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社会的教育形态简析

人类社会的教育形态简析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教育现象亦即教育形态,是由教育活动、教育制度或称教育事业与教育思想三个因素所组成的。教育活动就是人类社会最初出现的教育行为,也是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的最基本的教育形态。总之,它是人类另一类重要的教育形态,一种人类的自觉自为、属于较高层次的教育形态。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有教育,但这种教育只是一种以个体为对象的活动,还不能称之为一种社会事业,只能称之为一种社会现象。

人类社会的教育形态简析

人类教育现象亦即教育形态,是由教育活动、教育制度或称教育事业与教育思想三个因素所组成的。

1.教育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教育形态

教育现象作为教育的外部表现,它首先是一种活动,一个过程,这便是教育活动,教育过程。教育活动就是人类社会最初出现的教育行为,也是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的最基本的教育形态。教育活动,起源甚早。初民时期,虽无教育之名,但有教育之实,此实即为教育活动。教育从来就是社会群体与个体之间彼此依存互为因果、互为目的与手段,各自取得生存与发展的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承活动或动态过程。

人类的本质表现为实践。从它与周围世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上看,人类的存在就是对环境不断进行改造活动的存在。所以,教育活动既是人类社会最初出现,始终存在的最基本的教育形态,也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形式。

实践的基本特性,就是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改造性。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指的是实践活动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可以被感知的;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表现在它是以一种可以感知的实在力量作用于周围世界,迫使事物发生变化。实践的能动改造性,是实践与其他物质运动的根本区别所在。它是指,人的实践不是像自然界那样凭其物质本性发生着自然决定性的相互作用,人的实践指向一定的方向和目标,是按目的、计划进行的。实践是人对环境的能动进攻,是改造性的作用,它不像生物界那样只能适应环境。在实践中,人们在现有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对环境对象发生改造作用,从而创造出自然界本来没有的结果。恩格斯这样说过:“动物仅仅利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2]实践的能动改造性,是从动物活动的适应性转化而来的,是迄今为止所知道的物质相互作用的最高形式,也是实践之为实践,人类之为人类的最根本特征。

人类的实践有许多类型,基本上可划为两大类。一类是类外实践,一类是类内实践。类外实践主要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类内实践则包括管理活动,教育、文化活动和阶级斗争社会交往活动。作为人类的实践,它们都具备上述特性。但从表现人类的类本质这一点讲,主要是类外实践,类内实践则主要表现着人类内部的个人的社会本质。

教育是一种关系和作用范畴,是一种活动。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教育活动属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必须有承担者,有主体,也必须有作用对象。教育活动就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个方面所组成,以社会文化为内容,以语言为手段,在人类之间所进行的一种文化传承活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文化、语言这四者。教育活动的使命和目的,是要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使之在身心各方面产生一定的教育效果,达到教育者所要求的一定的教育目标。

在人类的历史中,是先有无形的教育,然后才发展到有形的教育。无形的教育,自有人类之时起,就天天在实行,从未间断,也不能间断,否则人就无法生存。但因人们习而不察,虽然一直在无形中进行着教育,却不知道有教育这回事,有如时刻不停地呼吸着空气,而不知道有空气存在一样。

教育活动的进行,可以是自觉的,也可以是自发的;可以是自在的,也可以是自为的;可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也可以是无目的无计划的;可以在所安排的一定时空条件下进行,也可以是遇事而学,随机而教,在任何时空条件下进行的。历时三百万年之久的教育活动,总的说来均具有自发的,自在的,分散的,随机的,无计划、无目的的,无统一安排的,无一定的时空条件等特点。教育活动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打成一片,世代如此,人人如此。这就使得原始时代的人们,对教育活动、教育影响、教育效果不会去另眼看待,乃至视而不见,不知教育与人的密切关系和教育在生活中的存在。教育活动之所以长期在人们的“不知”中“而行”,说到底,是由于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太贫乏、太简单,教育影响、教育效果太不显著的结果。同时,也为原始人思维模式和思维特点所限、所致。然而漫长的原始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之所以能够万代万世一系相继,在几百万年中不断出现的新生个体,不仅完成了动物性的传宗接代的本能要求,而且都能够成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和社会生活打成一片,达到了社会化的要求,就是由于有此教育活动始终在起着传递文化作用的缘故。

原始时代,实行的是最低层次的全民义务普及教育。当时的社会,在自己的旗帜上写着的是“全民教育和教育全民”,这是“一人为集体,集体为一人”的社会原则的教育表现。

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中,从一定意义上看,可以说没有纯粹的教育领域。我们所谓的原始社会教育,是从科学抽象的意义上讲的。

2.教育事业是人类一种层次较高的教育形态

人类教育总的发展趋势是由教育的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发展的。

自在教育向自为教育的发展,是人类教育发展的必然。人类社会最初出现的教育,从其形态上看,只能称之为教育活动,它存在、产生于人们的社会行动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之中。教育事业则是人类另一类教育形态。教育事业,不是一种离开了教育活动的教育现象。恰恰相反,它的根本要求是要更有效地展开教育活动,使之有序化、规范化、目的化,并使之与社会生活、社会要求联系起来,结合起来,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一种事业。总之,它是人类另一类重要的教育形态,一种人类的自觉自为、属于较高层次的教育形态。

低级形态的教育作为较低层次包含于高级形态的教育之中,高级形态不能脱离低级运动形态的教育而单独存在,高级运动形态的教育总要伴随较低级运动形态的教育才能产生。其实,高级运动正是从低级运动形态转化而来。

什么叫教育?人们往往感到很难回答,因为它的范围很广。但这种范围是可以做一番划分的,即可以把教育作为一种活动看,也可以作为一种事业看。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有教育,但这种教育只是一种以个体为对象的活动,还不能称之为一种社会事业,只能称之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事业,是从学校教育出现开始的。农业社会有教育事业,但大量是教育活动。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事业)之所以需要,是政治经济、人类社会整体生活正常运行需要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教育事业和其他事业一样,始终都是按照支配它的客观规律在运行。

有的人把教育与教育制度、教育事业等同起来。其实,教育制度和教育事业是教育现象的一部分,是教育发展的自觉程度的重要表现。

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此二者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但是此二者又是有区别的。比起教育事业来,教育活动是人类教育的最基本的层次,前者属于教育的微观领域,后者则属于宏观领域,教育活动是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的中心和基础。但是,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的教育实践已经突破了教育活动的范围,组成了教育体制和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功能是管理教育活动,调控教育活动。因此,我们既需要有关于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即微观的培养目标,也需要有关于教育事业的教育目标或称教育方针。(www.xing528.com)

在原始社会趋于解体,人类进入农业时代之际,社会上出现了学校及别具特点的学校教育活动这种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学校和学校教育活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和较高的层次。这在人类教育历史上,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划时代的性质。学校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1)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人类自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劳动就不是单纯的体力支出。只是在原始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还没有分离罢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以后,原来是统一的劳动过程和机能,分别由不同的人担当起来:有的人主要用“脑”来劳动,有的人主要用“手”来劳动。

原始社会是没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的。那时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品没有剩余,养活不了专门的脑力劳动者。后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社会产品有了一些剩余,这才使一部分人能够从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劳动分工完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这个结果一经出现,又反过来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脑力劳动者这时得以在体力劳动者的供养下进入专门的领域,从事文化教育、艺术创作。因此,这才产生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2)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手段

远古时代生产力和知识文化水平极其低下,没有文字,教育和学习只有在生产中、生活中口耳相传地进行。这种原始的传递方式很落后,只能同时同地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发展十分缓慢。文字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可以把前辈的知识经验记载下来,传授给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知识的传播第一次超越时空的局限,人类从此脱离了原始野蛮而进入文明时代。

文字的创造,是一个民族文化发达的主要标志之一。它与学校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不仅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最重要的工具,而且在文字创造之后,为保持其“约定俗成”的基本特性,它本身也要求进行专门传授。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更会进一步强化设置专门机构传授文化知识的社会需求。

考古研究发现,我国夏朝就有着比原始社会更为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我国在奴隶制国家建立前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知识,都有相当的积累。这既为学校准备了必要的教育内容,也提出了专门传授文化知识的社会需要。

(3)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不论是“建国君民”,还是“化民成俗”,都需要创建学校。学校出现之后,其重要功能有二:一是对学校教育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使之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把主要力量用在教学上;二是把学校教育活动和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使之为一定社会的阶级,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民族各方面的需要和利益服务。这种需要主要表现在传播一定的文化影响和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等方面,并逐渐形成制度,自成体系,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会事业。学校的形成也是人类自觉意识的觉醒和主体性增强的标志。

从此,学校教育活动不再如同往昔那样,可以随机出现,而具有了一定的形式和条件,被规定在一个有限的时空中进行。即学校教育通过一定的动态结构而存在和运行。而且,学校一经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后,它在社会上就固定了下来。后来,由于学校及学校教育活动的出现,原始时代那种大一统清一色的自在、自发、随机、分散的教育形态就被打破了。这时的社会不是一种,而是有了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

学校一经产生,就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存在于社会中。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学校的存在、发展、演变,必然受到社会其他机构和组织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表现在学校的制度和结构上,有时则反映在学校本身的组织形式上。欧洲中世纪大学,在名称、组织等方面都受到中世纪后期的行会组织和寺院组织的影响。教育体制与政治、行政体制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如果不深入探讨作为一种社会机构的学校的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演化,就不可能深刻认识学校教育的本质。

3.教育思想是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的理论形式

人类的教育活动是牵连到人类其他活动中最为广泛的活动之一。在人类的教育活动渐渐地成为一种社会制度之后,教育的研究,就逐渐走向探求此种人类活动的各种相关因素的了解上。人类的教育活动研究,不仅从教育与哲学的相关性上找出互相结合的关联性,而且教育学的研究,也发展到足以影响人类教育活动的其他有关知识,诸如心理的、生理的、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等方面的知识。

教育思想也是人类教育发展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一种教育现象。它和教育活动、教育事业等教育现象有所不同的是,它是人们有关教育的认识和见解,是一种有关教育的意识形态,它本质上是人类社会已存在和可以预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在人们主观上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教育思想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生活中发生、发展和形成的,不能不受到传统文化、历史条件、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限制而被打上时代和阶级的印记。不同的教育思想也反映了人们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社会历史观和哲学思想,并且也反映着不同的气质、风貌等个性特点。我们说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人类自为教育的最力者,就因为这些人类的贤哲在其生命过程中或曾长期献身教育事业,从事教育工作,在平凡的教育实践中好学不厌,循循善诱;或以身作则,因材施教;或具有丰富的学识,卓越的才能;或怀有非凡的热情,对教育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献身精神,从而做出了令后人赞叹的工作,留下了光辉的业绩,充分表现了一个教育者最崇高最完美的品行和形象;或对教育事业与教育活动,独具慧眼,见解深刻,在传世的著作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思想建树。这些传世的教育著作,是人类对教育现象、教育规律认识的记录,标志着人类对教育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历史的特点,而成为人类社会一份极可宝贵的思想材料和精神财富。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现象,由于它和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领域。历史上不少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给教育下过定义,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教育的特性。但受认识水平和时代条件的局限,特别是由于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表现,对社会所引起的作用不同,给教育下定义带来了困难,以致今天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界说。

可以说,教育思想史就是在各种各样的历史生活状态下,人们提出教育问题,并不断寻求更深入、更切实的回答和认识的历史,因而也是一部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建构的历史。从横的方面来看,教育思想的交流和结合,构成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基于人们的教育认识、教育思想以一定的合理结构组合而形成的。而这个合理的结构便是由三个散射力、凝聚力很大的问题构成的,即什么是教育?为什么要教育?如何教育?由这三个问题作为“骨架”,而将所有的教育见解、教育思想统筹组合起来,便是教育理论。

教育形态、教育现象是人们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的统一,教育思想理论是教育形态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教育思想在人类教育实践中之所以必然出现以及不可缺少,是因为它是人类教育行为、教育实践的必然反映,并且最终表现为为实践服务,是人类教育实践所需要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可以是人类教育活动的理论形式,也可以是人类从事教育事业的经验总结。但教育事业说到底是组织、推动、优化教育活动的自为活动。不管人们主观上的认识如何,其中心任务是在实现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行并使之更趋优化。如果背离了这个中心,教育制度、教育事业便失去了存在的根据。教育活动是人类教育现象、教育形态的核心,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则是教育现象、教育形态最深层的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