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夏传播理论:从观念到概念

华夏传播理论:从观念到概念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传播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是很多华人传播学者的目标。虽然传统思想不能直接理论化和概念化,但“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传播行为”却可以率先概念化,进而实现理论化。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至少有十对传播的基本观念,既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范畴,又是中国人日常传播行为和行动的“释义系统”,可称之为“华夏传播观念”。总之,从华夏传播观念到华夏传播概念,对建构华夏传播理论至关重要。

华夏传播理论:从观念到概念

中国传统传播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是很多华人传播学者的目标。尽管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现代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理论”,但却有着足以发展成理论的胚胎。因为社会科学研究有着“双重解释”的特点,理论建构的前提是需要深入理解“意义之网”,即人赖以行动的“释义系统”。几千年来“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国人“意义之网”或“释义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即使经历了一百多年西方思想的冲击,仍然在“日用而不知”地发挥作用。虽然传统思想不能直接理论化和概念化,但“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传播行为”却可以率先概念化,进而实现理论化。因而了解对中国人日常生活影响巨大的中国传统思想和观念非常重要。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至少有十对传播的基本观念,既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范畴,又是中国人日常传播行为和行动的“释义系统”,可称之为“华夏传播观念”。它们分别是:“阴—阳”“和—合”“交—通”“感—应”“中—正”“时—位”“名—实”“言—行”“心—受”“易—简”。我们试图将它们发展为概念,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或证伪。总之,从华夏传播观念到华夏传播概念,对建构华夏传播理论至关重要。

【注释】

[1]参见本书绪论“从西方知识论到本土解释实践”。

[2]〔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3]参见本书第二章“路径与方法:从思想到理论的创造性转化”。

[4]〔美〕约翰·杜翰姆·彼得斯:《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邓建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第34页。

[5]〔德〕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39页。

[6]〔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541页。

[7]吴予敏:《无形的网络——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30页。

[8]杨中芳:《我的“自我”探索:一个本土研究者的自述》,见杨中芳:《如何理解中国人:文化与个人论文集》,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9]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北京:九州出版社,1998年,第88页。

[10]〔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9页。

[11]庞朴还认为,五行、八卦、阴阳,本是三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它们分别起源于三种不同的占卜方法:钻龟、陈卦、枚占。从三种卜法生发出的三种不同文化,本有希望发展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五行偏于宗教、八卦偏于人伦、阴阳偏于自然。只是由于三种文化区域在地理上距离密迩,以至于在它们臻于成熟之前,便过早地接触、交流,及至战国后期,乃发生了一次大融合,形成了一种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中庸思想为内容、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文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型的文化。参见庞朴:《阴阳五行探源》,《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12]郑万耕:《阴阳变易学说的思维特征》,《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3期。

[13]Xiaosui Xiao,“The narrative model of Yijing,”China Media Research,vol.5,no.3,2009,pp.102-109.中文版见:萧小穗:《易经的叙事模式》,徐俪成译,《中国传媒海外报告》2009年第4期。

[14]Xiaosui Xiao,“Yijing:A self-circulating and self-justified Chinese cultural discours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vol.15,no.1,2006,pp.1-11.

[15]陈国明:《易经八卦的人际关系发展模式》,见陈国明主编:《中华传播理论与原则》,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203—229页。

[16]Guo-Ming Chen,“Bian(Change):A perpetual discourse of I Ching,”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vol.7,no.4,2008,pp.7-16.

[17]参见Richard Holt& Hui-Ching Chang,“Reconcei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concept of change,”China Media Research,vol.5,no.3,2009,pp.82-93.中文版见:〔美〕理查德·霍尔特、张惠晶:《〈易经〉的启示:于变化之概念重构跨文化传播》,康京京译,《中国传媒海外报告》2010年第3期。

[18]参见Mary Fong,“Developing self and communications through the spiritual wisdom of the I Ching,”China Media Research,vol.5,no.3,2009,pp.110-118.中文版见:〔美〕玛丽·冯:《通过〈易经〉的精神智慧发展自我和促进沟通》,黄清译,《中国传媒海外报告》2010年第3期。

[19]陈国明:《关于〈易经〉传播模式》,赵晶晶(J.Z.爱门森)译,《中国传媒海外报告》2011年第1期。

[20]Guo-Ming Chen,“Bian(Change):A perpetual discourse of I Ching,”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vol.7,no.4,2008,pp.7-16.

[21]陈国明:《有助于跨文化理解的中国传播和谐理论》,见赵晶晶(J.Z.爱门森)编译:《“和实生物”——当前国际论坛中的华夏传播理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34页。

[22]〔美〕约瑟夫·布罗茨基:《小于一》,黄灿然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第7页。

[23]Guo-Ming Chen,The Two Faces of Chinese Communication:Study on Chinese Communication Behaviors,Hong Kong:China Review Academic Publishers,2010,pp.3-10.

[24]参见本书第七章”华夏交往观:从‘和而不同’到‘交而遂通’”。

[25]参见本书第七章“华夏交往观:从‘和而不同’到‘交而遂通’”。

[26]佟柱臣:《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中心发展论和发展不平衡论: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规律和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1986年第2期。

[27]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3—24页。

[28]邹文贵:《先秦战争神话简论》,《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29]徐杰令:《春秋会盟礼考》,《求是学刊》2004年第2期。

[30]〔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106页。

[31]转引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第55页。

[32]刘海龙:《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87页。(www.xing528.com)

[33]高海波:《论戈公振的传播思想》,《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4期。

[34]刘海龙:《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89页。

[35]Xiaosui Xiao&Guo-Ming Chen,“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moral competence:A Confucian perspective,”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vol.4,no.1,2009,pp.61-74.

[36]萧小穗:《礼与华人沟通行为》,见陈国明主编:《中华传播理论与原则》,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379—405页。

[37]黄寿祺:《读易要例》,见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64页。

[38]黄寿祺:《读易要例》,见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65页。

[39]郭建勋、吴春光:《〈周易〉与“中和”的美学观》,《光明日报》2007年8月10日。

[40]Guo-Ming Chen,“Bian(Change):A perpetual discourse of I Ching,”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vol.7,no.4,2008,pp.7-16.

[41]芮必峰、石庆生:《致中和:中国文化中的主流传播价值观》,《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42]林语堂:《国学拾遗》,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页。

[43]郭建勋、吴春光:《〈周易〉与“中和”的美学观》,《光明日报》2007年8月10日。

[44]沙莲香:《人文精神传播:对人性的关照和责任》,《文明》(文明论坛特刊)2006年12月。

[45]陈国明:《有助于跨文化理解的中国传播和谐理论》,见赵晶晶(J.Z.爱门森)编译:《“和实生物”——当前国际论坛中的华夏传播理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5—27页。

[46]邵培仁、黄庆:《媒介时间论——针对媒介时间观念的研究》,《当代传播》2009年第3期。

[47]卞冬磊、张稀颖:《媒介时间的来临——对传播媒介塑造的时间观念之起源、形成与特征的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1期。

[48]邵培仁、杨丽萍:《时间:媒介地理系统的变化与流动》,见邵培仁、杨丽萍:《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5—96页。

[49]卞冬磊:《再论媒介时间:电子媒介时间观之存在、影响与反思》,《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1期。

[50]邵培仁、杨丽萍:《空间:媒介传播环境中的材料与景观》,见邵培仁、杨丽萍:《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2页。

[51]支运波:《媒介空间与公共理性》,《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52]李彬、关琮严:《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论媒介进化及其研究的空间转向》,《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5期。

[53]邵培仁、杨丽萍:《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2页。

[54]邵培仁、夏源:《媒介尺度论:对传播本土性和全球性的考察与度量》,《中国传媒报告》2010年第3期。

[55]参见本书第九章“传播的辩证观:先秦‘名实—言意’命题群的理论化”。

[56]参见本书第九章“传播的辩证观:先秦‘名实—言意’命题群的理论化”。

[57]关绍箕:《中国传播思想史》,台北:正中书局,2000年,第208页。

[58]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第191—192页。

[59]参见本书第九章“传播的辩证观:先秦‘名实—言意’命题群的理论化”。

[60]〔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页。

[61]参见本书第十章“价值传播模式:《论语》与‘德之流行’的意义因果论”。

[62]参见本书第五章“从观念到概念:‘观—味—知’与‘接受主体性’”。

[63]参见本书第六章“传播的接受观:‘接受主体性’与儒释道”。

[64]参见本书第六章“传播的接受观:‘接受主体性’与儒释道”。

[65]参见本书第六章“传播的接受观:‘接受主体性’与儒释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