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的演进逻辑与前沿热点

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的演进逻辑与前沿热点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方凯 西北政法大学系统分析2014—2019年我国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1]的核心作者、核心发文机构、发文期刊以及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出我国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的演进逻辑与前沿热点。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媒体融合理念提出以后网络政治传播学领域的研究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已经形成了若干个核心作者群、核心研究机构以及核心发文期刊。

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的演进逻辑与前沿热点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方凯 西北政法大学

【摘要】系统分析2014—2019年我国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1]的核心作者、核心发文机构、发文期刊以及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出我国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的演进逻辑与前沿热点

运用CiteSpace 5.0 知识图谱软件通过对CSSCI数据库检索出的1353篇网络政治传播学的论文进行可视化数据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媒体融合理念提出以后网络政治传播学领域的研究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已经形成了若干个核心作者群、核心研究机构以及核心发文期刊。通过对网络政治传播学的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现阶段网络政治传播学先后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主权等几个研究主题。而互联网环境中的意识形态安全、网络空间治理等研究主题则是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间国内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关键词】网络;政治;CiteSpace;知识图谱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传播环境,即时性、交互性的网络特征赋予信息极速裂变增殖的传播效果。有关政治信息的传播,成为人们了解国家政治经济动态及发展趋势的直接参考。同时,有效的政治传播可以提高公民关于政治的心理卷入程度,增强公民间的政治信任,进而塑造公民的政治认同感。而现阶段的政治传播不可避免地嵌入互联网的传播环境中,“互联网+政治”的传播格局业已形成。虚拟网络社会中政治传播面临的新问题、问题的生成机制、传播规律及产生的影响日益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话题,相关的研究也逐步深入。

一门学科的发展建设,是该领域内优秀学者群体与学术论文成果支撑与推动的结果。近年来,关于学科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越来越多地采用实证分析、量化分析的方法来阐述。借助信息技术对某一领域相关学者及论文内容的量化分析,可以总结出该学科一定时间段内的演进趋势以及未来研究的着眼点。本文旨在以科学文献计量研究方法为基础,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通过对网络政治传播学相关的学者、发文机构、期刊来源以及论文关键词等方面的分析,全面地呈现网络政治传播学的知识谱系,客观地反映这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探讨相关研究的前沿趋势。

一、文献回顾

CiteSpace是运行于Java语言下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等,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量,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知识拐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1]新信息时代,数据科学的勃兴为政治学与计算科学、信息科学等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创新。大数据政治学正广泛应用于政治传播、政治文本分析等政治现象的研究中。[2]

网络政治传播是基于政治传播基础理论上,在新兴的互联网传播环境影响下诞生的更具实践性的研究方向。这一领域的发展又与当下新媒体的演进过程呈现正向的趋同性。互联网的出现使政治传播呈现扁平化非线性的特点,打破了政治传播的科层制,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失真现象。[3]在现代社会的媒体影响下,公众对互联网的政治性使用如网上公共事务的参与度、海外“另类媒介”接触率等会对政治信任水平产生复杂的影响,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政治传播效果的“挤迫效应”下,传统媒体对公众的政治信任涵化功能变得极其微弱。[4]通过对国外政治传播场域中备受关注的框架效应进行研究,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两者存在较大的重叠和相似性,而框架的心理学机制能更好地反映媒体在政治传播中对于公众舆论倾向的作用,这对中国的政治现象分析很大的启示。[5]互联网时代政治传播的输入在社交媒体、自媒体等新媒体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综合作用下发生了变革,政治信息表达呈现制度与基层双层互动的特点。[6]

通过对网络群体进行宏观的分析可以发现,无论从人员数量还是活跃程度而言,年轻群体仍然是互联网中的主导力量。在社交媒体技术加持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网络政治传播中的关键主题。自媒体“去中心化、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的信息传播特点营造出的自媒体舆论场,对传统的高校思政工作模式产生冲击,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7]网络传播因互联网的海量存储能力、兼容的表达形式、非线性的发生机理、自主化的选择权限等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会空间中呈现如自我单向检索型、人际互动型、群体组织交往型传播的新样态。[8]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话语传播方式不再带有浓重强制性的传播特征,受众拥有巨大的选择“自由度”,这提升了思政教育话语传递“把关”的困难,引发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不确定性。[9]因此,面对融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媒介化”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可以通过理念、内容、方法、机制四个维度的变革形塑话语变革。[10]

与传统的传播环境相比,互联网环境中政治传播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新媒介场域的结构模式与变化趋势折射出技术、政治与经济等多种变量的相互博弈重构了涵盖主体、主题以及修辞格等方面的政治修辞的基本架构,促进了网络政治传播的转向。[11]“后真相时代”的政治传播实质上是话语权的争夺,社交网络空间中的各种“抹黑”“扣帽子”行为的霸权式定义日渐在政治传播场域泛滥,“网红”式政治导致政治传播的异化,危害社会发展。[12]后真相政治强调价值先于事实、真相让位于情感的秩序逻辑,在催生传统政治传播格局解体和新兴社交媒体生态成熟的同时,也加速了精英群体的溃退。“后政治心理”的初具雏形,引发一系列政治危机。[13]政治谣言的产生同样对政治信息的传播造成冲击,而互联网的规模性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会加速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扩散,对原定的政治生活秩序造成冲击。[14]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CiteSapce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与信息计量学院陈超美(Chen Chaomei)教授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主要用于分析和可视化被引网络,帮助探测知识领域中潜在的新趋势。[15]陈超美教授经过上百次的技术改进,逐步将CiteSpace 软件由CiteSpace 1.0升级到CiteSpace 5.0(截至2016年9月),数据处理能力不断增强,用户范围遍及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近年来信息分析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信息可视化软件。本文采用CiteSapce 5.0版本,通过框定数据范围,将数据转化为CiteSapce 软件可识别分析的数据形式,运用CiteSpace软件将相关主题关键词的共现聚类绘制成可视化的知识图谱,科学地分析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预测未来研究趋势。

(二)数据来源

运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在中国知网进行数据采集。选择CSSCI为期刊来源数据库,相比其他期刊,CSSCI的权威性更突出。样本选取的时间段是2014—2019年,以“网络”并含“政治”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时间截止到2019年7月10日,共得到论文2071篇,对不相关的报告、综述、会议纪要做人工清洗后共得到论文1353篇。2014年是媒体融合的元年,以此为开端,通过对样本的可视化分析探究融媒体理念下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的演进逻辑及前沿趋势。

(三)研究过程

新建一个文件夹,在新建文件夹中设置四个子文件夹,分别命名为“data”“project”“input”“output”。将1353篇期刊文献导出参考文献时,选择Refworks的格式导出,放置于“input”文件夹下,利用CiteSpace进行数据转换后,数据自动存储于“output”文件夹中,得到CiteSpace可运行的数据源。再将“output”中的数据转存在“data”文件夹中,再次运行CiteSpace,新建一个工程(project)。在工程(project)的界面中,将Citespace的相关参数设置为:Time Slicing选择2014—2019,Term Source 选择Title、Author Keywords(DE)和Keywords Plus(ID),Years Per Slice 选择1年,Node Types选择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以及关键词(Keyword),每段时间切片选择Top50,连线强度选择Cosine,Slection Criteria选择标准,Threshold-ing(c,c,ccv)的值分别为(2,2,20)、(4,3,20)、(4,3,20),Pruning(勾选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和Visualization(勾选Cluster View-Static和Show Merged Network)保持默认状态。参数设定完成后,选择“GO!”运行CiteSpace,绘制出媒体融合理念提出后网络政治传播学的研究文献各相关主题的知识图谱。

三、可视化数据分析

(一)文献整体情况

从图1中整体的文献年度分布状况看,2014—2016年相关主题的发文量总体比较平均,趋势波动不大,而自2017年起,发文量有明显幅度的增加,与2016年形成鲜明对比,2018年持续呈增长趋势,2019年因无法推算全年发文量,不具有代表性。据分析可得,2014年媒体融合理念提出后有关网络政治的话题热度不断提升,研究的价值性突出。

对发文期刊的统计分析,如图2所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排名期刊载文量第一名,共计78篇,《电子政务》、《思想理论教育》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均以36篇的载文量并列第二名,与第一名差距较大。在刊发与“网络政治”相关话题的期刊发文量前七名中,除《电子政务》外,基本都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见互联网环境下政治传播对于大众的思想教育方面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前十名的期刊除第一名的发文量突出外,从第二名到第十名的总体趋势呈现平缓下降,期刊的载文量差距不大。

图1 相关主题的年度发文量统计

图2 期刊发文量统计

(二)核心作者分析

通过对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发文作者的统计分析,可以清晰呈现出网络政治传播领域的核心作者。通过对以“网络”“政治”为主题发文的作者进行分析,得出表1。在网络政治传播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是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张爱军教授(22篇),张爱军教授也是国内最早开始研究网络政治传播学的学者之一。发文量第二的学者是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杨嵘均教授(12篇),同时,发文量较多的还有秦小琪(9篇)、贾哲敏(6篇)、刘远亮(6篇)、孟天广(6篇)、黄少华(6篇)等学者。

表1 作者发文量排名

通过CiteSpace绘制可视化的作者合作图谱,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现当前国内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和研究的线路。在CiteSpace软件中均将时间跨度选为 2014—2019年,Time Slice均设置为每一年一个时间分区,分析对象选择Author,分析对象数据之间的连接强度选择默认的夹角余弦距离(Cosine),分析对象筛选标准(Selection Criteria)设为Top50,不对网络进行剪切,其他设置默认。运行CiteSpace软件后,得到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的作者合作图谱。在作者合作可视化图谱中,节点字体大小代表作者发文量,连接表示合作性。图谱结果显示,网络节点(Network Node)数量为267,连线(Edge)数量为 43,网络密度为0.0012。图谱极为清晰地展现出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的作者队伍现状。现阶段,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的作者总体上属于独立研究阶段,联系不密切,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尚未形成。但是目前看来,张爱军教授、杨嵘均教授的核心关键节点(见图3)的地位较为突出,同时,以严洁—郭凤林—季程远—李锋、刘杨钺—唐庆鹏—郝宇青—王子蕲等为中心节点的新兴学术合作团体也在逐步成长。

图3 作者合作图谱

(三)研究机构及合作图谱分析

在机构发文量统计排名表中(见表2),发文量前十五名的机构整体差距不大,变化幅度小。居于第一名的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篇),第二名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18篇),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15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14篇)、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13篇)分别排名第三、四、五。

表2 机构发文量统计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在CiteSpace软件中均将时间跨度选为 2014—2019年,Time Slice均设置为每一年一个时间分区,分析对象选择Institution,分析对象数据之间的连接强度选择默认的夹角余弦距离(Cosine),分析对象筛选标准(Selection Criteria)设为Top50,不对网络进行剪切,其他设置默认。运行CiteSpace 软件后,得到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的机构合作图谱。在机构合作可视化图谱中,图谱结果显示,网络节点(Network Node)数量为222,连线(Edge)数量为47,网络密度为0.0019。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的机构网络仍然处于独立研究的阶段,联系不够密切,但是机构之间也逐渐形成几个较为明显的合作团体线。如图4所示,比较有代表性的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合作机构有:第一是以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高校院系为核心形成的研究合作机构;第二是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清华大学政治学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高校院系为核心形成的研究合作机构;第三是以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高校院系为核心形成的研究合作机构。

图4 机构间合作图谱(阈值为1)

四、研究前沿热点

(一)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内容的核心体现,共词分析的原理就是通过关键词的两两共现频次,直观呈现研究对象的分布状况。[15]

1.关键词共现分析

通过对网络政治传播学领域论文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本领域高频关键词的分布。关键词是图5中的圆环节点标识,圆环的大小标识着关键词词频的高低,一个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它的节点标识就越大,也就说明此关键词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16]在关于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的主题关键词共现分析图谱中,代表性的关键词包括“思想政治教育”(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互联网”(Internet)、“电子政务”(E-government)、“网络政治参与”(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意识形态”(Ideology)、“网络舆情”(Internet Public Opinion)、“网络空间”(Cyberspace)、“大学生”(University Student)、“新媒体”(New Media)、“网络治理”(Network Governance)、“网络主权”(Internet Sovereignty)等。目前网络政治传播中学界重点关注的是互联网环境下大众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这是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信息技术背景下电子政务的发展也是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重点的一部分。另外,对于互联网带来的有关政治学的新问题,如网络政治参与、网络空间的治理以及新媒体加持的网络舆情传播也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研究重点。

图5 关键词共现图谱(阈值为5)

2.关键词聚类分析

图6是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可以呈现该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从引用聚类的相关文献中以LLR聚类为算法提取标签词,绘制出聚类知识图谱。总的来看,如表3所示,S(轮廓值)>0.5,Q>0.3,说明形成的聚类图谱比较合理,具有可信度。论文主要涉及网络发展与政治传播、国家治理等方面相结合的话题,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信息传播即时性和多向性改进国家政治民主的发展方式。代表性的关键词包括“电子政务”(E-government)、“网络媒体”(Network Media)、“网络思政教育”(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互联网”(Internet)、“互联网+”(Internet+)、“国家治理”(State Governance)、“网络民主”(Cyber Democracy)、“美国外交”(US Foreign Policy)等。其中,表3中节点数代表此聚类下包含的关键词数量最多,关注度相对较高。 排名节点数前三的聚类分别是“电子政务”(21个)、“网络媒体”(16个)、“网络思政教育”(13个)、“互联网”(13个)。

图6 关键词聚类图谱

2014年正值媒体融合理念的诞生之年,在互联网+政治的研究中,网络化的政务改革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学界普遍的倾向是互联网的发展必将推动政务发展革新。从提出的平均年份看,聚类出现的时间越晚,说明该研究话题的时新性越强。“网络思政教育”“网络政治舆论”的出现年份是2017年,“网络媒体”“互联网+”的出现年份是2016年,因此,这四个聚类可以看作时下网络政治传播学的研究热点。

表3 聚类图谱信息表

3.关键词突现表分析(www.xing528.com)

本文通过 CiteSpace5.0的算法检测主题词词频变化率,获取知识图谱领域突变词 (出现频次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增加或使用频次增长率明显提高的术语),以此确定研究前沿及趋势。表4是2014—2019年五年间有关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的关键词突现强度排序表,“协商民主”“网络民主”“政治生态”等关键词的突现强度都大于2,与其他关键词相比,受学术界的关注度更高。另外,分析表明不同年份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关注的重点不同,从起止的时间看,“政治生态”“网络民族主义”“网络民粹主义”等关键词的出现时间是2016—2017年。“习近平”关键词的出现时间为2017年,热度一直持续。因此,与其他关键词相比,“政治生态”“网络民族主义”“网络民粹主义”“习近平”等关键词是近几年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中的前沿和趋势。

表4 2014—2019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的关键词突现强度排序

(1)关键词1:“政治生态”

政治生态所反映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有关政治生活的大的环境或发展趋势。一个地区的政治生态是否良好,事关该地区各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能否有序进行。网络对于政治传播的介入,不断对政治生活中各种细节聚焦,放大了政治生态中的负面因素。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的曝光式反腐、有关政治的网络谣言的肆意传播、对于政策发布自发式的网民评论等都表现出当下政治生态建设的重点逐步从现实转移到网络空间。2016年起,学界开始关注网络技术对于政治生态构建的影响。施惠玲在《政治传播中的政治话语与意识形态》中提到,从政治传播的角度看,一定的政治系统中意识形态效果的发挥往往与媒介形成的政治话语体系相关,网络中的政治话语隐喻了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关系。[17]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吴飞等认为,当前政治新闻的报道呈现“权威—无序”的模式,内容戏剧化、片段化的实质是个人化。[18]

(2)关键词2:“习近平”

在中国知网上输入主题“习近平”,文献类型选择期刊,时间截止到2019年7月10日,可以获得68710条搜索结果。根据发表年度分析,2017年的期刊文献数为13951篇,2018年的期刊文献数为18653篇,2019年7月10日前的期刊文献数为9015篇。由此可见,有关习近平总书记

讲话、思想的研究成为近年来政治传播中学术界的前沿热点,文献数量连年增长。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思想阐述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文化传播、环境保护、城乡发展、青少年教育等国家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也是新时代下国家总体政策动向、发展方略的重要参考。张永奇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大历史观中包含了对历史的概念、历史的态度及如何发挥历史的作用三个方面的论断,而这种大历史观有其生成的逻辑与现实必然,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19]肖永辉等提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思想教育,开展青少年思想教育,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的青年发展特点和趋势,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

(二)关键词共现时区图分析

运行CiteSpace,选择Timezone view功能,可以生成关键词共现时区图。利用关键词生成的时区图,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见图7)。通过研读文献内容并结合演化路径知识图谱,进一步分析可得:

1. 早期迅速成长阶段:2014—2015年

在媒体融合理念提出的初始,互联网技术加持下的政治学研究新主题呈现爆发状态,这个时期主要的关键词有“网络政治参与”“意识形态”“互联网”“网络空间”“社交媒体”“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等。网络加速各种信息的传播,有关政治的信息逐步转移到网络中进行传播,学术界关注的话题涉及政治学的各个方面,且依据图7中节点范围的大小,可以看出学界对于不同话题的关注度有明显的差异,学者集中探讨网络政治传播的内涵。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朱春阳教授认为,政治沟通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政治学现象,而互联网技术下新媒体的崛起使信息传播权力关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对现实的政治运行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21]

图7 关键词共现时区图示

2. 趋于稳定的中期阶段:2015—2017年

在这两年间,网络曾因其即时性、匿名性的特征成为公众表达政治诉求的渠道。经过几年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媒体融合的实践增多,时政新闻报道的完善促进政治信息的有效传播,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对现有政治机制的约束力增强,党员干部政治觉悟、政治道德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疏解了“用权”与“赋权”之间的矛盾。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话题量开始趋于稳定,学界对于不同话题的关注度比较均衡。这个时期代表性的关键词有“政治安全”“民主政治”“网络安全”“大数据”“议程设置”“公共政策”等。陈丽芳在《网络问政:网络时代的政治传播新范式》中提到,网络时代更新了政府、公众及媒体三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开创了一种新的具有反馈和交互特点的网络政治传播模式:网络问政。网络问政促进了政治传播方式的平等性和传播渠道的便捷性。[22]罗建晖认为,“无屏障”的网络世界对于理性判断力较弱的群体影响尤为巨大。[23]

3. 新时代背景下持续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国家建设、社会治理的完善,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的主题也与时俱进。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的主题在数量上逐渐减少,在深度上逐步加深。面对新阶段、新问题,研究的关键词包括“新时代”“政治认同”“网络主权”“思政教育安全”“人文关怀”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荆学民等认为,政治信息的收集在新技术的介入下呈现数据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新趋势,对于网络中输入的政治信息的快速分析可以有效地运用于如网络舆情的应对之中,提高政府政务的把控能力。在有利一面的背后,网络政治信息的输入也面临巨大挑战,如信息输入的结构缺陷突出,输出压力与结构无效共存的困局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治信息收集的有效性。

(三)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分析

为了更形象地展示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阶段与趋势,通过运行CiteSpace 软件绘制出了该领域的关键词聚类时间线视图(见图8)。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2014—2019年这五年间网络政治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热点,2014—2015年媒体融合理念的提出拓宽了公众表达政治诉求、反映现实问题的途径,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的主题数量急速增加。2015—2017年,网络政治传播学相关主题的研究发展平稳,对于政治性质问题的关注点更多地与当前国家发展实际相结合。2017年至今,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政治环境的变迁引发网络政治传播的研究重点更加深入,前沿热点紧跟发展大趋势,热点的实际价值成为学界关注的突出重点。从研究主题的内容演化路径看,2014—2019年这五年内“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安全”一直占据每年的话题前沿,也是学界研究的关注点。

图8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视图

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2014年媒体融合理念提出后的网络政治传播的知识图谱的研究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国内网络政治传播学在2014—2019年的研究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相关领域的发文量也逐年增加。在对核心发文期刊的统计分析中发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电子政务》、《思想理论教育》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期刊刊发了数量较多的网络政治传播学相关话题的高质量文献。从期刊类型上看,所刊论文较多的期刊多属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期刊,说明网络政治的传播对于大众政治思想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在高产作者的可视化图谱中,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以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爱军教授、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政治学院杨嵘均教授以及清华大学政治学院孟天广教授等为代表的核心作者群。但是整体上作者之间的研究还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合作研究的团体群还不明显。在网络政治传播学的机构合作方面,形成了以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清华大学政治学院等为代表的核心研究机构。机构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密切。从网络政治传播领域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中,可以明显地看到网络政治传播学领域中现阶段的高频关键词,也可以认为是当下学界关注与研究的热点。

借助文献计量方法考察网络政治传播学的发展前沿和趋势,既能从学者的角度反映出学术群体对于网络政治传播学的关注度,也是对于政治信息有效传播的途径与内容的检验,明晰网络政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有助于未来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政策与管理。而当前核心作者的关联程度较低、研究团体群和学科框架体系尚未形成、专门性的学术期刊数量较少等问题明显制约着我国国内网络政治传播学研究的进一步推进。事物是具有两面性的,这些制约因素同时也是网络政治传播学学科未来发展的突破口。借助当前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科间的相互沟通,相关领域学者应共同积极发现我国网络政治传播中的新课题、新方向,完善本学科体系,为网络政治传播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02):242-253.

[2]孟天广,郭凤林.大数据政治学:新信息时代的政治现象及其探析路径[J].国外理论动态,2015(01):46-56.

[3]潘祥辉.去科层化:互联网在中国政治传播中的功能再考察[J].浙江社会科学,2011(01):36-43+156.

[4]张明新,刘伟.互联网的政治性使用与我国公众的政治信任——一项经验性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4,11(01):90-103+141-142.

[5]马得勇.政治传播中的框架效应——国外研究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政治学研究,2016(04):57-69+126-127.

[6]荆学民,于淑婧.互联网时代政治传播输入的变革与挑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1):67-74.

[7]汤力峰,王学川.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2(03):10-14.

[8]封莎,郭勇.网络传播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特点及样态[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68-72.

[9]元林,段海超.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把关”的困境与破解研究[J].学术论坛,2010,33(10):24-28.

[10]胡玉宁,薛云云.融媒传播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变迁与形塑[J].思想教育研究,2017(09):105-108.

[11]王一岚.新媒介场域下我国当代政治修辞的转进[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03):148-152+160.

[12]陈龙.修辞术博弈:“后真相时代”的政治传播症候[J].探索与争鸣,2017(04):18-21.

[13]庞金友.网络时代“后真相”政治的动因、逻辑与应对[J].探索,2018(03):77-84.

[14]童文胜,王建成,曾润喜.基于政治传播学视角的网络政治谣言生成机制及控制策略研究[J].电子政务,2015(01):24-33.

[15]刘光阳.CiteSpace国内应用的传播轨迹——基于2006—2015年跨库数据的统计与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7(02):60-74.

[16]洪波,杨柳.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意识形态知识图谱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01):110-118.

[17]施惠玲.政治传播中的政治话语与意识形态[J].青海社会科学,2014(01):8-11.

[18]吴飞,龙强.政治的幻象:时政新媒体的传播模式与困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7):26-30.

[19]张永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大历史观[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9(05):99-105.

[20]肖永辉,李雁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152-157.

[21]朱春阳.政治沟通视野下的媒体融合——核心议题、价值取向与传播特征[J].新闻记者,2014(11):9-16.

[22]陈丽芳.网络问政:网络时代的政治传播新范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02):150-151.

[23]罗建晖.准确把握网络传播规律 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5):88-90.

[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规律研究》(18BZZ017)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方凯(1987— ),女,山东潍坊人,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政治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