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常规的认识与实践:事务组织性管理

教学常规的认识与实践:事务组织性管理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务性教学常规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性工作,又是教务工作,具体包括:1.编班工作管理。特殊部门的教师还要根据职务的性质来安排课时,如教务主任的课不要排在上午第一节,因为他要进行教学常规巡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出台,这标志着全国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正式建立。

教学常规的认识与实践:事务组织性管理

事务性教学常规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性工作,又是教务工作,具体包括:

1.编班工作管理。

学校在编班工作中要实施均衡编班,深入推进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有效解决超规模招生、超大班额编班和择校、择班、择师等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树立教育公平、规范、有序的良好形象,营造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在编班工作中要遵循公开、均衡、持续原则。坚持公开编班过程,公示编班方案及结果。每个班的学生总数和男女生人数均衡搭配;每个班的师资力量配备力求统筹兼顾、合理搭配,尽可能做到在年龄、教龄、职称、学历、性格气质、专业能力等各方面均衡组合。每学年起始年级均实行均衡编班;每学年阳光、均衡编班后,不再随意调整、变动。

在编班工作中,首先要确定班级数、班生额。学校根据本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招生方案或下达的招生计划和实际录取入学的学生数,按照规定的班生额标准,将实际录取入学的学生数和拟开设的教学班班数书面报告教育局。其次要选定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根据拟开设的班级数集体研究、确定班主任人选,再按照“均衡搭配、结构合理”的原则,研究确定相应的任课教师组合。

2.编排课程计划与课表工作管理。

课程表不是将各种课程进行简单的排列,而是要体现对学校资源的优化组合。科学、合理的课程表有助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如何编排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特别是新课改之后,课程结构、类型、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排课方式已不能满足课改的需要。

编课表要遵循的两个原则:一是人性化原则,教师个人的每天课时量尽量均匀,例如一周18节课的,尽量每天安排4节,而且尽量不要集中安排在同一个半天,连堂不宜超过两节,即不要出现一连上三节课的现象。这样一来,体育课就不可能只安排在下午上了,所以早上上体育课是不可避免的;二是科学性原则,课程安排尽量分布均匀,分给教师的课程种类不宜太多太杂,虽然不能专科专任,但最起码做到合理发挥教师特长。

编排课表要确定各门课程的课时量。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计算出每学期各门课程的课时量,再平均分配到每周。课时量的安排不能太满,要留出一些机动时间,供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安排其他活动(如运动会等)。

根据各年级的班级数、各学科教师的人数等实际情况,并参考教师的个人意愿及能力,初步排出每位教师执教年级和执教班级,然后再深入推敲,多方位思考,分年级、分班级排出最佳阵容。教师的配置应遵循互补原则,如将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与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搭配,男教师与女教师搭配,老、中、青教师搭配。同时,把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岔开,把从事行政工作的各位领导所教班级岔开,把代课教师与本校教师岔开,把有小团体倾向的教师岔开,把有矛盾的几位教师岔开。这样,既可以平衡各班师资力量,又可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课程顺序的确定,哪些课程需要先排,哪些课程可以后排,需要综合考虑。一是教师因素,跨年级、跨课头的教师的课要先排。排课程表时,要尽可能地减少跨课头、跨年级地排课,避免出现某位教师的教学任务过轻或过重的问题。对于迫不得已,又确因教学需要而安排的跨年级、跨课头的教师的课要先排,因为他们的课时确定需考虑的因素相对要多些。跨课头的课尽量不排在同一天,像语文、数学英语这些每天都有的学科,课时也应有所间隔,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转向”。二是行政工作人员的课要先排。行政工作人员既要上课,又要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排课程表时应给予优先考虑,尽量让他们做到两者兼顾。大多数学校的行政例会都固定在每个星期的某天上午,这个时间行政领导不排课。行政领导外出开会、办事一般在上午八点半以后,因此,可安排他们在上午第一节上课。下午第一节最好不要给他们排课,以免他们外出中午赶不回来。特殊部门的教师还要根据职务的性质来安排课时,如教务主任的课不要排在上午第一节,因为他要进行教学常规巡视。德育主任的课不要排在下午最后一节(特别是星期五下午),因为他要进行全校卫生大检查。三是排班主任的课,除了要考虑他们所教的学科因素外,还要便于他们开展班主任工作。一般来说,周一上午可以安排班主任上课,便于他们及时了解学生在周末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周五下午也可以安排班主任上课,便于他们安排周末大扫除和双休日的学生生活。四是满工作量教师的课和授课班级较多的教师的课也不能排得太迟,因为他们的课不仅课时密度大,而且牵涉面较广,以后再调整比较困难。五是外聘教师的课在排课前要参考其个人意愿,在不影响学科特点、集体备课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给予适当照顾。六是只带一个班级的教师的课可以最后排。

课程表初稿拟订之后,按年级和班级次序,将课程、授课教师等信息汇总到“教学安排基本情况简明表”。在表格的备注栏中列出行政领导和教研组长的姓名、帮教对子的教师姓名、外聘教师的姓名、需要特殊照顾的教师姓名及理由、各学科的教研活动时间等。根据总课程表排出班级课程表和教师课程表,分别进行核对和调整。

班级课程表的核对与调整要考虑以下问题:一是学生每天的作业量要均衡、适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这些学科的作业相对要多些,不宜排在同一天,最好能与政治历史、体育、音乐信息技术这些课外作业较少的学科搭配。二是文理科交叉。如果半天全上同一类型的课程,那么学生就容易感到疲劳。三是同一班级的体育课至少要间隔两天。这样,既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不会让学生感到疲倦。

3.学籍档案工作管理。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出台,这标志着全国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正式建立。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进行编码,从幼儿园入园或小学入学初次采集学籍信息后开始使用,一人一号,籍随人走。每名学生建立全国唯一的电子学籍档案,对学籍注册、学籍档案管理、学籍异动、升级、毕业、成长记录等进行全程信息化管理,实现全国范围内学生流动情况的实时监控与管理。

学籍是指某个儿童、少年作为某所学校学生的身份,也是学生在该校学习的资格。学生和学校构成了学籍的两个基本要素。正常情况下每个学生都应拥有一个学籍,对应着某所学校。为确保中小学生学籍的唯一性,学校就要为其建立学籍,通过电子学籍系统申请学籍号。学籍号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唯一性,终身不变。同时规定学校不得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生学籍,不得重复建立学籍。学校和学籍主管部门应利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查重。

为确保学籍内容真实、及时记录学生基本信息和学习情况,也为了确保数据更新的及时性和方便统计,防止出现学生在原学校“不辞而别”,在新学校无从登记和无法统计的情况,确定了“籍随人走”原则。为完整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学籍还包括正常变动(升级、升学)和非正常变动(转学、休学、复学、出境、辍学、死亡)处置的办法和流程。

学生学籍管理采用信息化方式,实行分级负责、省级统筹、属地管理、学校实施的管理体制。按照国家要求建设电子学籍系统运行环境和学生数据库,确保正常运行和数据交换。学校负责学籍信息的收集、汇总、校验、上报,运用电子学籍系统开展日常学籍管理工作,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学生初次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后,学校应为其采集并录入学籍信息,建立学籍档案,通过电子学籍系统申请学籍号,学籍主管部门应通过电子学籍系统及时核准学生的学籍。

学校应当在学生入学之日起1个月内为其建立学籍档案。学生学籍档案内容包括:学籍基础信息及信息变动情况;学籍信息证明材料(户籍证明、转学申请、休学申请等);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含学业考试信息、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特长、参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情况等);体质健康测试及健康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在校期间的获奖信息;享受资助信息。

学籍档案分为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纳入电子学籍系统管理,纸质档案由学校学籍管理员负责管理。逐步推进学籍档案电子化,同时保留必要的纸质档案。学生转学或在基础教育阶段升学时,学籍档案应当转至转入学校或升入学校,转出学校或毕业学校应保留电子档案备份,同时保留必要的纸质档案复印件。学生最后终止学业的学校应当归档永久保存学生的学籍档案,或按相关规定办理。学校合并的,其学籍档案移交并入的学校管理。学校撤销的,其学籍档案移交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单位管理。

学生学籍信息发生变化,学籍进行转接或学生毕业(结业、肄业)时,学校应及时维护电子学籍系统中的有关信息,并将证明材料归入学生学籍档案。学籍主管部门应及时对学生学籍变动信息进行更新。学生转学或升学的,转入学校应通过电子学籍系统启动学籍转接手续,转出学校及双方学校学籍主管部门予以核办。转入、转出学校和双方学校学籍主管部门应当分别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学生学籍转接。学生办理学籍转接手续后,转出学校应及时转出学籍档案,并在1个月内办结。学生休学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学校审核同意后,通过电子学籍系统报学籍主管部门登记。复学时,学校应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学生休学期间学校应为其保留学籍。(www.xing528.com)

4.教学档案工作管理。

教学档案管理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及教师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电子载体等资料。它能够完整、准确、真实、系统地反映教学管理的全过程,直接为教学活动服务,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档案工作的核心和重点。

学校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应包括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资料,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综合类。主要包括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学校教学改革、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学科设置方面的规定和办法,学校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及各种会议记录等。

(2)规章制度类。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设备管理制度等。

(3)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类。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建设、教案、试题库、教学实习、教学质量检查、教师考核和教学质量测评等材料。

(4)学科与实验室建设类。包括学科设置及实验室建设的资料,重点学科和精品课程的申报论证、评估及建设方面的材料;申报国家重点学校的实验室论证、申报和审批材料、总结等建设性材料。

(5)学生学籍类资料。包括在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籍变更、学习成绩、实验实训材料及成绩、学生奖惩材料、学生入团情况、学生入党情况、学生参加各种大赛的情况、毕业生材料等。

(6)教材类。包括各学科征订教材的情况;自编、参编、主编教材的情况;优秀教材的比例、自编教材的比例、各科习题集、实验报告及指导书等。

(7)招生毕业类。包括招生宣传资料和招生申报计划、上级主管部门的资料、新生录取资料、报到生的比例、年度招生的总结资料;毕业率及毕业情况反馈等资料。

教学档案来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由于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记录活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只有档案原始资料的多样性,才能如实反映多样性教学活动的面貌,才更具有档案的作用和价值。

(8)教师成长档案类。教师成长档案是教学档案的一部分,是收集教师专业学习成就和进步的材料,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历程的凭证,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积累进步的个性化的、鲜活的历史见证,是全方位记录和展示教师在师德、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继续教育等方面的真实情况的材料汇集。教师经常整理和检视自己的成长档案,能促使自己不断思考进步过程和方法;教师成长档案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有助于在教师群体中形成竞赛氛围,从而促进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成长档案收集的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个人成长系列(个人成长三年规划及阶段性目标;与专业发展有关的奖励证书复印件;发表的教科研文章复印件;参与课题研究、开设研究课、讲座等活动的记录、报告、证明、评价表等;反映个人教育水平的代表性作品、成果;反映个人教学水平的代表性作品、成果;专业成长要事活动和典型事件记录;教师专业学习、培训作业及考试考核记录、继续教育证书等;教育教学案例及个人反思的相关材料;教师个性化发展记录)。

教学档案是教书育人的科学记录,进一步开发利用教学档案,对于总结办学经验,摸索办学规律,开展教学研究,以及对师生进行思想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档案是一笔最大的无形资产,是广大教师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如果能够利用好这笔资产,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的知名度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5.考务安排工作管理。

考务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落实好考务安排,保证考试信度、效度、质量的关键

(1)落实考务工作的组织领导。考务工作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处统一领导,教务处是考务管理的职能部门,各教研组应配合教务处做好考务工作。教务主任负责考务工作的组织实施,设专人负责考务的具体工作。

(2)考务工作要有明确的要求,应做到规范、严密、科学。在制题、印卷、分卷、封卷、拆卷、登分等考务环节中,考务工作人员应严于律己,对闭卷考核内容应严格保密,教务处应加强监督、控制,确保不漏题和登分真实无误。“学生成绩单”和“学生毕业成绩表”的填制与保管应有制约机制,并实行计算机化管理。

(3)做好考前教育。各班要开好班会,认真宣读《考生守则》,严格进行考前教育,严肃考风考纪;班主任要认真公布考号、考场及考场位置、考试科目及考试时间。考生必须准时入场,对号入座,不得串座;入场时,考生不得携带书包、教材、练习册、提纲、资料、垫板及计算器、手机等物品;发卷后,考生要认真检查试卷是否有缺页、印刷不清、破损等情况,如有问题立即向监考教师声明调换。考生要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考号、姓名和座位号。

(4)监考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做与监考无关的事,必须提前到达考场;负责人组织学生入场,检查学生的座次顺序,核对学生座次及信息;发卷后,监考教师要叮嘱学生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考号和座位号,并逐个检查试卷考号和座位号的填写情况,如发现填写错误,要立即提醒并指导考生更正过来。教育学生杜绝抄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