课程文化,还会阻碍新课改文化的成长。新课改文化对原有课程文化的革命正是否定原有课程文化的部分要素,并期望通过对这些要素施加新的影响,使它们产生新的特质。

新课改不仅要发生外在形式的改变,而且要生成新的内在价值。只有进行内在的文化变革,才能实现革除原有课程文化,创立新课改文化,贡献于民族新文化。所谓课程文化的内在价值的生成,就是课程文化要素的变革,是课程文化要素获得新的特质——文化的“新的内容和独特形式”[11]

课程是一种特殊的规范文化。它包括课程理论、教育传统、知识、语言、教材以及在课程活动中师生所表现出来的才能与习惯等要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