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变革:新基础课程文化推动中国教育与全球发展

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变革:新基础课程文化推动中国教育与全球发展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基础课程文化由中华民族文化振兴所催生,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组成部分。它是开放的,它将推动着中国教育走向世界,与世界其他民族一道促进人类文化发展。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是全体公民的,不是少数精英的。新课改还要求中小学生研究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总之,新课改文化应是有中国特色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创新的社会主义素质教育文化。

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变革:新基础课程文化推动中国教育与全球发展

新基础课程文化由中华民族文化振兴所催生,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它应是民族的,不是西化的,更不能是美国化的。它是开放的,它将推动着中国教育走向世界,与世界其他民族一道促进人类文化发展。在新课改的实施中,我们要吸收国外优秀的课程文化遗产,但绝不是全盘照抄,而是把握其灵魂,使它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新鲜血液。在引进国外课程文化方面,我们是有过教训的。我们不能从全盘照抄凯洛夫,转向全盘照抄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而是必须从根本上努力弄清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根据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人类未来发展的需要,建设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新课改文化。

新课改文化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是全体公民的,不是少数精英的。新课改反对按学生掌握客观知识的程度进行分等,要革除这种应试教育课程文化,因为应试教育是为培养和筛选少数精英服务的。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课程文化,因为素质教育课程旨在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全社会公民服务的。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我国新课改全面进入质量效益发展时期,它要求所有的学校普遍提高教育质量,不再是集中部分社会资源办重点学校、重点班级,而是要重视贫困地区的学校、薄弱学校和困难家庭的学生的发展。它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激发起探究世界的兴奋之情和自我满足感,而使全体公民都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新课改文化是探究创新的。它反对知识搬家式的课程与教学,主张将课程看成是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这种探究将是全面的,不是只局限于课外活动或研究型课程。新课改还要求中小学生研究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是创设学生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新。

总之,新课改文化应是有中国特色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创新的社会主义素质教育文化。新课改文化是对未来课程变革发展状况的描绘,是一种理想,一种假设。它不是新课改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文化现实,因为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那才是真正的现实的新课改文化。

【注释】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1-122.

[2]〔美〕L.A.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M].沈原,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33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7.

[4]Fuller S.Social epistemology and the research agenda of science study[M]//A Pickering.Science as practice and cultur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390-428.

[5]Roth W,Lawless D.Science,culture,and the emergence of language[J].Science education.2002,86(3):368.

[6]Anna S King,Michael J Reiss.The multicultural dimension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M].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3:70.

[7]〔美〕塞缪尔·享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5.

[8]〔英〕卡尔·波普尔.走向进化的知识论[M].李本正,范景中,译.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01:63.(www.xing528.com)

[9]杨厚玉.中国课程变革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53.

[10]〔美〕怀特L A.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M].沈原,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330.

[1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0.

[1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前言.

[13]McRobbie,Campbell,Kenneth Tobin.A social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environm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1997,19(2):199.

[14]Terwel,Jan.Constructivism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urriculum theory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999,31(2):196.

[15]Skutnabb-Kangas,Tove.The globalization of(education)language right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2001,47(3-4):204

[16]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93.

[17]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2.

[18]Giselle O,Martin-Kniep,Bruce Uhrmacher P.Teachers as curriculum developers[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992,24(3):261-271.

[19]Van den Akker,Jan J.The teacher as learner i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998,20(1):50.

[20]〔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