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夏传播理论:极富中国特色的信息接受

华夏传播理论:极富中国特色的信息接受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味”原本是饮食文化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被广泛地用来指讯息接受的过程、特征和标准,是一种比“观”更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意义接受观念。作为接受者能动的信息/意义接受活动,味有其特殊的规律。这里的“味之者无极”,就是指成功的艺术作品常具有的使信息/意义接受者品味不尽、回味无穷以及使“闻之者动心”的接受特点和规律。味的反应,有的与信息的编码特点有关。

华夏传播理论:极富中国特色的信息接受

“味”原本是饮食文化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被广泛地用来指讯息(信息/意义)接受的过程、特征和标准,是一种比“观”更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意义接受观念。

最早从人类的讯息接受角度使用“味”这一概念的,是老子。《老子·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里的“味”,显然不是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的“味”。“肉味”是指肉(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和鼻子得到某种感觉的特性(滋味或香味等),而“无味”则是指讯息内容所具有的能使视觉、听觉、心理得到某种享受的特性,亦即“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第三十五章》)的特性。因此,“无味”并非没有味,而是“以恬淡为味”(王弼注)。徐上灜在《溪山琴况》中写道:“味者何?恬是已。味从气出,故恬也。”“不味而味,则为水中之乳泉;不馥而馥,则为蕊中之兰茝。吾于此参之,恬味得矣。”

老子的“味无味”的前一“味”字,徐氏的“不味而味”的后一“味”字,已不是名词,而是动词,是指能动的接受者的讯息接受活动(视、听)及其过程,有咀嚼、品尝、欣赏、辨别、探求等意思,如“玩味”“体味”“研味”“咀味”“寻味”等。汉代王充写道:“文必丽以好,言必辩以巧,言了于耳,则事味于心。”(《论衡·自纪》)“味”的行为不再是口鼻的活动,而是心理的活动;味的内容也不是物质性的味道,而是精神性的信息或意义。而优美信息较之美味佳肴对人们往往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回味性。这就像钟嵘在评论张协诗歌时所说的那样:“调彩葱菁,音韵铿锵,使人味之,斖斖不倦。”(《诗品》)。

作为接受者能动的信息/意义接受活动,味有其特殊的规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味的规律主要有五条。

一是“澄怀味象”。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写道:“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意思是鉴赏家总是涤除杂念,以虚静空明的心境品味画中的山水意象。换句话说,“澄怀”是为了“味象”,而“味象”则必须“澄怀”,不“澄怀”就难以正确、准确地“味象”。“澄怀味象”,首先要“澄怀”“凝心”,全神贯注,然后才是“味象”“目击”“深穿其境”,进而探求其“真味神韵”。

二是味久知味。古人认为,对艺术作品必须长时间地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否则,一目十行、浮光掠影,是难得其“真味”的。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曾深有体会地写道:“读骚之久,方识真味。”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也认为:“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又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魏禧在《示儿辈》中说道:“听言之道:气不虚,则善言不得入;心不细,则义味不得出。”一句话,只有味久才能知味。(www.xing528.com)

三是“余味曲包”。刘勰写道:“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文心雕龙·隐秀》)“曲包”才有“余味”,而视听者也只有透过“曲包”方可品玩“余味”。那么,如何在作品中曲折地包孕含蓄蕴藉的美味呢?那就要“深文隐蔚”,“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始正而末奇,内明而外润”,只有这样才能“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文心雕龙·隐秀》)

四是味之无极。当代西方接受理论认为,伟大的形象和作品总是含蓄的和多面的,它有着无穷的含义,这些含义就像丰富的矿藏,能够被受众挖掘若干世纪还新意迭出,难以穷尽。这一乍看颇为新颖的见解,钟嵘早在《诗品》中就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品·序》)这里的“味之者无极”,就是指成功的艺术作品常具有的使信息/意义接受者品味不尽、回味无穷以及使“闻之者动心”的接受特点和规律。

五是味后言诗。杨万里在《习斋话语讲义序》中写道:“读书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曰‘我能读书’者,否也。”读书尚且如此,谈论创作和传播更是如此。司空图就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明确提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杨亿也认为,读者要想与作者比肩并坐、平等对话、双向交流,就必须先“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劳润,发于希慕”,否则很难与作者“更迭唱和,互相切劘”(《西昆酬唱集·序》)。

“味”作为信息接受者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隐秘的过程,一种在视听接受中难以记录的过程,既是一种活动过程,即研味作品、玩味字词、破译符号、领会语义,又是一种反应过程,即接受活动在受者心中所唤起和引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上的变化,而反应又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味的反应,有的与作品的信息特性相关。一般来说,富有情感特点的信息常激起“情味”,富有哲理特点的信息常产生“意味”,偏重幽默滑稽的信息常引起“趣味”,着眼风土民情的信息常引发“风味”。味的反应,有的与信息的编码特点有关。通常,富有韵律节奏的作品能产生“韵味”,新颖奇特的神来一笔会引起“神味”。当然,味的反应,有的还是直接由视听者接受和知觉状态所引起的。如: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细嚼慢咽,常觉得“回味无穷”;对精致的审美对象长思深想,常感到“余味不尽”;至于那些末流之作,古人则批评为“味同嚼蜡”“艰涩无味”“淡乎寡味”。“味”讲究言外之意、意外之旨,既不脱离文本,又能超越文本,注重读者接受的主观能动性,对当代的传播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