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教学常规管理的生命力:认识与实践

提高教学常规管理的生命力:认识与实践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常规管理贵在科学,精在规范,赢在执行。以导学案为载体呈现。备导学案(教案),依据教学模式设计好导学案。教研组每学期定期四次检查教师的导学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记录情况,并督促教师整改不足。

提高教学常规管理的生命力:认识与实践

教学常规管理贵在科学,精在规范,赢在执行。

强化教师对教学常规自觉执行的工作意识,是抓好教学常规管理的关键,是促进教学常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有效建立与健全教学常规科学管理的基本保证。

案 例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是学校完成教育教学目标最基本的措施和保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可以说教学质量就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教学常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落实教学常规是促使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几年来,学校从教学计划、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管理。教师有章可循,依据学校教学常规要求上好每节课、干好每件事,教学成绩逐年稳步提升。

一、教学计划

1.基本要求。学科教学计划应包括学情分析、教材理解、教学目标、实施策略、实施进度等。

(1)学情分析认真。主要分析学生该科基本素养状况,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扼要分析。

(2)教材理解到位。在通览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基础上,对教材编写理念、教材结构、内容和形式、重点与难点方面,把自己感受、体会最深的归纳几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教学目标准确。根据学段目标进行分解、确定该册教学目标。

(4)实施策略针对性、可操作性、实效性强。将教学目标与学生学情对照,找出差距,从教学观念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内外和学科间的沟通,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内外实践活动的指导,课程评价的改革等方面全面思考,精选措施,作为教学行为的实施策略。

(5)实施进度合理。包括课时进度、实践活动安排进度、学生基本素养检测进度。

2.运作要求。每学期开学1周内,各科任课教师向教务处交齐各类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全部上传学校门户网站和教师空间;每学期开学1~2周内,教务处审核完各类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期末结束前,教务处检查评价教师的教学计划内容。

二、教学设计

导学案(教案)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

1.基本要求。以导学案为载体呈现。教务处根据学科特点设计电子模块,教师提前两天利用校园网上传到教务处指定平台,审核后方可上课。

(1)研读教材,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文本及相关材料。

(2)备导学案(教案),依据教学模式设计好导学案。

(3)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每次活动指定专人作好记录。充分利用学校云平台教学资源和学习终端(电子书包、纸写笔),增加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力求在课堂上要质量。对网络课件或其他影像资料要结合教学实际,经过处理后再使用。

2.运作要求。教研组每学期定期四次检查教师的导学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记录情况,并督促教师整改不足。教务处每半学期检查一次,平时随机抽查。

三、课堂教学

(一)基本要求

1.准时候课。教师必须在上课铃响前3分钟到达上课地点。

2.室外课。所有在专用教室上课的学生,都由任课教师带队、点名后进专用室。

3.调整师生状态。通过开展“课前3分钟展示”教学,让学生能够瞬间集中注意力,以饱满的精神、最佳的状态投入课堂。

(二)认真上课

1.上课时教师充分准备好辅助教具、媒体资料。

2.教学语言要生动易懂,充分表达教学内容。

3.精神饱满,仪表大方,态度亲切,音量适度。

4.板书工整,字体端正,符合简化汉字的规定,不写错别字,画图清晰、规范,熟练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5.不得勒令学生出教室、体罚或变相体罚。

6.教师不得坐着讲课,上课不拖堂,不早退,不提前下课,坚守教学岗位,不得会客,不中途离开教室,上课时前后门都要敞开,避免安全隐患发生。

7.大课间活动时,任课教师应协助班级干部督促学生做好“两操”。

8.教师不经批准不得私自调课,如需调课,必须到级部教务处登记,必须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9.做好教学安全工作,严防学生意外伤亡事故发生。妥善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学生因病需送校医室或医院的,要立即联系班主任或其他教师看班,并由任课教师或班主任陪同到校医室或医院。如遇危险突击事件时,任课教师要沉着地应付,组织学生有秩序的离开,任课教师最后一个离开现场。

10.在各个专用室或操场上课前,应由课代表组织学生整队入室或入场地。但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由专用室教师或体育教师负责将学生带到专用室或操场。下课后,组织学生有序回教室。在各个专用室上课时,教师必须教育学生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爱护各专用室的仪器,认真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切实搞好组织工作。下课后要求学生将椅凳摆放在课桌下,整理好桌凳及室内物品,切断电源,填写好记录后离开教室。如果该节课有眼保健操,应要求学生在现场做操。

11.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和纪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每个学生的站姿、坐姿、看书姿势和听讲状态。

(三)运作要求

教务处和值周教师每日巡课、巡岗,督促、检查教师日常教学情况,了解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协调并解决。

四、作业的布置与批阅

(一)基本要求

1.布置作业要有明确的目的,根据不同目的布置不同性质(复习性、巩固性、诊断性、提高性)的作业,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习题要有典型性,力戒题海战术。

2.导学案要至少提前一天发至学生手中并要求其预习,上课前完成检查预习情况。

3.提倡考查学科根据不同对象设计不同程度和数量的作业,提倡贴近生活适时适量设计一些具有研究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多样化的课外作业。

4.严禁布置惩罚性作业。

5.作业批阅次数及质量要求:作业批改要认真,书写要规范,批语准确,使用规范的批阅符号,指向意图明确,反馈及时。数学作业当天批改、反馈,避免半对符号,错误处指出来及时纠正。语文和其他作业应在下一节课做作业前批改、反馈。作文按课标要求三至六年级每学期8次,一至二年级写话每学期8次。特别要改革作文和日记的批改方法,利用评语进行批评、鼓励,取消分数制,利用等级(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进行评定,特别优秀的可以用等级加星号表示,如优秀★等,提高作文批改实效,作文要有讲评、面批等形式。

(二)运作要求

每学期教务处牵头组织在期中和期末前各普查一次;教研组年级组在每月底检查,情况汇总教务处,教务处随机抽查。

五、听、评课

(一)基本要求

1.听课。

(1)教师应重视同伴互助,积极参加听课活动。专任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教研组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5节,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新岗教师不少于30节。

(2)听课时,听课教师要提前进入教室,不讲话、不走动、不中途离场。上下课与学生一齐起立,以示对执教者的尊重。听课时要始终保持认真和虚心的态度并体现对执教教师的尊重,要关闭通信工具,杜绝随便议论或做与听课无关的事。

(3)认真做好听课记录。教龄不足一年的教师原则上第一学期要做到听1节,上1节,第二学期至少听30节。

如发现有本人未听课而抄袭他人听课笔记者,按相关条例处置。

2.评课。

(1)每次听完课,备课组需在三个工作日内结束评课。

(2)评课时,由执教者自评,再由听课者评议。要以求真的科学态度进行评课,忌重听轻评,敷衍了事,以偏概全,评“新”弃“旧”,平淡肤浅。执教教师本人应虚心接受评课者的意见建议,努力将同行的听评课意见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助航器。

(3)备课组以上的各类听课、评课活动要有记录,召集人必须填写评课记录,评课档案作为教研组考核教师业务能力的依据。

(4)对不合格的课或质量比较差的课,备课组要跟踪听课,要限期整改、限期提高。

(二)运作要求

教科室对每次听、评课活动随机检查,并在期中或期末前普查一次。

六、质量监控

(一)基本要求

教研组长认真做好学科复习指导工作;备课组长组织命题、阅卷、登分、统计、分析、讲评工作。实行交叉命题,集体阅卷,统一登分,严格考场纪律,两天内做好统计和教学质量分析,三天内完成各种表格上交等考试的常规工作。有监考安排的教师一般没有特殊情况不能请假。

(二)运作要求

备课组在期中、期末监测结束后收集整理好相关质量分析表格等材料,上交教务处,并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针对近一阶段教学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做好准备。

学生评价采用等级制:一、二年级90分及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待合格;三、四年级85分及以上为优秀、75~84分为良好、60~74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待合格;五、六年级80分及以上为优秀、70~79分为良好、60~6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待合格。

七、教研活动

(一)基本要求

准时参加校内活动,如因个人原因或与其他活动相冲突,必须向教研组长报备请假;凡外出参加教研活动,以教科室的通知为准,如因个人原因或与其他活动相冲突,必须报备备课组长和教科室,并向上级相关部门申请。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要上1节组内研究课或校级公开课;进行集体备课的备课组每周要保证2小时以上的集体备课时间,集体备课要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未经学校同意,不得擅自放弃参加区、市教学行政部门组织的基本功竞赛和教研活动。

(二)课题研究(www.xing528.com)

以校本为主,建立教师教研课题申报制度,填好教研课题申报表,并根据课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课题研究档案袋。将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务处对立项的小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支持,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三)运作要求

教科室口头向教研组长了解情况并随机参加活动或抽查组长教研活动记录。

八、公开课

级别:年级组研讨课,校级公开课,市级、省级、国家级观摩课或比赛课。

类型:合格课——教龄一年内的教师第一学期上1节随堂课。

研讨课——结合教研课题,提供研究案例。

观摩课——向其他学科或外校教师开放、以供观摩。

优质课——结合教师岗位练兵或技能大赛等活动,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评比。

示范课——结合校级有关教学活动,提供学习的范本。

(一)基本要求

每学期组内的每位教师必须开设不同级别与类型的公开课,每学年每位教师须履行这一义务。

(二)运作要求

每学期,教务处、教科室根据教科研训工作计划,制定公开课活动方案,相关教师应及时准备相关材料,完成导学案的设计及相关材料的准备,并确定开课时间、地点、开课班级等。需要调课的一般由教师先自行调整。

教研组长统筹安排确定本组教师开设公开课的名单、时间及评课地点等,并将计划表交教科室。若遇特殊情况需推迟公开课时间的,教师需提前主动向教科室说明理由,并再次确定公开课时间。教科室汇总完后将安排专门人员在教务群公布科目、讲课教师、讲课内容、开课时间、地点、开课班级、评课地点等信息,公开课当天教科室将利用学校平台再次通知以上信息,提醒全校教师积极前往听课。公开课中,教研组长应组织本组全体教师前往听课,收发相关材料,做好考勤工作。授课后,教研组长应于三个工作日内组织听课教师围绕聚焦课堂进行评课,评议时,先由执教者自评,再由听课者评议。组长作好记录。

活动之后的一周内,教研组长汇总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等材料和评课记录交教科室备案。

若教师在外校举行市级及以上级别公开课,需提前到教科室登记,并在公开课结束后上交公开课证明及相关材料,否则不予认可。

每学期期末,教研组的活动记录作为考核教研组的依据,教师的公开课档案作为教师考核、评级的依据。

九、读书

教师应将读书作为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积极参加学校的读书活动,每学期完成一定字数的读书笔记或学习资料收集,并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每学期完成一篇读书心得与其他教师交流学习。

十、工作总结

在学期末根据教学等工作任务要进行书面工作总结。主要有教学工作、教研活动等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基本情况:包括工作经过、基本做法、必要数据等。

成绩和问题:包括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总结的重点。

经验教训:根据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挖掘事物的本质规律,上升到理性去认识,从正反两方面总结经验教训,以指导今后的工作。

十一、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意见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导学案学科课堂教学效率,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借“互联网+教育”深入推进“52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和“N+1+n”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进一步打造减负增质的教学局面,特提出如下教学意见。

(一)“523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结合“微课导学”的前置性学习研究,我校形成了“课前3分钟展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分享—当堂反馈”五个环节、“课前、课中”两个展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反馈”三个环节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

1.新授课的基本教学模式:课前三分钟展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分享→当堂反馈。

2.拓展课的基本教学模式:课前三分钟展示→合作探究→展示分享→当堂反馈。

3.讲评课的基本教学模式:课前三分钟展示→合作探究→当堂反馈。

4.实验课的基本教学模式:课前三分钟展示→合作探究→展示分享。

以上所列四种课型的基本模式,只是一般意义上不同课型需要把握的结构要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科目的学科特点、各异的教情和学情、教学的设施和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特点等因素,有取舍地、创造性地设计课堂结构,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自主学习的一般要求

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学生展示)。

1.语言、内容要精。

2.具有针对性。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

3.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教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讲解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点拨。在学生有疑点的地方,教师补充点拨。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授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并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4.教师做好检测,检查学生用导学案预习、批注等情况。

(三)小组合作探究要求

1.各小组内部有“1、2、3、4”等编号,全班若干个相同的编号为同一学习层次。组内成员分工明确,组长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

2.小组交流要遵循“1、2、4、8……N”规则。合作问题的交流,能在2人同桌完成的,不要在4人小组内解决;4人能解决的,就不在8人大组中解决。本组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在组间完成,不是疑点、难点、重点的问题,尽量不在全班进行展示。

3.教师适时调控和指导,力戒假与浮现象,及时帮助和鼓励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

4.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

5.用两种声音说话。学生小组讨论时小声说话,而全班交流时,声音必须要洪亮,口齿要清晰,让大家都听见。

6.教师要及时有效评价,以小组团体成绩作为评价依据。

7.检测:教师巡视、观察、了解学生的合作交流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指导。此时的指导就是面批和个别辅导,效果最有效。

(四)展示分享要求

1.展示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情感体验、个性差异、课堂的生成状态。

2.学生展示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展示自己小组的独特发现和提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3.展示的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学生通过板书、讲解、复述、推理辩论、朗读、背诵、表演、对话、演示等形式展示预习成果。展示程序可以相对稳定,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

4.学生展示时,如果说得不到位,教师应该及时补充、矫正、点拨。

5.展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考虑学生参与的动力和参与展示的时间、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要求全员参与,人人展示。

6.注重培养展示习惯。

(1)展示的习惯: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并及时做好记录和修改,形成全班共识。

(2)发言的习惯:学生在展示中发言时,要有最基本的要求,如说普通话、声音洪亮、语言流畅,对于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明要求、多鼓励、给机会,同时加强训练。

(3)倾听的习惯:学生在展示时,其他没有展示的学生必须专心倾听,对他们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停止讨论和书写,认真倾听,展示完后,其他学生随机点评和补充。如果学生没按要求做到,教师要随时提醒,严格要求,并做好评分记载。

(4)书写的习惯:学生在展示时,因为不同的情景,有时需要学生在填充图上书写、有时需要在黑板上书写、有时需要学生边听边记,这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的书写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培训。在课堂上让小组内成员轮流书写记录,以提高书写的能力,进而提高展示的效率。

(5)展示的礼仪:在展示时要求学生必备基本的礼仪,如何说话、行走、站立、拿书、微笑等都需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培训和指导。

(6)思考的习惯:在展示活动中,要求学生会倾听、会观察、能发现、善点评,这些都与思考密不可分,思考的深度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的层次。

(五)当堂反馈实施要求

教学反馈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要重视授课结束前的小结反馈,也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反馈。教师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有效反馈的形式,如口头检测、书面检测和动手操作等检测形式。合理安排检测时间,及时做好反馈矫正和评价。

训练题目必须是与该课堂讲述内容完全一致的典型性、经典性题目。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情况,设计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拓展题和相关的实践活动,使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当堂完成,并能掌握,个别没有掌握的学生教师在课后单独辅导。

(六)教与学反思的要求

教学活动后,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提升。

反思主要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我是怎样做的?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值得保留的做法有哪些?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的体会,找出自己学习的弱点、难点,拟订改进的措施,同时提出新的质疑,以便与他人研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